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喜欢“自找麻烦”?这位交大老师得到学生强势点赞!

在交大,有这样一位有着多重身份的老师:

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

大数据研究院院长

交通数据分析与挖掘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北京交通大学教学名师......


但在众多身份中

“教师”二字,是他最喜爱的



2012年林友芳被学生评为北京交通大学“我最敬爱的老师”;

2015年荣获“课堂教学教风标兵”称号;

2017年获评校教学名师……

对于学生们给予他的肯定,林友芳很满足,“我没啥学术帽子,但是学生们给我的认可让我最为欣慰”。

林友芳反复强调自己的体会:“如何深刻理解立德树人的内涵并贯彻到各项工作中,是关系到高校教师或管理者能否做好各项工作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



累的课程,爱的教育



“学生不喊累的课就是不太合格的课”并不是林友芳刚开始担任教师时的观念。在任教的前期,他也曾为如何做好教学工作而苦恼。“学校有教师评教系统与教学帮扶机制,督导老师会给你提意见,学生会给老师网上匿名评教,有些意见很刺耳。”林友芳说。有督导指出他的课堂气氛、课件质量、内容连贯性等问题,而学生则希望实验多、内容丰富。


面对问题,他不断反思和学习,提升教学水平与效果。从2008年起,他针对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第一门重要专业课《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重新梳理课程体系,不断加大实验题目的设计与实现难度。2010年起,针对课程内容系统性欠缺、大实验只有1/3左右的学生能够完成等问题,他决定重建实验体系,“在课程内容成体系的基础上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整体实验任务应确保2/3以上学生能完成。”林友芳对标国际一流大学的实验体系,要求学生每10天左右完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截止时间要求的程序设计作业。说起来简单,却是他进一步“自找麻烦”的开始。


回忆起那段时日,林友芳用“备课准备材料真的累”来总结。但是,令他备感欣慰的是,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得到全面大幅提升。“学生不再怕写大程序,有些大一学生一个学期下来能完成近万行代码量,许多学生在结课报告中用不可思议、难以相信来表达自己的收获。”这套教学模式经不断迭代和完善在2013年推广到了整个年级。后来被委派到《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组的他,再次主动推进完成了课程内容与实验体系的重建工作,收到很好的效果,并将成果推广到整个课程组。


“爱的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体现,教师应热爱教育、投入教学。对我来说,上课不是负担,而是享受。不管我这一天有多忙多累,给学生上完课后都会令我精神愉悦。林友芳说。他也因此养成时刻思考专业概念如何才能让初学者听明白的习惯。“爱的教育同时要体现为对学生成长的关爱和帮扶,发现有问题的学生及时干预和指导,甚至联系辅导员进行深度帮扶。”林友芳说。从2008年起他树立并完成了通过教学与实验认识本科课堂上的每一名学生的教学目标。


如今,学生评价林友芳课程时的常用词汇是“认真备课”“认真负责”“讲课用心”“有深度”等。


而林友芳作为学院副院长,则围绕学风建设和培养质量目标,推动了研究生招生培养系列改革。他结合学科方向前沿知识体系、科研支撑和就业市场等需求,大胆砍掉40多门课。按一流标准着力新开设30门课,规划了一组高要求、实验多、统一考核的专业特色大课,要求研究生必须从中选修3门以上。“我们还创新设计实施了全国仅有的受到师生欢迎的研究生入学前培训课程与平台。”他说。高标准和严要求使研究生的学习压力感和获得感明显提升。“研究生课程压力大、要求高已经成为我院在业界的标签之一。对研一学生而言,导师的科研任务同课程学习与实验任务竞争可用时间已经成为我院的新常态。”


此外,林友芳还构建以培养质量为导向的研究生招生竞争环境,使北京交大计算机学院生源质量不断提升;开展了大胆的计算机专业大类课程体系改革,强化研究导向,有效设计全过程监控体系,重建全流程公正评审机制,严格执行有效的末位淘汰机制,实现学位论文质量大幅提升。



“教学与科研不能是两张皮”



教学还是科研?似乎是高校教师面临的单选题,但在林友芳眼中,高校的教学与科研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教学与科研不能是两张皮,教学与科研最好的结合点就是共同服务于学生发展这条主线。”林友芳说。


