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远山《伏羲之道》书摘5:神农归藏历的文献钩沉

2015-12-19 张远山 庄子江湖

点击上方一键关注↑↑↑↑

神农归藏历的文献钩沉

——《伏羲之道》书摘5

张远山


神农归藏历是终极图像历,仍然处于文字成熟前夜,使用、记忆、传授之时,必须配以口诀。上文综合考古证据、文献证据,已经抉发了神农归藏历主图、副图的若干口诀。

“炎黄之战”以后,这些图像和口诀,随着神农归藏历被夏商周文字历取代,逐渐濒于失传,但未彻底失传。或是中原官方并未失传,仅是为了庙堂利益、出于政治禁忌而不愿公开,闪烁其辞,记载隐晦,导致后人不明其义。或是失传于中原官方,但未失传于中原民间。或是失传于中原,但未失传于中原以外。中原古籍和神农族后裔古籍,均有大量残存遗义。上文为免枝蔓过多,影响逻辑清晰,仅仅举出少量文献证据,本节再作若干钩沉补充,但是限于篇幅,仍然不能穷举全部。

其一,《史记·五帝本纪》、《封禅书》、《孝武本纪》和《易传·系辞》,共同证明黄帝族“迎日推策”计算“十九年七闰”,承袭了神农族“分卦值日”的阴阳合历计算器——伏羲六十四卦。

《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迎日推策……顺天地之纪。

《易传·系辞》: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

合观二者,可知“策”是用爻数计算日数的算筹。亦即《说文》段注所言:“策犹筹。筹犹筭,筭所以计历数。”筭suàn,名词,即算筹。算,动词,即用算筹计算。

前者证明,黄帝族征服神农族以后,夏历《连山》、商历《归藏》袭用“分卦值日”的伏羲六十四卦,用于“迎日推策”推算、编制阴阳合历。

后者证明,《周易》尽管仅剩卜筮功能,但是仍用“分卦值日”的算筹,获取卜问吉凶的某一卦象。尽管意图不同,但是“一爻一日”的算法相同,所以替代算筹的蓍草,依然称“策”。

神农族“分卦值日”,黄帝族“迎日推策”,《周易》卜问吉凶的算筹,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三者,其实共同源于记录立圭测影的伏羲六十四卦。

中国数学源于历法计算,使用的计算工具始终是源于伏羲六十四卦的“算筹”,祖冲之计算圆周率亦然。《孙子兵法》“多筭胜,少筭不胜”,打仗之前计算胜负概率,使用的计算工具仍是源于伏羲六十四卦的“算筹”。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筹”是筷子,吃饭之时与刘邦密商如何击败项羽,故以筷子代替算筹。中国筷子的终极前身,正是伏羲六十四卦。

《史记·封禅书》又曰:

黄帝迎日推策,后率二十岁,得朔旦冬至。凡二十推,三百八十年。(《孝武本纪》同。)

所言“一推”,即推算一次“十九年七闰”(太阳历本质始于“朔旦冬至”,太阴历表象始于“新年立春”)。第二十年,太阴历“朔旦”与太阳历“冬至”相合,重新开始下一推。

所言“二十推”,即推算二十次“十九年七闰”,共计“三百八十年”一百四十闰。

“黄帝迎日推策”,所用推算工具是“分卦值日”的伏羲六十四卦,所得推算结果是“十九年七闰”的阴阳合历,无不承自“神农归藏历”。

其二,神农归藏历是终极图像历,处于文字体系成熟前夜,这是后世失传的原因之一。中古以后的古史传说,抉发“伏羲象数易”的汉代“易纬”,均曾大量记载:伏羲族处于“先文”时代、“画字”时代。

比如《易纬·乾坤凿度》:

庖牺氏先文,公孙轩辕氏演古籀文,苍颉修为上下二篇。黄帝曰:“太古百皇,闢基文籀。遽理微萌,始有能氏。”

郑玄注:有能氏,庖牺氏,亦名苍牙也。

长沙子弹库《楚帛书》称伏羲为“有能氏”,证明了郑玄之注。后世把“有能氏”改为“有熊氏”,移作“黄帝”的别号,把原本异族的“伏羲”、“黄帝”混淆为一,正如把原本异族的“神农”、“黄帝”混淆为同父异母的兄弟。

又如《易纬·通卦验》:

伏羲方牙精作易,无书,以画事。

郑玄注:伏羲时,质朴无书,但以画,见事之形象。

再如《易纬·坤灵图》:

