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伽经 04:女人都犯一个很严重毛病就是需要人来爱我,这个期盼就叫作妄想

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楞伽经(一)04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67954xjz9&width=500&height=375&auto=0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慧律法师讲座

楞伽经(一)04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翻开第10页,它这个分成两部,前面十六页,后面一千多页,所以现在还讲到前面,前面的第十页,

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好!诸位,翻开第十页,中间。【③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这个识所包含要说明的范围非常的广、非常的大、非常的深,因为一切的生活的作用统统是这个识,这个识有非常多的角度。今天,如果你有所执著,就是识,识心分别;你有所分别,也是识心分别;你行善的这颗心,也是识心分别;你要求法的心还是识心分别;你有心供养三宝的心,还是识心分别;那么你很想要用功修行,还是识心分别。这个识也能回忆过去、现在、未来;这个识也能储存种种的种子,种子起现行,现行又熏种子;这个识就是万法唯心识所造;这个识就是能所不断;这个识就是三种生灭都是识:一、粗糙的生灭,是识,五根缘于六尘,第六意识就是为前五识的五俱意识,就是分别;那么第七意识就是微细的生灭;第八意识就是最极微细的生灭。这个识心是怎么来的,问题是它怎么来的?诸位,这个识是由本性真如幻化而起的,因境而有,或者是无量亿劫来,称为识的种子。简单讲,我们本性就像树木,识就像影子,它不能离开这棵树而有影子。这个识,整部唯识学都在解释这个能缘的心,种种的名相,来龙去脉,在这里,我们就要简单来作一个解释:眼识对色尘,如果了(liǎo):离色尘,眼识也不可得,就证得到识性。眼见一切相,如果看到影子,而不执著,同时就是性,叫做眼识性。

所以,圣人有没有识?有。圣人证得到空性的时候,空无自性简称空性。凡夫看了外境的这个色尘,就产生识心分别。耳朵听这个声音的动静,又产生识心分别,如果了(liǎo)动静不可得,识性就慢慢的显现出来,于一切动静不执著。所以,识也就是离尘无自体性,是用来判别外境的。鼻就是判断气味的;舌是尝味道的;身是尝触的、接触的。意识叫作分别识。这个分别有先天性的,俱生的分别,还有后天性的分别。所以,后天性的分别,第六意识好断,要是俱生的就很难断。什么叫作俱生?俱生就是跟着去投胎,它那个分别意识也非常的强。诸位,当我们一个人死的时候,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暂时收起来,因为人一断气,因为这个五识是依附于五根,人死的时候,这个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无所依靠。那么无所依靠呢,断气以后就剩下阿赖耶识,阿赖耶识被末那识强烈的执著,变成一个我执,还有法执。

所以这个末那识所执非量,末那识翻译成中文叫作染有我,就是二六时中我相随,这二六时中都卡在一个我的观念、还有我所有的观念,就是末那识。这个末那识就是第七意识,第七意识就是所执非量,它所执著的东西没有一件事情是对的,把这个相的影子看作是我的,所以执著五蕴身是我的,所执非量,执著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这些)外在的世界以为是我所拥有的依报,也是执著影像为自我,为我所用,所以也是非量。那么阿赖耶识就像仓库一样,就像仓库一样,所谓真妄和合,这个是方便说阿赖耶识。那么,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个是面对外境的;末那识它是像一座桥梁,末那识对内执著,下面那个阿赖耶识,对外作为眼、耳、鼻、舌、身、意的根本,所以称为意根。所以末那识等于一座桥梁,通内也通外,执著内也执著外,也作为前六识的一个依靠——前六识所执著出来的相,落入这个影子,这个影子同时被第七意识所执著,如:执著五蕴身的影子啦,执著山河大地的影子啦。所以阿赖耶识它就像一座仓库一样,所有的种子,好的种子、不好的种子,统统吸收进来,这样我们无量亿劫来的种子储存在哪里呢?就储存在阿赖耶识。执著阿赖耶识的所有种子跟现行,统统就是末那识,所以阿赖耶识就像仓库,末那识就像管理员,管理仓库里面的那一些金银财宝,误认为那个是我的。然后呢,这个意识就像工头,你去外面经营,这些眼、耳、鼻、舌、身,面对善恶的境界一直攀缘,好,一直攀缘,那么意识型态,第六意识分别心就把它分别,分别以后就过滤,过滤以后呢,好的也是执著,不好的落入影像,这个就是意识的作用,(就是)末那识(的作用)。

