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远山《伏羲之道》书摘4:伏羲象数的文献钩沉

2015-12-10 张远山 庄子江湖

点击上方一键关注↑↑↑↑

伏羲象数的文献钩沉

——《伏羲之道》书摘4

张远山


展开“伏羲布卦”第六步之前,本节首先钩沉历史文献,对“伏羲布卦”前五步涉及的“阴阳象数”、“爻动原理”,进行系统论证。

神农归藏历及其伏羲太极图、伏羲初始卦序,尽管在“炎黄之战”以后失传于中原,却被中原以外的神农族后裔羌族、彝族长期传承,但是由于历史过于久远,上古源头逐渐失传,上古初义逐渐模糊。

彝族古籍《宇宙人文论》,记载了“十二辟卦”(括弧内的卦名、卦象由我补入):

天一气(复),天二气(临),天三气(泰),天四气(大壮),天五气(夬),天六气(乾)。

地一气(姤),地二气(遁),地三气(否),地四气(观),地五气(剥),地六气(坤)。[8]

另一部彝族古籍《土鲁窦吉》(意为“宇宙生化”),记载了“伏羲布卦”的爻动原理和内外双圈:

内亦设三层,外亦设三层;六层满之后,分阴阳两方。先从阳开始,后以阴告终。阳气往上升,阴气往下降;阳气往下沉,阴气往上升。……苍天三十层,天三干开始;大地三十层,地四支告终。[9]

“内亦设三层,外亦设三层;六层满”,是“伏羲画卦”创制符号体系。

“之后”,是“伏羲布卦”创制意义体系:“分阴阳两方”,即阴阳两仪。“先从阳开始,后以阴告终。阳气往上升,阴气往下降;阳气往下沉,阴气往上升”,即爻动原理。“苍天三十层,大地三十层”,即内圈60卦。“天三干开始”,即以十天干“甲乙丙丁”为太阳历日名。“地四支告终”,即以十二地支“子丑寅卯”为太阳历月名。所有遗义,无不合于神农归藏历。

中原民间,通过夏商周三代口耳相传,仍然残存神农归藏历及其伏羲太极图、伏羲初始卦序的大量遗义。

春秋战国时期,炎黄二族已经融为一体,于是春秋末期,《老子》率先把伏羲历法之道,提炼为道家哲学之道,亦即“负阴()抱阳(),冲气为和”的泰道()。

战国中期,《山海经》、《庄子》等书率先追述上古伏羲-神农史。与此同时,中原文献开始探索“伏羲画卦”、“伏羲布卦”的历法初义。

《易传·系辞》上下两篇,首先抉发了“伏羲画卦”源于“立圭测影”。

上篇曰: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圭)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天生神物,圣人执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圣人象之。

下篇曰:

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于是始作八卦(圭),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上篇、下篇出自不同作者,所以从不同角度,分别抉发了“伏羲画卦”的历法初义:

伏羲氏仰观太阳归藏于天,俯察圭影伸缩于地,仿效天垂圭影之象,始画六十四卦(圭)之符。

只不过《易传·系辞》囿于“伏羲画八卦,文王叠为六十四卦”的《周易》新说,所以仅言八卦(圭),不言六十四卦(圭)。

《易传·系辞》上下两篇,进而抉发了“伏羲布卦”的“爻动原理”。

上篇曰: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爻者,言乎变者也。……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圭)。……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

意为“伏羲布卦”之时,遵循“爻动原理”,所以“动静有常”。

主动爻为“刚”,被动爻为“柔”。

主动爻、被动爻的“进退之象”,对应太阳归藏、圭影伸缩的“变化”。

“六爻之动”,对应以北极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为“天心”的天象旋转。

太极图及其两仪、四象、六十四卦,效法在天成象的太阳归藏、在地成形的圭影伸缩,所以“变”化“通”达,终始循环,合于太阳历“四时”。

下篇曰:

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于是始作八卦。……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爻也者,效天象之动也。……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寒暑相推,而岁成焉。[10]

意为“伏羲氏”仰观太阳归藏的天象,俯察圭影伸缩的法则,创制了六十四卦。

卦象变通而终始循环,首先与太阳历“四时”相配,其次与太阴历“四季”相配。

卦象之爻动,仿效天象之变动。主动爻、被动爻“刚柔相推”,天象、圭影的变动寓于其中。阳仪32卦从寒推暑,阴仪32卦从暑推寒,合为爻数对应日数的一岁四时太阳历、一年四季太阴历。

