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要解05:凡有言谈,皆无实义;化身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

元音老人讲述 青袍笔记 2022-11-03

智慧转发,分享法喜!学佛从来都是自己的事儿,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元音老人讲述

三、二种根本

现在看经文: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来最小之弟,蒙佛慈爱,虽今出家,犹恃娇怜,所以多闻,未得无漏。不能拆伏娑毗罗咒,为彼所转,溺于淫舍,当由不知真际所诣。惟愿世尊大慈哀愍,开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诸阐提,隳弥戾车。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及诸大众倾渴翘伫,钦闻示诲。”

    这时,阿难非常惭愧,从座位上站起来,袒露右肩,右膝著地,双手合掌(这是印度的一个礼节),对佛说:我是您最小的弟弟,蒙您慈爱,现在虽然出家,但并未受到严格的约束,经常只是听听道理,没有脚踏实地的修行,所以被娑毗罗咒摄持(娑毗罗是一个金黄头发的人,外道之一,能知道八万劫内的事,他专修一种邪咒,就是先梵天咒)),进入了摩登伽女的房间,险些毁坏佛的戒律。这都是由于我不知道佛教的真实义理所致。现在,请您老人家慈悲可怜我们这些没有智慧的人,为我们开示妙奢摩他路。使不具信的人(阐提就是不具信,在佛面前没有种过善根的人)能摧毁恶知见,(弥戾车就是恶知见,宣扬没有因果、顽空等邪见)。说完之后,阿难五体投地,在会的大众都翘首伫立,渴望听到佛陀的开示。

    本来阿难是三个问题一起问,即问什么是妙奢摩他、三摩提、禅那,但现在分开问了,请佛一个一个地开示。他先请佛开示什么是妙奢摩他路。妙奢摩他就是止、定,就是制止妄念,得到正定。路就是方法,通过此方法可以证到大佛顶,证到如来密因,这就是三摩提。这里的核心问题还是先要明白什么是三摩提。佛从一开始,“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就告诉阿难:我“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但是直到现在,佛并没有明确的告诉我们什么是三摩提。为什么呢?因为三摩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真如佛性,本身是无可言说的,无法用语言表达。说出来的就不是了,都是在敲边鼓,所以说:“言语道断、心行路绝”,“说是一物即不中”。佛无法直说,但是佛一直在破除阿难的妄计。妄想破尽之时,正是显露真心三摩提的时候。就象我在门里,你在门外,门一开就看见人了。所以开门之际正是见人之时,并不是说等门开了之后,再慢慢地找人。宗下叫做“皮肤脱落尽,唯余一真实”。皮肤就是指我们的妄想执着,将这些妄想执着破除之时,正是真心显现之时。佛不断地打破阿难的妄计、妄想,正是为将三摩提,即我们的真心,显现出来。可惜阿难不能领会,还要请佛继续开示。

    禅宗在指示学人时,也是如此,有很多方便。但总体来讲可分两种,一种是比较直接的指示,比如达摩大师就是直接指示,叫直指。另一种是绕很多弯,而不直接说明,这叫曲指,比如参话头。参话头是宋朝大慧杲禅师看见学人根机钝了,浮夸,所以用参话头来接引,使学人妄想剿绝。当学人的妄想剿绝之时,正是真实显露的时候。目前人们对这两种方法有些争议,有的说,学人前来参禅,应该直接指示他,但有的人认为这样不妥当。一方面因为直接指示学人,他是听来的,不是自己费心得到的,所以根本就不珍惜。另一方面,他一听,原来就这么稀松平常,这么清淡,也没有什么。就象是不孝之子,继承了祖宗的遗产,但不知道来路的艰辛,狂用一通,变成个落魄子。直接指示之后,学人应该好好保任,把自己多生历劫的习气除光才行。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牧牛行”。只有这样才能得真实受用,否则,直接指示也就失去了意义。

     所以有的人主张曲指,让人参话头,绕一个大圈子,参到心行路绝之时,真如实体就显示出来了。但是,参话头要有师傅的方便接引才行。比如学人来问师傅:“如何是佛?”师傅就让学生:“自己去参”,有的师傅说,“你参是你的,我参是我的”。假如完全靠学人自己去参,师傅没有开示,没有指点,那么还要你师傅干什么呢?而且参话头要对症下药,看看学人有什么因缘?根基如何?应该用什么样的话头才能引起他的疑问。但现在是千篇一律,无论是谁,人人都参“念佛是谁?”参了几十年也没有消息。对此也有人主张恢复本来的直接指示。比如学人来参问“如何是佛?”老师便说道:“即汝便是!”或者说“清淡对面,非佛而谁?”这就是直接指示。用哪种方法应该根据来人的根基而定,有的人一听,“啊?这就是佛啊!恐怕不是吧!”有的稍微聪明一点的人一听“这就是佛,这么简单,不稀奇,不稀奇”。扔到一边,跟没听到一样,这样就不行了。所以,接引学人不应该定个死框框,一定要怎么怎么做,而应该根据学人的根基采用不同的接引方法。有的人与禅宗有缘可以直接指示,也可以参话头,还有的人与净土宗有缘,那就应该教他念佛,还有的人与密宗有缘,就应该教他密宗的修行方法。佛法完全要根据学人的根基、因缘而定,不能固定死。固定死就不是佛法了!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

