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圆觉经16:眼根清净其他五根就清净;耳根清净其他五根也清净

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圆觉经16 慧律法师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n0651w6aty0&width=500&height=375&auto=0

圆觉经16

慧律法师主讲

寅二三重法界卯一真空绝相观二理事无碍观三周遍含容观  卯一真空绝相观。[“觉圆明故,]就是我们的觉性圆满光明。[显心清净;]我们这个妙有的心统统具足,就是清净。因为[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这个“尘”不是五欲六尘,而是你所看到的没有分别的意思,见尘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见分清净,这个“尘”不是染污的意思,在《楞严经》叫做见精,在《圆觉经》叫做见尘,二者的意思相同。

[此下,显净圆觉心,周遍清净之相。本科]这一科是显三重法界。本科是[显真空妙理,绝相清净。]绝相清净就是离一切相,不是否认的意思。绝相就是说,这句话简单的意思是说:你若能离开一切相的执着,清净心就一定能显,约相就是离相的意思。简单讲,反过来说:你如果不能离相,就不可能清净。[下二科,广显互遍互融,摄入无碍。]互遍互融,摄入无碍,这个都是《华严经》的思想,《华严经》:理无碍法界,事无碍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到最后,事事无碍法界,都是互遍互融,摄入无碍。那么,因为这部《圆觉经》也是大菩萨在听的,所以,我们如果达到觉圆明,心就清净;心清净,见尘就清净,到最后,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就互遍互融,摄入无碍。[极显题中,大、方、广三义,]这部经典的题目,你看最上面的字,说: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这就是这部经的题目,大、方、广三义,三种道理。

[体、相、用一一不可思议。]为什么说一一不可思议呢?就是说:体当下就是相、就是用;相当下就是体、就是用;用当下就是体、就是相,叫做一一不可思议。[首句承上云:觉心圆满明净故,则无有一法,而不清净。]我们如果通达圆满的觉性,没有一法不清净。[即一清净,一切同时清净也。所谓复本心源,究竟清净。]复本心源就是恢复我们心本来的面目,我们所了解的就是究竟的清净,究竟的清净就是绝对的清净,一尘不染、一丝不挂的清净。[惟一觉性圆明寂照,但以语不顿彰,]“彰”就是显。意思就是说:因为藉着文章或是语言,它无法一下子显示出这个道理,所以,[文中不得不次第而显也。]简单讲就是说:本来是能够顿显的道理;但是,因为藉着语言来讲,却变成有次第,有次第;就心境圆明来讲,这是没有前后;如果就文字来讲,因为文字要排列,所以,要按照次第来排,文中不得不次第而显。[显心清净者:此指]阿[赖耶心(第八识)]阿赖耶识就是最微细的,最微细的阿赖耶心,我们就能显出来,达到清净,这就是大菩萨的境界。[,非指意识心(下文有意识故),]意识心大部分是说二乘人,或是浅根机的菩萨所修的。[今观行成就,无明幻灭,]无明因为是幻化出来的,现在将它除掉,所以说:无明幻灭。

[圆觉清净,]我们圆满的觉性清净。因此[遂]“遂”就是因此。因此[显此赖耶心,]因此显出阿赖耶心[同时清净。]那么研究唯识学的人,赖耶缘起,都是说清净的本性与阿赖耶识非一非异,所以,阿赖耶识的污染、生灭如果停止,清净本性就现前。所以说:显此阿赖耶心,同时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者:]见尘清净的意思:[承上赖耶心,既已清净,则依自证分,]自证分就是自体分,精神跟物质的综合体,叫做自证分。也就是说:在最究竟的探讨,照理说:我们的精神跟物质是融合的,因为物质是我们心的影像。所以,按照自体分……,自证分就是自体分,[所起之见分,]所起的精神作用,[亦同时清净。]同时清净,所以,自证分就是见分跟相分的依靠。[见分由无明力,]因为我们没有智慧,见分就是因为我们无始劫来没有智慧,[转本有智光,而成能见之妄见,]如果用本性见,就是平等无分别、清净;如果透过无明,加上自己的知见,就变成妄见。[即六种染心之一,]六种的污染心之一,[故以尘名,]所以,用这个“尘”来命名,妄见,虚妄之见。[非眼根所见之色尘,为见尘也。]这刚才师父就讲过了,见尘的意思就是:透过一层无明看出来的妄见,叫做见尘,已经讲过了。[心、见二皆清净故,一一周遍清净,唯一]“唯一”就是只剩下。只剩下一个[妙明,]只剩下一个不可思议的明。

