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73 念经的用意是叫你依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照久了就入实相般若了

净空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摘自净空法严经讲义下273

佛敕文殊拣选 偈颂

我们真正明白了,全真在妄,全妄即真。就好像做梦一样,我们把能够变梦境的那个心,比喻作真,所变的梦境,叫做妄。做梦的时候,整个的心变成了境界了,真心化为妄心,全体妄境就是真心,这就是佛门讲的性相不二,性相一如的道理啊。所以禅家就是用这个功夫,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以,怕的是你不悟,果然悟此妙心,那么三德秘藏之理,就现前,这才是真正的返本还源,归入大圆觉了。

那么向下就是说明你的真如本性怎么迷的。前两句说的是本真,体相用三大,本真,现在本真迷了,怎么个迷法?在下面说出来了。【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这就是开示你了,这就是起信论里面讲的一念不觉,文殊菩萨这两句话,就是说的一念不觉。性本来是光明的,不需要加上一点意思,它本来是光明的嘛,什么都不要加。你给它加上一点意思啊,就把整个这个光明的理体给打乱了,变成了障碍了。我们今天是不断地在加啊。

谁能呢?我能。我能怎么样呢?增长我执。能不能?我不能。我不能,也增长我执。不能把那个能不能去掉,就是因为我这个分别执著坚固啊。你在境界里头起心动念啊,你不知道能所是一不是二,你在里面要建立能所,不晓得这桩事情是什么都加不上的,你偏偏在上头给它加一个。那么这个就是最初一念不觉,在这个根性本体上虚妄地加了一个照用,这就是所谓的随照失宗。宗,是讲的宗旨,就是讲的本性。照是什么呢?是观照。观照里面什么都不加,就是观照。譬如我们常常在讲席里头提醒同修的,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在这个里面不起分别、不起执著、不起心、不动念,这是观照。为什么?什么都没加,这是观照,这就是头一句「元明照生所」。你在这个里面一起分别执著、起心动念,这就是在里头加了,你把这个观照就一变,变为意识,我们所谓说明了意识。换句话说,真性照用当中,只要不加能所,它就是观照。我们说得更明白一点,只要你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是真性起用。楞严前面讲了,是见性见、闻性闻,与诸佛如来没有两样。你的体性是湛寂圆满的,你的作用也是湛寂圆满的。

可见得这个毛病的产生,就是产生在虚妄分别啊。分别能见所见、能闻所闻,一下就堕落在能所里面去了。这个堕落在能所,就把你的照性,这个真如本性的觉照,般若经里讲的观照的作用啊,变为第六意识了。再一起执著,又变为第七识了。再在这个里面,把它变成种子,藏在阿赖耶识里头,就变成阿赖耶识了。所以这个妄念一动啊,把这个照用,圆满的大用,就变成什么呢?变成唯识里面所讲的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有为法、无为法,变成这些东西了。你要是离开能所,离开分别执著妄想,这一些全体是本性的大用,是它的作用。这个作用是只要你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不起心、不动念,没有妄想,就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啊。可是,一起心动念呢,是处处都是障碍,把原来没有障碍的、无障碍的法界,变成了无量无边的障碍。有障碍就有烦恼,有烦恼就有业识,就造业啊,有造业就要受冤枉的果报啊。

大乘经里面就是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的真相,迷悟的根源,所以这个大乘经不可不读啊。读大乘经的目的在哪里?不是叫你记啊。古人念经三千部,他是在记诵吗?他要是专门着重在死记,他能开得了悟吗?开不了悟。为什么呢?真如本性里头不要记诵、没有记诵。那么念经三千部的用意在哪里呢?这个用意啊,是叫你依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照久了,自然就入实相般若了,是这么个意思啊。什么叫观照?就是你读经的时候,能够会归自性。像经文里头这么重要的一些道理,自己能够深深地体会。体会到这个原理原则了,应用在生活当中。从早到晚,待人接物,将这些原理原则变化为我们自己实际的生活,这叫做观照般若。观照不是叫你拿文字观照啊。照着这个方法,在人事环境里面去观照。那么修什么呢?这个你总得要晓得,修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修这个。

