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名家·胡伟】范迪安|胡伟:大时代的艺术雄心与视觉宏构
主持人语:
20世纪以来,中国画一直处在发展与变革中。如何转化传统资源?如何吸收外来资源?变或不变?如何转变?从理论到实践,一直在讨论之中。伴随着不同的声音与见解,中国画一路走来,也将一路走下去。不管艺术主张是否相同,处在不同时期的重要艺术家都有一个相同特点:具有一种勇者的探索精神。他们不满足于既有成熟的艺术风格,而是寻求新的转型,创造新的高度。在艺术的道路上,正是他们永不止息的坚定脚步,将中国画不断推向新的境界。本期[时代人物]推介白雪石,他的山水画风格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成熟且独树一帜。在随后的几十年中,他继续观察、写生、思考,钟情于自然,寻找山水和水墨之间的关系,形成婉丽润泽、清新明快的山水画新风。[本期名家]推介的艺术家胡伟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代表画家。他尊重传统并谋求创新,坚持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脉,从水墨语言出发,将观念的变革和语言的创造结合起来,探索新材料、新技法,在综合材料绘画上开拓出新的道路。本期[案边点滴]特别采访何加林教授,他的艺术成熟于杭州,求变于北京,风格转型之中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让我们走进何加林工作室,分享他在山水画创作与思考中的真知灼见。——阴澍雨
胡伟近照
胡伟,1957年生,山东济南人。198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并留校任教。1985年作品《李大钊、瞿秋白、萧红》获国际青年美展金质奖。1996年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获博士学位。1997年回中央美术学院工作,破格晋升教授,建立并主持“材料与表现工作室”。2010年调任中国美术馆副馆长。现为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综合材料绘画与美术作品保存修复艺委会主任。
胡伟是在改革开放时代走上艺术道路并成为这个时代重要代表的艺术家。几十年来,他坚持勤奋耕耘,以极为投入的精神创作了大量作品;他坚持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深入研究重彩丹青的文脉和画理;他具有宽阔的文化视野,始终以创新的胆略融汇中西、径取现代,在综合材料绘画上开拓出新的意境并成为这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培养和影响了一大批青年艺术家;他富有奉献公益之心,在综合材料绘画领域成功地组织了大量创作、研究和社会展示、传播活动,为社会美育做出了难能可贵的贡献。
胡伟 海礁之一 综合材料 180×900厘米 2017
胡伟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之时,就有着尊重传统和谋求创新二者并重的思想意识。中央美术学院的中国画学科积淀着20世纪来的丰厚传统,一大批中国画名家努力入古出新、承古开今,在继承传统中国画艺术精神的基础上,探索中国画笔墨语言的时代变革。胡伟受到这种精神传承的感染,同时也在不断开放的文化条件下涌发开拓创新的勇气,在中国画的形式语言上做大胆探索。1985年他创作的《李大钊、瞿秋白、萧红》以新颖的艺术形式获得国际青年美展金奖,受到了画坛的注目。后来,他前往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深造,深入研究了日本绘画的历史流变和材料技法,特别是在平山郁夫先生的亲授下,目光从日本返归本土,追寻中国古代壁画的辉煌历史,在绘画材料技法研究上走向历史纵深,对绘画的保存与修复做了深入探索,把研究传统和创作实践结合起来,走向了综合材料绘画的艺术之路。
胡伟 海礁之二 综合材料 180×900厘米 2017
在某种程度上,探索新材料、新技法就是一种实验,甚至是一种探险。材料无尽、法无定法,虽有历史积淀起来的丰厚传统,但无可以沿袭的成规成法,尤其材料技法最终是艺术家的思想工具,用什么样的艺术理念支配材料技法的运用,在什么程度上材料技法才能脱胎转换为自由的艺术语言,这些课题都是新的课题。对于中国画来说,从水墨语言出发的材料技法研究与综合材料表现,更是一种深刻的革命,需要破除旧有观念和传统美学范式,需要把观念的变革和语言的创造结合起来,才能踏开一条路径,通向自为和自由的境地。许多年来,胡伟能够坚守在这个领域实验不止,探索不息,体现了一种坚定的艺术信念和艺术实践的勇者精神。
