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快地涨薪?👊
嗯,积木君今天到公司了,还是老样子,忙碌、拥挤,公司同事的干劲和室温一样,热度不减,充沛的很。往窗外望去,依然是那个迷人的北京。
今天来聊聊薪水。
一
挣钱嘛,我们每个人都喜欢。
不然来北京干嘛?
2016年,应届毕业生期望月薪的平均值为4985元,而实际签约月薪平均值为4765元。北京会高点,但也不会超太多。
据积木君了解,现在经济增速不比以前,除了互联网、金融类、咨询类,其他行业刚毕业大概就这个数。如果你刚毕业拿5000,不丢人。
而当时死要面子的积木君,决定二战考研。
花去大量的时间与金钱不说,还有为了准备考试,放弃了潜在的工作机会,自然还亏掉了薪水。
当时心怀的美好愿望是:“只要考上了研,我就能挣得更多,过的更好,至少比那些本科生好。”
这大概就是常说的认知窄化。把复杂的,各种因素合力导致的结果极端简化,最后变成非黑即白的一元论思想。
警惕“单因素模型”,世界绝对不止我们所见。
最后挣扎了3年,考研依然没成功,之前的努力就这样损失掉了。但现在我看的比较开,因为生活给我开了另一道门,这个后面说。
总之你要记住,“只要怎样···就一定会怎样”的句式,大概率是经不起推敲的。
二
怎样涨薪快?
积木君在问过一些人的答案后,大体能分成以下四类:
1、个人能力强;
2、人情关系处理的好;
3、会帮老板做事;
4、PPT做的牛;(这个看着刺眼?但就是事实)
但今天我想分享下自己的经验。
积木君个人认为,要涨薪,视野由大到小,需要解决三个能力点:
1、自身对行业的认知提升
2、自身对他人的认知提升
3、对自我的认知提升
很多人喜欢强调自我能力的提升,当然也包括早期的积木君。这并没有错,但后如果只满足于此,甚至刻意追求个人能力,而完全忽视前两个能力,你的薪水瓶颈就会加速到来。
因为你会掉入之前所说的“单因素模型”,即:只要我能力强,就一定能升职涨薪。
没有这么简单的因果对应。
我见过不少具备能力3的人,因缺乏能力2,被排挤、被当枪、被甩锅,别说涨薪了,后来这碗饭都吃不稳;因缺乏能力1,在自身行业日渐式微时,无法及时转型,自身价值被大幅削减,薪资就此一蹶不振。
当年阿里巴巴的老前辈,你说都是人中龙凤,未免太绝对,但坚持留下来的人,后来发生了什么,大家也都看到了。
总是有一些人,生活在当下,却看到了未来。
三
怎么办?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在调换先后顺序后,结果就会天翻地覆。
在积木君看来,最重要的是能力1:选对行业。
选择一个有前景的行业,大概率影响你未来的高价值,而一个好的领导,将为你朝这个目标的奔袭,提供足够的空间与土壤。技能在这个时候开始深入打磨,完全不晚。
而能力2将为你筑造一个更良性的人脉圈层,在你的薪水停滞不前时,很可能会出现个谁,适时的拉你一把。
拿积木君自己举例,当时我考研三战失败,既无行业经验,也无校招身份,在北京现找工作,实在窘迫,当时互联网金融正风生水起,一个大学同学拉我入行,我一合计,两个能赚钱的行业跑一起了,直觉说,这行业有戏,现在门槛还不高,对照我的现状,绝对是切入的好机会,于是没多犹豫,很快就去了。
很清楚的记得,我是2016年6月7日入的职,做互联网金融的文案策划,工资不高,但够维持基本生活,也很满意了,那是我第一份正式工作。
当时领导对我很信任(都是同学,沟通成本低),但也不惯着我,所以我出活儿越来越快,同时边恶补互金知识,边进行踩坑式学习,完善知识体系。
后来出了点事,他走了,我则继续留在公司,汲取、蛰伏。
到了12月,他在新公司提供了个新机会,告诉我待遇不差,我心领神会并迅速决策,放弃了年终奖,最后来到了积木,最终实现大幅度涨薪。
我当然知道,跳槽是涨薪的好途径,只是行业+朋友的合力,大大缩短了过程,并提高了额度。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只要找到一个好的行业慢慢呆着,等到你稍微有点能力的时候,都会有人抢。"
听起来消极了,但朴素的看,问题不大。
如果你和我一样,饱尝过青年人标配的痛苦与迷茫,在看似缓慢的日子中,数着尴尬的薪水飞速奔向30岁。
那么,对照上文,想想你的薪水究竟卡在哪儿了,然后把路给劈开吧。
勇敢点。
要乘风
就别怕破浪
- 更多精彩 -
👇
社保卡 巧用信用卡 北京10套房 银行存管
时间管理 三份收入 财务自由 睡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