我们图书馆有几位说学得不错的,问你什么东西,“我都不知道”。呵呵,真的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什么都不知道,可是怎么样呢?还是糊里糊涂。你们所修的是什么?是无明啊,不是观照啊。观照是真正不动心,外面境界是了了分明,样样都清楚,这是修行。不是什么都不知道啊,样样都晓得。告诉你,不但现前的事情晓得,明天的事情也晓得,明年的事情也晓得,过去、现在、未来,没有一桩不晓得,这叫圆明啊,这个才是照起的作用啊。所以不能把无明当做圆明,那就错了。别人有问,所谓是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那是从自己真如本性里面,别人一问了,从真如本性里面变现为心意识,为他受用。这个叫大慈大悲,这叫事事无碍啊,不是自受用。自受用,永远是清净的,自己决定没有分别执著妄想,没有。可是,也能够恒顺众生的一切分别执著妄想。那个恒顺是顺他,顺他是为他受用,不是为自受用。这个叫学佛啊,起观照是在这里起这个观照啊。

正是于一切众生分别法相,实无分别可得。在自己,的确没有分别。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实际上讲的是,是你的真如本性有应,它与外面这个关系啊,是念念当中感应道交。虽然与外境感应道交,又不失本觉圆澄的妙觉,决定不失去。这个就叫做菩萨行,这就叫做菩萨道。这一句呢,就说到我们身上了,「所立照性亡」。观照没有了,变成了明了意识,这就是六道的生死根本,将无分别智变成了分别性。那么也许有人问了,为什么本来圆明的性体会产生这样的作用,妄生照用呢?这也是许多学佛的人要追究的。所谓说无明,什么时候开始的?什么理由开始的?什么原因开始的?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如果有开始,如果有原因,如果有个起初,那就是真的,不叫妄了,那就不叫虚妄了。你们每天晚上睡觉都会做大梦,到你梦醒的时候你去追究,你的梦是什么原因起来的?你的梦几时起来的?你去追究!同样的道理啊。

我们过去的不谈,深理不谈,我们从最浅显的地方来谈。我们也不谈别人,我们就自己本身上来观察。自己虽然有性具之德,像前面所讲的,觉海澄圆、元妙,体相用三德具备啊,我们哪个没有呢?个个有。虽有啊,我们现在缺乏什么?缺乏修德,没有修德的功夫啊。所以在圆明体性上,只好说个恍然,为什么呢?没有法子说得出来啊。起了一个什么?能照的妄心,「元明照生所」。这个在唯识里面讲呢,就是起了个见分。自证分就是真如本性的理体,在这个里面冒出来一个见分。见分一起之后,既然有见了,有见,随着见分一定又出来一个妄相为它所见,能所建立了,「照生所」啊。这个生所是什么呢?就是生相的这个所,所在。

这一个照,是妄照,不是觉照。迷了本性,这个照的作用,它还是有作用,不能说它没有作用,迷了还是起作用,这个作用啊,就是我们讲的妄念,就是见分。一有见分呢,就马上就有相分了。那么这就是生所照的境界相,这是阿赖耶里头的三细相。无明业相、转相、境界相,或者我们讲呢,见分、相分。这个「生所」,就是生起了相分,就好像做梦一样,梦里面自己清净心不能控制的时候,它起见分,见分一生起来的时候,立刻随着见分就现梦境,就现相了。那么我们今天这个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这个样子。

这个相分一生之后,如果你在这个相分里头不执著、不分别,很容易还源,就是刚刚迷失啊,很容易回头。问题在哪里呢?就是生了相分之后啊,哎,他不知道回头了,执著分别虚妄的境界相。境界相,根本没有,随着你分别心而起来的。所以,愈分别,愈多,不分别就没有了。愈执著,愈坚固。相是虚妄的,唯心所变啊。能变的是心,所变的是妄境啊。所照的妄境既然建立了,于是乎那个根本没有能所的真性,你就把它忘掉了,这叫迷,迷失了,你把它忘掉了。可是,你能变的心,所变的境,都离不开真性,都是从真性起来的,换句话说,都是真性的德用。它起德用,你不晓得德用是从它起来的。我们用句俗话来说,这是忘本啊,你把本源给忘掉啦。禅家把它比作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你怎么可以把本来面目给忘掉,而执著现在这个假面目呢!假面目,是变化无常的,随着你的生灭心,随着你的分别心,随着你的妄想心,刹那刹那在变化。念念心善,就变为善的样子,善的相;念念心恶,就变成恶相,相不是真的啊。

