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去哪儿?他们在这10年!
画一院墙、修一座桥、讲一堂课
……
他们在科左后旗
各种帮扶项目中躬身践行
他们是北京交通大学
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队伍
关于交大和这里的故事
从十年前开始,也从当下开始
他们在此的暑期社会实践故事
交交通通讲给你听
“农”墨重彩绘乡村墙绘艺术点亮乡村,助力乡风文明重塑
酷暑天气
10名北京交大研究生不顾热浪
一心扑在了巴彦乌楞嘎查村部
党群服务中心广场的两面院墙上
60米长,42小时
他们以墙为纸、以村为景
让原本单调的墙面焕发生机
用色彩,给人以明媚和张扬
绘故事,给人以希望和理想
施彩绘,给人以力量和方向
他们让白音村新生一派向荣的景象
此次墙绘以乡村振兴、党群工作为主题,结合当地乡村风貌、民族文化要素和产业经济发展进行创作,展现出一幅“党建引领、内蒙风情、稻田碧绿、生产丰收”的科左乡风新画卷。
关于战炎热、斗酷暑的绘制过程,带队老师蒙小英自豪地说道,“我们就是做了一件很平凡的事情,不觉得有多辛苦,也没有一个同学想要偷偷休息一小会儿。”
团队成员柴育颖也深有感悟,“一个星期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将自身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最大化体现价值,不仅帮助村里做了一些微不足道事情,也帮助自己掌握了新的技能”。
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天半的工作中,每天都有两位当地小女孩跑来陪伴成员们作画。最初,她们只敢远远地观看,眼中却抑制不地流露出好奇和期待;第二天,实践团老师察觉后便鼓励她们加入,于是,墙角最下方的角落里便留下了两位小女孩小心翼翼创造出的两朵小花;到了第三天,她们开始兴奋地要求在墙面上画上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
在分别时,每天如约而至的小姐妹前来道别,眼里是道不尽的不舍。孩子们对彩绘的喜爱,村民们欣赏墙面时的满意笑容……团队成员们意识到,个人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的小小的几日付出,意味的却是当地人居环境大大的改变。
家门口的白墙变成了一幅幅画卷,村民们走上街头,驻足观赏,喜笑颜开,奔走相告。孩子们留在文化墙上的小画,也将在她们心中留下一颗梦想的种子,待其徐徐展开,书写出更加灿烂的故事。未来,将有更多孩子们“交”的“大”朋友会来到这里,在这片土地上绘制美景、播撒希望。
公益建桥连希望公益小桥传承接力,交大学子学以致用
乡村风景线
不仅有长达60米的文化墙
还有即将新建的公益小桥
墙绘,从视觉“点亮”了乡村
小桥,用前路“点亮”了乡村
桥点位于巴彦乌楞嘎查中部,河道为东北至西南走向,河床皆是沙石、周围植被低矮。这里原是人工渠,主要用于下雨时引流,桥体建造工艺粗糙、涵洞直径小且常被细沙堵塞,雨季经常发生河水漫桥的现象。今年由于降水量大,部分时段交通阻流、无法通行,但夏秋农忙时该桥梁车辆通行量较大,且该桥梁为散都苏木地区通往辽宁康平县的交通要道,村里孩子上学、村民进城务工必经此处,具有极为重要的通道意义。
土建学院杨丽辉副教授带领团队一行赴巴彦乌楞嘎查开展公益小桥勘探考察,深入了解河流上下游情况、桥址所在地交通、村民的出行需求等,详细测量桥址处的河宽、水深等数据,为后续桥梁方案制定打下坚实基础。
“小桥工程”项目是我校教育基金会、土建学院与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合作的公益项目,这座公益小桥建成将极大改善科左后旗散都苏木地区农业和交通条件,预计受益人数达20000人。
团队成员外联处李昊老师说到,“从甘旗卡前往巴彦乌楞嘎查的途中,颠簸破损的道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桥址考察的过程中,通过与当地干部村民的交流,让我更加坚定了要建好这座小桥。小桥的架设对当地有着重要意义,将有效缓解当地交通问题,改善农业发展条件,成为当地发展致富桥,也成为我校公益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见证”。
团队成员周文波实践后总结到,“在进行桥址考察前团队虽做了较为充足的规划,但实地考察期间时发现现场环境较为复杂,测量困难较多。但团队发挥土建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本能,面对困难不断探讨和测试,最终完成了桥址测量工作。本次考察对我而言是一次宝贵的工程锻炼机会,让我能够将所学理论指导实践应用,有效提升了自身专业技能”。
深入人心进万家农村基层学讲宣践,青春向党振兴乡村
“学讲宣建 青春向党”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慧敏老师带队,17名在校硕博士研究生组成,志在将硕博期间所学知识践行于祖国大地。团队成员通过走访调研、理论宣讲等方式进行政策宣传,积极传播党的声音,了解了科尔沁左翼后旗地区的发展变化,发挥专业优势服务社会,凝聚青年力量服务地区建设,期间得到通辽市新闻联播报道和甘旗卡镇人民政府微信推送宣传,有助于引导和影响更多人信心满怀地投身于乡村振兴。
刘慧敏老师总结到:“全体成员开展各种形式宣讲时,充分利用所学专业服务基层服务社会,向广大街道社区群众宣讲党的政策,让他们理解自己生活的环境如此美好,切实感受到党对于人民的关怀。”
团队成员张琪也深有感受,“我们深入乡村一线,在与当地村干部、村民的访谈交流中,了解到当地的扶贫政策和扶贫成果,深深感受到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生活越过越好,村子由落后贫困逐步走向乡村振兴。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党员,我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要努力地贴近群众、了解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新征程上发挥好自己的一份光和热。”
筑梦未来展梦想展青春色彩靠青年,筑乡村未来在教育
院墙,是视觉物象上的缤纷
小桥,是大好前程上的通途
他们,则是远大志向的点亮
交通运输学院“展青春色彩,筑乡村未来”团队,围绕“人才振兴,教育有为”、“交通调研,优化护学”、“深入乡村办实事”以及“传承红色基因”四个主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巴彦乌楞嘎查帮扶情况报告、甘二中周边交通改善报告、巴彦乌楞嘎查交通图等实践成果,将为科左后旗贡献绵薄之力。
“你向往的大学生活是什么样的?”从甘旗卡第二高级中学的教室里传来了一个问句。提问者正是团队成员李相江,他站在班级讲台上为两班学生进行了“青春向未来,不负新时代”的主题宣讲,结合运输学院的专业特色,李相江以新通客专为切入点,引出“交通强国”战略及交通建设的重要性;接着又分享了交大日常和高中学习经验。当问及向往的大学生活,孩子们那渴望而澄澈的目光,那如雨后春笋般举起的手臂,让实践团员们不由得为之动容。
李相江高兴地说,“我们真切感受到孩子们对大学的向往,通过这次宣讲可以让他们对大学生活有更具象了解。能够激励他们好好学习,来这一趟就值了!”
