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甘肃省
候选对象名单公示的公告
根据中国文明网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要求,经基层推荐和专家评议,推选以下12名个人为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甘肃省候选对象,现予以公示。公示期间,如对候选对象有不同意见,可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向省文明办反映。联系电话:0931—8928862,15682781421。
甘肃省文明办
2023年2月22日
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甘肃省候选对象名单
王兴良 见义勇为 生命危急关头 迎险而上 舍身救援
姜莉玲 敬业奉献 扎根沙海护绿洲 汗水青春铸芳华
杨建军 敬业奉献 砥砺工匠精神,追求卓越的高级技师
蒲虎勤 诚实守信 扎根基层、愿做戏曲传承路上的“追梦人”
朵代毛 孝老爱亲 “80后”孙媳数十载用爱心和孝心撑起四世同堂和美之家
吕 斌 诚实守信 诚实立身 守信立本
刘博轩 见义勇为 驻村书记抗洪一线践初心 临危救人勇担当
马为民 助人为乐 矢志不渝深耕红色沃土 心怀大爱坚守为民初心
刘鸿奎 助人为乐 雄心男儿立壮志 退役返乡为桑梓
杜成峰 敬业奉献 古老祁连山岩画守护人
赵 燕 助人为乐 她是为200多个“星星的孩子”忠诚守护的“赵妈妈”
赵世俊 敬业奉献 发展致富“领头雁” 红色村庄“领路人”
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甘肃省候选对象事迹简介
王兴良 ,男,汉族,享年39岁。201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武威市古浪县人,生前系古浪县直滩镇龙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2022年9月,王兴良被中央政法委选树为2022年第三季度“见义勇为勇士”。2022年8月5日上午11时19分许,古浪县直滩镇十支村16岁学生王某,因家庭矛盾,产生轻生念头,离家出走步行至直滩镇十支村与龙泉村交界处的民调渠旁。11时26分,王兴良驾车经过直滩镇龙泉村六组劝导站桥头时,看到王某坐在渠边,便停车上前询问,王某并未理睬并突然纵身跳入民调渠中。在这危急关头,王兴良不顾个人安危,立即上前营救,他先用左手抓住渠沿,伸出右手试图抓住王某无果后,毅然跳入水渠中施救。因渠陡水深且渠内水流湍急,王兴良不幸溺水身亡。王某在渠中漂流至直滩镇石坡村马家梁桥头时,抓住了水渠中一根横向水管自救上岸。王兴良在人民群众生命危急的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奋力进行抢救,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心为民、舍己救人的崇高品德。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用自己的英勇壮举谱写了生命最伟大的篇章。姜莉玲,女,汉族,现年44岁,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人,1998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现任民勤县退耕还林办公室四级主任科员。2010年荣获省政府颁发的“甘肃绿化奖章”,2019年被国家林草局评为“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个人”,2021年被省委授予“甘肃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2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姜莉玲从甘肃省林业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林业系统一员。治沙造林,技术先行,她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断锻炼提升自身能力。在林业工程调查规划中,她白天搞外业调查,晚上加班熬夜整理内业,先后参与完成三北防护林、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项目前期调查规划、作业设计编制工作。她立足实际,充分调查,首次提出将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区划分为湖区沙化、盐碱化耕地退耕还林区,东、西坝井河混灌沙化耕地退耕还林区等三个区域。