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有“戏”,浑身都是“戏”!你想听她唱起来吗?
洋芋君说云南浑身都是“戏”,可并无戏谑的意思。
这里说的“戏”是“戏曲”的“戏”。
云南是我国戏曲种类最丰富的省份之一,不仅有大家熟悉的滇剧、昆明曲剧、花灯戏、关索戏,还有充满少数民族元素的壮剧、傣剧、白剧等等。
这些戏曲都是怎么样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滇剧是云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丝弦(源于较早的秦腔)、襄阳(源于汉调襄河派)、胡琴(源于徽调)等声腔于明末至清乾隆年间先后传入云南而逐渐发展形成的,流行于云南九十多个县市的广大地区和四川、贵州的部分地区。
滇剧的表演艺术继承和吸收了徽、汉、秦腔等剧种。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在农村草台演出,吸收了民间艺术,具有民族乡土特色。滇剧的表演善于刻画人物和富于生活气息,如《牛皋扯旨》中的牛皋与陆文亮,《烤火下山》中的倪骏与尹碧莲,都是通过具有丰富生活内容的动作,表现出人物矛盾的过程,体现角色的思想感情。另一特点是语言生动,通俗流畅,具有地方民间歌谣的风格,如《秦香莲》一剧中的许多唱词。
昆明曲剧发源于昆明,是云南昆明市独有的汉族戏曲戏种,它以昆明方言、扬琴说唱为基础,以朴实自然、接近生活的表现形式,被誉为云南艺坛的一朵清新诱人的山茶花。
图源:云南网
昆明曲剧是在昆明扬琴说唱的基础上,衍变发展而成的。现已基本完成了其戏曲化的进程,形成了以板腔体大调为主,曲牌体小调为辅的声腔体系,叙事与抒情并重,既明白如话又优美动听,既含蓄委婉又纯真质朴的音乐极富地域特色。
云南花灯戏最初演出的是歌舞成分很重的花灯小戏,后受滇戏等大戏影响,花灯戏艺人在改进情节比较曲折复杂的剧目时,也吸收相关曲调加以变化、拓展和翻新,创立了花灯戏新调。新编的灯调采用曲调连接的编曲方式,具有板腔音乐的某些特点,适合演出传统大戏。
除此以外,云南花灯戏的曲调还有各种民歌小调,在整个剧种中占有重要地位。花灯戏演出很注重舞蹈,云南花灯舞蹈的基本特征是“崴”,民间有“无崴不成灯”的说法。花灯戏中的歌舞有利于烘托情节和丰富人物性格。
关索戏属于古老的傩戏,在云南省澄江县阳宗镇小屯村所仅有,它在演出形式上,仍保留着较原始的面貌,演出时一般头戴面具,边唱边舞,有娱神歌舞的遗风。开演时要举行祭祀,朝拜乐王庙。专演三国故事,流传至今生、旦、净三类面具共二十具。
澄江的傩戏为何以相传为蜀汉大将的关索命名,无文献可考证。关索剧的声腔比较复杂,为无弦伴奏,伴唱参杂其间。有说源于高腔,但从某些曲调分析,又杂合当地民歌小调,颂佛唱经的旋律,更为明显的是吸收滇剧腔调。
云南壮剧流行于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原系壮族支系土族的民族戏曲,曾称“土剧”。约在清嘉庆前后,少数民族歌舞受汉族地方戏曲影响发展而成。
图源:文山州人民政府网
传统剧目大部分取材于《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等章回小说;也有较多生活小戏,都在一定种度上反映了壮族生活和乡土风尚。使作三种语言和四种主要腔调。伴奏乐器有土锣、土鼓、钹、土二胡、土三弦、笛子、唢呐等。
傣剧是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盈江、瑞丽、陇川、梁河等县及保山市部分傣族聚居区。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
图源:德宏团结报
傣剧是德宏州的傣族及与之杂居的德昂族和阿昌族人民极为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是傣族文化长期积淀的艺术结晶,是饮誉东南亚的一颗艺术明珠。
1949年后,以吹吹腔为基础,吸收白族曲艺“大本曲”的曲调,得到进一步丰富提高,改称“白剧”。唱词形式基本上用白族诗歌常用的“山花体”用白语和汉语演唱,唱腔曲调有三十多种,表演节奏鲜明,规律严谨,比较古朴,有严格而固定的程式。
图源:云南日报
白剧音乐包括唱腔音乐和伴奏曲谱两大部分。唱腔音乐由吹吹腔和大本曲两大类组成,同时还吸收改编了部分民间乐曲;伴奏音乐包括传统吹吹腔的唢呐曲牌、打击乐和大本曲的三弦曲牌,亦吸收了部分民间吹打乐和歌舞乐。
唱词多采用白族“山花体”格式,即“三七一五”或“七七一五”,人称“七句半”。用白语或汉语演唱,道白用“汉语白音”。角色按生、旦、净、丑行当扮演各种人物。表演规律严谨,节奏鲜明,不仅舞蹈性很强,而且还有一些表现力强的武功。白剧只用红、黑、白、蓝、紫5色的独特脸谱,以区分不同的人物性格。伴奏乐队除保留唢呐和三弦两种传统乐器外,现已发展为以民族乐器为主的中西混合乐队。