伏羲方牙精作易,无书,以画字,此画字之始。

所谓“方牙”,我认为就是伏羲连山历的天文台“昆仑台”的专用符号——八角星(图2-9),内为四方,外有八牙。

百年考古发现了上古伏羲族彩陶上的大量天文历法纹和“伏羲画字”的大量证据,证实了秦汉“伏羲象数易”兴起以后的众多记载。

其三,黄帝族所造“文”、“字”二字,“教”、“學”二字,均与“分卦值日”的伏羲六十四卦有关,又与“分名值月”的太阳历十二月名“十二地支”有关,实为中国文字起源的核心事件。

文,形近于“爻”,因为伏羲六爻卦,正是中国最早之“文”。陶寺扁壶(图2-16),属于陶寺晚期(陶寺浑夕台、陶寺肥遗盘属于陶寺中期)。左画三爻离,离为火,标示“龙星纪时”的“火历”;右画独体之“文”,实为“爻”字。

字,上为宝盖,即黄帝族“盖天说”的天盖。下为“子”,总括以“子”为首的太阳历十二月名“十二地支”(图4-5)。

“文”、“字”二字,又是“教”、“學”二字的核心成分,所异之处,仅是区分师生角色。

,左为上“爻”下“子”,右为反文旁“攵”,即手执教鞭督责学生的老师右手。

,上部中心是“爻”,左右是使用算筹计算“分卦值日”爻数的学生双手。中为黄帝族“天盖”。下为“十二地支”的首字“子”。

黄帝族如此造字,乃因夏商周三代承于伏羲连山历天文台“昆仑台”的“明堂”,正是太学“辟雍”所在地,老师所“教”,学生所“學”,正是先用“分卦值日”的伏羲六“爻”卦,计算始于冬至“子”月的太阳历,然后换算为太阴历,最后编成阴阳合历的“文字”历,颁布天下,指导农耕。

“文字”、“教學”四字的起源、初义、构成,无不直指华夏文明开天辟地的本源知识和文化基因——分卦值日的伏羲六十四卦和阴阳合历“神农归藏历”。

其四,中古黄帝族的“人道”礼制,全按上古伏羲族的“天道”历法而设。

比如《管子·轻重己》:

以冬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春至。天子东出其国九十二里而坛,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于百姓,号曰祭星

以春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夏至。

以夏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秋至。

以秋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冬至。天子北出九十二里而坛,服黑而絻黑,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号曰发繇

天子春分“祭星”,就是祭祀终始循环的永恒天道。

天子冬至“发繇”,就是颁发以繇(爻)计日的新年历法。

诸侯朝觐天子,就是领取新年历法,尊其“正朔”。

其五,尽管上古伏羲族之“圭”,变成了中古黄帝族之“卦”,但是中古以后凡与“圭”、“卦”相关之字,仍然大量残存上古伏羲族的历法初义。

比如观测日照投影的“八圭”,又称“八表”(黄帝族“盖天说”称为“八大天柱”),合词“圭表”。

记录圭表投影的“两仪”,又称“两表”,合词“仪表”。所以中古以后的重要宫殿之前,必立华饰两表,称为“华表”,以此表明“观象授历”(观天象、授卦历)的天子是合法(合于历法)的“天道之子”。

“华表”的真义是“华族之表”,因为圭表由伏羲族发明,而从甘肃天水东扩到陕西华山周边的伏羲支族神农族,又称“华族”。

陶寺太极台的测墙,设有测缝,观其“阙”(缺)以制历,所以中古以后的历代王朝,次要宫殿之前不立华表,改立阙表,仍然强调天子的权力合法性来自天道。宫殿、阙表,合称“宫阙”。

“圭表”象征天道,“执圭”象征“执天命”,所以崇尚玉器的黄帝族君王画像,无不手执玉珪,“珪”是“圭”的玉器化和象征化(详见续著《玉器之道》)。

黄帝族君王并不亲自观测天文、编制历法,而由重臣代掌,所以爵位最高的三公,称为“执珪”。

百官上朝,手执玉版、朝笏,则是“执珪”的泛化变形。

中古“黄帝人道”植根于上古“伏羲天道”,证据无数,本书无暇尽举。

其六,阴阳合历的专名“冬至所在月”,始于神农归藏历。

“冬至”是太阳历的计算起点,“所在月”是把太阳历换算为太阴历朔望月,所以“冬至所在月”是阴阳合历专名。由于夏朝之后的一切中国阴阳合历无不承袭“神农归藏历”,而计算太阳历、换算太阴历是极少数历法专家之事,所以夏朝以后的一切中国古籍从不解释“冬至所在月”的复杂含义,因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原本就没打算让你明白,天下臣民不明觉厉,才能巩固“君权神授”的王朝“天命”。