[圆照法界,自内及外,自近及远,自凡及圣,以显究竟清净之相。]清净之相。我们今天就是无法显示这颗清净心,所以,清净之相不可得。[非见尘清净之后,闻尘、觉尘等,相继清净。亦非眼根眼识,清净之后,诸根诸识,相继清净。文虽前后次第而说,只因语不顿彰之故。]简单讲就是说:眼清净,六根同时就清净,这句话所描写的就是这个意思:闻清净,六根就同时清净,意思就是这样。如果透过文字,就得一项一项来讲了:见尘清净、闻尘清净、觉尘清净……,透过文字,要念出来啊;其实境界不是这样,见尘清净就是统统清净的意思。所以,透过语言总是有一点扭曲。此等自应当知。如《楞严》所云: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就是你只要选择一个专门修行的法门,譬如说:我听佛号,听阿弥陀佛,用耳根修行,阿弥陀佛……,你只要一直修,修到回光返照,所听到的是自己心中的佛号,外境动、静都对你没有作用,那么,耳根当下就无分别,简单讲:那就是我们的本性,其余五根也同样无分别,是这个意思

所以,只要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眼根,眼根清净,其他五根就清净;耳根、耳根清净,其他五根也清净。所以,入一无妄,(即显心清净),彼六知根,一时清净(即见尘、闻尘、觉尘、知尘、悉皆清净)。见、闻、觉、知就是六根的意思,见、闻、觉、知,见尘、闻尘、觉尘、知尘,就是六根。以元是一精明,分作六和合故也。一精明就是同一个体性,六根本来是同一个体性,现在因为妄想心迷惑,而分成眼、耳、鼻、舌、身;我们若能了解平等心,眼睛看,平等,耳朵听也平等、舌也平等、触也平等。以元是一精明,分作六和合故。

 [【“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见分清净之故,眼根同时,与之俱净。]见分简单讲就是我们的心,我们这个分别心如果放下,以平等心来看,那么,眼根同时就清净,因为眼根是发识,眼识是依靠眼根来作用,识变清净,见分清净,当然眼根也清净。[根不能自见,因有见分,分作六和合。在眼曰见,故见净,根即与俱净也。]与俱净就是统统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由来根识难分,故唯识云:愚者(指声闻愚法之人)]修阿罗汉的人,[难分识与根。]什么是根?什么是识?[当知根是所依,识是能依。]根是我们所依靠的,识是能依靠的,我们说:我们的识、意识依靠六根,[由根对尘,]六根对六尘,[识依根起。]“起”就是作用。起作用,识必需依照根起作用,譬如说眼识,它必需依照眼根来起作用。[前五识缘自分境(如眼识缘色尘等),]前五识就是眼、耳、鼻、舌、身,眼识、鼻识、耳识……,眼、耳、鼻、舌、身这个意识,前面五识缘自分境,自分境就是自己变现出来的相分,叫做缘自分境。我们眼睛的见分,影现出眼睛的相分;耳朵的见分,影现出耳朵的相分,耳朵的相分就是声尘。所以,前五识缘自分境,也就是说不能通达,眼睛,它只能看;耳朵只能听;鼻子只能嗅,自分境。

[惟第六识,能遍缘六尘之境]遍缘六尘的境界,也就是第六意识能够与前五识同时作用,而且又能独自思惟,不必藉着境界,又能通达过去、现在、未来,所以,第六识的力量很强![(明了意识,与前五识俱起,]譬如你眼睛在看这间讲堂,意识马上分别:这是很好的地方,以后我要常常来拜佛!前五识,第六意识也并起,眼睛有作用,眼睛的意识作用,第六意识同时作用,在主宰我们,以世间人的说法,生灭法来讲。[缘前五尘境,]就是说:明了意识(第六意识)与前五识俱起,这是缘前面五尘的境界,[独头意识,缘法尘之境),根既清净,则根不缘尘。]六根既然清净,六根当然就不会去攀缘;这个“缘”当作执着,就不会去执着这个六尘。[根境不偶,]根境不偶就是不合,不合就是说没有这个缘生的东西,[识无从生,]那就是达到无生。根尘不爬山,“偶”就是配合,根,六根如果不去攀缘这个境界,守住那一颗清净,那么,意识就无从生,就是分别心、执着心就没有作用。也就是说:你用清净心看这个世间、用如如不动的心看这个世间,那么,一切作用统统没有作用。[故眼识与眼根,而同时清净。]因此说:掌握自己的心态,你就可以掌握一切,就是这样。看归看碟、耳朵听归听,你掌握这一颗心,你就能够掌握一切。