总体而言,《易传·系辞》抉发“伏羲画卦”、“伏羲布卦”的历法初义,极其精准,仅是不知上古三千五百年的漫长历程和具体细节。

战国秦汉的其他文献,也分别抉发了大量遗义。

比如战国中期的《庄子·则阳》:

容成氏曰:除日无岁,无内无外。

这是托名于伏羲族父系初祖“容成氏”,隐晦抉发了伏羲六十四卦分为内外双圈,用于计日成岁。

战国晚期的《吕览·十二月纪》,每月五题,隐晦抉发了每月五卦。

西汉初期淮南王刘安的九位门客所撰《淮南道训》(即《九师易》),注释《易传·系辞》“旁行而不流”曰:

旁行周合六十四卦,月主五卦,爻主一日;岁既,周而复始。[11]

明确抉发了每月五卦,一爻一日。六十四卦计算一岁,周而复始。

西汉中期司马迁的《史记·律书》,抉发了阳仪的爻动定律:

日冬至,则一阴下藏,一阳上舒。

但是囿于“阳气上升,阴气下降”的普通常识,未言阴仪的爻动定律“日夏至,则一阴上舒,一阳下藏”。

西汉晚期的孟喜,抉发了“内外双圈”和“十二辟卦”,排出了第一种内圈60卦、外圈4卦的双圈卦序,但是卦象不能对应天象,“阴阳之变错乱”(唐僧一行)。

东汉虞翻的“卦变说”,抉发了“七集六阶”的爻位变动。

东汉《易纬·乾凿度》,抉发了内圈“分卦值日法”:

以卦用事,一卦六爻,一爻一日。

三国魏人孟康《汉书注》,明确抉发了内外双圈的“分卦值日之法”:

分卦值日之法,一爻主一日,六十卦为三百六十日。余四卦……是二至二分用事之日,又是四时。

三国魏人王弼排斥“伏羲象数易”,维护“周孔义理易”,提倡“得意忘象”,唐代列于官学,导致象数之书亡佚殆尽。直到五代道士陈抟公布了得自神农族后裔彝族的“易四图”,亦即伏羲龙图、伏羲太极图、数字河图、数字洛书(合称“龙图三变”),再次激活“伏羲象数易”。

陈抟第四代弟子北宋邵雍,研究得自彝族的“先天八卦图”,发现了潜在于伏羲六十四卦的二进制,排出了“先天六十四卦”单圈卦序,多被视为伏羲初始卦序,其实不合阴阳本质、象数二义、爻动原理,卦象不能对应天象,爻数不能对应日数(详后下编第五章)。

本章以充分吸收两千多年“伏羲象数义”重要成果为基础,根据考古、文献双重证据,运用上古图像思维的特殊逻辑,在邵雍之后一千年,首次重新探索伏羲初始卦序。

(摘自《伏羲之道》中编《伏羲布卦,分卦值日》第三章《太阳历布卦:伏羲氏创制阴阳合历前半程》)



伏羲之道,张远山著,岳麓书社2015年8月版,定价68元

老庄之道,张远山著,岳麓书社2015年8月版,定价39元

作者签名本:伏羲之道,90元。老庄之道,60元。

邮购地址:

大客户赠送《伏羲之道》纪念瓷器


《伏羲之道》纪念瓷盘(限量版):伏羲初始卦序分卦值日图



《伏羲之道》纪念茶具(限量版):伏羲卦象生成伏羲太极图




《伏羲之道》纪念屏风(限量版):A面,分卦值日图



《伏羲之道》纪念屏风(限量版):B面,十二辟卦图




— END —




回复“庄子江湖”可查阅往期目录

回复数字可收看往期精华文章

【120】远山论道006 ︱ 学道宗旨,顺道全生

【119】真实的芈月:缔造大秦帝业的女人(1)

【117】远山论道005 ︱ 学道七义

【116】远山论道004 ︱ 东岳为何名泰山

【114】远山论道003 ︱ 常枞舌教:柔弱胜刚强

【113】远山论道002 ︱ 非常道:非常不敢说

【112】道场精华 | 刘朝飞:夸父神话流变论

【110】远山论道001 ︱ 《老子》首句并非“道可道”



长按识别二维码订阅“庄子江湖”



编辑:贺马儒

感谢分享朋友圈,转载请注明来源

纸质发表和出版,联系公众号后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