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地印象 | 登顶珠峰60周年:攀登,看见新高度


60年前的今天,1960年5月25日,北京时间凌晨4点20分,我国三名登山队队员王富洲、贡布、屈银华在身体冻伤和极度缺氧的情况下,穿越奇陡的冰雪峭壁“北坳”,搭人梯攀上高度近10米,几乎直上直下的“第二台阶”,用血肉之躯铺就登顶之路,完成了人类第一次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壮举。

五星红旗飘扬在世界之巅

让世界记住了这抹皑皑白雪中的鲜红

也记住了王富洲这个名字





每个故事都有起因、经过、高潮、结尾。对于王富洲来说,他与登山的故事开始于一只肺活量测试仪。

1954年,王富洲考入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由于地质学专业的特点,学校十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学校组织的各项社团活动、体育文艺类的活动中,王富洲展现出了过人的体育运动潜力。毕业前夕,刚组建不久的中国登山探险队来校挑选队员,王富洲在面试期间竟一口气吹爆了肺活量测试的测试仪。那时的王富洲并没有想到,他这个从未见过山的孩子,从此便与登山结了缘,开始了一生追求的登山事业,成为一名新中国的攀登者。

7134米的列宁峰、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8012米的希夏邦马峰、8844.43米的珠穆朗玛峰……高度只是丈量山峰的尺码,攀登却是勇敢的践行。人们称他为英雄,在他的名字前冠以“著名登山家”、“中国登山运动的组织和引领者”的称谓,而他却从未忘记来时的路。王富洲始终感激着在成长过程中培养和教育自己的母校,并称“如果没有当年老师和领导的辛苦培养,关怀和谆谆教诲,也就没有这一荣誉的取得”。

作为以地质、资源、环境为主要特色的研究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始终坚持着登山活动与科学考察相结合,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建设服务。这种结合,既有为科学考察提供实践平台和证据支撑的登山活动,也有为登山活动赋予科学性内涵的科学考察。在半个多世纪的时光里,中国地质大学为我国的登山运动和科研事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无攀登,不地大”的理念也已从“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体育教学,深入到“为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的办学目标之中。而今,新时代的地大正阔步迈进新征程。学校将以“落地行动”为统领,践行面向建校百年之际的“三阶段”战略构想,在攀登精神的引领下,“占高地”,“上高原”,“攀高峰”! 

愈是难攀登,愈是勇攀登。每一个地大人,都是攀登精神的践行者。他们秉承着“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优良校训,怀着探求地球科学真知、奉献祖国地质事业的崇高理想,去追、去闯,去挑战,去追寻融汇艰苦和光荣的梦想。日居月诸,地大“攀登者”的身影,正不断冲上各行各业的“顶峰”,一步一步脚踏实地,一程一程为国争光。

60年前,我们说

自己的山,自己要登上去!

60年后,我们说

让世界看见中国的新高度!


推荐阅读


北地版“吃豆人”宅家大作战来了!

两会进行时,听听地大委员们的“两会声音”

校报上新 | 2020年5月校报来啦!

征兵进行时 | 逐梦军营,让青春在军营里闪光

北地情书 |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小满 | 枇杷黄后杨梅紫,正是农家小满天


点击题目即可跳转观看


主办 /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出品 / 北地印象工作室

文字 / 刘心兰

设计 / 王石竹 何魁

美编 / 吕松卓

责编 / 王泽 吕松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