其七,区分太阳历之“岁”与太阴历之“年”,始于神农归藏历。

阴阳合历的太阳历本质,永远始于太阳在南回归线折返的“冬至”。阴阳合历的太阴历表象,每十九年始于“冬至”后四十六日的“立春”。“冬至”过太阳历本质之“岁”,“立春”前后过太阴历表象之“年”,故有所谓“冬至大于年”。清明外出扫墓,仅是抚慰先人肉身。冬至在家祭祖,才是追思先人亡魂。

《尚书·尧典》所言“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太阴历)闰月定(太阳历)四时成岁”,证明承袭“神农归藏历”的夏历,已经区分太阳历“一岁四时”和太阴历“一年四季”,已是太阳历为本质、太阴历为表象的阴阳合历。

其八,本章第三节已言,神农族后裔羌族的阴阳合历“正月建虎”,等价于“神农归藏历”的“正月建寅”,此处再补若干细节。

伏羲族把二十八宿分为东西南北各七宿,拟形为“东苍龙,西白虎,北麒麟(黄帝族改为北玄武),南朱雀”四象[16]。而伏羲族祖地甘肃天水和神农族祖地陕西宝鸡均在中原之西,对应于“西白虎”,所以“炎黄之战”以后散居中原西北的羌族,全都崇拜“西白虎”。而且羌族阴阳合历除了“正月建虎”,太阴历双月初一也必为“虎日”。[17]

不仅中原西北的甘、青羌族,崇拜与其方位相应的“西白虎”,而且中原西南、正南的云、贵、川羌族,也因不忘祖族祖地,不崇拜与其方位相应的“南朱雀”,仍然崇拜与其方位不相应的“西白虎”。

伏羲族母系始祖“女娲氏”,后世变成“西王母”,仍具虎形(《山海经·西山经》)。

其九,中原西南、正南的神农族后裔彝族、傣族,均有阴阳合历,均存“神农归藏历”以伏羲六十四卦“分卦值日”阴阳合历的上古遗义。

彝族古籍《宇宙人文论》正确记载了“十二辟卦”、“先天八卦”的图像、口诀、要诀,已见上文。彝族古籍《彝族源流》又记载了与“肥遗一首两身”相同的阴阳合历置闰法:

远古天地未产生之时,先生哎(乾)与哺(坤)。天地产生后,哎(乾)与哺(坤)一对相交合,哎(乾)生十二子,哺(坤)生十三子。[18]

“乾”指太阳历,“乾生十二子”即十二太阳月。

“坤”指太阴历,“坤生十三子”即十三朔望月。

彝族古籍《土鲁窦吉》又记载,彝族阴阳合历以“河图”(伏羲太极图古名)为基础,平年354日,闰年384日[19]。傣族阴阳合历与之全同。[20]

傣历始年共有二说,一为公元前361年,一为公元后639年,正好相差千年。由于大数使用不便,所以没有朝代更替而历史意识淡薄的傣族,为了使用方便,每过千年重新起计历年。[21]

公元前361年上推两千年,为公元前2361年,正是“伏羲布卦”创制“神农归藏历”的上限(前2500年伏羲六十四卦、伏羲太极图诞生)、下限(前2200年陶寺太极台建成)之间。

据此推测,傣历始年是公元前2361年,亦即神农归藏历元年。

其十,阴阳合历的专名“腊月”,始于神农归藏历。

“腊”之起源,分为两大阶段,即上古早期伏羲连山历之“腊日”和上古末期神农归藏历之“腊月”。“腊日”、“腊月”,均在年终。“腊”之得名,源于年终之“猎”,猎得动物祭祀祖先。略举文献证据于下。

《礼记·月令》郑玄注:“腊,谓以田猎所得禽兽祭也。”

应劭《风俗通义》:“腊者,猎也。言田猎取兽,以祭祀其先祖也。”

蔡邕《独断》:“迎送凡田猎五日,腊日岁终大祭,纵民宴饮。”[22]

《史记·秦本纪正义》:“十二月腊日,猎禽兽以岁终祭先祖,因立此日也。”

马端临《文献通考》:“八腊,腊先祖,谓以田猎所得禽祭也。”