所以,简单来讲,阿赖耶识就像仓库,末那识就像仓库的管理员,意识就是面对境界,它就像领导者,领导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面对外境,这个统统会用到意识,这个意识非常强,能够贯通过去、现在、未来,意识就是闪动不定、能所不停、妄念不断,这个叫作意识。所以这个识当体即空的时候,就是识性。所以,见性的人有没有识?有。见性的人有没有识,有;可是那个识当体即空,就是性。你讲,开悟的人没有识,也说得通,因为他唯是性,性本身就能够分别,但是完全没有污染;但是如果你把开悟的人叫作识性,那就对了,识当体即空通达性,识不可得。所以我们了解,不管你投胎到那一个法界,性识周遍法界。性识周遍法界的意思就是说,不管你投胎到哪一道,或者是哪一个星球,不管你投胎在哪里,你一出生,那么就是阿赖耶识的一个种子起现行,起现行以后,末那识就是执著你那个星球所有的相,那一样(的),你第六意识继续去分别所有的这些外境,你的形状不一定跟地球一样。所以,前五识面对的是八识所幻化出来的叫作性境,第六意识所缘的境界叫作性境,带质境、独影境。性境就是众生认为是真实境,叫作性境。带质境就是说,有这个毛巾,毛巾看了以后,落入这个脑筋里面,它有可推论,叫作带质境。(还有)一种叫作独影境,自己妄想太多,想想龟毛啊、兔角啊,这些自己所想像的。

所以性境是共业所感的,世间(人)认为真实的世间;带质境就是带有本质,然后自己的一个观念来推论;独影境就是没有这个东西,不存在的东西,就是类似卡通影片不存在的东西。好,那么现在我们突破阿赖耶识以后,就是真如,真如。现在你把笔放下来,我告诉你,这个怎么样来理解。如果是这样子(师父拟单个手臂横向持平状),如如不动,不取于相,这个就叫作真如,真如就是这样子。再来,如果是一念无明,一念无明就是这样子开始动(师父拟单个手臂横向移动貌),第八意识就是这样子,你看起来表面上没有在动,可是底下的水在流,譬如说这个是波浪,也可以叫作心,这一颗心看起来表面上并没有在动,可是底下在流动(师父指横着的手臂下方),底下就是真如……这个比喻(就是),这个是第八意识(师父拟单个手臂的横向移动貌),真如,就是这样子(师父拟单个手臂持平不动貌),而第八意识就是这样子(师父拟单个手臂的横向移动貌)。第七意识怎么样?第七意识就是这样子(师父拟单个手呈涌动的小波浪貌)。

那么前六识是怎么样?前六识就执著得更厉害了,前六识就是这样子(师父拟单个手呈大幅度的波浪貌),浪,浪拍得愈高,如同情绪没办法控制的时候,恨一个人,他就是(师父拟单个手呈大幅度的波浪貌),爱一个人(师父拟单个手呈大幅度的波浪貌),所以任何一个人都没办法控制那个情绪。虽然是说,在座诸位,我这样比喻,真如(师父拟单个手臂横向持平不动貌),第八意识(师父拟单个手臂的横向移动貌),第七意识(师父拟单个手呈涌动的小波浪貌),二能变。真如动念,叫作初能变,变第八意识(师父拟单个手臂由横向持平不动貌,转变为横向移动貌);二能变就是第八意识再转化成执著的我法二执,波动就更大了(师父拟单个手臂由横向移动貌,转变为波状涌动貌);三能变,就是前六识,三能变就是能所不断的境界(师父拟单个手呈大幅度的波浪貌),所以一切众生他的心,从来没有停止过,从来没有停止过。

用这样来比喻还不是很恰当,在座诸位,如果把这个真如用到第八意识,第八意识就变真如,大圆镜智,这个如如不动的心性用到第八意识叫作大圆镜智;这个如如不动的心性用到第七意识那就变成平等性智,平等性智,它的波动没有了;如果用到前六识,那么无论本性用到前几识,本来是这样波动(师父拟手呈大幅度的波浪貌),本性一现前,所有的统统摆平,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它没有这个(师父拟手呈大幅度的波浪貌),这个就是波浪,就是识心分别。用这样比喻还不是很恰当,但是这个很难。识心分别是本性的影子,本性的影子就是说,我要这样子,在座诸位,我们这个真如,底下这样子,这个是真如(师父拟手背横向持平貌),真如从过去、现在、未来都没有什么生灭、增减,统统没有的,它是永远亘古以来就是这样子的(师父拟手背横向持平貌)。但是在座诸位,如果一动的时候,并不是真如在动,而是所幻化出来的,记住,这个是这棵树(师父指横向持平的手背),这棵树幻化出来的这个这一层(师父拟另一手覆盖在横向持平的手背),叫作识心分别,识心分别。

