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介|佘山教堂寻踪:朝圣建筑和历史图景
👆 点击书本 购买图书
书名
作者
译者
出版发行
装帧 开本
页数
ISBN
佘山教堂寻踪:朝圣建筑和历史图景
[比] 高曼士 Thomas Coomans
田炜帅、任轶
同济大学出版社 · 光明城
精装,16开
304
978-7-5765-0816-1
编辑推荐语
“
在世界各地,所有宗教的朝圣,构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人文、社会和宗教科学等许多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
上海的佘山早已经成为中国天主教徒最重要的朝圣地,那么,为礼仪实践而设计的、划定了神圣的空间,并包含了历史变革痕迹的圣地建筑是怎样的呢?
”
△ 和羹柏神父绘制的佘山大殿哥特式方案西立面图,1920年
内容简介
《佘山教堂寻踪:朝圣建筑和历史图景》将基于欧洲传教士档案中所存资料而做的历史研究与建筑考古的实地考察相结合,着眼于佘山的建筑历史、施工技术、艺术和文化演变、空间布局的演变和遗产保护。
△ 从南面看佘山(照片拍摄于1900年左右,天文台正在建设中)
本书将佘山建筑及其变迁纳入近现代以来中国基督教教堂建筑的历史研究之中,结合大量珍贵的宗教文献资料中辑录的原始图片,分析了佘山宗教建筑的变迁、佘山大殿的两轮方案设计及风格之争等。
呈现了佘山如何由地方性的教会疗养院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宗教圣地,兼及近现代史上观音崇拜与圣母信仰的冲突与转换,天主教在华传教,尤其是在江南传教区的发展情况等,展现了宏大的历史背景和史学思考。
△ 国际杂志《天主教传教事业》第9期封面所刊登的佘山图(1877.7.13)
本书的结构
全书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每部分包含四个章节。
△ 目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㈠ 晚清时期的佘山
1863—1911:从地方性的敬礼到地区性的朝圣
涉及清朝末期的佘山,地方(上海和松江)和区域(江南)层面的早期朝圣活动。
四个章节内容:
*耶稣会士在佘山发起圣母敬礼的初期状况
*初始阶段区域性圣母朝圣的组织和三个主要建筑
(还愿圣堂、传教士驻院和中山圣堂)
*与朝圣活动契合的“圣山”的三个层次
*佘山的两座圆顶建筑
△ 内页展示
㈡ 中华民国时期的佘山
1912—1949:从地方性朝圣到全国性朝圣
涵盖了中华民国时期,佘山向全国性的朝圣地发展以及被普世教会认可的情况。
四个章节内容:
*比利时传教士建筑师和羹柏(Alphonse De Moerloose)于1920 年提交的哥特式设计方案;
*已经实现的最终设计方案及当初的争议;
*在缺乏建筑工地的档案资料的情况下试图还原圣殿的建造过程;
*1935—1949年间的佘山,包括战争时期的朝圣、佘山教堂在1942 年被晋升为乙级圣殿、佘山圣母在1946 年获得加冕等。
△ 第二部分内页
(结论)一座宇宙空间建筑的象征
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佘山圣殿的历史文化意义,包括从佘山山顶圣殿的形态和方位来理解和诠释佘山的宇宙维度等。
△ 结论部分内页
作者简介
高曼士(Thomas Coomans),艺术史与考古学博士。现任比利时荷语鲁汶大学(University of Louvain)建筑工程系“建筑历史和遗产保护”教授,雷蒙·勒迈尔国际遗产保护中心(Raymond Lemaire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Conservation)主任,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 International)“宗教和仪式场所科学委员会”(PRERICO)委员。研究领域涉及欧洲中世纪建筑史、宗教建筑遗产的适应性再利用,以及1840年代至1940年代中西方建筑的交流与互鉴,曾在国内外出版和发表大量相关论著和文章。近年代表作有《舶来与本土——1926年法国传教士所撰中国北方教堂营造手册的翻译和研究》(高曼士、徐怡涛,2016)等。
译者简介
田炜帅,巴黎索邦大学近现代历史博士,宗教史学者。
任 轶,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 END -
本书预计6月上旬正式出版
👇 长按扫码
购买《佘山教堂寻踪》
微店
天猫
👇 点击图片,阅读丛书第一、二分册
第四分册即将出版,敬请期待……
校对|李争
制作|郭力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