 [【“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第一识字是眼识。]我们的眼识如果清净,其他后面的同时都清净。[接上文起,此处当知,并非眼识清净之后,闻尘才清净。此闻尘与见尘,同为六精,]六精,[(《楞严经》:名见精,闻精,乃至知精。]见、闻、觉、知,都是六根另外一个名字,为什么用一个“精”字呢?在《楞严经》说:因为[是带妄之见分,]带妄,带有惑、迷惑、带有无明的见分,[总名为见分,]因为是妄见,因为透过无明的见,所以,[别名为六精。带妄即带同分别业,二种妄见,]也就是说:我们带着这个妄,就是带有同样某一种平凡……,某一种随着人就有共同的分别业,共同的分别业。人看这个世间,跟猪看这个世间就不同。所以说:有两种妄见,这在《楞严经》有讲到。[故此经]就是《圆觉经》,[名为见尘、闻尘等。]《圆觉经》虽然说见尘跟闻尘;但是,《楞严经》是说见精跟闻精。[名虽有别,体则无殊,故皆名尘)见精清净,六精同时清净。耳根与耳识,亦同前眼根与眼识,随见分同时清净也。

【“识(耳识)清净故,觉尘清净;]觉尘,这个“尘”也不是指污垢的尘,见、闻、觉、知嘛,我们“见”跟“闻”讲完了,现在讲“觉”,觉尘清净,这与见尘一样,同时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所以,[此文,例前眼根眼识,俱与见尘,同时清净,其余觉尘知尘,乃至鼻、舌、身、意,诸根诸识、无不同时清净。此先约内身清净,下推至外境清净。【“善男子!根清净故,]我们的根清净故,[色尘清净;]掌握信你那一念分别,眼耳鼻舌身的分别心,掌握住,色尘就清净。色尘如果清净;因为你用无分别心嘛,[色清净故,]同时[声尘清净;]同时[香、味、触、法,]就清净没有次第,[亦复如是。】六根清净故,自内及外,六尘亦复如是,同时清净,此外清净也。]我们凡夫就是这样,凡夫就是道理都知道,可是,他自认业障深重,就是不肯去做,他就是不肯,因为他都以凡夫自居。你如果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分别、执着?他就说:哎呀!凡夫哪个不分别、不执着的?这样讲是对,可是,变成一种执着,变成一种执着,他不肯做,就变成一种执着。所以,人家是圣人,我们也是剩人,人家是诸佛菩萨、大解脱的圣人,而我们也是剩人,剩下的废人,剩下来的,我们是剩下来的,一样是shèng,只是字不同,念的音都一样,意思却有天壤之别,因为不肯,不肯下功夫。

 [【“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此承上内外根尘既净,内外四大,亦同时俱净。不取根发识,]不执着由根所发出来的识,[尘牵心之义,]“尘”,外境会……。“牵心”就是会影响,牵心就是会影响我们的内在,众生都是受到外尘的影响。所以,不执着从根所发出来的识,因为尘会影响我们的心。所以,[直取根尘,]而直接取根尘。[四大和合之体也。]同时。

[“善男子!四大清净故(牒前)[,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二十五有就是三界。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地、水、火、风清净;十二处就是六根、六尘;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尘、六识;二十五就是三界,底下会讲到。[此约世间诸法。十二处,即内能缘根六处,]根六处就是六根之处,内能够缘眼根、耳根,乃至意根。[外所缘尘六处。]色、声、香、味、触、法。[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即根、尘、识,]六根、六尘、六识,三六十八,各有界限。二十五有者: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亦名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亦名九有:以三界有九地所以叫做九有。六欲天以下,我们这里是人间,往上是第二层天,再来就是第三层、第四层,第五层、第六层,总共有六层天,六欲天以下,四天王天、忉利天,一直到第六欲天,[是五趣杂居地;]五趣就是六道轮回的众生没有定,只有修善,或者是修恶的众生在杂居,为什么杂居呢?因为圣人示现,跟凡夫杂居在一起,杂居就是圣凡同居的意思,因为圣人是来示现度众生,而凡夫是业障深重,是五趣杂居地。

