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道场精华 | Bill:街头摄影漫谈(2)

2015-12-21 Bill 庄子江湖

点击上方一键关注↑↑↑↑


街头摄影漫谈(2)

Bill


(2)摄影的自由化-非决定性瞬间


在布列松“决定性瞬间”理论风行之际,摄影家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对此提出了质疑,他说:“我不希望捕捉‘决定性的瞬间’,世界在飞快地转动,世界也不是完美的。”大约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有个性的摄影家开始独辟蹊径,一反决定性瞬间的拍摄方式,通过更随意的眼光观察这个平凡的世界,以表面上看去不经意的一瞥融入摄影家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弗兰克1924年出生于瑞士苏黎士,1947年来到美国纽约。他先从事时装摄影,后因厌恶时装界的虚浮而转向报道摄影。最后以一部《美国人》一鸣惊人,奠定在摄影史上的坚固地位。1954年他申请古根海姆奖金以图对美国文化与美国人作一番视觉考察。申请成功后,弗兰克于1955-1956年驾着一辆破旧的二手车遍游美国大地,对美国进行“视觉的文明研究”。说是周游美国大地,但他的主要拍摄地点多为大城市,如纽约、洛杉矶、底特律、芝加哥等地。弗兰克以一个“异邦人”清醒的旁观,对美国的都市文明做了深入的观察。他在给他的双亲的信中写道:“我努力工作并不是仅仅为了拍照,而是为了在我的美国照片中给出一种观点。——美国是一个有趣的国家,但这里有许多我不喜欢并且绝对不会接受的事物。我也试着在照片中展示这些”。经过两年时间的拍摄,他从两万多张底片中选出了83张照片结集为一本名为《美国人》的摄影集。

让我们来看看《美国人》中选出的10张照片:

弗兰克1:美国国旗在这本画册里出现过多次,我个人觉得这是运用遮挡手法的一个典范。


弗兰克2:一位黑人护士抱着一个白人孩子,是美国种族问题的一个缩影,也有一点超现实主义的感觉。


弗兰克3:黑色礼帽或是那个时代的典型装饰,一位孩子作为一个“特异”(估计是犹太人)出现在画面的右下角,而左边是切掉的半张脸。不完整的元素、倾斜的构图,重复和特异则是一种典型的摄影构成、当然还有逐渐变化的影调(黑白灰),看上去不像布列松画面那么四平八稳,却有一种看似随意的精确。


弗兰克4:这是一张城市“风景”,但不同于自然风景,它包含了很多时代信息。由于光线运用得当,充满了美感和诗意。


弗兰克5:走出电梯的瞬间,左右模糊的身影正好突出了电梯司机的眼神和姿态。


弗兰克6:卫生间第一次出现在摄影作品中,卫生间里的擦皮鞋摊展现了50年代美国的“文明”程度。


弗兰克7:美国国旗再次出现,被喇叭遮挡的乐手很有幽默感。是对图1的一种回应。


弗兰克8:电视直播刚刚开始的年代,真实的主播、她的影子和她在电视中的影像相映成趣,在那个时代是难得一见的画面。左边剪影、上边的灯具和电视机构成一个三角形,构成也不输布列松。


弗兰克9:英俊牛仔,除了帅,没什么话可说。


弗兰克10:这是弗兰克旅行途中,下车休息时拍的他老婆和孩子。车灯、女人和孩子的脸,前窗的框线、天线和隐约的荒凉的公路,这种诗意的画面在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中从来没有出现过。

相信大家很容易看出弗兰克和布列松的不同。弗兰克的片子看上去更随意,更动荡不安,但是明显更生动、更耐读更有诗意。这主要是因为,弗兰克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内容和情绪的表达上,不再纠结于古典美学的纯粹的平衡匀称上。相比下面要介绍的克莱因,他是比较安静的、抒情的、当然也有一点幽默感。


威廉·克莱因(William Klein,1928- ),1963年被世界摄影博览会的国际评委推选为摄影史上30名最重要的摄影家之一,主要原因是他拍摄于1956年的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画册《纽约的生活对你有利——威廉·克莱因恍惚中看到的狂欢》在欧洲引起巨大反响。在画册中他使用了被称之为“摄影中所不应干的失败做法”,以人为的事故、粗颗粒、模糊和变形,构成了全新的视觉语言,从而恰到好处地将纽约都市生活充满激情的一面展现在世界面前。