不但是这个,容貌也是随你心变的,念念觉得,光阴过得很快啊,一年一年衰老啊,你的相就一年比一年老。如果你把这个时光忘得一干二净啊,就不老了。不但不老啊,嘿,一年比一年年轻,奇怪啊。可见得,这证明了,相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相不是常住的,刹那生灭的。其实楞严经里面把这些道理发挥得非常透彻啊,这就是唯识家们所讲的,将自己的本觉变为意识。不是它真变为意识,迷了之后,我们把它起个名字,叫做意识。这个就是此地所讲的「所立照性亡」,也就是前面第三卷里面所说的,「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啊。可见得,这个生死的根源,六道轮回的原理,就是妄想,古德称之为无始妄想。

这个无始,诸位要记住,不是讲啊,哦,好久好久以前,找不到开端的啦。你要是这样看法呢,就错了。无始是什么?没有开始。诸位要从这个地方一下明白之后,假如要是这个妄想真的是过去无始劫以来多生多劫的,你要想断,还真不简单呢。为什么呢?太久啦,不是一下能断得了的啊。如果你豁然大悟了,哦,这个妄想根本就是没有个开始,彻底虚妄的,你就可以顿断。唯有顿断,才顿修、顿证。楞严经里讲这个道理,歇即菩提,你不是想成佛吗,很快,一个字的法门。歇什么呢?歇妄想,妄想一放下,就成佛了。那么换句话说,一天到晚起妄想的,就是凡夫;一天到晚不起妄想的,就是佛菩萨。歇即菩提啊,只要你能够把妄想舍掉。这才明了啊,无始妄想为因。这个因,就在「元明照生所」当中,种种发现,起于这个业照;照呢,起于圆明。正是《起信论》里面所说的「不觉心起,而有其念」。那么念,是从不觉心里面起来的。照处,就是动处,圆明不是无照。这个地方所讲的境界啊,就是起信论里面讲的最初一念,不生灭与生灭和合,才能够生起诸法,这是在最初的时候。

那么讲最初,到底这个最初是指什么地方呢?你们已经看过起信论,起信论虽然没讲完,也讲了不少了。初相有没有?说最初,可是没有初相可得啊。既然没有初相可得了,所以我们讲始觉,实在说也没有始相可得,天天都是始觉。起信论里面讲四种始觉,是大阶段里头分啦,细分的话,天天都是始觉,刹那刹那都是始觉。你今天进步了,今天境界跟昨天不一样啦,我今天才觉悟啊,昨天还在不觉啊。到了明天,又是哎呀,我今天才觉悟啊,昨天还是糊里糊涂的啊。一直到成佛,还是,嗨呀,我今天才觉悟啊,昨天还是迷惑颠倒。有没有始相可得呢?没有,念念始觉啊。所以你要讲初相在哪里,初相在刹那刹那念念之中,这才给你讲的叫无始妄想,也可以说无始初相。你要不晓得这个道理,经里面真正的意思你怎么能明了呢?!这个意思,就是本经前面所讲的「识精元明,能生诸缘」。这个四句,意思非常之深,是说明真如本性为什么会起无明,为什么变成阿赖耶识,是讲的这个道理,四句话就讲得清清楚楚。

向下了,这就讲了,这个现实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从这个根源逐步逐步演变出来的。再给诸位说,这个演变虽然是渐次的演变,渐次跟刹那,是一不是二。理上讲,是有层次的,有渐次的;事实上,太快了,一刹那之间,几乎你在里头找不到层次。但是,它的确是有层次的。好像我们这个电流一样,比如说我们这个总开关在此地,我们讲堂里有这么多灯,我们这个开关一开的时候,你几乎看到这个灯同时亮,可是事实并不如此。一定是离开关最近的这个灯先亮,再第二个亮,第三个亮,一定是这样的。但是速度太大,这个电的速度,一秒钟三十万公里,我们在此地,还不到一公里,就算是一公里嘛,也不过是三十万分之一秒。那三十万分之一秒,你怎么能觉察得出来有先后,觉察不出来。我们现在用的普通照相机,都有快门,千分之一秒,飞机在天上飞,飞得那么快的速度,千分之一秒照,照下来是,哎,清清楚楚,好像它没有动。千分之一秒啊,如果是一公里的地方,这个灯,前后差距三十万分之一秒,你决定看不到哪个灯先亮,哪个灯后亮。

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个变现出来的相,一刹那之间。这在华严里面讲,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理论上有次第,此地讲这个次第,是理论上的。事实上太快太快了,你没有办法觉察得到。(未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