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劝人珍惜粮食和水也是功德很大

福安古观音阁_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人的嘴巴可以做很多功德,除了念经是一种外,还有劝世,劝告世人怎么做。中国的圣贤,他就是靠嘴巴来教化。这次讲,劝人珍惜粮食和水。

现在是春天,以前皇帝到了春天,都要表个春耕的法。皇帝和大臣都下田去耕种。同时要祭祀五谷神。中国把五谷当成神来祭祀。为什么不祭祀肉神,或者蔬菜神、水果神,唯独祭祀五谷神,大家估计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以大米为例,稻谷可以辟邪,还有茶树也能辟邪。比如山里头有许多山精鬼魅来迷惑人。以前人到山上种地,要休息打盹,都要到茶树或稻田里,就不会被鬼魅迷惑。山里头鬼比人多嘛。古人讲,大米是神仙种的,人类发生饥荒,是因为没有粮食,不是没有鱼和肉,也不是因为没有蔬菜水果。你看,鱼肉、蔬菜都能吃。但没有五谷的话,就是饥荒。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这就是跟人的身体有关,人身体需要是以五谷为主食。也就是说,其他肉、蔬菜都是佐料,五谷是主要的。

现在有些减肥方法,是不能吃五谷,能吃肉。吃个三个月肉,人就瘦掉了。为什么?人身上所需要的精气神要来自五谷。这种减肥方法是最危险的,肥胖是体内有垃圾。这种方法是把身体的精气神排出去了,垃圾没有排出去,会出现厌食、腿脚无力等症状。西藏蒙古那里有吃肉,但他们要喝酒,酒就是五谷的精华。其他人还是吃五谷。你看从某种上意义讲,牛、羊吃草,人与鸡、鸭、猪都是吃五谷的。其他老虎还有海里的鱼有些是吃肉,有些是吃草。以前欧洲疯牛病,就是牛没有草吃了,人就把肉变成粉末给牛吃,牛吃了就得了疯牛病。所以人主要吃的还是五谷。

从这里讲,人类吃的肉,一般以鸡鸭猪牛羊为主。其他肉是不能吃的,包括鱼肉。藏地有吃肉,但他们从不吃鱼肉,就是吃牛羊肉。清真教不吃猪肉,他们认为猪太脏了。人吃的最多的肉,是鸡鸭猪为多,而这三种动物都是吃五谷的。

我们要爱惜粮食。人一辈子吃多少粮食是注定的。能素食是最好的。吃肉的人,养一只鸡要消耗好几十斤稻谷。你吃了一只鸡,一餐就吃掉好几十斤稻谷了。所以佛弟子家里不要去养鸡鸭猪,尽量不要浪费粮食。现在很多学生或者上班族,浪费现象也很严重,常常去打饭,然后给的很多,结果吃不完就倒到垃圾桶去,这真是太损福报了。我们现在有个观念误区:一个东西重不重要都要价格来衡量。很便宜的就毫不珍惜的浪费掉。虽然价格是便宜,可是资源却不便宜。我们浪费的是资源。古人讲的,人哪怕是个英雄豪杰,也不能浪费资源。

学佛后,要劝人惜物,珍惜粮食和水。很多人拖地板,水也是哗哗流,有些洗衣服用带着强烈腐蚀性的化学品,这些化学物质都会破坏水,污染水。越是高科技的,越要很小心。尤其要节约水。像很多人洗澡,就拼命冲热水,这也是一种浪费。我从来都是用一脸盘的水来洗澡。人要吃素身体就不会脏臭。吃肉的你怎么洗都不干净。

禅宗中,吃饭都要心存五观,要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忖己德行,全缺应供。要观这个米饭来自需要多少功夫。现在很多人都没有见过稻谷长的怎么样,也不知道种稻谷的辛苦,很容易浪费。人一辈子吃多少,都是注定的。一斤酒要好几斤大米去酿成。象农村请客,拼命吃喝,这个恶习很不好。人的福报都被吃穷的。古人讲天下有两个无底洞,一个是嘴巴,一个是灶口。人一辈子吃的东西,算起来是很可怕的。灶口多少柴火进去,都能烧光光。培福最重要是惜福,不要浪费。前些年浪费吃喝现象太严重,这几年还好一些。可见大家都在觉醒,也是好事。

