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想当年丨《24小时》:小强之后,再无小强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澎湃新闻 Author 天下第一郭
2001年9月11日,“9·11事件”震惊全球。仅仅两个月后,一部以反对恐怖主义入侵的美剧横空出世,从此奠定了反恐剧作为一个电视剧门类存在的基石,甚至可以说是巅峰,这部美剧就是《24小时》。
当我们带着一丝唏嘘慨叹时事在短短20年间极具讽刺性的发展,此时回顾起经典之作《24小时》,似乎又总能看到一些当年追剧时没有看到的东西。
能力之最:人民需要超人
但凡追过《24小时》的剧迷,都必然熟知主角杰克·鲍尔(Jack Bauer)的中文昵称——“鲍小强”。中国观众可以用蟑螂小强来戏称永远打不死的Jack Bauer,但对于美国观众来说,把反恐特工塑造成一个能够24小时不眠不休、上天入地所向披靡的“超人”,在某种程度上却是必须的。
如果连政府治下庞大的国家机器都没能预知和阻止“9·11事件”的发生,那美国人民渴求安全与和平的希望又在哪里?鲍小强于这种时刻从天而降,用他那极度个人英雄主义的无所不能,安抚了无数美国观众谈“恐”色变的敏感神经。
江湖上一直都有鲍小强的传闻,比如,鲍小强在96小时内,杀了93个人,拯救了世界4次;耶稣死去又复活用了三天,鲍小强在一个小时内就做到了,而且还做了两遍;又比如,鲍小强从来不会对海洛因上瘾,因为海洛因对鲍小强上瘾;还有,鲍小强让一桶橙汁招供,只需要两分钟……
磨难之最:编剧辣手摧花,小强不改初心
鲍小强能担起时代赋予的重任,靠的不只是惊人的身体素质,与头顶上绕了九圈的主角光环,而是其被磨难淬炼出的无敌心志。
算上2014年的迷你剧《24小时:再活一天》,在总共九季的故事里,鲍小强最大的敌人从来都不是恐怖分子,而是心狠手辣的编剧。
在编剧的坑害下,鲍小强的老婆死了,女朋友疯了,最好的朋友先死了一遍,复活后又疯了。遇上的好老板死了,遇上的坏老板也死了,坏老板是恐怖分子,好老板的老婆是恐怖分子,最好的朋友变成了恐怖分子,自己的哥哥是恐怖分子,因为自己的老爹也是恐怖分子。实在没办法,鲍小强为了保护女儿,决定干脆自己也死一回,结果女儿跑了,只剩下当年神经兮兮的女极客克洛伊(玛丽·莱恩·莱杰斯库 饰),还能偶尔通个电话,但每次通电话,都必然又有人死了,或者疯了。
这数都数不过来的磨难,足够折腾半个漫威宇宙里的英雄加反派了,然而《24小时》的编剧似乎是铁了心,誓要将鲍小强按在地上摩擦到底。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恐怕还得说回9·11。在“9·11事件”之前,美国的国民自信来自于繁荣的经济、先进的科技、霸道的军备……然而基地组织在同一天内袭击了美国的经济、军事、政治三重中心(虽然针对白宫的袭击没成功),还不忘特地选在9月11日这一天以示嘲弄。
为此,编剧刻意给鲍小强施加了无穷无尽的磨难,身体上的、精神上的、来自敌人的、来自友军的、正义的、非正义的……目的是要让世人知道,就算身坠地狱,就算孤家寡人,就算面对杀一人还是杀百人的道德困境,咱们鲍小强不改初心,咱们美利坚永不放弃。
政治阴谋之最:比起恐怖分子,更要小心自己人
《24小时》系列还有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一方面让鲍小强英雄的不像人,另一方面让内部势力坏得不像自己人。
纵观近20年热播的高分反恐影视剧,不管是《反击》《杰克莱恩》《无丁之地》,亦或是大荧幕上的《碟中谍》《谍影重重》系列,都没有像《24小时》那样,多次将恐怖袭击的终极BOSS设定为白宫内的权力阶层,甚至是美国总统本人。
当年追剧时,跟着鲍小强在24个小时内迎接一个又一个的惊天反转,肾上腺素飚的可以爆熟几锅爆米花,便很难思考让大BOSS出入白宫背后的可操作性。现在每每想来,都觉得《24小时》更像是个科幻权谋剧。
当“9·11事件”造成的伤痛逐渐平复,反恐题材的影视剧制作才回归理智。如今我们看到的反恐剧集,纵然也一定会涉及与恐怖组织的互相渗透,以及权力链上的腐蚀和黑化,但让手握核武器开关的三军统帅与恐怖分子沆瀣一气的惊世骇俗,是再也没有了。
毫无疑问,鲍小强是时势造就的“英雄”。随着全球的反恐行动日趋常态化,《24小时》之后,就连要保卫全人类、抵御外星势力的神盾局特工,都难以再现鲍小强的神话。毕竟,比他命大的没他能打,比他能打的没他受的苦多,而比他受苦还多的,则肯定没命活着。
基于以上种种,Jack Bauer成为了反恐特工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巅峰。要说还是中国观众最早洞悉一切,“鲍小强”人如其名,而小强之后,再无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