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承载历史荣光 更寄未来期望 | 校长孙友宏院士在周口店实习站建站70周年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承载历史荣光 更寄未来期望

——在周口店实习站建站70周年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 孙友宏院士

2024年8月9日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校友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此隆重举行周口店实习站建站70周年发展大会。我谨代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代表雷涯邻书记,向莅临大会的各位领导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支持帮助学校发展的教育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市房山区各级领导、各界友人表示诚挚的谢意!向所有为实习站建设做出贡献的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致以亲切的问候!

刚刚,建威校长在讲话中带领大家共同回顾了地大野外教学实习与实习站建设的历史,向广大师生提出了殷切期望,我深感共鸣,也深受感动。京汉两校同根同源、情谊深厚,我谨代表学校,向地大武汉一如既往的关心与支持表示感谢!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我很高兴看到地大北京、地大武汉两校同学在此团聚、交流学习。我曾细细读过你们的野外实习笔记,字里行间,有对地质现象的观察和描绘,有野外实习的经历和收获,有对地质工作的实践和认识,更有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对自己的勉励。我也曾和你们一样,肩背地质包和水壶,手拿放大镜和罗盘,爬山涉水,看褶皱、追断层、量产状、绘剖面,顶烈日似火、冒暴雨如注……那些艰苦的、多彩的野外实习生活,是求学历程中最具功力的磨砺。

7年前,我校校友、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在周口店实习站为师生授课时,深切怀念了在地大的求学时光,充分肯定了学校对培养学生实践经验和研究能力的重视。他说,陆地、海洋、山脉、河流是地质学的大课堂和实验室。北京地质学院从建院之初就十分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这既是北京地质学院的特点,也是这所大学的风气。1954年7月,学校在周口店正式建立实习站。周口店实习站成为国内历史最悠久、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地质学野外实践教学基地之一,享有中国地质工程师“摇篮”的美誉。

星移斗转、沧海桑田,这里是孕育“新生”的摇篮。自然造化间,周口店地区形成了得天独厚的地质教育资源。区内出露的地层序列涵盖从太古宙至新生代各个时期,有华北地区重要的地壳运动遗迹。这里岩石种类繁多,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一应俱全,逆冲推覆等地质构造现象典型。一本开展地质学教学和研究的宝贵教材由自然著书、在“摇篮”立传,堪称一部“天然的地质百科全书”。

一心求索、风雨兼程,这里是收获“新知”的摇篮。追寻46亿年地球史,70万年人类史、5000年中华文明史,无数名家大师来到周口店,探索地质演变、生物进化、人类起源的奥秘。裴文中先生在龙骨山发现的完整中国猿人头盖骨化石震惊中外,马杏垣先生最先命名“164背斜” “太平山向斜”,5986件来自周口店的岩矿化石标本在我校牵头建设的、我国地学领域规模最大的国家级标本资源共享平台系统收集保存,供地学研究者共享使用。一幅以科学启迪智慧的动人画卷由学者着墨,在“摇篮”铺陈,演绎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完整脉络。

登高问学、躬身育人,这里是培育“新人”的摇篮。70年来,地大近50位院士在周口店执教,培养了大批学术精英、行业翘楚和治国栋梁。他们当中,有以欧阳自远、殷鸿福、叶大年、金振民、马永生等为代表的数十位两院院士、地质学家,有以王富洲、李致新、王勇峰、次洛等为代表的著名登山家……他们秉承“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精神,大力弘扬地质“三光荣”传统,不断攀登自然与科学的高峰。一曲新中国地质教育事业的不辍弦歌由地大谱写、在“摇篮”奏响,为推动国家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峥嵘七秩,耳畔山谷风声回响,眼前山峰层层叠翠,而今的“摇篮”,被时代赋予了崭新的意义。

在这里,野外实践教学传统根脉相承。1954年,池际尚先生亲自担任实习队队长,正式开启我校周口店野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序幕。1956年,高平教授填绘了周口店第一幅教学用图,并始终沿用。而今,地质野外实践教学体系日趋完善,周口店野外地质实习不仅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更是成为深化交流合作的“金名片”。以周口店地质实习为起点,学校以培养国际化地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创新魄力,落地建成8个跨国实践教学基地,与俄罗斯、日本、希腊、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多所高校建立实习合作关系,走出了一条长期坚持、独具特色的地球科学人才培养新路径。

