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灭》拉高了网飞科幻电影的水平,但也仅此而已
撰文:戴桃疆
当派拉蒙意识到当今幻想类作品市场已经完全被漫威占据之后,等待电影《湮灭》(Annihilation)的是院线转网线的命运,网飞(Netflix)勇做“接盘侠”,让《机械姬》导演阿历克斯·加兰的这部新作加入网飞科幻电影的大排行序列。在这个序列中横向比较,《湮灭》还是要比此前上线的导演自我情感倾诉之作《静音》要好一些,但是将比较范围扩大到科幻类型电影中去,《湮灭》只能算是一部不那么差的作品,下线上网对于它而言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情。
《湮灭》在院线转网之前,也就是今年二月底,在部分地区院线上映。惨淡的票房让出品方派拉蒙感到大事不妙,随机下线转网,应在决定作出后半个月通过网飞和全球观众见面。
作为一部针对院线制作的电影,《湮灭》在音乐和画面上仍然服务于电影院环境,探险队的经历大有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感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从口入……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种画面感只有身处光线昏暗的电影院才能体会得到。
私人空间很难提供影院同样的效果,观感大大折损,音乐的效果也无法全然体现出来。院线转网的过程让《湮灭》的效果大打折扣,同时又将电影的重点逼退到了故事上。
遗憾的是,《湮灭》为了更适应市场大环境,让故事更容易理解,打破了原著小说中的结构,重新编排了情节,而建立在原有情节之上带给观众的困惑和思考随着结构的破坏同时被破坏,它仍然有一个主题,就是电影的名字“湮灭”,但是那种令人不寒而栗的恐怖感却无法透过电影采用的叙事模式淋漓尽致地传递出来。
电影改编自小说家杰夫·梵德米尔的同名小说,小说以考察笔记为形式,从生物学家,也就是本作的女主角视角记述了整个过程。整个过程中,大部分人物都以身份而非名字出场,成了抽象而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学家、人类学家以及勘测员。女主角的丈夫在长时间失踪后莫名其妙地出现在了厨房里,与丈夫同期的其他探险队员也都以相似的方式回家,并陆续因癌症死亡。
电影对情节做了巨大的改动,女主角的丈夫不仅没有死亡,还成为了影片结尾处设置悬念的重要道具,探险队的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原本的四人小分队扩充为五人,她们被赋予了名字和新的身份。
娜塔莉·波特曼饰莉娜
故事真正的开始始于一次撞击,一座灯塔被不明物体撞击后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区域,这个神秘的区域不断向外扩张,政府派出武装部队和科学研究者进入区域,无人生还,根据推测,进入这个区域的人要么被外力杀害,要么是发疯后互相残杀。
和小说中一样,身为著名大学生物学研究者的女主角莉娜(娜塔莉·波特曼饰)失踪许久的丈夫突然返回,在消极回答一阵问题后突然内脏出血、生命垂危,女主角在送丈夫前往医院的过程中被武装组织劫持,醒来后出现在毗邻神秘区域的研究机构里。
女主角为了探明真相加入探险小队。这是一支由灵魂支离破碎的精英女性组成的“敢死队”:女主角有婚外情,丈夫生命垂危后陷入自责;心理学家温翠丝博士(詹妮弗·杰森·李饰)是个没有亲朋好友只有癌症和工作的工作狂;女同性恋护理员安雅·托瑞森(吉娜·罗德里格斯饰)燥郁且有自残倾向;剑桥大学博士毕业的物理学研究者乔西·拉迪克(泰莎·汤普森饰)正在戒酒;地理学家兼勘测员凯丝·谢泼德(图娃·诺沃妮饰)丧女后迷失自我。
正如电影接近尾声时,心理学家通过台词点题,这个敢死队里所有人都有自我毁灭的倾向,如果说是这种倾向驱使她们走上这条有去无回的探索之路,那么这条探索之路或许将她们引上了最好的结果:湮灭。
在这片神秘区域中,事物几乎以细胞的形态存在着,入侵的未知生命体具有吸收其他生命基因特征闭并重新排序组成新生命形态的能力,比如同一株植被上开出不同形态的花朵,藤蔓植物最后长成人形,鹿角上开花,吃了人的灰熊会发出人的声音……所有进入这个区域的地球生命都会遭遇“湮灭”,化成最基础的生命形态,原本的生命形态不复存在,产生的分身(即外形一致,但不具备本体情感与记忆的生命体,影片中称之为“回声”)承载了本体的一部分,生命进入哲学上的永恒,不死不灭。
用故事片的标准衡量《湮灭》,它的文本基础故事性就不足,改编之后故事性仍然不够强,在脱离院线放映效果上的优势后,那些本应震撼人心的生物大爆炸式想象呈现表现力不足,悬疑氛围营造也弱了三分。
用科幻片的标准衡量《湮灭》,它既不软又不硬,喜欢硬科幻的嫌弃它生物科学基础不成立,操作过程漏洞百出;喜欢软科幻的,它的人文寓意又不是很强,娜塔莉·波特曼几段体现演技的情节里都有《黑天鹅》的影子,那种“踏入这个圈子之后,我还是我,但又不再是原来的我”的感觉,让生物基因改造和人类心理畸变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在这种一致性下比较,《湮灭》引发情感共鸣的能力显然不足。
《湮灭》有亮点,但这些亮点不足以像影片中的外星生物“闪光”一样让片中大量缺憾灰飞烟灭,它拉高了网飞科幻电影的总体水平,但同档期与质量过硬的幻想题材电影狭路相逢的话,它可能没能力以硬碰硬。
声明:我们是澎湃新闻文化娱乐部的微信公众号,栏目官方微博为“澎湃有戏”,唯一的APP叫“澎湃新闻”。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有戏”栏目,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转发朋友圈请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