她悉心解答群众问题,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积极引导农民栽植树木,发展红枣、枸杞等经济林树种提高收入。姜莉玲在本职岗位上用自己朴实无华的行动,谱写了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华丽篇章。杨建军,男,回族,51岁,平凉市崆峒区人,甘肃红峰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技师,2016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20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杨建军是甘肃红峰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疏水阀厂404车间数控一班班长,铣工高级技师。参加工作30多年来,他怀着对企业的一片赤诚之心,立足本职、开拓创新,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书写了新时代一名普通工人敬业奉献的华丽篇章。近年来,在企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他立足本职,为公司的各项技术攻关、技术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发展先进制造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企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近三年来,他累计完成实作工时18766小时,超额完成工时8000小时,良品率达100%,相当于平均一年完成了两年的工作任务。他先后参与完成企业技术创新项目16项,累计为企业节约生产费用220多万元,为企业和用户创造经济效益超过千万元。4.蒲虎勤:扎根基层、愿做戏曲传承路上的“追梦人”蒲虎勤,男,汉族,现年 51岁,平凉市戏剧曲艺家协会主席,崆峒区戏剧家协会主席。第五届甘肃省中青年德艺双馨工作者、全省文艺志愿者先进个人,第三、四、五届甘肃省戏曲红梅奖个人表演一等奖,第九届敦煌文艺奖(领衔主演奖)。蒲虎勤从事戏剧表演已40余年,戏曲成为他毕生的追求。2017年,他自筹100多万元,创编了以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主题的眉户剧《崆峒山下》,并在多地巡回演出。为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戏曲艺术,他坚定信心,常年参加公益演出,积极投身“戏曲进校园”事业。联合平凉十中开办了戏曲实验班,免费培训学生,经他培训的学生及社会各界戏曲人士千余人,他的学生在二十一届、二十五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大赛中荣获“金花”称号,填补了甘肃省在校在读学生21年无缘此奖项的空白。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他将自己多年收集的戏剧文献资料、皮影、服装等5000多件藏品分类整理,创建了戏曲展馆,随后又捐出部分藏品在平凉市博物馆和崆峒古镇非遗一条街免费展示。在传承戏曲的公益路上,他亲力亲为,还带动家人热心参加公益事业,多次捐款捐物,带领剧组进校园、进部队、进企业、进福利院演出1200多场次。5.朵代毛:“80后”孙媳数十载用爱心和孝心撑起四世同堂和美之家朵代毛,女,藏族,现年41岁,甘肃省天祝县人,现为天祝县图书馆馆员。结婚十八年来,朵代毛精心照顾两代3位老人,辛勤养育4个子侄晚辈,用大爱和坚毅撑起了一个四世同堂十口之家,谱写了一首孝老爱亲的人间赞歌。朵代毛丈夫工作非常忙碌,常年在乡镇和西藏办事处等偏远地区工作,在家中她既是妻子又当儿子,默默地承担着家里的一切。她主动把90岁高龄的爷爷和小姑的孩子们接到城里,在工作闲暇之余照顾他们的生活和学习。2016年,年迈的婆婆患上抑郁症,为了让当时远在西藏工作的丈夫安心,她只身一人带着婆婆到兰州、武威医治。天有不测风云,2019年小姑又因突发疾病去世,2020年娘家父亲病情恶化不幸去世,照顾老人和孩子的重任全部落在她一个人的肩上,她强忍悲痛,做好工作的同时,抚育子女。朵代毛任劳任怨,无微不至悉心赡养两代亲人;言传身教,耐心抚育子侄后辈成长;勤俭持家,夫妻二人共撑十口之家。她以实际行动感染着身边的人,用爱心、孝心、责任心展现了一个四世同堂大家庭孝老爱亲的良好家风,用温情和善良书写着人间挚爱。吕斌,男,汉族,现年35岁,中共党员,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漫水滩乡红溪村村民。普通农户家庭出生的他,热衷于农业科技。