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坚持立德树人 全面提升本科培养质量——访副校长刘伟

实施“落地”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2-10-07

“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合格的高校,不重视本科教育的书记校长不是合格的书记校长,不参与本科教学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授”,在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我校副校长刘伟引用《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的话强调本科教育在高校中的基础、核心地位。“学校一直以培养‘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把党代会关于改革发展的思路和工作举措落在地上,我们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提升本科生培养质量,以实际行动书写了育人的新篇章。”


十大工程,全面提升本科教育质量

《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2019—2023)》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基础地位,提出了全面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教育理念升华工程、教学地位强化工程、专业建设提升工程、课程建设与改革工程、课堂教学质量工程、教师能力提升工程、学生发展引领工程、产学研协同育人工程、成果培育与质量保障工程、教学管理与信息化工程”等十大工程,共30项内容。

刘伟副校长介绍,学校与各学院签订了目标任务书,包括3项共性责任目标、1项特色可量化责任目标和1项自选项目。目标任务书既统筹考虑了各学院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建设规划、课程目标等共性建设需求,也兼顾支持了各学院的特色发展要求,为每个学院规划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与路径。

2019年以来,学校启动了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建设项目的立项工作,全面开启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的实施。2019年度共批准建设项目163项;2020年度结合疫情特殊时期的教学特点,区分了线上一流课程建设项目、线下一流课程建设项目、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项目,增加了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建设项目,共批准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建设项目211项。

一系列本科教学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为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深化改革,着力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2019年以来,教育部面向所有高校、所有专业,全面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建设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建金专、建金课、建高地”,全面深化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革命。学校通过推进专业调整,推动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建设,制定工程专业认证申请和建设计划等多项措施,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优化、调整专业布局,积极申报新专业。2020年,学校共有7个专业通过校内专业论证,被推荐申报新专业。

加强一流专业建设。在一流本科专业 “双万计划”建设中,我校已有6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个专业获批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2020年,14个本科专业申报了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获批了北京重点建设一流专业。

积极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两年来,遴选7个专业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培育和建设。目前,安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环境工程、地质工程等5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1个专业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完成了认证专家组的现场考查。

推进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按学科大类招生”这种新型招生模式,可以减少学生高考填报志愿的盲目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选择空间,并打好专业基础,进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2020年,学校在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3个学院试行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分别完成了地质学类、材料类和经济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刘伟副校长说,“遵循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发展理念,适应科技发展、行业转型、能源安全、环境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对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做好本科专业布局的优化调整,是学校下一步的重点工作之一。”

2021年,学校将启动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在保持优势传承特色的前提下,结合国家“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零三五远景目标的建议》中的新要求、新形势,更好地体现学科专业知识体系的内在规律,体现信息化时代对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体现本科教育相对于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性,以更好服务国家需求和学生发展。以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新体系为引领,坚持需求导向、标准导向、特色导向,进一步深化专业综合改革,激发学生兴趣和潜能,让学生忙起来,让教学活起来。


打造金课,切实推进教育创新

课程是人才培育的核心要素。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是课程建设的根本目的。刘伟副校长介绍,针对培养方案中的不同课程模块,学校分类建立了课程建设规划。

重视通识课程建设,建设一批具有地大特色与优势的通识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强自然文化研究,把自然文化系列课程建设成为地大通识教育的特色、精品课程。加强研讨类课程建设,设置新生研讨课、专业导论课、学科前沿课,采用小班研讨形式,进行研究性、探究式、互动式教学,近年来,学校共立项建设新生研讨课83门,专业导论课39门,学科前沿课程92门。实施校级一流课程建设项目计划,落实教育部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结合“金课”标准,推进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打造一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2019年,立项校级一流课程建设项目25项;2020年,立项线下一流课程建设项目26项、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项目18项。

重视教材建设与管理。学校制定了教材建设规划,依托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进行教材建设。设立教材建设出版专项基金,鼓励教师编写、出版高质量教材、特色专业教材和系列教材。

