模模糊糊的正确,恍恍惚惚的成功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固然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但也同样有相当大的随机性。
有人想当飞行员后来却做了医生,有人当初学医多年结果成了作家(你心里马上跳出了谁的名字?鲁迅?郭沫若?)。因为所谓命运是一只无形的大手,保不齐把你推向何方,这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但我们就此随波逐流吗?也不是,我们要去悟、去寻找心中的那个“道”,才能在这命运的随机性中有所选择,有所坚守。
读薛总的书,进入到《道德经》5000字所营造的宇宙中。我想弄明白,“道”究竟是什么,毕竟对“道”历来众说纷纭,始终未能定于一说。《道德经》本身,也说得云里雾里。比如它说:“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恍惚,就是若有若无、飘忽不定的意思。薛总书中则用了“模模糊糊”一词来形容。
老子自己也意识到这个“道”难以言说,打开书的第一章就是“道可道,非常道”:“道”是玄虚缥缈的一种存在,“道”很重要,因而需要理解、把握,可是你能说出来、表达出来的却已不是“道”了。
要给“道”下个明确的定义真的挺难,它本来就是一个概括性很强的表述,可以包含各种可能,比如各家有各家的“道”,种田有种田的“道”,经商有经商的“道”,现在就连成功,都有个成功之道,薛总的书则是“管理学之道与实践”。
所以,“道”这个名义,不仅看它貌似什么,有什么表述,还要看它实际的运作如何。
更重要的是,我们从对“道”的理解中,打开精神的空间,从更长程的视野来观察生活,把握有限生命的意义,而不局限在眼下的蝇营狗苟。人生没有那么多过不去的坎,也没有那么多不能放下的执着,眼前的困境如果从人生旅程的长时段来俯瞰,本来或许就是一瞬。
因此,薛总提出的“模糊的正确,恍恍惚惚的成功”一句,让我深受启发。这也是他的书中所透露的思想。他写道:对“曲则全”还有一种同理的运用,是如何看待战略选择中模糊的正确。
他在评价清华大学王凯军教授《环保回忆录》一书时提到:凯军老师一系列选择发挥了其长板,培养了其复合能力,基本上顺势而为,关键处还是他的价值观使得他在各种选择的模糊的正确中走向了成功。
道路看似曲折,似乎是靠“命”协助的偶然走向了目标,背后是“道”给与的必然。一开始模糊的方向、边走边学的能力的提升、边走边调整的无数小选择和背后的大坚持,就是“上善若水”的水在草原中行进的轨迹。
老薛感慨,七十年代生人大部分都在个人成长上走了一遭“模糊的正确”的瞎猫之路,而且模糊部分占主要因素。
他说自己的人生之路也充满了偶然,比不了王凯军老师,是“模糊的正确”,他自谦说他更像是“模糊的模糊”:其中有无数的曲折、懊悔、煎熬、逃避、卑微、软弱……现在回顾,竟然做到了对自己的悦纳,在天命之年之前就渐渐平视了四面八方、内外虚实,而由此感到了一种与所有达成和解的幸福。达成和解的人生,就是成功的人生。
这就是“模模糊糊的正确,恍恍惚惚的成功”。
虽然薛总的书有艰深之嫌,但此部分的表述无比清晰:内卷时代选择大于努力,竞争难度陡增,直线般的轨迹更加不可得,所以掌握“曲”的规律十分重要。面对不确定性越来越强的未来,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企业战略,都是越来越不易规划的,只能是大概有一个正确的方向,然后勇敢去面对无数的无法预计的困难、选择、突破、成长的循环,顺势而为,并坚持聆听自己内心透射的原则。
因为回头看绝大部分人的一生和企业的成长史,大都是弯弯曲曲的过程,好像有时候都偏离了主线,却又顽强的转了回来,这就是人生和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薛总认为,不应该妄图强行规划自己的一生,或强行设计企业的发展轨迹,因为人会因此变得刻薄或痛苦,或者兼而有之,甚至少数人由此黑化,而企业则会不自量力、捉襟见肘。
