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雪花”变身“小雪团儿”!


北京冬奥会“小雪花”变身“小雪团儿”

北交大曾参与北京冬奥会志愿服务的

4名学生及1名带队老师

再次带着热情与活力来到呼伦贝尔

为“十四冬”注入新的活力

从冬奥到“十四冬”

他们的热情与活力从未熄灭

一起携手书写志愿服务新篇章










在本次“十四冬”志愿服务中,“小雪团儿”们凭借他们的热情、专业与细致,为来自四面八方的观众提供了优质、贴心的服务。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故事吧。



01范冰冰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20级本科生


范冰冰接受北京卫视的采访


长达17天的“十四冬”之旅结束了,在中国的北边疆,我有幸继北京冬奥会后又参与了一场冰雪盛世。此行我遇到了来自北外北师中传团市委的各位小伙伴儿,解锁了低温室外的各种奇观,完成了短道速滑和花滑项目观众服务的保障工作。我在现场见证着速度与柔美的碰撞,收获一声声感谢与关怀,将北京冬奥的服务经验继承发扬。何其有幸,生逢盛世。


有太多瞬间令人感动,值得铭记。花滑比赛期间,申雪主席百忙之中为北京志愿团送上加油祝福,冠军运动员的获奖感言专门向志愿者和工作人员表达感谢,一位妈妈专门带着她的女儿对我说:“这是刚才帮你的姐姐,快跟她说谢谢”,这场比赛的所有参与者都在认可我们“小雪团儿”的付出,让我一次又一次欣慰感动。


观众服务组每天要完成多达一千二百个应援包的准备,我与初次见面的呼职院小伙伴儿们共同担当责任完成任务,从一开始的手忙脚乱到最后一天一个眼神就明白对方心意,我与他们建立了坚实的工作友谊,临别时我们约定一定要在北京在呼伦贝尔再见。


02陈家昊

环境学院2020级本科生


中国青年报对陈家昊的报道


冬奥会的点点滴滴还历历在目,转眼已来到美丽的呼伦贝尔,此次“十四冬”不变的是赛事服务的初心,变化的是经验的积累让我工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工作中无数的微笑与解答都是为了擦亮“北京志愿者”这张金名片,都是为了回应心中热血翻腾的志愿信仰。


此次“十四冬”志愿之行,志愿之乐有之,志愿之友有之,志愿之勤且艰亦有之;志愿之心有之,志愿之责有之,便可称之不虚此行。身为交大青年,当不遗余力践行“知行”校训。感谢家人们的支持,感谢各位老师的付出,感谢伙伴们的陪伴,感谢我足够幸运生逢盛世,故我便将不遗余力奔赴盛世!


那些瞬间的震撼和暖意,共同交织成了难忘的回忆,在此次“十四冬”志愿之行中熠熠生辉。开幕式之时,我们有幸见证了火炬的点燃和无数烟花的绽放,火焰点燃的翻腾、烟花绽放的唯美,是在这个冬天给我最深的震撼。此后,每次见到火炬之时,我都会想起那个火炬点燃的晚上,这是运动精神的不灭,也是志愿精神的传承。


速滑比赛期间,我协助了一位老年观众的观赛指引,并与其拍照留念,因为她想给自己的孙子看看“十四冬”的比赛,也想让他学习志愿者精神,当她说出“以后也要让我孙子考北交大时”,我在零下三十度的天气里依然感受到了发自内心的暖意


03王梓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


新京报报道王梓博


一路上能够惊奇地发现,冬奥与十四冬之间有几段很神奇的缘分。其中一段,冬奥时期志愿者队伍中,我在从2800多名报名的特殊人士中选拔出的19位小伙伴构建而成的特殊队伍里,而这支队伍是由随队志愿指导专家任炜老师与残奥会部一起招募而成。得知后,在十四冬中,我终于与任老师线下相见。第二段缘分是在北京冬奥会时接受过新京报记者孙老师的采访,在十四冬中,我们都惊喜地发现对方于自己领域中继续发光发热。


在主媒体中心的志愿服务中,也有很多印象深刻的事情。由于服务对象为从赛事服务的观众,转变为主媒体中心的媒体人员,虽然工作内容与服务对象不尽相同,但在服务过程中,成绩打印分发后总会听到每位媒体人员的回复“好的,辛苦你了!”在最初岗位培训时,同一岗位的志愿者在得知我的听力情况后,半蹲在岗位电脑旁,很耐心地为我展示我应该做好的步骤,并且在聊天软件上非常贴心地为我打字,我也根据参加冬奥时的经历,和其他志愿者一起进行沟通交流经验,商量怎么把工作做好,让同伴与我都更有信心完成志愿服务。