两年来,课程与教材建设取得了初步成绩,6门课程入选教育部一流课程,8门课程入选“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8本教材入选“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


回归初心,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刘伟副校长说,“在注重发挥好思政课不可替代作用的同时,学校加强课程思政工作,发挥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推进协同育人。”

学校制定了课程思政实施方案,以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政工作新格局为目标导向,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融合、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学校要求每一位老师深入挖掘拓展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元素,发挥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推出一批育人效果显著的专业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为鼓励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研究,2019-2020年,学校共立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专项38项,有10门课程立项为北京市课程思政改革试点。

教师的观念和能力是课程思政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为此,学校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牢固树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强化实践,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

将创新创业教育、思政教育融入实践教学,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新体系,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国内与国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多种实践教学形式在我校已初步形成。

学校一贯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与企业联合建立校外实习基地70余个,其中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培养基地4个,并依托各类基地,在人才培养、项目研究、技术攻关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不断推动教育和产业良性互动,着力构建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刘伟副校长介绍,我校土地科学技术学院依托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建成的实践教育基地,是学校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典范,也是全国鲜有的“矿-市-省-部-校”有效对接、校内外优势互补、满足本科教学全过程的实践教育基地,依托基地建设成果,有力支撑了土地整治工程专业的申报、建设以及相关教材的编写。

依托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实培计划”平台,以“产教协同、结合专业、开放共享”为原则,我校在毕业生中遴选了毕业设计(创业类)项目,入选项目均采用“双导师”制,聘请来自企业、科研院所的优秀管理或技术人员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校外指导教师,为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搭建平台,2017年以来已有132个项目获得北京市教委立项。


多措并举,大力提升教师教学研究能力

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教师是关键。刘伟副校长说,“多年来,学校着力构建三级名师培养体系,造就了一批校级、市级和国家级教学名师。” 2017年以来,我校有1名教师获得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7名教师获得北京市教学名师,4名教师获青年教学名师。《地质学育人团队》《矿物岩石育人团队》获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

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旨在以研促教、研教融合,提升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开展具有前瞻性、探索性的高层次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中心利用“雨课堂”“一平三端”等网络平台,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手段培训,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


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教学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性变革的重要手段和动力。学校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教学信息化水平。

新建学校高端智慧教室。2019年,学校建成6间高端智慧教室,智慧教室、教学视频直播等信息化媒介,为“科技让课堂更美好”代言,将传统的“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老师引导”,实现“学生为中心”的研讨式教学模式转变。

2020年,实现全校多媒体教室的升级改造及电子巡考系统的更新换代,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学校不断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如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就大胆进行了探索和创新:大班音视频同传授课、小班习题。

刘伟副校长介绍,学校实现了学生成绩单及在读证明的电子化,在学生无法返校的疫情期间,为学生提供了简便、快捷、高效、远程随时随地的电子成绩单及在读证明的“云服务”,有效满足了学生需求。

2020年春季学期,学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要求,提前谋划,整体布局,借助信息化技术,及时高效搭建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精准布局在线教学,确保了在线教育教学质量。

在提升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的同时,学校不断提高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全面加强综合教务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硬件方面,升级综合教务管理系统服务器,有效提升师生访问综合教务管理系统的访问速度。软件方面,新增调课模块、学分互认、成绩批量加权、教室借用、缓考管理、学籍异动等新功能、新模块,有效提升教务管理工作的无纸化、智能化、规范化水平,教务管理信息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陈宝生部长在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坚守立德树人的使命,为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贡献北地力量。



推荐阅读


全面提升研究生质量,我校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祝贺颜丹平教授荣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我”和“假期”只差一个考试周

作品颁奖 作家入驻 | 文学之花绽放在冬日的北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考点考前温馨提示

够给力!新媒体年度表彰,学习强国号开通!

马俊杰书记一行走访东旭集团 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点击题目即可跳转观看



主办 /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美编 / 吕松卓

责编 / 吕松卓 李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