在这里,“三练”精神一脉相传。寓教于习练思想、言传身教练作风、躬身实践练本领。长期以来,“三练”精神全面融入野外地质实习全过程,着力塑造实事求是的人生理念、精韧致新的治学态度、不畏艰险的精神品格、乐于奉献的爱国情怀。“红旗在山谷中飘扬”思政教育活动淬炼师生“爱国奉献、励志笃行”的思想,野外分组锤炼“艰苦奋斗、团结互助”的作风,三阶段实习工作锻炼“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本领,全方位构建起实习实践育人新范式,让地质报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光芒。

在这里,京汉两“地”心脉相通。1952年,地大的“前身”北京地质学院应运而生,“动地的勇士”走上了历史的舞台,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开路先锋。历经栉风沐雨、辗转搬迁,70年代末,学校在邓小平同志的亲自关怀下,涅槃新生。此后,京汉两地独立办学,虽远隔南北,却也各自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中羽翼渐丰。乘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东风,原国家地质矿产部对周口店实习站进行恢复重建,大批地质学专业学生重返周口店开展野外实习,联结起京汉两校沟通交流的崭新纽带。每年在此实习的数百名京汉地大学子,在山上山下同吃同住同学习,共同续写地大人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新篇章。

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值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全党、全国上下深刻领会全会精神之际,今天的发展大会也被赋予了一份与党同心、与国同行的特殊意义。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了系列部署,为全体地大人指明了奋斗方向、注入了精神动力。在此提出三点希望,与大家共勉。

一是把握重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指南针”明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把做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作作为头等大事,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将地质特色广泛融入德智体美劳育人各环节,以德筑基,提高思想认识、提升价值认同;以智固本,练得真本领、求得真学问;以体强能,强健体质体魄、促进身心健康;以美培元,树立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以劳创新,磨炼意志品质、培养责任担当。引导青年学生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自信自强、刚健有为的精神风貌,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二是突出特点,聚焦人才自主培养,以“放大镜”拓视野。在拔尖创新人才上、在人才的自主培养能力上发力,是满足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对人才需求的关键一招、破题之举。要立足学校发展定位和办学特色,强化地学传统专业优势,做优特色学科专业,超常布局急需专业。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三大课程体系,坚持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国内国外以及虚拟现实相结合,并行推进课内、课外两个实践教学课堂,鼓励学生更早更多参与科学研究,塑造提升面向未来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让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三是攻克难点,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地质锤”破难题。过去,中国地球科学经历了快速发展,实现了从追赶到并行的飞越。未来,中国地球科学要实现超越和引领,必须走出有中国特色的地球科学研究之路,完成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全面结合、野外观测与室内模拟紧密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跨学科交叉融通。要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把服务“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等国家重大战略作为科研主攻方向,聚焦深地、深海、深空、深时等前沿开展攻关,深度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在研究思考中国问题的同时,研究具有全球挑战性的世界难题,为推动全球科学合作和科技发展作出贡献。

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手中的指南针、放大镜、地质锤,陪伴在你们开展野外地质实习的全过程,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荣光,更寄托着未来的期望。地大人便是在这一锤一锤的磨砺里、一步一步的奋进中,不断迈向新的辉煌!

山止川行,云程万里。70年,是周口店实习站建设发展的里程碑,也是探索地学人才培养新路的新征程。站在新的起点,让我们不断深化“教育强国,地大何为”的思考和实践,持续提升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全面发挥国内地学研究重要基地力量,以建设成为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为发展目标,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集聚效应、倍增效应,努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推荐阅读

我校科研团队对东部玄武岩研究揭示巨量地表碳在地幔封存情况

祝贺!北地“飞侠”斩获一金一铜!




主办 /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素材来源 / 学校办公室

编辑、校审 / 林梦圆

责编 / 王启祥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