现在用更进一层来比喻,你一定要听得懂这个意思,你才有办法继续下去,否则底下你完全听不懂。真如是这样子(师父拟手背横向持平貌),真如一动的时候,真如从来没有来去、生灭,可是真如妄动的时候,幻化一层,幻化一层喔,第八意识就是这样子,幻化一层(师父拟另一手覆盖在横向持平的手背),在座诸位,深层部位真如并没有动喔,幻化一层第八意识,这个第八意识记得,它是影子喔,它是影子喔,不是实在的东西,知道吗?它是影子,不是实在的东西。这颗是树(师父拟手背横向持平貌),这个是树的影子(师父拟另一手覆盖在横向持平的手背),是识心分别,识心分别当体即空就是本性(师父放下覆盖在手背上的另一手);本性妄动就产生一层影子(师父又拟另一手覆盖在横向持平的手背),微细的影子,初能变就是这样子;再来,二能变,这个影子就变更强烈了,执著所有心中的影子,误认为是自己,是不是?第七意识就是这个影子,波动得更厉害(师父拟覆盖在横向持平貌的手背上的另一手作波动起伏状),这个波动得更厉害跟真如有没有关系呢?没有关系。但是众生不理解真如的时候,就很有关系,因为,他就会被震得很厉害,被震得很厉害,真如已经失去真如,为什么?因为他只有执著现在。

再来,前六识的话,就动得更厉害(师父拟覆盖在横向持平貌的手背上的另一手作大幅度波浪颠簸状)。这第八意识,真如本性所显现的第八意识的生灭(师父拟持平的手背上的另一手的移动貌),或者是第七意识所显现出来的生灭(师父拟持平的手背上的另一手的涌动小波貌),或者是前六识所显现出来的生灭(师父拟持平的手背上的另一手的大幅度波动貌)诸位,这个都是真如本性投射出去的影子,真如本性投射出去的影子,这个影子不离开真如,但是它不是真如。就像这棵树的影子,树的影子不是树,但是它不能离开树。所以,因为有真如妄动,它才有识心分别;识心分别当体即空,离境无自体性。所以,真如是这样子的(师父拟手背横向持平貌),第八意识是这样子,开始在晃动(师父拟持平的手背上的另一手的移动貌),第七意识是这样子(师父拟持平的手背上的另一手的涌动小波貌),前六识是这样子(师父拟持平的手背上的另一手的大幅度波动貌)。所以,就变成怎么样呢?我用这样子的比喻叫作不离(师父拟单个手臂持平貌的比喻),我用这样子的比喻叫作不即(师父拟另一手覆盖在横向持平的手背貌),知道吗?不离(师父拟单个手臂持平貌的比喻)就是说性就是识,识就是性,所以,我用这样子比喻,本性跟着晃动,知道吗?我用这样子来比喻叫作不即,看起来是两种东西(师父拟另一手覆盖在横向持平的手背貌),其实是影子,投射出去的影子。所以,无论你怎么样子识心分别,怎么样妄动,我们的真如过去、现在、未来从来没有增减,从来没有增减。

所以这个识心分别,简单讲就是刹那微细的生灭。还有,这个识能造境,就是说创造这个境界出来。比如说,我们眼睛看这个外在的境界,他认同、他的主观意识承认有这个境界,但是,不了解缘起如幻的这个道理,所以这个眼识,事实上是离尘无自体性的,眼识因境而有;如果境不存在,眼识的功能也随之……就是主观意识心不在,那么客观的外在环境也没什么意义了。再来,这个识有比较麻烦的,就是有时候不必面对境界,比如说,你晚上睡觉的时候,它自己会造境,白天熏习的种子,落入影子、影像,晚上它自己会创造这个梦境出来,这个梦境叫作梦中独头意识。就是识者,能变也,这个功能你一定要弄清楚。识者,能变,初能变,二能变,三能变。初能变,由真如变现第八意识;二能变,再加一层执著,由第八意识转变成第七意识,染有我;三能变,就是第七意识作为依据,再转换成前六识。所以,识者,能变也。识者,能变出什么?能变出能所不断,能变出能所,不管有境界、没有境界,它都能变现出能所出来。

那么,这个世间,我们常常讲的,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唯心识所造,没有这个主观意识来认同,那么这个客观的环境并没有任何的意义。为什么?客观环境一直存在,如果没有这个人类,那主观意识也没有什么存在的意义价值,所以主客二观它是同时存在的。主观就是见分,客观就是相分,主观的见分,客观的相分,其实来自自体分(师父伸出两个手指头,又收回为一个拳头,拟蜗牛的两个触角收回到身体),自体分,同一个本性。所以如果你是妄想多的话,妄用,妄为能所(师父伸出二个手指头);如果是本性的话,本性于六根门头放光动地,见一切相即离一切相,虽有能所而不可得,等同自体(师父伸出两个手指头,又收回成为一个拳头)。所以见性的人,就悟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这样子。那么,这个八识呢,慢慢我们再来发挥,慢慢再来发挥。如果今天讲这些你听不懂,那明天要怎么活下去呢?这样第一段都听不懂,下面的课程怎么有办法听得懂?