家教是什么?惜福,这也是家教的一部分。人的福报是要靠珍惜来的。人不珍惜,大吃大喝,很多福报都吃喝掉了。学佛后要有一种觉知,不是看钱财多了没有,而是自己的福报多了没有。钱财多,不代表你福报就多了。有些可能是偏财。所以要惜福。

出家人很多法相都很圆满,可见他福报就大。那他就靠惜福和培福。他惜福了,没有浪费,慢慢就多了。有了福报,就可以接着有时间修智慧。世俗人也很努力修,但是浪费也严重,就变成一边修一边漏,一定要懂得惜福,还要劝人惜福。

(注:“福安古观音阁”文章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转自“福安古观音阁”,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c343e00102y0mk.html)


附: 佛陀曾教诫弟子饭食时需作五种观想

      王阳明有一首偈语说:“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修行本是如此,日常生活里处处有禅味,吃饭睡觉中都能见出自己的清净本性。如何吃饭睡觉才是修行,才能悠游自在呢?从前的高僧大德生活简朴,粗茶淡饭而怡然自得;现在的人豪华奢侈,山珍海味,却烦恼无尽。这便是“修心”和“着境”的差别。

  就饮食而言,食物能够滋养我们的色身,固然是重要的,但是许多人常过份贪着,没有节制,随着自己的喜好,暴饮暴食而伤害了身体。如何吃得健康卫生并且不离修行呢? 据说,当年佛陀曾教诫弟子《食存五观》。即于饭食时,需作五种观想。佛教在进食时的心存“五观想”就是一种不离修行的健康饮食法。

食存五观的内容

佛教认为进食时应存有五种观想:

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古人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我们平时所吃的饭菜,都是由农人垦植、灌溉、施肥、锄草、收成,然后经由商人贩卖,再淘洗、炊煮,最后送到我们面前,不知已花费了多少人的功夫与心血。所谓“锄禾正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所以,当我们用餐时,应当要心存感恩及惜福的心。

  爱物惜福,本是生活的美德,但是现代社会,经济繁荣,物质丰裕,许多人已习惯奢侈浪费,饮食无节制,或任意糟蹋丢弃,暴殄天物,不知惜福。有一个故事说,有位富翁,家财万贯,生活奢华,常常将米粒丢弃在水沟里。有位节俭的出家人,每天从水沟里将这些米粒捡起来晒干,并加以储存。后来遇到饥荒,富翁沦为乞丐,这位出家人便以富翁过去丢弃的米粒施舍给他,富翁知道后,觉得非常惭愧。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当得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时时提醒自己要勤俭惜福。

  佛门中,饮食都是檀越所供养。《僧只律》说:“皆为信心檀越减损口腹,为求福故,布施我等,所谓檀信脂膏,行人血汗,若无修行,粒米难消。”“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汝若不了道,披毛戴角还。”一粒米是集合一切因缘所成,怎可轻易浪费?所以,做个佛弟子应该生惭愧心,对于饮食要知道惜福,是好是坏,都不生增减贪着的心。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身为佛弟子,接受饮食供养时,要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道德戒行?能受得起供养吗?如果具备勤修三学、化导众生的二利德行,称之为全,便可以承受供养;没有具备的,则名之为缺,受之当觉有愧。许多经典里都提到,佛弟子受人信施,如不好好修行,会有无量的罪过。如《毘尼母经》记载:“若不坐禅诵经,不营佛法僧事,受人信施,为施所堕。”

  《法句譬喻经》也说:佛陀在世时,有位比丘,每天吃饱饭后,就回去睡觉,只图色身的舒适,不知精进修行。佛陀知道后,严厉地训诫他,并以他的前世因缘果报来开导:“过去维卫佛住世时,你就出过家,但是由于贪图利养,平时又不念经诵戒,不精进修行,后来你的神识便投生为牛马身上的虫,一过就是五万年,五万年过完了,又投生为螺丝蚌壳之类的水虫,和树木中的蠹虫……. 如今,你好不容易受完罪业的果报,又出家作沙门,为什么还如此贪恋睡眠呢?”比丘听到自己的这段前生往事,又惭愧,又恐怖,五阴迷盖顿然消除,证得阿罗汉果位。