交大力量有成果
深挖北京交大帮扶记,传扬乡村振兴好声音
8名队员,来自祖国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不远万里奔赴、不顾疫情多发风险,路遇火车因暴雨影响而意外返程、途经疫情发生地而行程多番受阻,也未曾放弃去科左后旗的决心,一切只为给北京交大乡村振兴作宣传、赋能量。
在研工部秦乐乐老师带领下,“深挖北京交大帮扶记,传扬乡村振兴好声音”团队深入科左后旗一线基层,用镜头记录交大对科左后旗定点帮扶十年间的帮扶故事和工作成效,挖掘北交定点帮扶好做法、好经验,立足十年帮扶之路唱响新的“交大声音”,通过制作微纪录片、工作简报等方式加强宣传报道,积极传播交大帮扶好故事。同时,跟拍驻村书记包涵一天的行程,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来反映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见证到交大师生始终脚踏实地、不遗余力地建设好我们的美丽乡村。
团队成员邓晓尤其对巴彦乌楞嘎查的村容村貌印象深刻,“交大来到科左后旗的十年间,村里人的笑容越发灿烂明亮,家家户户都有了产业,养上了黄牛、绵羊,还加入合作社、种上了有机稻田,最关键是家里孩子还能享受到北京教育资源,甘旗卡二中的物理科技馆让同来自农村的自己羡慕不已,这样的教育启蒙肯定前途无限,真替当地孩子们感到开心。当然这都是交大带去的,都是定点帮扶的成果,都值得我们永远牢记”。
团队成员魏殿恩实践后说到,“交大定点帮扶十年之久,有甘旗卡二中教学资源建设日新月异,有大米加工线精益高效,有养殖基地的盎然生机,我们此行更有幸看到了科尔沁土地上彩虹映衬五星红旗的浩气荡然。但雨涝之下的玉米地让村民痛入心脾,奔波在坑洼乡路的驻村第一书记包涵的背影,更是让我们体会到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未来还需要更多的‘包涵书记’、更多的青年学子投身其中。”
这一支支向科左后旗进发的实践队伍,既是交大学子将知行之力融入社会课堂的勇敢尝试,也是交大青年将个人发展融入乡村振兴的铮铮誓言。
离开了漫卷书香的红果园,走出了安逸舒适的家乡,这个夏天,他们看到、听到了科左后旗的变化,用到了交大传授的知识,学到了交大帮扶的思路方法,感受到了交大蕴含的蓬勃力量;这个夏天,他们让这里的笑容感染自己,让这里的美丽陶醉自己,让这里的进步激励自己,让自己的力量建设这里,又将这里的故事画在这里,讲出这里。
从重点救济帮困,买牛建房筑路修堤抗疫,保障基本民生;到汇聚交大智慧,编制交通旅游物流规划,挖掘发展潜力;从强调教育先行,援建幼儿园和物理科技馆,播撒希望之光;到注重科技赋能,落地有机肥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将科技兴农与农校对接相结合,创新形成特色帮扶模式。
一次次尝试
一次次突破
一次次前行
直接投入帮扶资金1263.29万元
引进帮扶资金1469.48万元
培训基层干部2795人次
培训技术人员4707人次
直接购买农副产品958.54万元
帮助销售农副产品1057.46万元
......
十年辛勤,助力科左后旗风貌如新
这一串串数字背后
是交大领导的高位推动
是交大人才的多方建设
是交大力量的全力以赴
交大帮扶有规划,扶贫落子有计划
顺应时代新变化,乡村振兴新加码
如今的科左后旗已成功摘帽脱贫
但交大助力乡村振兴永远是现在进行时
相信在下一个五年、下一个十年
会有更多交大人奔赴这里
建起更多通向富裕的桥
踏出更多助力梦想的路
小微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本期编辑 | 何菲 张昊 郝子越 王菲
责任编辑 | 何菲 郝子越
为交大点亮520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