    这时,佛从其面门(即眉毛上面的额头部分)上放射出种种颜色的光。我们前面讲过,八识心王由五彩光圈包裹着,平时由于妄念纷飞,本性光明被遮蔽了。一旦清净下来,就会放射出光明。不要以为只有佛才有光明,其实我们人人都具足光明,而且和阿弥陀佛,释迦佛的光完全一样。我们知道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光,无量寿”的意思。无量光就是形容光明非常强烈耀眼。释迦佛这时放出的光,犹如百千万个太阳,照亮十方世界,使每一世界都产生六种震动。六种震动就是动(晃动)、涌(涌现)、起(升起)、震(震动)、吼(吼叫)、击(击打)。它使得象微尘一样多的国土霎那间显现出来,并在佛的威力下,合为一界,这就是一真法界。这些世界中的所有大菩萨并不需要跑到释迦佛的面前,而是住在本国就可恭敬的聆听释迦佛说法。

    为什么说十方世界都会成一界呢?这个“一”又指什么呢?这个“一”就是我们的真如佛性,当我们证到这一层次的时候就知道万物的佛性都是一体,没有区别,没有远近,亲疏之分。所以各国土菩萨可以不受距离的限制,住在本国就可以聆听释迦佛的法语。这就是万法归一。但一又归何处呢?

    这里我们给大家讲一个近代的公案:清朝有很多皇帝都懂佛法,像顺治皇帝出家,康熙皇帝被称为老佛爷,雍正皇帝是禅宗开悟的皇帝。乾隆皇帝也懂佛法,在他下江南的时候要去寺院里看看,于是所有的寺院里都张灯结彩,搭高台说法,迎接圣驾。只有常州的天宁寺静悄悄的。天宁寺的法座当时是眼开老和尚。他说,今日圣驾来了,我们这里坐香迎接圣驾。坐香就是大家在禅堂里拈香打坐,叫一个小沙弥在门口迎接。乾隆皇帝到了天宁寺,寺里一片漆黑,只有一个小沙弥前来迎接,小沙弥身价比较低,所以乾隆皇帝心里不太高兴,就问:“你们的方丈呢?”小沙弥说:“陛下,我们方丈和诸大众都在禅堂里坐香迎接圣驾。”乾隆皇帝一听就更不高兴了。因为乾隆皇帝深知禅堂的规矩:和尚在禅堂里坐香的时候是不能惊动的,否则就是毁人的慧命。所以他说:“既然如此,我就去大殿里供供香。”于是,乾隆皇帝到大殿供了三支香,小沙弥撞了三下钟。供完香,小沙弥送上茶,乾隆皇帝就坐在一边等。过了片刻,和尚还不出来,小沙弥说:“香还没有坐完,再等一等”。又过了一会,怎么还不出来,于是乾隆皇帝生气的走了。

     乾隆皇帝回到北京后,给大臣们一讲,大臣们都说:“哎!这真是个有道的和尚,其它的和尚都是拍你的马屁呢!我们应请他进京做国师。”于是,乾隆皇帝下了一道圣谕,请眼开和尚做国师。眼开和尚一接到圣谕就想:哎哟,糟糕!糟糕!我不来迎接圣驾,就是要脱离这个烦恼,没想到,皇上封了个国师,这麻烦就更大了。算了!我走了,但走之前得找一个法子。“于是他左看右看,看到了一个烧饭的师父,这个和尚又黑又粗,名字叫川海。他走到川海面前问:“你的饭熟了吗?”川海说:“饭早就熟了。”眼开和尚说:“那么我问你,什么是万法归一?”川海把烧火铲从炉里抽出来说:“喏!”。眼开和尚又说:“那一归何处呢?”川海把烧火铲往炉里一插说:“喏!”。眼开和尚说“好了,好了,我的法子找到了,我可以走了。”于是,眼开和尚召集大众说:“因为皇上封我做国师,我实在是不够资格(这里他是谦虚)。我要走了,给你们找了一位方丈”。他让小沙弥把川海叫过来,大家哄堂大笑,说:“这个和尚又粗又黑,简直像个大老粗,怎么能做方丈呢?”趁大家开玩笑之际,眼开和尚将计就计将袈沙披在川海身上,自己就走了。这就是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大家是否懂得其中的奥妙呢?!