正因年终必须田猎祭祖,所以“猎”、“腊”二字同源,太阳历年终之日称“腊日”,阴阳合历年终之月称“腊月”。

伏羲连山历(前6000-前2362)是太阳历,早期历法比较简略,一年仅计360日,所余5日用于年终过年,所以把太阳历“冬至”前的年终5日,设为“腊日”。

神农归藏历(前2361-前2070)是阴阳合历,阴阳合历以太阴历为表象,所以把“正月”前的年终朔望月,设为“腊月”。

“炎黄之战”以后的中古夏商周三代(前2070-前221),黄帝族因为“腊月”始于神农归藏历,所以都在腊月八日“腊八节”祭祀神农,证见《礼记·郊特牲》:“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

“伊耆氏”是“神农氏”的别称,证见《路史·后纪三·炎帝纪上》:“炎帝长于姜水,成为姜姓。其初国伊,继国耆,故氏伊耆。”参看《通志·三皇纪》:“炎帝神农氏起于烈山,亦曰烈山氏,亦曰连山氏,亦曰伊耆氏。”又见《资治通鉴外纪》:“神农本起于烈山,称烈山氏;一曰连山氏、伊耆氏。”“烈山氏”为“列山氏”之讹,义同“连山氏”,因“伏羲连山历”而得名。

“腊八节”腊祭八神,首为“先啬”,即伏羲族的神农氏;次为“司啬”,即黄帝族的后稷(周族始祖)。“啬”为“穑”之本字,原指农事,农夫即称“啬夫”。“先啬”即“先农”,北京先农坛正是供奉神农氏。

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所言甚确:“黄帝族抑服炎族,不废其俗,后世更以神农为先啬,后稷为司啬,融合炎、黄二族之人,并为腊神。”[23]

据此可明,“腊八”二字,“腊”扣神农归藏历的腊月,“八”扣神农归藏历之阴阳历换算尺“伏羲先天八卦”对应的四时八节。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为了弘扬佛法,声称中国阴阳合历独有的腊月八日为释迦牟尼成道日,“腊八”初义遂湮。

其十一,本章第三节已言,汉武帝《太初历》恢复“正月建寅”,并非恢复夏历“正朔”,实为恢复神农归藏历“正朔”,此处再予补证。

司马迁撰写《史记》,始于《五帝本纪》,因而《历书》囿于自定体例,仅以首句“昔自在古历,建正作于孟春”,太阴历“孟春”即太阳历“寅月”,暗示上古神农历是“正月建寅”的阴阳合历;然后以“神农以前尚矣”略过神农,从黄帝开始叙述历法史,所以仅言《太初历》“与夏正同”,不言“夏正”承于神农。

汉代纬书《礼稽命征》:“禹建寅,宗伏羲。”认为夏历建寅,承于上古伏羲。

唐代司马贞撰写《史记索隐》,一方面补撰《三皇本纪》,另一方面《历书索隐》纠正司马迁:

古历者,谓黄帝《调历》以前,有《上元太初历》等,皆以建寅为正,谓之孟春也。及颛顼﹑夏禹,亦以建寅为正。……至武帝元封七年,始改用《太初历》。

司马贞同样认为,《太初历》“正月建寅”并非承于夏历,而是承于“黄帝《调历》以前”的“古历”。因其不知“古历”之名神农归藏历,于是仿照《太初历》,拟名《上元太初历》。

其十二,《史记》隐晦记载了一个重大史实,不仅证明《太初历》是明确恢复神农历“正朔”,而且证明是明确追认伏羲族“天道”。

《史记·历书》明确记载了汉武帝颁布《太初历》的最初动因,乃是汉文帝时“黄龙见成纪”[24]。由于夏商周三代是黄帝族建立的征服者朝代,秦代则昙花一现,所以汉代是伏羲族收复天下的第一个朝代,收复天下当然不仅是政权收复,必然伴随文化收复。

所以一方面汉代“伏羲象数易”大力抉发伏羲六十四卦的历法初义,另一方面汉文帝时有人以“黄龙见”于伏羲族祖地“成纪”(甘肃天水)的名义,建议恢复神农历“正朔”。但是黄帝族三代两千年的传统权威,形成了极大阻力,从汉文帝到汉景帝,再到汉武帝,才逐渐克服阻力。所以汉武帝击败匈奴,开通西域以后,命名西域实体之山为“昆仑山”,恢复神农历“正朔”,均以汉朝终结黄帝族统治、伏羲族收复天下为重大历史背景。