在科研方面,林友芳组织团队深挖人工智能、大数据在多个领域特别是交通领域的应用。“没有科研,研究团队就无法为高端的人才培养创造研究与实践条件,更无法保证教师给学生输送前沿理论与实践经验。离开了教学,或将精力投在与人才培养无关的科研或工程中,就是忘记了高校的初心,背离了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林友芳强调,“科研一方面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另一方面也要加强面向国家与行业重点、难点问题应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今年,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超级工程之一南沙大桥(虎门二桥)刚刚开通,针对如何通过合理定价实现将虎门大桥的车流分流约30%到南沙大桥的问题,林友芳带领团队研发了高速公路流量仿真系统,该系统基于实际运行大数据,模拟不同定价情况下分流效果。最终,团队给管理部门提出了合理的定价决策建议并被采纳实施。南沙大桥于4月2日开通后,近两个月的实际运行结果与仿真结果非常契合,受到管理部门的高度认可。此外,团队在民航旅客服务智能化、国防等多个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并有多项研究成果落地应用。


学科交叉为科研团队带来更多契机的同时也让这支科研团队不停“纳新”。“根据科研需要不断开展按需学习已经成为团队师生的基本学习模式。”林友芳说。团队吸引了不少优秀学子前来报考团队研究生。龚焱是林友芳团队的一年级硕士生,目前从事基于大数据的高铁开通对民航客流影响的研究。“我跟着项目边做边学,导师们给我们的学习和研究内容基本都是需要踮起脚才能够得到的。”龚焱说。


在专业课程体系之外,林友芳为团队设计开展了不少内部培训。就在不久前,他刚给团队师生开展了关于PPT制作、文字与演讲的培训。林友芳说,“我们希望学生可以掌握方方面面的技能,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最近,他收到国内某顶尖大型金融服务集团发来的邮件,对其团队的毕业生赞誉有加,认为团队文化与该企业相符、毕业生创新能力强,并为他的团队毕业生开通就业绿色通道。社会对毕业生的正面反馈更加坚定了林友芳对自己培养理念的自信。



围绕立德树人实施高效管理



在谈到科研团队管理时,林友芳认为要使科研团队富有战斗力,科研团队负责人首先自己要立德,不能唯利是图;其次,要将立德树人当成高校教师开展科研的核心目的。为此,团队负责人首先要敢于做各种必要的投入。例如,他为解决研究队伍的后顾之忧,利用科研项目资金聘请了三位专职秘书,专门处理团队项目管理、财务报销、活动组织、人员管理、质量管理等后勤工作。同时,还对每位研究生每年提供数万元奖助学金,使研究生不必外出打工,在实验室全身心开展学习与研究。一位来自云南家境较困难的博士生通过学校与团队的补助,不仅能够负担自己在北京的生活,还能补贴家里。


“我们是不太鼓励研究生在读期间外出打工的,因为只做一些零碎或边缘的开发工作对于他们的发展不利。通过科研项目我们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研发机会,研究生在校期间应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前沿知识学习与科学问题的研究上面,掌握开展科学研究与创新的方法和技能是研究生的主要任务。为国家输送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是北京交大这种层次的学校在新时代义不容辞的责任。”林友芳说。


陈昱瑾是今年刚刚保研的本校大四学生,她对林友芳的团队早有耳闻,已在团队开始了研究工作。“进入团队后,我发现这里每个人都是勤奋有加,且有问必答。林老师也非常关心每一个人。”陈昱瑾说。


在学院管理方面,林友芳投入大量精力围绕立德树人开展了大量的管理优化工作。例如,他通过学院学业奖学金评定标准客观化、评审过程公正化改革,使学院几年来没有收到师生投诉;通过公平公正客观的导师招生指标制度设计,使导师们无需上门来要指标;通过大量类似的工作无形中为管理者和师生们省下了大量的时间。


另外,作为大数据专家,他要求学院研究生服务中心等科室养成积累与利用业务数据的习惯,亲自设计各业务口的数据分析方法和视图,开展招生、成绩、授课、学习能力、论文质量、就业质量等分析,将分析结果作为主要支撑材料,不断完善制度,并严格按照规则办事。管理优化使业务运转更科学、更高效,而管理者则有更多的时间去谋划学院发展与学生培养的大事,包括学科建设、课程体系持续完善、研究生课程平台建设、学科支撑平台建设、学院环境改造等。




从教20余年,林友芳一直践行立德树人的宗旨,无论是课程教学、科研指导,还是团队建设、学院管理,林友芳都将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最高追求目标。“不忘初心,不辱使命。”林友芳总结说,“我的执教生涯还很长,之前的工作证明了自己的理念是对的,今后我一定会继续秉承立德树人的理念,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争取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高水平人才。



小微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北京交通大学官方微信 出品——


来源 | 《中国科学报》 

(2019-05-22 第5版 学人)

作者 | 袁一雪

摄影 | 张先睿

本期编辑 | 彭海壁

责任编辑 | 龚家琦 李嘉仪



为林友芳老师点亮“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