初禅、离生喜乐地;二禅、定生喜乐地;三禅、离喜妙乐地;四禅、舍念清净地,此色界四地。无色界、亦有四地: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这是四空天。所以,六欲天是一、四禅是四、四空是四、一加四加四等于九,叫做九有,九地叫做九有;但是,[广言二十五有。]广泛来讲是二十五有。[古德颂云:“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处,无想、阿那含。]“四洲”就是四大部洲;“四恶趣(加上阿修罗)”,四个地方;六欲就是六欲天,六个;并梵天,一;四禅,四;四空天,四;无想天,一,外道所生的地方;阿那含是三果的圣人。所以,四加四加六加一加四加四加一加一,加起来总共有二十五。[”通称有者,以其有因必有果,因果不亡,故谓之曰有。是三界内众生,所依住故。此二十五有清净,即三界六凡依正,悉皆清净。此世间法清净也。

[“彼清净故,]世间法清净,出世间法就清净。[十力、四无所畏、]佛的十力、佛的四无所畏、佛的[四无碍智、佛]的[十八不共法、]为什么说不共呢?不共二乘人、不共菩萨,只有佛有这个能力,佛的十八不共。[三十七助道品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陀罗尼就是总持,有的人说咒,一切清净。此约出世间诸法。首句彼清净故,彼字,总指世间诸法,既已清净,则由凡而圣,由凡夫而圣人。[故出世间法,亦为圆觉所显,一一清净也。]

我们现在看十力:[十力者:如来证一诸法实相智力,]实相智力就是平等的意思,也就透过智慧,看一切众生都平等,因为实相产生了平等法,所以,无量劫来都修无相的平等法,就产生[有十种用,]“用”就是妙用、妙有,[故名十力。]用“力”来显示佛是一个超越的人。[以有]“以有”就是因为。古时候的文字看起来怪怪的,以有,换现在的话叫做因为。因为这十力,能够摧伏冤亲债主,[能摧怨敌,不可屈伏之力用故。]“不可屈伏”就是能胜一切,不为一切所胜,就是不可屈伏之力。佛能够摧伏怨敌,佛十力能胜一切,不为一切所胜,不可屈伏,他是一个大智慧的人。[法数]“法数”:就是《三藏法数》。《三藏法数》就是辞典,佛教的辞典叫做《三藏法数》。[云:一、是处非处智力:][知一切众生,因缘果报,作善因得善果,名是处;]就是说:这个才是对的地方。“处”就是对,这样做才是对。[作恶因求善果,名非处]这是不可能的,非处就是不可能,[(谓无有是处也)]你造恶因,要如何得善果呢?[则能降伏]能够降伏[无因]也能够降伏、破除[邪因。]所以,佛的十智力,第一个:是处非处智力,有这种智慧之力量。

[二、业智力:知一切众生,三世所有善、]所有的[恶,]善业跟恶业。[不动诸业,]善、恶是指六欲天;不动是指色、无色界的业,睹,看得非常清清楚楚!也就是说:三界不是善业就是恶业、就是不动业,他能够非常清楚的,看到一切众生所受的业、所受的果报。[及所受三种果报,]有三种果报,也是善、恶、无记,或者是善、恶、不动报,不动就是有定。知所度的众生,我要度这个众生,会不会有障碍?这个时候度他有没有障碍?或者过一阵子再来跟他讲这个道理?我告诉诸位菩萨:有所悟的众生,他会生病、会难过,为什么他会难过?因为他有所悟,他现在要将这么好的佛法跟凡夫讲;可是,凡夫明明知道,却不肯去做,所以,变成有障碍,变成会着急,善知识变成会着急,会着急:你怎么还停留在这个阶段?为什么还不能超越?所以,[知所度有障、无障。]就是说:什么时候度他有障碍;什么时候度他没有障碍。但是,我们没有这种能力,我们只会一厢情愿地想度人,一厢情愿地想度人就是说,自认为此人可以度,就拼了命地一直跟他结缘、拼了命地一直想度他;佛陀就不同,佛陀有智慧,他一眼就知道此人有没有办法度,如果度不了,没有办法,放下,不然就放弃,没办法啊!