不仅如此,《太初历》的天文学基础也非黄帝族的“盖天说”,而是伏羲族的“浑天说”,因为汉武帝命令四川神农族后裔落下闳制造了正史记载的第一座浑天仪。此后西汉的蜀人扬雄,五代的蜀人陈抟,北宋的蜀人张行成,前仆后继地力主“浑天说”,抉发“伏羲象数易”,形成了“易学在蜀”的伏羲象数易传统(详下第五章),因为蜀地正是神农族后裔羌族、彝族在“炎黄之战”以后的南撤退守重地。

由于神农归藏历是文字成熟前夜的上古图像历,神农族又被黄帝族征服,黄帝族官方史书仅记本族官史,隐晦记载伏羲神农史,《周易》重编伏羲六十四卦,又把“伏羲画卦”、“伏羲布卦”从六十四卦压缩为八卦,所以《史记》囿于“神农以前尚矣”的史料不足,不得不自限体例,从《五帝本纪》开始。

秦火汉黜以后,大量先秦古籍亡佚失传,传承神农归藏历的神农族后裔又散居中原以外,长期被中原王朝视为“夷狄”,彝族古籍直到晚近才被译为汉语,种种不利因素的合力,导致伏羲连山历、神农归藏历、伏羲初始卦序、伏羲太极图、浑天说、浑夕说等等上古华夏四千年的辉煌成就,全都隐入历史背景,沉入历史忘川。

幸而民间记忆极其顽强,除了上举种种,神农族史诗《黑暗传》的记载更是精确不移:

圣母忽然身有孕,成纪地方生圣君;

成纪地方在何处?甘肃巩昌氓州城。

伏羲仁君观天象,日月星辰山川形;

才画八卦成六爻,六十四卦达神明。[25]

《黑暗传》于1984年由胡崇峻发现于湖北神农架。湖北北接河南,是仰韶期东扩、南扩的伏羲支族在黄河南岸、长江北岸与西扩南蛮支族相遇之地,“炎黄之战”以前是上古西扩南蛮支族的“屈家岭-石家河文化”区域,“炎黄之战”以后是中古神农族后裔从中原南撤的首抵之地。“神农架”之名,正是上古、中古之交历史巨变的残存信息,但是中古以后“无害化”为神农上山采药所架之梯。

《黑暗传》不仅填补了中国史诗的空白,而且证明虽经漫漫四千年,民间记忆仍然永久保存着历史真相:伏羲族祖地是甘肃成纪(天水),伏羲六十四卦和伏羲太极图的初始功能,正是标示“日月星辰”、“上达神明”的阴阳合历。

历史真相不仅永久保存于中原的伏羲族民间和中原以外的伏羲族后裔之中,也永久保存于深埋地下的考古地层之中。八千年来的所有民间记忆和四千年来的所有残存文献,如今均已得到了考古证实。

(摘自《伏羲之道》中编《伏羲布卦,分卦值日》第四章《太阴历布卦:伏羲氏创制阴阳合历后半程》)


伏羲之道,张远山著,岳麓书社2015年8月版,定价68元

老庄之道,张远山著,岳麓书社2015年8月版,定价39元

作者签名本:伏羲之道,90元。老庄之道,60元。

邮购地址:

大客户赠送《伏羲之道》纪念瓷器


《伏羲之道》纪念瓷盘(限量版):伏羲初始卦序分卦值日图



《伏羲之道》纪念茶具(限量版):伏羲卦象生成伏羲太极图




《伏羲之道》纪念屏风(限量版):A面,分卦值日图



《伏羲之道》纪念屏风(限量版):B面,十二辟卦图




— END —




回复“庄子江湖”可查阅往期目录

回复数字可收看往期精华文章

【126】远山论道009 ︱ 成道九阶

【125】张远山《老庄之道》书摘4:庄学四境·道术九阶

【124】远山论道008 ︱ 闻道九阶

【122】远山论道007 ︱ 道家四境

【121】张远山《伏羲之道》书摘4:伏羲象数的文献钩沉

【120】远山论道006 ︱ 学道宗旨,顺道全生

【119】真实的芈月:缔造大秦帝业的女人(1)

【117】远山论道005 ︱ 学道七义

【116】远山论道004 ︱ 东岳为何名泰山


长按识别二维码订阅“庄子江湖”


编辑:贺马儒

感谢分享朋友圈,转载请注明来源

纸质发表和出版,联系公众号后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