彝剧是中国彝族戏曲的一个剧种,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20世纪50年代在彝族民间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图源:楚雄州民族艺术剧院
音乐由民歌小调、舞曲、器乐曲结合形成,称“山歌体”。表演采用“叠脚”等民族舞蹈的舞步、身段,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和民族色彩。代表性剧目有现代戏《半夜羊叫》,民间传说故事剧《曼嫫与玛若》等,在大姚等地经常有业余剧团演出。
维西大词戏,是全国300多个戏曲种类中,仅在维西县保和镇独存的一个地方剧种,他是中原汉文化传入边地后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特剧种,被称为中国戏曲史上的一块活化石。至今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
图源: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据史料记载,大词戏是在明清时期由江西、湖广及江浙一带到维西的守城官兵传入。大词戏脱胎于江西一带的一种或几种戏曲,是当时流行于云南等省的弋阳诸腔,这一外来剧种在维西流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融入了滇戏、洞经古乐以及维西各民族音乐、舞蹈元素,成为集中原汉文化与边地少数民族文化于一身的独特剧种,使之更富于地方色彩,从而冠之于大词戏这一名称。
杀戏流传于普洱市景东花乡,大街乡和镇沅九甲乡的一种古老而稀有的剧种。已有200多年历史。由于戏中多是砍砍杀杀的武打动作,故称"杀戏"。当地艺人则称之为“老砍刀戏”、“大戏”等。
图源:普洱发布
杀戏的演出形式有三种,一是与花灯、耍狮、耍龙混合在一起演出;二是杀戏专场演出;三是马灯演出。
腾冲市荷花镇甘蔗寨村的一群农民,把一种古朴的戏剧艺术——佤族清戏代代相传下来,至今仍保留着早期清戏原始古朴的特色,是古代戏曲发展演变的“活化石”,剧目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被誉为“珍贵的民族剧种”,是全国少数民族剧种之一,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源:民族时报
佤族清戏源于青阳腔,青阳腔又源于弋阳腔,明初永乐年间流传到云南。弋阳腔本身有着“顺口可歌”、“错用乡语”等适应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很容易与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融合。
佤族清戏的主要特点是台上演员独唱,后台众人帮腔,只用打击乐器伴奏。剧目故事感人,情节生动,言辞优美,人物性格鲜明。声腔有“九腔十三板”,这些曲调抑扬顿挫,融入了地方小调的音乐特色,悦耳动听,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章哈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兴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海县和勐腊县的傣族聚居区,是在傣族传统民间艺术基础上,吸收、借鉴并融合汉族戏剧艺术表演形式而逐步发展形成的,曾拥有过大中小型剧目上百个。
图源: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网
章哈剧具备歌、舞、剧“三位一体”的戏剧艺术基本特征的戏剧雏形,至今已有70多年历史,但由于长期缺乏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精心打磨锤炼,至今尚处于中国少数民族戏剧艺术的初级阶段。
除了上面这些,苗剧、川剧、京剧、评剧、皮影戏、话剧、舞台剧等等剧种在云南也有流传,云南共有20余种戏曲剧种。你说云南有没有“戏”呢?
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文化娱乐的多元化,云南不少戏曲都面临着观众逐年减少、创作表演困难的问题。作为云南文化的一块瑰宝,希望这些戏曲都能得到保护和传承。
(来源:拾云南)
发现云南
拾滇之美
拾云南的洋芋
shiyunnan8
旅行|美食|人文|感知
云南 是一种生活态
往期精彩回顾
国人一年吃掉2万亿元零食,云南这些让人口水直流的零食贡献可不小!
夏滇的味道 | 云南这些特色饮料会让你在炎炎夏日高呼“倍儿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