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人民文学》:
聚焦十八大以来的发展成就
紧扣喜迎党的十九大主题编发精品力作
第1期在“2017:中国报告”栏目发表王宏甲的报告文学力作《塘约道路》,记述和探讨了贵州毕节塘约在统筹发展中实现脱贫共富的经历和经验,发表后的热烈反响远远超出了文学界,相关新闻报道中可见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的有关讲话:“我是在《人民文学》上看到《塘约道路》的……塘约做到这样,关键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两会期间成了一个颇受关注的话题。不仅仅贵州,许多省市县都在纷纷研究塘约,也请作者讲述塘约,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理论指引下,找到可资借鉴的符合当地实际的乡村发展经验。2017年9月,作品主人公塘约村党支部书记左文学荣获了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
第9期“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特选作品”栏目,发表何建明的长篇报告文学《那山,那水》,作品写的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的浙江安吉余村,人民生活与环境繁荣共生的美丽故事,充分证明了总书记和党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正确性和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气象。有关新闻评价道:《那山,那水》以余村为创作基点,以报告文学形式生动反映了安吉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以“两山”重要思想为指引,坚定不移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的风采风貌。《文艺报》《中国环境报》《文学报》《浙江日报》等报刊纷纷发表评论和访谈文章,之后单行本由红旗出版社作为向十九大献礼的重点书,首印销量已达12万册。
以生态为主题的还有第10期发表的刘醒龙的长篇散文《上上长江》,从母亲河入海口上溯到三江源,亲身走长江,感受现时代长江深厚的自然和人文宝藏,从而唱响五位一体统筹推进新时代的“长江之歌”。
第10期“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特选作品”栏目,发表彭学明的报告文学《人间正是艳阳天》,这部作品记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湘西十八洞,人民在精准脱贫之路上砥砺前行走上富裕之路的感人故事。在该期卷首语中写道:此文以湘西十八洞老百姓亲身经历和感受为主体,将可以写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的宏伟的“扶贫”、“脱贫”壮丽史诗,化入乡民内心与时代要求一致的生活细节——他们的心理活动、行动脚步、面容与眼光……让我们看到,“精准扶贫”改变了生活质量、凝聚了人民与党同心前行的巨大力量,同时也展现了从党员干部到人民群众的坚毅、乐观、通达的性格。因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与抓铁有痕的实践,带来的不仅是百姓生活的向优向好,还有从深处实现着人的素质的提升。作品甫一发表,即收到热烈反馈,认为此文“提供了关于精准扶贫的范本,也给国家扶贫工作带去了我们文学界的声音和力量”。
以精准扶贫为主题的力作还有马平的中篇小说《高腔》,发表在第8期“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特选作品”栏目。发表后被众多选刊转载,并引起热议。《高腔》讲述了四川在脱贫攻坚进程中发生的曲折而感人的故事。9月24日,由中国作协创研部、四川省作协联合主办的“喜迎党的十九大·四川省脱贫攻坚文学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光明日报》等媒体进行了报道。大家认为,《高腔》是一部有高度和深度、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中篇小说,密度较大而内涵丰厚,人物较多却各见深度,地域色彩鲜明,生活气息浓郁,笔墨冷静内敛,处处体现出作者诗意化、审美化的匠心,以川剧高腔唱出了意义深远的时代主题,谱写了中国“新史诗”中最精彩动人的一章。
正如新闻报道中所说,以上这些反响充分说明,“在脱贫攻坚上文学是可以有导向性的,对创作是有引领意义的”。
“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特选作品”栏目,还发表了任林举深入太行山采写基层党员干部模范吴金印同志的报告文学《此念此心》、中国作协干部陈涛抒发赴甘南农村挂职工作体验的《甘南乡村笔记》、中国作协干部黄国辉记述援藏工作的纪实文学《高原笔录》,状写在大漠中为盐业奋斗的党员群体的报告文学《爱在罗布泊》、以重工业锐意进取的模范事迹为内容的报告文学《铁汉丹心》、歌颂边疆人民在新时代的美好生活的散文《行走在喀纳斯高高的山巅》、叙写革命老区新人新貌的报告文学《红军村里的后人们》等。
其中有特约稿,更有自然来稿。每一篇稿件都经过编辑部与作者在文本上反复商讨打磨,并与相关权威部门沟通确认事迹的真实性,对十八大以来国家所取得的重要成就的方方面面都尽量有所展现。在宣传效果上注重时效度,确保正确导向的同时,注重文学表达的感染力。
杂志美编:郭雪艳
专题编辑:梁 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