胡伟 海礁之三 综合材料 180×900厘米 2017
综合材料表现为绘画打开了具有无限可能性的空间,但也提出深层次的课题。物质媒介的引入,使绘画的视觉肌理和质地增加了新的可感性与可触性,生发了新的审美感知,但材料媒介终究不是艺术的本体,而是艺术的载体,需要驾驭者从创作理念出发去选取和运用。材料媒介在绘画上的出现,使作品的形态可能超越具象,走向表现乃至抽象,需要使用者把握艺术形态的基调,控制作品的完成度,使作品的生成犹如生命的诞生。胡伟在这些方面都有切身的体会,因此他的创作把控在平面的延展这个尺度上,注重营造意象和意境,而不仅仅是对材料的把玩和停留在抽象的意趣。他的众多作品彰显的是一位艺术家在中国社会发生沧桑巨变的时代的艺术追求,他所紧扣的艺术表现主题以及在形式语言上的探索,都与中国改革开放时代的内在精神与整体气象有着内在的相契,这是胡伟艺术最重要的价值,也是他的艺术让人感动的根本。他不是从具象的角度来表达我们这个时代的现实生活,但是从作品材料以及通过材料再造形成的视像中,可以感受到我们所处时代的社会发展变革、整个国家和人民不断拼搏奋进的精神气象。要认识胡伟,首先要认识到他心中的大情感、大志向。正是这样一种感知时代、表现时代精神的情怀,才真正推动着他这么多年砥志研思,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样一种境界。他的作品尺幅庞阔、意象恢宏,这种宏大浑厚的风格不仅浸含着他长期艺术探索的雄心壮志,更体现出他坚持在中国材料、中国语言、中国风格这个艺术方向上的坚实探索。
胡伟 海礁之四 综合材料 180×900厘米 2017
胡伟的艺术明显地呈现出中国古代所说的“格物致知”这样一种创作方式。中国传统并不是空泛地谈论关于宇宙、自然、人生这些概念,而是要落实到具体的媒材、物质与技法上。胡伟研究了日本的许多岩彩艺术,并与中国自身的壁画与传统技法相结合,在立足自身传统文脉,回归艺术建构本源的坚守下,构筑起向外不断延伸拓展的美学追求。他并非一味综合糅杂,而是在材料上有所选择,那就是以中国传统的纸为物质媒介,不断地去触及它的物性与内质,以及与之产生的各种感性的关联,以纸为媒,通其道,述往事,思来者,同时,用大量的水墨、矿物材料、自然材料以及金箔、银箔等金属材料,对画面进行大规模的打造。他的作品既呈现了浑化无迹的抽象意态,又蕴敛着非常深厚浑重的色泽,拥有多维变化的物质肌理和质地,这些极大地增强了画面在抽象形态上的物质可信度和肌理丰富度,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强了一件作品作为一个媒介对象的视觉可感性,赋予了作品一种饱满深厚、气概成章的视觉分量,并且自然而然地透溢出内嵌其中的人文基调。
胡伟 海礁之五 综合材料 180×900厘米 2017
胡伟总是用大的主题来激发自己的创作动力,所以他的作品无论是对于中国文字、书籍、宣纸、丝绢、水墨等材料的把控,还是采用切割、冲撞、融渗、拼贴等极为复杂丰富的技法对材料进行重铸,其实都是表达对于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人与万物以及生命生生不息的一种向往与憧憬。他返璞归真,从纷繁多变的介质中择取最为朴素无华、简单平实的纸为基点,以此打开了若干个主题的创作思路,有与大海、涛声、礁石相结合的《海礁》《波涛》,有跟以古代书卷、典籍所构筑的文化世界相结合的《书卷》《屏风》,也有其他跟自然与文化相关的感受表达,如《黄山云雾》《苍山云起》等。概而言之,他从发现材料、感悟材料到重塑材料、转化材料,都围绕着人文与自然这个形而上的“道”,以大道为根本,寻求大经大法。他在人文和自然这两方面有一种强烈的历史感,努力从具体的东方物质材料向中国传统艺术、古老历史沿途追溯、究其滥觞,同时又将传统绘画的精神要义导向当代的精神追求与创作表达。
胡伟 海礁之六 综合材料 180×900厘米 2017
范迪安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本文内容版权归本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美术观察》杂志
由文化和旅游部主管
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
国家级艺术类核心期刊
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 (A+)
如需转载合作请联系微信号QQ号:526891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