2008年,他开始种植洋葱,依靠新农业种植技术发家致富。近年来,经过逐年摸索、扩规增效,他种植洋葱面积达到3000亩左右,带动周边村民务工增收200万元。在洋葱种植过程中,他充分发挥模范致富带头作用,影响带动本村群众积极参与,让群众主动加入高原夏菜种植队伍,大大提高了全村群众的人均收入水平。同时,他对雇用人员关爱有加、以诚相待,对待群众也犹如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谁有困难,只要找他,他从不推辞。虽然吕斌的产业越做越大,但他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促发展”的经营原则,以服务群众的初心鞭策自己,严把质量关,坚持诚信为本,从不拖欠农户的地租和人工工资。吕斌壮大产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事迹乡亲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大家都说,吕斌是漫水滩乡红溪村的“领头雁”,给他流转土地,跟着他干,大家都很放心,足见群众对他的信任程度。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创建了不平凡的事业,是漫水滩乡红溪村致富带头人和诚实守信的标杆,推动了漫水滩乡产业发展,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7.刘博轩:驻村书记抗洪一线践初心 临危救人勇担当刘博轩,男,汉族,现年37岁,中共党员,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一级主任科员、庆城县卅铺镇王桥村驻村帮扶工作队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先后获甘肃省社会保险统计工作先进个人、“庆阳好人”和“庆阳市抗洪抢险救灾先进个人”等荣誉。2022年7月14日晚11时许,王桥村突然下起大暴雨,像往常一样驻守在村部的刘博轩立即拍下暴雨实况,通知乡亲们做好防汛准备,撤离危险地带。随后和村干部们拎起铁锨冲进暴雨,争分夺秒铲除淤泥,清理水道。当他们跑到村民袁小润家时,她还在慌乱收拾东西,刘博轩不由分说,一把拉起袁小润就往外冲。刚跑出大门,河道的洪水就漫过了路面,没过了他们的大腿。三个人相拉相扶跌跌撞撞往高处跑,等到他们爬上高坡地带时,袁小润家的院墙已被冲垮,家里的小卖部已被夷为平地。洪灾之后,刘博轩立即向派出单位汇报村里受灾情况,多方奔走,争取到30万元重建村部,用驻村工作经费为村部添置办公设备,挨家挨户核查受灾情况,带领村民清淤除泥,修复村组道路,分配救灾物资,帮助村民重树希望,受到群众一致称赞。8.马为民:矢志不渝深耕红色沃土 心怀大爱坚守为民初心马为民,男,回族,现年68岁,中共党员,定西市安定区香泉镇陈家屲村农民。先后获得“最美安定人”、定西市安定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荣誉称号,他的家庭被评为定西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家庭。马为民热爱红色历史,四十多年来用尽毕生积蓄搜寻历史文物、民间“老物件”三万多件,花甲之年自筹资金创办了安定区首家农民民俗展览馆——马为民民俗展览馆,无偿开放参观,义务担任接待员、讲解员,只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民俗文化。他淳朴善良,尽管家中生活清贫,却没有丝毫犹豫收养了一名智障残疾女婴,视若己出,父爱无疆显大爱,十六年来精心照顾,全心呵护孩子成长。他爱岗敬业,担任乡村教师的十一年里,始终怀着高度的责任感,默默耕耘在三尺讲台,倾注精力教书育人。后调至乡镇文化站兼任电影放映队长,十几年来背着几十公斤重的电影放映设备走遍香泉镇所有村落,坚持把党的声音、科技知识传递给每位村民,丰富山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刘鸿奎,男,汉族,现年51岁,中共党员,定西市安定区刘鸿奎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先后获得定西市最美退役军人、“最美安定人”等荣誉称号。1990年,刘鸿奎参军入伍,因表现优异先后荣立个人嘉奖、三等功。退伍回乡后,他创业勤劳致富,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致富不忘桑梓,牵头创办刘鸿奎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以助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提质、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为目标,通过特色产业带动、龙头企业拉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订单收购促动等多措并举,流转土地1000多亩,带动180多户农户发展特色种养产业、50多人就地务工,走出了一条产业带动发展、农民致富增收的新路子。