为什么会有模糊的正确呢?因为这个世界很多时候,是无法细琐分辩的,是不能分拆开来条分缕析加以理解的,就如张炎说某人的词作,“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断”。“道”就隐隐约约地“藏”在你对这个世界整体的把握中。
莫奈看到别人对他画作的评价高深莫测,他说我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只是被当时的光线和色彩打动了。他的画笔也是遵循了“模糊的正确”呢。
现实社会的层面,我们多少会有些羡慕有权势的人,富二代、俊男美女、天才等,感觉他们的人生有一道天然的金色打底,前景不可限量。而更多的人相貌平平能力普通家世乏善可陈,要啥没啥,人生的一手扑克没一张花牌,全是阿拉伯数字。
但是,前者的美丽人生并不是世袭罔替的,有许多童年生长在优渥环境里的人,最终都经历了人生严酷的暴风雨。反之普通人也因为心中有“道”、不懈努力,也能看到难得一见的人生彩虹,经由模糊的正确,抵达悦纳自己的成功。
还有的时候,人也可能一脚踩空,回落到谷底。如果不幸没人扶,就趁机歇一会儿吧,或者干脆睡一觉,然后起身,无论从哪个方向走全是冲上。只要还活着还能走,本身就已经十分励志了。
没有跌落经历的人也不必庆幸,人生太长,总会有一些事情逼迫你看一下别有洞天。
我们眼中的社会或世界,无论如何是变得越来越复杂了,越来越残酷了。无论你有怎样的成就,哪怕是首富,也不可能事事如你所愿,乐滋滋地独享比别人多几倍的幸福。时代的宠儿是这样,更何况我们凡夫俗子。
所以,做事,最终做出决定前都是问自己,输得起吗?输了会没饭吃没法生活了吗?如果不至于,那就做吧,坎坎坷坷总是避免不了。倘若出现那些点点滴滴不如意的琐事,还是不要放在心上,也才能保证自己心态平和。
说到底,人活的是一份心情。说到底,人生只不过是“模糊的正确”。
王凯军教授喜欢的是数学,“不幸”读了给排水专业,成了环保行业一代宗师,鲁迅和郭沫若都多年学医,最终没有成医生,成了作家,他们的人生并没有按着“规划”“设计”进行,他们的成功是不是有几分《道德经》里所说的“惚兮恍兮”?因为人生路是复杂的,能力问题和机遇问题交织在一起。
学着像薛总那样读读经典,才知道,那些作者的才智和看待人生的别样角度是你无法想象的,同样,带来的心底的快乐也是难以替代的。你也会因此相信,原来精神和物质有着同样强大的力量。
附:
看薛总分享的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一个有趣的故事,跟恍恍惚惚的成功有关,不过这个是看别人的恍恍惚惚,取得了自己的成功,本质上是说,道就在日常生活中。在此转述一下。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是美籍华人朱棣文,因其成功地开发利用激光冷却与捕捉原子技术而获此殊荣。
有趣的是,朱棣文是从恍恍惚惚的酒鬼身上找到某种科学灵感,悟出其中的“道”,走上了成功之路的。
他在一次专题报告中说,这一实验灵感之一是来自观察纽约北部罗彻斯特大学醉酒人的蹒跚行走。他说,他发现这些醉酒的人走路左摇右晃时,往往愈走愈往低处走,不可能往车顶上跳,这是一种惯性使然。
灵光一闪,他想到在不同激光束作用下的原子,依照惯性应该也是往能阶低的地方走。此后他想到问题的关键,就在如何利用激光束的作用,设计出一个“陷阱”来,来降低经过此“陷阱”原子的能阶,进而达到捕捉原子的作用。
这是来自生活中的智慧,酒鬼往下走,不往高处走,如果在酒鬼往下走的路上挖一个陷阱,他不就扑通一下掉下去了吗?那么这个原子也一样啊,在原子往能量低下处走的地方,去设计一个“陷阱”,不也就逮住了吗?
朱棣文的灵感从生活中来,其实老子的哲思也是从现实生活中提升出来的。这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不就应合了老子所说的:道之为物,在恍惚、幽深、模糊之中,道是有象、有物、有精、有真、有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