  唐朝百丈怀海禅师一生躬亲耕食,立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千古楷模,到了八十多岁,每天还到田里辛劳作务,弟子不忍心,于是将耕具藏起来,怀海禅师找不到工具做事,便不吃饭。所谓“不懈怠一日,不妄食一餐”。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一般人饮食常犯有三种过失:

  •见到上品美食,或对能使身体强壮、皮肤光滑的食物就生起贪心。

  •对下品粗糙食物排斥瞋恨。

  •对不好不坏的中品食物,不加分辨,不知来处不易,便是愚痴。

  饮食上如果产生上述的贪瞋痴三种心,会使自己堕落,应该警惕防患。

  另外,对于饮食,如果食之过多,不知节制,也会产生许多疾病。《佛说医经》说:“人得病有十因缘:一、久坐不卧,二、食无贷,三、忧愁……。”《尼干子经》说:“人食太过时,身重懈怠,于现在与来世失大利,睡眠自受苦,又恼他人,又迷闷难寐,故应时筹量食物。”由是可知,饮食过量有多睡眠、多病、多婬、不能精进、多着世间享乐等五种罪过。过度饮食既然有如此多过患,我们实在应当多加注意,善予节制。

  饮食贪多的另一个后遗症是“肥胖症”。过去波斯匿王便是由于贪着饮食而过份肥胖,甚至因为行动不便,呼吸困难,而焦急地请示佛陀如何减肥。凡事以中道为宜,饮食也是如此。《阿含经》里记载:“若过份饱食,则气急身满,百脉不调,使心壅塞,坐卧无安;又减少食,则身羸心悬,意虑不固。”可见饮食适中是非常重要的。此外,用餐时我们要以慈悲喜舍的心来代替贪瞋痴等不净的心,才能真正吃得身心欢喜健康。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我们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组合而成的。经中说:“一大不调,百一病生;四大不调,四百四病同时俱生。”身体真正的大病,便是饥渴,所以经上说:“饥为第一病,饥苦难治,饥病而言,从生至终,永无暂息,余病不尔。”因此,饮食就如良药一般,能治疗形体饥渴的疾病。

  《遗教经》说:“受诸饮食,当如服药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

  《杂宝藏经》说:“是身如车,好恶无择,香油臭脂,等同调滑。”车子有油才能发动,身体也是如此,有了食物的滋养,生命才能延续,道业才能成办。所以饮食是重要的,只是不要在食物上起分别,就如车油,只要可以转动,不一定要求最高品质。又如穿衣服,目的在保暖,而不在质料的柔软舒适,颜色的华丽夺目与否。

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对色身的爱护,在《那先比丘经》里有这样的记载:“弥兰陀王问那先:“沙门宁能自爱其身不?”那先言:“沙门不自爱其身。”王言:“如令沙门不自爱其身者,何以故自消息卧欲得安温软?饮食欲得美善自护视何以故?”…那先言:“沙门亦如是,不爱其身,虽饮食,心不乐,不用作美,不用作好,不用作肌色,趣欲支身体,奉行佛经戒耳。””

  一般人常被欲望牵缚,对身体总是费尽心思地保养爱护。但是对修行人来说,饮食只是用来滋养四大假合的色身,《行事钞》卷下之二说:“为成道业观三种:一、为令身久住故,欲界之食,必假抟食,若无,不得久住,道缘无托故。二、为相续寿命,假此报身假命,成法身慧命故。三、为修戒定慧,伏灭烦恼故。”饮食是为了维系色身,借着四大假合的色身而成就真实的法身慧命,因此,不能起贪着。

   吃饭和睡觉自来就是佛门重要的修行,并且被定为五堂功课,许多的戒律、清规也绕着饮食的问题而设立。我们的身体每天在新陈代谢,每天行住坐卧的活动都在消耗能量,如果没有充份的饮食营养,生命便会枯竭而死,那里还谈得上修行办道呢?只是在接受饮食时,不可以用不清净的贪取心、瞋恚心、差别心、轻慢心去受食,去计较东西的好坏,拣别食物的精粗,而应该以惜福心、感恩心、精进心、平等心、惭愧心、忍耐心来接受供养。每餐进食前修持五观想,思惟自己的道业,便能享受天下的“千家饭”,而不曾咬住“一粒米”。来源于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31/310592.html)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