[三、定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垢净]知道种种的禅的解脱,三昧垢净,如果有爱见,[(有]我[爱]我[见]我[慢等为垢,无则名净),及知依此所得诸果。四、根智力:知一切众生,信、]“信”就是信心;[进、]“进”就是精进;[念、]“念”就是不散乱;[定、] “定”就是心安住;[慧]“慧”就是智慧。信、进、念、定、慧,[五根,有上、中、下差别。]所以,根智力就是说:佛知道一切众生的根机,上根机者,为他讲上等法;中根机者,为他讲中法;下根机者,下法;如果不能讲的就放下,放下。所以,法如果用求的比较可贵。[五、欲智力:知一切众生,乐]“乐”念yào,[(去声)欲不同]乐欲不同就是说所喜欢的不同。譬如说迦叶喜欢修苦行,[(如迦叶乐头陀,阿难乐多闻等),]苦行,执着苦行也是一种执着;多闻,也是一种执着。所以,[令舍不净增净。]所以,欲智力:“欲”就是了解一切众生所想要的是什么,叫做欲智力。

[六、界智力:]界智力,范围就比较大,[界者,性义,]这个“性”不是本性,这个“性”就是说:人有人性、天有天上的性质,简单讲[即种子。]简单讲就是三圣、六凡的种子不一样,一般都是讨论六道凡夫的种子不一样,天人,天人的种子;人间,人间的种子。[上欲为现行,此为贪、嗔、痴等性。]意思就是说:种子,上面所讲的这个种子,是以欲望才会起现行,上欲为现行,上面,欲望为现行;此为贪嗔痴,有这个贪、嗔、痴的性。[知即时异时,]即时,即刻去度他;异时,要经过一段时间。[谁可度、谁不可度。]所以,度众生要学习一个:耐性。我们懂得很多,这是善知识本身所应拥有的,心能够解脱、有智慧;可是,他没有这种能力,一下子给予大法,众生会被压死,堪受不了,会堪受不了,法太过宝贵;或者是说让他太轻易得到,他会瞧不起你,太轻易得到,他会瞧不起你;法如果很难求,很难求,他就愈珍惜

![七、至处智力:]至处就是一个人要跑到哪里去,佛都很清楚,到哪一道去,至处就是到哪一道去,佛[知一切道至处相,]所到达的六道。[知善道,处在人、]人在住的,或者[天:恶道,处在三途;无漏道,处在涅槃。]所以,佛知道凡夫跟圣人是居住在哪里,“处”就是住,住在什么地方。[八、宿命智力:知过去本生、本事等,]佛的无量亿劫,或者是佛跟徒弟的一些事情,叫做本生、本事。[虽百千世劫,皆明了无碍。九、天眼智力:知众生死此生彼,]死后会出生在哪里。[善恶业缘,受报好丑等,亦以极远无碍。]看得很远。[十、漏尽智力:知自他漏尽,永不受后有(即后世受报身)之身。

四无所畏者]佛的四无所畏[:具四无畏精神,离诸怖畏,功由智力之故。]智慧就是我们的体,悲心就是我们的相跟用,学佛的人,如果只有般若智慧,却没有大悲心,那么,这样的般若只能自利,只能自利,不能利他。所以,有了大慈悲心,最终还是要有智慧。[一、具一切智无畏:于一切法,尽知尽见,得无所畏。]佛能够了解一切法。[二、诸漏已尽无畏:]一切烦恼都没有,诸漏就是我法二执,我执跟法执都尽了。[五住]无明;五住就是五住烦恼,以前已经讲过两三遍,走过三遍了。五住就是指无明[已尽,二死已亡故。]二死就是分段生死、变易生死,所以他无畏。我们凡夫不同,我们凡夫,这一生如果没有往生极乐世界,我们没有这种能力,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三、说障道法无畏:]什么是惑?什么是业?什么是苦?[于障道惑、业、苦等法,]佛都清清楚楚,什么情形会障碍我们的道,[能知能说。四、说尽苦道无畏:]尽苦道,这个“尽”要当作动词用,尽苦道就是怎么样能够除去这些苦,怎么样可以出离这个苦。尽苦道当动词,下功夫除掉,苦道就是六凡,因为他有分段生死;若是三乘,他的苦有法执,是变易生死。所以,[于尽苦(即出离诸苦)道,悉皆能说。]佛能说[如四谛、十二因缘,能尽分段生死苦;]佛能说[六度、四摄、一心,]佛[能尽变易生死苦。通称无畏者,众中说法,无所畏故。]这是四无所畏。