从冬奥“小雪花”转变为冬运“小雪团儿”,在北京冬奥会后,我又一次参加综合类体育赛事志愿服务。再一次迎接冰雪盛会,我不仅见证更多的人对冰雪运动的热情与向往,也见证国家的冰雪运动发展越来越好。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我不但结识其他高校的同伴,也感受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难忘老师们教导与关怀,难忘同伴们互助与笑容,难忘不同岗位上的每一位战友。盛会虽已落幕,但我们仍会铭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坚守志愿精神。


04牛凯晨

交通运输学院2020级本科生


牛凯晨(右2)接受央视体育采访


从大年初四随志愿服务团从北京出发赴内蒙古,为“十四冬”赛事志愿服务做准备,已经过去了十多天。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参与了赛会知识、礼仪常识等系统培训,提前在速滑馆、冰球冰壶馆、主媒体中心等地多次踏勘,熟悉观众和运动员的每条行走路线,了解岗位职责。从燃烧的“小雪花”到“小雪团儿”,我们的服务工作有不少共通点。通过两次志愿服务,我也从引导“小白”变成了调解“能手”。


这次,我的工作更多是和观众打交道,难免会遇到一些突发情况。比如,大家在排队检票时可能产生急躁情绪,我会主动给他们递上一杯水或一片暖宝宝,对观众进行安抚和心理疏解。这些贴心的做法也是在北京冬奥会服务岗位上学到的宝贵经验。


引用一位前辈说过的话,“志愿服务是一种生活态度”。我想,这就是我毅然选择来到这片雪原的理由。冬奥会就像一扇窗,使我一个土生土长的西北人第一次感受到了冰雪运动的魅力。而当熟悉的呐喊声在“十四冬”的冰场上起伏之时,我心中的那片雪花仿佛又燃起了熊熊烈火。我们把最美的微笑从北京带到呼伦贝尔,传递给每一位观众。17天的志愿服务中,漫天飞雪缓缓地落在我们肩头,又慢慢的融化。而永远无法磨灭的,是我们心中“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


05张爱兵

校团委干事


北京日报报道张爱兵


在呼伦贝尔的17天转瞬即逝,很荣幸能成为“十四冬”北京志愿服务团的一员延续冰雪奇缘,为“十四冬”志愿服务做出自己的贡献,我在冰壶馆、速滑馆、观众入场检票口等地进行票务服务、观众引导、志愿者行为规范等工作,在这满满的17天里,我收获了友谊、快乐与成长,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一直做志愿的信念,我会和志同道合的朋友携手奋进,一起向未来。


感受到来自观众对志愿者的温暖,当天的任务时间是从早晨上岗到晚上,在冰壶馆引导观众入场看比赛时,一名观众贴心询问累不累、渴不渴,并赠送了一瓶饮料,在当时身心疲惫的状态下,收到观众的善意,心里暖暖的,切实感受到了志愿互帮互助的精神。除了观众,也从当地的志愿者和场馆工作人员、食堂阿姨、司机大哥中感受到了关心与温暖。


到呼伦贝尔做志愿开始前的第一印象就是冷,期间在慢慢适应,同时也做了自己之前从没做过的事情,第一次在夜晚零下二十多度的室外跑步,虽然跑步结束后,帽子、口罩、眉毛都是小冰碴,但我觉得是一种新的体验,也是一种锻炼自己、磨砺自己、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会给人一种挑战困难并战胜困难的快乐。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冬季运动会于2024年2月17日至2月27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举办。这是北京冬奥会后我国举办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冬季运动综合性赛事。北交大派出4名学生及1名带队老师,与多校志愿者组成“十四冬”北京志愿服务团,服务多个场馆岗位,累计工作367小时

校团委书记魏炜看望参与“十四冬”的5名志愿者


“十四冬”北京志愿服务团参观满洲里红色展览馆





冬奥“小雪花”转战十四冬

交大青年的足迹踏遍冰雪

为辛苦付出的“小雪团儿”点赞


   




小微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出品 | 北京交通大学官方微信

本期编辑 | 罗恩祈 李梓萌

责任编辑 | 韩榕 王思言

审核 | 袁芳

为交大点亮666“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