最能概括克莱因风格的是他自己的表白:摄影不是绘画。 绘画是构图、修饰、改变,该减的减,该加的加,而照相就是一下有或没有就是那么一下,死了或活着就是砰一声。

让我们来看克莱因的作品。

克莱因1:近、强烈甚至可以模糊,侵略性是他的主要特征。

克莱因2:强烈的表情动作很有感染力。


克莱因3:不能说只要强烈、近、有冲击力就足够,布列松为代表的构成美学原则也可以应用在近距离的对象上。近、强烈,但构成和节奏非常完美。


克莱因4:或许使用了闪光灯来突出主体。但是好的街头摄影作品,常常不止一个精彩的看点,右边的背景也非常精彩。


克莱因5:前面谈到过重复和特异,这也是重复和特异构成的一个范例。


克莱因6:澡堂子?每一位女人都是看点,他们的姿态表情各异,排列得错落有致。


克莱因7:他也有少部分彩色作品,这是两张关于纹身的照片。近、色彩艳丽、刺激。

克莱因也做过商业摄影,主要是拍时装广告片,但是和一般商业片不同,仍然保持了街头摄影的意趣。下面是他的三张商业片:

克莱因8-10


森山大道是著名的日本摄影家,以东京特别是新宿街头的街头拍摄为主。在克莱因的基础上,他把高对比黑白、粗颗粒、倾斜抖动模糊(斜抖糊)发展到了极致,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影像语言。森山大道说“摄影既是镜子也是窗”-- 镜子照见自己的内心,窗看到外部世界--这其实是一句空洞的真理,森山把摄影当做镜子的成分更多一些。他试图拍出东京这座城市的暧昧欲望,也就是他对这座城市的内心感受。顺便说一句,中国有太多的年轻摄影师在模仿森山的风格,但不客气说,绝大部分只学到了高反差黑白,粗颗粒(后期做出来的)和斜抖糊这些表面形式,而难掩内心的空洞,甚至有很多只是故弄玄虚无中生有。

森山1: 尾随、性和欲望。


森山2:街头流浪狗,森山不止一次说自己的就是东京街头的一条野狗。


森山3:有眼疾的孩子。美国女摄影家阿巴斯·黛安娜(Arbus Diane,1923-1971)以拍摄有身体缺陷的人物肖像而闻名,森山的这张照片有向阿巴斯致敬的意思。


森山4:玻璃窗上的苍蝇。你可以把这当做人类自身处境的写照,但是我觉得类似的手法只有第一次才是有意义的,任何模仿复制就落俗了。

森山5:细节常常令人浮想联翩,当然还要有特异的看点,也就是摄影理论家常说的刺点。刺点这个概念来着罗兰巴特讨论照片的著作《明室》。

森山6:网眼丝袜的性感和欲望不言而喻,森山把这种欲望的形式感玩到了极致。


森山7:这已经是私摄影性质,日本摄影家荒木经惟是这种影像的专家,但是我还是更喜欢森山的这种拍法,性感但不情色。

森山8:不是很清楚这是真的还是假的猎豹,但不管是真是假,一头猎豹出现在城市街头的奢侈品橱窗前,超现实的荒诞感非常强烈。


森山9:他也有很多类似的街头风景片,这就是摄影的纪实功能,记录下特定时代、地点的丰富人文信息。


森山10:可以把这张照片和上一次布列松的抱酒瓶男孩的照片做一个比较。不论是什么流派的街头摄影师,都不会错过生动的瞬间表情或姿态。


美国街头摄影大师盖瑞·温诺格兰德 (Garry Winogrand,1928-1984)是高手中的高手,在他的摄影生涯中,每天都要在纽约街头消耗3卷柯达胶卷。1984年去世时,他留下了2500卷(9万张)尚未冲洗的胶卷、6500卷(23.4万张)已经冲洗但还没有扩印出样片的胶卷,另外还有3000卷(10万张)已制出样片但还没来得及看。我们可以从他那些看似杂乱的照片中,发现每一个视觉元素(人)都在与其他的视觉元素(人或背景)发生着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事件影像。盖瑞·温诺格兰德这样阐述他的摄影观:摄影就是寻找取景器中所发生的事件,然后你以四周的边框来创造出一个相对独立而又有内在联系的独立世界,这就是照片显露的世界。总的来说,他是弗兰克“非决定性瞬间”理念的追随者,但是他的画面又极具戏剧张力,如果把“决定性瞬间”扩展到表情、姿态、故事而不仅仅是形式美的瞬间,那么也可以说盖瑞·温诺格兰德重新定义了”决定性瞬间“。

让我们来看他几张代表作:


温诺格兰德1:左边一对同志,右边一位单独的女子。显然比只有一对同志的画面更有意味。


温诺格兰德2:白人、黑人和猴子,让我联想到弗兰克那张黑人护士抱着白孩子。这是人种问题向物种问题的扩张。


温诺格兰德3:不论是什么流派的街头摄影师,都不会错过生动的瞬间表情或姿态。


温诺格兰德4:右边小天使们和打电话男子的姿态相似性,很幽默。

温诺格兰德5:精彩的戏剧性的表情瞬间。


温诺格兰德6:前后两个车窗中的人物之间的呼应。

温诺格兰德7:精彩的表情和姿态瞬间。


温诺格兰德8:开放式构图,有节奏的群像,又不失精彩的重点元素(白衣女子)。


温诺格兰德9: 舞台感很强的画面,街头不容易见到,见到也不一定能拍到。


温诺格兰德10:电话亭打电话的女人,很像是笼子里的困兽,能让你想到人的处境。


结束这一讲之前,还想顺便说说街头摄影的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28-50mm镜头的“大景深”。几乎所有的街头摄影师都偏爱 28-50mm的定焦镜头来拍照,并且偏爱小光圈的大景深。如果你有一点摄影常识,就会知道焦距和景深这两个概念。50mm 是标准焦距,28-50mm称为小广角,28mm以下称为大广角,50mm以上称为中焦和长焦。景深是指焦点前后清楚图像的那个范围,超出这个范围的图像就开始模糊,通常称为虚化。景深和3个因素有关,1是光圈大小,光圈越大景深越短;2是镜头焦距,焦距越长景深越短;3是物距(也就是你拍摄的物体离镜头的距离),物距越短景深越短。

街头摄影师偏爱28-50mm的镜头的原因很简单,肉眼就是一个镜头,其焦距大约在40-50mm之间,因此28-50mm焦距的镜头拍出的图像最接近我们肉眼看到的图像,这主要是指透视关系。街头摄影师也偏爱小光圈的大景深拍摄,因为在街头摄影师看来,摄影的主要功能是记录,包括清晰的背景和前景元素。而所谓“艺术地记录”主要是靠画面构成,也就是各种元素的分布来实现,当然还有光线、色彩和影调的搭配;但几乎不使用空间压缩、背景虚化(大光圈和/或长焦距)来拍摄所谓的唯美糖水影像。

以“老年摄影”、“采风摄影”为代表的风光摄影爱好者,长枪短炮拍摄名山大川或花鸟虫鱼,最怕的就是画面中出现“人的痕迹”,比如天空中出现的电线,甚至不惜花大量时间去PS掉这些元素。

以婚纱摄影、婚礼摄影、日式小清新、美女图、画意摄影等等为代表的文艺沙龙摄影,则偏爱大光圈和长焦,以极短的景深,只拍清楚他想要突出的那点东西,追求奶油般化开的虚幻背景。美其名曰“摄影是减法的艺术”。

街头摄影师不与他们为伍。我觉得这都是因为,街头摄影师以记录为摄影的核心价值。因此在街头摄影师看来,一切元素都有记录的价值,但是你必须在画面里安排好他们。

最近看完陈丹青16集脱口秀《局部》,收获很多。其中说到绘画艺术的关键是观看的方式,这句话其实更适用于摄影。不同的拍摄理念代表不同的观看方式,而小广角全景深的观看方式早在15世纪威尼斯画家 Carpaccio, Vittore 的作品中已经非常完美(见《局部》12画)。这种全景深的观看方式当然也出现在中国清代宫廷画家徐扬的《乾隆南巡图》中(见《局部》11画),只是中国古代并没有小广角透视的概念,他们只是全景的称为散点透视的观看方式,陈丹青先生称之为“旷观”。


最后我们来看看 Carpaccio, Vittore 的画作,是否和现代街头摄影在观看方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待续。。。


回复97收看街头摄影漫谈(1)

长按关注Bill先生的公众号,可收看他的摄影作品


— END —



回复“庄子江湖”可查阅往期目录

回复数字可收看往期精华文章

【127】张远山《伏羲之道》书摘5:神农归藏历的文献钩沉

【126】远山论道009 ︱ 成道九阶

【125】张远山《老庄之道》书摘4:庄学四境·道术九阶

【124】远山论道008 ︱ 闻道九阶

【122】远山论道007 ︱ 道家四境

【121】张远山《伏羲之道》书摘4:伏羲象数的文献钩沉

【120】远山论道006 ︱ 学道宗旨,顺道全生

【119】真实的芈月:缔造大秦帝业的女人(1)


长按识别二维码订阅“庄子江湖”


编辑:贺马儒

感谢分享朋友圈,转载请注明来源

纸质发表和出版,联系公众号后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