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被光抓走的人》:真爱是什么
在我每周都要光顾的影院门口,有一家米线店。店里,赫然矗立着黄渤老师的人形招牌。显然,在广告语的指引下,黄渤老师扮演着公众更熟悉的喜剧角色,和电影《被光抓走的人》里那个压抑、别扭的武文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实际上,本片要探究的问题就在这里。你说,这两个形象,哪一个才是黄渤?或者说,“真正”的黄渤到底是什么样?
把这种国民特性放到爱情里,就是恋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疑问句——“你到底爱不爱我?”《被光抓走的人》的宣传语,是“审判爱情”。用大白话来说,就是人和人之间,到底有没有“真爱”?
就此而言,本片根本就不是什么科幻片,虽然它拥有一个看上去十分科幻、十分有趣的创意——当这个世界上所有相爱的人都被一道光抓走,剩下的人该如何生活?但这个设定,其实这是本片的一层保护色,把文本里的寓言性质包裹了起来。
本片也不是什么现实主义电影,尽管很多人认为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的家庭生活和爱情。但要知道,《被光抓走的人》不是《万箭穿心》,它要追问的,毕竟不是现实生活里的一地鸡毛。
你到底爱不爱我?如果把本片的主题理解为这个问题,就只能说明,我们和充满困惑的影片角色,其实没什么两样。《被光抓走的人》,用世间百态告诉我们,执着于这个问题,只会把自己导向无尽的虚无。
黄渤扮演的武文学和妻子是一对非常典型的陷入中年疲惫的夫妻。影片一开场,武文学在与妻子亲热时的三心二意、力不从心,就已经生动地说明了他们的感情状况。看似偶然的光照事件,考验的是两人对感情的态度。
同理,王珞丹扮演的职业女性李楠和丈夫的小三想找,又始终找不到的,也是那个所谓的“真相”——那个看似一无是处的丈夫胡建平,到底爱的是谁。李楠起初以为,丈夫对她早已没有了“真爱”。但这趟奇异的寻觅之旅,反而让她醒悟,原来丈夫曾经说过的那些话,句句出自真心。
理解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在年轻女孩刘佳一的故事里。她和恋人真心相爱,却没有被光带走。她的父母亲之间早就没有了爱情,却同时被光带走。在这里,她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是,不是这道光是否等同于“真爱”,而是,人们该不该把相信“真爱”的希望都寄托在这道光上?
也就是说,判断“真爱”真的可以依靠某一种外部标准吗?这道光到底有什么来历,到底和“真爱”有没有关系,影片到最后都没有交代,原因就是,这根本不重要。正像刘佳一对愿意为她跳楼的男友说的那样,如果老天爷不认为他们的爱是“真爱”,她也无所谓。
是的,“真爱”本来就是一个虚无的概念,是一张感情世界里的白纸。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行动、语言去定义它,填满它。比起虚无缥缈的“真爱”,反而是戴在我们每个人脸上的爱情面具,才是真实的存在。萨特和海德格尔都会同意,看似无意义的人生,终究要靠自己来创造意义。爱情,当然也是这样。
正因如此,武文学没有为了向妻子“报复”而与爱慕他的小韩老师发生关系,也终于相信,妻子和黄觉扮演的画家之间没有发生任何故事。正因如此,李楠最终明白,自己要找寻的不过是一场空。但是,她已经领悟,没有丈夫当然也能活得下去,因为“真爱”不是靠丈夫给的,是靠自己去创造的。
而执迷不悟的,则是还一厢情愿地以为胡建平只爱自己的小三,更是用暴力宣泄内心愤懑的“筷子”。不敢面对“真爱”的他,只能用自己的双手去报复一个虚无的“情敌”,但很明显,这种自我欺骗给他带来的,只会是无尽的痛苦。
邓晓芒说过,中国的夫妻之间,很少说“我爱你”。这并不难理解。一旦说出“我爱你”,就意味着要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实现它。可是,国人宁愿寻觅某种证明“真爱”存在的虚无缥缈的证据(就像被光照后的这个世界),也没有勇气用行动去创造“真爱”。于是,中国古典爱情的最完美结局只能是宝玉与黛玉的爱情悲剧,因为前者根本就缺乏行动的能力。
好在,在影片结尾,武文学没有责怪失恋的女儿,也终于对妻子说出了那句久违了的“我爱你”。接下来,是一长段一家人做饭、吃饭的镜头,看似日常的场景里,意义是明显的——武文学和妻子,在未来的日子里,要用行动来重新定义他们的“真爱”。
感谢黄渤、谭卓、文淇、王珞丹、焦俊艳……还有本片里的一众主演。爱情和表演的原理本来就是一致的——先设定一个崇高的目标,然后努力向它靠近。不必一一点评他们的表演,道路注定是崎岖的,但是付出的汗水绝不会白费。停留在概念程度上的“真爱”,就像本片里的那道光一样,没有任何意义。
在纯粹的现实主义和浮夸的大制作影片之间,本片总算走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值得庆幸的是,这个档期里面,本片要抗衡的对手并不多。但愿,它的票房成绩对得起本片的创意和勇气。
声明:我们是澎湃新闻文化娱乐部的微信公众号,栏目官方微博为“澎湃有戏”,唯一的APP叫“澎湃新闻”。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有戏”栏目,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转发朋友圈请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