    有一次,一个外道来问佛,他说:“不问有言,不问无言。”因为对我们平常人来讲,不是有就是无,不是无就是有,只有这两种答案。但现在外道既不问你有,也不问你无,你怎么说法?于是,“世尊良久”。就是释迦佛沉默了很长时间。所以外道说道:“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外道说,非常感谢您的慈悲,拨开了我的迷云,使我见到本性了。说完,外道就顶礼走了。但阿难却疑惑了,问佛:“他为什么向你顶礼呢?他悟到什么了呢?”佛说:“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就是说,世间的好马,不需要鞭子打上去才跑,只要看到鞭子的影子一晃,它就跑了。所以“世尊良久”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说明了一切!

    还有一次,大家讨论什么是不二法门。于是大家,你说一句,我说一句,说了很多种看法。最后轮到维摩诘居士说了,维摩居士默然无语--正是如此!这就是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呢?就在此处。但有的人装模做样,就不能算数,要真正觉悟证到真如佛性才行。

    又比如文喜禅师到五台山去参文殊菩萨,到了五台山,太阳落山了,天也黑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上山也看不见路。忽然,他看见前面一个庙,遇一老翁牵牛而行,邀师入寺。翁呼“均提”,有童子应声出迎。翁纵牛,引师升堂。堂宇皆耀金色,翁踞床指绣墩命坐。其实这正是文殊菩萨所化。文殊问文喜:你从南方来,南方有多少众啊?因为当时南方鱼目混杂,宗派很多。文喜反过来问文殊:你们这里有多少众?文殊菩萨说:我们这里是“前三三、后三三”。文喜一听就糊涂了,于是就想什么是“前三三、后三三”,这一疑就是三年多,后来忽然开悟了。为什么呢?前面是三,后面是三,三三得九,九九是无穷无尽的数,九九返本还原,还是一体。所以说无穷无尽的国土返本还原还是一界,无穷无尽的佛菩萨说来说去都是一体。

    所以,各大菩萨不需从他所在的国土跑到释迦佛面前来,住在本国就可以聆听释迦佛说法。其实并非只有大菩萨能这样,只要我们能回光返照,心不外驰,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听《楞严经》也是一样,我们不要只根据文字表面的解释,要回归自己本来的心地,回光返照,就能明白佛陀的真义。因为佛讲法,并不是只有通过语言表达才是说法,这种说法是化身说法。佛还有其他的说法形式。比如,以香饭说法,这种说法,不用说话,给大家弄点饭(这饭是香的)吃吃,人们就懂得佛法了。还有前面讲过的“世尊良久”,这也是一种说法,这种说法是法身说法。在这段经文开始,佛从面门发出种种光也是说法,这种说法是报身说法。佛有法报化三身,都可以说法。法身是真假都不说,因为法身无相,无所说,本身即是。报身是说真不说假,因为报身就是智慧身,就是光明身,它说法不用嘴巴,而是放光,人们就懂得了。而化身是说假不说真。为什么呢?因为化身是用嘴巴说法。凡有言谈,皆无实义。所以用嘴巴说法,说来说去都是敲边鼓,都是烘云托月。本来月亮显现不出来,用云彩烘托一下,月亮就显出来了。化身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

    阿难仍不理解佛的用意,他不知道佛现在破除他的妄计,就是为了显示真心,就是告诉他什么是三摩提。所以阿难只有跟着佛的舌根转。并不是只有阿难一个人这么愚痴,实际上我们众生都是这样,只知道追逐眼前的色尘,随境生心,分别取舍,造业不停。人们处处都是妄心用事,一旦妄心打破的时候,反而觉得落空了,正如唯物主义所讲:心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所以物质第一性,决定了一切。这样一旦没有事,就没有心了,反而不知所从了。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这只不过是妄心做怪,妄心就是第六识,就是前面讲的“法生种种心生”的心。在佛打破我们妄心的时候,我们应该回光返照,这样我们就可以证到三摩提,这就是涅磐妙心,就是正法眼藏!佛在这里就是借阿难之口,向我们大众宣说佛法的妙义,使我们能够回光返照,证见本性。所以佛又是放光,又是六种震动,但法身,报身说法只有上根人才能懂得,中下根人就茫然无知。所以阿难及大众还要等佛开口,继续开示。

(未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