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佩君,“10分”优秀!
暨南大学
公众号ID:jinandaxue1906
关注
她 热爱科研
“当拉曼的机子上有信号时 ”
她感到自己最快乐
她 勤奋好学
把实验室当做“书房”
早出晚归假期仍留守
她 坚持不懈
历时两年结硕果
成为学院首位发表10分论文的本科生
她就是来自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
2018级本科生滕佩君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第一位发表10分论文的本科生
2021年9月8日,在生物学期刊《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上,一篇名为《Application of the amplification-free SERS-based CRISPR/Cas12a platform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SARS-CoV-2 from clinical samples》的文章正式发表,影响因子评分为10.435。
影响因子,是国际通用的期刊水平评价指标。影响因子10分以上的论文,在院系中算是重大成果。而这篇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之一,却是暨南大学今年刚刚升入大四的本科生。
(论文截图)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2018级本科生滕佩君是论文的主要完成人,在项目中负责方法建立、性能评估和检测方法优化。这项研究主要为核酸检测提供一种成熟、快速的新型检测方法。
当谈及项目最大的障碍时,滕佩君的导师唐勇教授苦笑道:“样本获取的管控很严格,实在是太艰难了。我当时想让他们换其他样本,这样一年前论文就能发出来,分数会更高的。”
面对科学首发的压力,滕佩君和她的团队思虑再三,还是决定坚持最初的想法,使用当时最受瞩目和亟待解决的相关数据作为临床样本。
提起“叛逆”的学生们时,唐勇既无奈又自豪,“我想让他们换样本,但他们自己不肯嘛!”
滕佩君说:“我们都觉得,相比起发表时间,真正解决问题才是头等大事。如果证明可行,那么它对社会的应用意义也更大。我们的S-CRISPR核酸检测时间大大缩短。对外出办事人员、急诊或待手术的患者而言,时间非常重要,我们选定这项研究,就是希望核酸检测的速度快起来。”
谈起研究立意,这个安静乖巧到有些腼腆的小姑娘,语气中流露出这个年纪难得的笃定。
(滕佩君校准拉曼光谱仪)
也正是这份坚持,让她在大二进入实验室,且两年时间里几乎没有假期地泡在项目组,最终成为暨大生物系第一个发表10分论文的本科生。
一路走来,滕佩君回想过程,坦言既艰辛又欣慰。她说,在检测方法得到验证那一刻所带来的幸福和喜悦,足以让她忘却此前遭遇的种种困难。
“在特定的波长能看到一个高出的峰值就代表有信号,我们称为‘4ATP拉曼特征峰’。有信号的时候是最快乐的,之前反复重复同一个步骤的厌倦感就不见了。”说完她就笑了起来,露出两个浅浅的酒窝。
大二进入实验室
“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为了等论文发布,已经大四的滕佩君遗憾错过了今年9月份的一些机会,导师有些遗憾。
但当提到实验中最快乐的时光时,这个一直很内向的小姑娘笑得非常开朗,眼睛仿佛在闪闪发光:“拉曼的机子上有信号的时候,我就觉得自己最快乐。”
拉曼光谱仪是课题组选来放大信号的仪器,由于实验室的那台不稳定,在样本量大、时间紧张的情况下,滕佩君只能通过手动校准和调试进行反复测试,常常要熬到深夜。
这个当时只有大二、刚刚加入课题组没多久的小姑娘,将这份繁琐的任务不厌其烦地坚持了4个月之久。
(滕佩君在实验室工作)
而即便是这样一份枯燥的的工作,滕佩君也能挖掘出一些小惊喜。“之前方法学验证的时候,还是一个一个样本操作下来的。但是后来有机会接触更多样本,考虑到时间和检测成本,恰好师兄又了解这方面的技术,就从一个一个检测变成多个样本同时检测了。”她笑着调侃道,“这就逐渐实现自动化、机械化了,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对生物的兴趣是滕佩君学习最大的动力。
读小学时的她,带着红领巾就开始用放大镜自制显微镜,观察那些看来“好厉害呀”的细胞君;初三时又跟着已经上大学的哥哥去参观学校,树立赶超哥哥的目标;高中时,出于对课本上的PCR仪的好奇,就央求哥哥视频操作给她看……种种往事,大概也为后来她从事相关研究埋下了兴趣的种子。
考入暨大后,她在大一参加学院组织的学术讲座时,对唐教授从事的免疫学研究充满兴趣。唐教授介绍说:“那时候科研训练是一门选修课,大家都可以进实验室,学生不喜欢的话就简单完成,而她这样有兴趣的就会坚持,大二进入实验室,已经和研究生差不多了。”
实验室俨然成为了滕佩君的“书房”。没课时,她早出晚归,一天都不出来。暑假时,为了确保研究不受影响,干脆放弃回家。唐勇见怪不怪了,说这并不是学生中的个例。
“感谢学院和团队!”
她还想继续做研究
唐勇教授的学生中,目前“常驻”实验室的有17人,本科生有4位,滕佩君是当时实验室里最小的学生。
当她还是个懵懵懂懂的实验室新人时,师兄师姐为了帮她打基础,带着她做了很多实验。“我很喜欢‘蹭学’,看到什么有趣就会去和师兄师姐说,这个好有趣我也想学,他们是很乐意教我的。其中‘烧银’(银纳米颗粒的制备过程)就是跟师兄学来的。”
(滕佩君在实验室“烧银”)
“烧银”是基础操作,但滕佩君最初一直失败,对于反复实验和刷瓶子感到沮丧。后来,她向博士师兄梁家杰求助,慢慢解决了困难。回忆起那段“艰苦岁月”,滕佩君笑着说:“万事开头难,之后真的就不怕什么了。”
梁家杰是唐勇教授的博士研究生,也是本次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采访中,他风趣幽默,提及实验和师弟师妹时,笑容中又透出认真。认识滕佩君时,正值他博士入学,后来大家一起做实验,互相分享。慢慢地,师兄也成了师弟妹们的领路人。
(滕佩君和梁家杰在讨论实验方法的可行性)
说起自己的同门,滕佩君评价道,“每个人都冰雪聪明。”唐勇也为学生们骄傲:“我会给团队更多的自由,不限制他们的思路和方案,实际上就要给空间,让每个人都能发挥聪明才智。”正是这位25岁博士毕业、学生们眼中堪称“天才”的教授,用独特的方式帮助学生迅速成长。
(实验室全体师生在教师节当天合影)
采访结束时,我们戏称滕佩君也是厉害的“小学霸”,她却摆摆手,看了一眼老师和师兄,谦虚地说:“不算不算。”
“以后如果可以,还想继续读研,在这个领域‘再付出多一些’。”她笑着和我们告别,朝着实验室的方向,快步走去。
-暨南大学融媒体中心-
- THE END -
来源 | 新闻中心 孙牧 梁善茵
指导老师 闫芳
图片来自受访者
微信编辑 | 陈霖 李梅
责编 | 李梅 苏倩怡
审核 | 苏运生 白德发
推荐阅读
加油吧,暨南学子!留下你的“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