 [四无碍智者:]四无碍智:无碍智都是站在说法的角度来讲,站在说法的角度,四无碍智。[以智缘境应机,悉皆无有滞碍,]都没有停顿,用智慧缘这个境界,应一切众生的根机,完全没有障碍,[即四无碍辩。]简单讲就是:佛的辩才无碍。[前二是缘境,后二是应机。一、法无碍智:]佛能于[一切诸法,若名若相,悉皆能知能说。]法无碍。[二、义无碍智:]义无碍,简单讲就是含藏的义理,就是蕴涵的道理,佛没有障碍。譬如说地,地是坚硬的东西,[如地是坚义,]坚固,[水是湿义,火是暖义,风是动义等。三、词无碍智:有二释——一、随顺各方言词(佛一音具足众音),]一音具足众音同,随顺各方的言词。[智辩无碍,随类得解。]词无碍。遇到客家人就讲客家话;遇到美国人就讲英文;遇到法国人就讲法语;遇到北方人就讲北方话;遇到台湾人就讲台湾话。[二、以一义而演多词无尽,]一义,能够演说很多的名词,譬如说“如来”,“佛”,很多!以少词,[以少词而显多义亦明。]所以说:而演多词无尽,以少记号而显多义,也同样如此。[四、乐(去声)]“乐”念yào,[说无碍智:随众生心所好乐]“乐”念lè,[而说,乐闻大者,为说大法,乐闻小者,为说小法,随机受益,皆得悟入。

佛十八不共法者:]以前解释过一次,不过不清楚,不清楚。[唯佛独具,]只有佛有,所以,为什么要加一个“佛”十八不共法?因为[不与二乘菩萨共也。故冠(去声)] “冠”就是加,[以佛字。]所以,最上面加一个“佛”字。[一、身业无失:历劫勤修,六度万行,福慧庄严,证五分身。]“五分身”:即五分法身。五分法身就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二、口业无失:因修善语,]都说好话,佛只要一开口,都是鼓励、勉励的话。[具无量德,故得成就八音四辩。三、意业无失:修甚深法,证究竟觉,一切无著,得大安隐。]菩萨,这句“大安稳”实在讲得很好!我们说:住在哪里比较好,或者说:住在哪里比较不好;我们若能一切无着,我们就真的住在很安稳的地方。[此约佛,修成最胜三业无失(不可约化他三业,因后更有三业,]后面有三业,[随智慧行故)。]这是不可就佛的三业来讲,因为后面还有三业。所以,随是随这个智慧行,意业无失,一切无着,得大安稳。我们今天之所以这么惶恐、恐惧、颠倒,不能安稳、痛苦、烦恼,在于一切有着。

[四、无异想心:于诸众生,平等普度,冤亲无间,]无间就是平等,冤亲平等,也没有特别的距离,无间,“间”就是距离,没有距离,冤、亲没有距离,就是平等的意思[恩有咸资,]如果要加被的话;“咸”就是均,“资”就是助。如果对众生有恩,那么,冤亲统统加被,叫做恩有咸资。[心无异想,]心无异想就是平等。[谁度谁不度。]没有说谁度,或者是谁不度的,凡夫乃至菩萨可能还没有办法做到这样。[五、无不定心:行、住、坐、卧,四威仪中,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那伽”就是所谓的大定,大定,圆满之定慧平等的定,那伽,佛的定是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无有不定时,他一切无所着,当然一切时都定。[六、无不知舍心:]无不知就是清清楚楚他这个舍,意思就是:什么时候该舍,他就舍;我们众生是该舍的时候不想舍,想舍的时候舍不掉,差别在此而已,该赶快舍的时候,舍不了;等大限已到,想舍却来不及了![于一切法,慧照觉知,当舍则舍,无不知而舍。]就是清楚而舍。[七、欲无减:常乐(去声)积集,]这个“乐(yào)”就是一切善法都修,(未完)

南禅七日01: 本师释迦牟尼佛修道 证道与打七来源

南禅七日02: 生命科学及死亡过程

南禅七日03: 中阴身的存在及其投胎过程

南禅七日04:  胎儿住胎与成长

南禅七日05:七支坐法,示范打坐姿势

南禅七日06:座上体操与入定方法

南禅七日07:打坐一定碰上的身体、身心变化现象

南禅七日08:安那般那及重要性、六妙门、悟和修

南禅七日09: 龙树菩萨的故事及五部概论

南禅七日10:入定境界和天人境界分析

南禅七日11:止观、六妙门、安那、般那详讲与定境

南禅七日12:"不坐高广大床"与鸠摩罗什法师的故事

南禅七日13:修禅定打坐是共法和四禅境界

南禅七日14:般舟三昧、安那般那气脉、邵康节与易经

历史文章阅选读二(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