他热心公益,心系家乡,先后自筹资金45万元修建砂化道路6公里,捐款6万元、捐赠苗木10万余株助力家乡绿化造林,捐资3万元资助6名贫困户大学生,为4位孤寡老人日常衣食住行提供方便。疫情防控期间,他自费前往武汉,志愿服务42天,捐款2万余元、捐赠6卡车爱心蔬菜、购置大批防控物资,助力疫情防控。杜成峰,男,汉族,现年46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大河乡综合文化站专干。2018年取得农村实用人才副高级岩画艺术师职称。2019年4月在肃南县野外新发现的6处岩画遗存点,被央视4套新闻报道。2021年3月,由新华社采编刊发的《古老祁连山、岩画守护人》新闻稿被多家新闻媒体转载报道。1997年,他在一次放牧中偶然发现刻在自家牧区岩壁上的图案,一下就被这些古老生动的岩画深深吸引,随着对这些代表着“人类童年语言”的岩画了解越来越深入,他的心中便多了一份将这种独特文化传承下去的责任。2003年,他自费3万余元购买相机、GPS等设备工具,在祁连山北麓的群山之中孤身考察岩画,正式开始岩画记录保护之旅,每次进山寻画一去就是10余天,一年有200多天都是在山里度过。跋山涉水二十载,杜成峰几乎跑遍了河西走廊,实地拍摄、定位、测量完成祁连山、河西走廊等岩画遗存点达八十余处,记录整理了1.2万多幅岩画的资料数据,初步形成了河西走廊岩画数据库。杜成峰先后在《中国岩画》《岩画研究》《丝绸之路》《陇右文博》等期刊发表论文10篇,出版岩画研究专著——《肃南岩画》荣获张掖文化旅游全面宣传行动二等奖、张掖市第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1.赵燕:她是为200多个“星星的孩子”忠诚守护的“赵妈妈”赵燕,女,汉族,现年36岁,中共党员,民乐县智博特殊教育培训中心创办人 ,曾获全国“五好家庭”、甘肃省“助残先进个人”、张掖市“最美母亲”等荣誉。赵燕是一位自闭症患儿的母亲,在儿子确诊后,她开始了漫长的求医之路,在孩子康复道路上屡遭挫折。为使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正常教育,也为了更多的残障孩子都能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萌发出自己创办康复中心的想法。赵燕和老公反复商量后,拿出毕生积蓄在县城租房筹办起了特殊教育学校,并开始四处筹钱、培训老师、装潢教室、购买教具,虽然过程艰辛,但在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下,民乐县智博特殊教育培训中心于2015年10月15日正式成立并开始免费招生。截至目前,200余名自闭症患儿免费接受中心康复教育,精准康复受益自闭症患儿60名,其中有28名孩子进入学校学习。在赵燕的热心呼吁下,智博特殊教育培训中心定期开展关爱残疾人,健康伴我行、青春守护、阳光助学助残等活动,常态化开展残疾儿童物资扶助工作,联合社会爱心企业开展志愿服务关爱活动上千场次,累计发放爱心物资15万余元。12.赵世俊:发展致富“领头雁” 红色村庄“领路人”赵世俊,男,汉族,现年61岁,中共党员,现任金昌市永昌县新城子镇西湾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曾荣获甘肃省最美家庭,金昌市道德模范等荣誉。他致富不忘乡邻,在个人艰苦创业的同时,竭尽所能帮扶群众,带着乡亲一起抓生产、搞经营、跑市场,先后开办了食品加工厂、洋芋淀粉加工厂,帮助村上农产品打开了销路,使越来越多的人摆脱了贫困;他注重产业发展,2007年担任西湾村党支部书记以来,立足村情实际,大力弘扬西湾村红西路军大沽政治部红色文化,建成全市第一个红色教育基地、打造西大河“祁连情”民族旅游景点,在全县率先修建6万方高位蓄水池3座,渠道26.6公里等相关配套设施,建成高原夏菜种植业基地、村级湖羊奶绵羊养殖繁育基地、肉羊产业专家院,带动全村300余户留守群众发展家庭舍饲养殖,全村人均收入由不足7000元增加到了16000多元,彻底甩掉了“穷帽子”,迈步走上了“小康路”,西湾村摘掉了省级“插花型”贫困村的帽子,成为全镇经济强村、安全新村、文明新村、和谐新村、红色美丽新村。2020年,因年龄和身体原因,原本打算退休的他,面对组织和群众的挽留,毫不犹豫地决定留下来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积极发挥余热,继续服务群众,彰显着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