接下来,【本经于偈问偈答部分一开始,大慧菩萨所问的第一个问题即是:“云何净其念?”“念”即是意念,意念即是心。这也就是问如何净其心。然而“净心”与“净念”还是有点微妙的差别,因为心是指心体,而念则是心之功能业用,所以一个是体,一个是用。因此说“净念”】我们常常讲净念相继,净念相继,也就是念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当然它只是一个饵,念佛是一个饵,方便入三昧,所以念佛最重要的就是达到一心不乱,其实念佛就是要我们净念。净念相继,不是妄念相继,是净念。【只是净心之功能,令其不妄用;】诸位,这个不妄用,就是清净用,圣人叫作清净心之清净用,凡夫叫作妄念,心妄念的用,无明的心就妄念的用。虽然有所作用,可是不一样,圣人用清净的体性,凡夫用这个无明的妄心,就差这么多。【若说“净心”,则是于心体本身上下功夫。】诸位,心体离念,是法界一总相,心体离念,就是我们心的体性它是无念的,无念是没有执著念,没有妄念,不是没有摩诃般若的念。诸位,开悟的人,有没有念?有,开悟的人有般若的念,叫作涅槃妙心。开悟的人有般若的念,摩诃般若,涅槃的妙心。但是这个念等同无念,因为依体起用,摄用归体,体本身无念,出来的是般若的念,般若的念,等同无念。所以,但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悟无心者,即悟佛陀的心,悟无念者,即入佛的究竟义。

【然而心体无相,由用而显,】就是由相用而显这个心体,我们心的体性,是无念的,我们称为空无自性。【故第一步入手先从其业用上下功夫,】为什么,为什么要在业用上下功夫?因为众生易知易懂,没有开悟见性,他哪里知道“心体离念,是法界一总相”?当然在相上看一下、了悟一下,慢慢的由相契入这个不生不灭的体,一下子讲这个体,顿悟,也没有那种根器,也没办法。所以,这个业用,注意,业用就是相。体、相、用,体、相、用,诸位,用就是不离相,有相才有用嘛,是不是?体是不生不灭,当然要从相跟用来讨论,所以它的业用上来下功夫,就是在相上来论断,那么你才有办法。【渐次能达到心体,因此大慧菩萨在偈颂中的第一个问题即问“云何净其念”。】如果这个“净其念”,净的底下再加一个:除,那么就更清楚了,云何净除其念,所以佛是叫你除去妄念,妄念除去,那么净念同时产生。诸位,讲除去妄念,是方便说,讲妄念本空是实际的说,妄性本空,你何必除呢?是不是?云何净除其念,就是净除其妄念。【再者,“净心”既然是一切佛法中最首要的问题,而心之组成为八识,】所以八识统统称为心,八识心。但是就功能来讲的话,第八意识就像仓库,第七意识就像仓库的管理员,第六意识就像工头一样,在外面负责,眼、耳、鼻、舌、身就像工人一样,在外面采取种种的工作资料、造业,造善恶业,储存到八识里面。

【故后来大慧菩萨在长行中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即是“诸识有几种生住灭?”】注意听,这个《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为什么单刀直入就叫你问诸识,而不是问诸相?为什么?因为在唯识学里面来讲,是遮无外境的,外境的客观环境必须由主观的识心分别来承认,现在的客观环境,万法本空,因为是缘起如幻的不值得讨论,它重点在心,不在相。因此学这个《楞伽经》一定要弄清楚,它是站在生灭变化的主体性来讨论,就是识心分别。那么讨论的时候,诸位,什么叫唯识?就是遮无外境,这一句特别重要。遮无外境就是外境本性空,不值得去讨论,问题在你的心。换句话说,你是什么心态,你就会过什么样的日子,而不是在境界的问题。如果是一个圣人,容易知足,容易满足,他的分别心停止了,懂得歇即是菩提,那么他这一辈子,不管在什么境界,在什么吃苦的境界,他都能够过得悠游自在,意思就是说无关于外境的意思。因此诸识有几种生住灭,单刀直入就讨论根本的问题在心,不在境。

【这便与偈颂中的第一个问题“云何净其念”遥相呼应。问诸识生住灭的种类,即是要了解心识的生灭相,】诸位,动念它就一定有相,记住师父的话,心识因为动念,它就有生灭的相,就是能所,生灭相就是能所相。【通达心识的生灭相后,才有可能离生灭而入不生灭的本体。此不生灭的本体即是如来藏。因此本经一开始即从对生灭的八识妄心幽微深入的探讨,】为什么?因为所有的问题都是我们那一颗心识在产生问题,所以,在座诸位,你今天跟人家为什么会争吵?就是你识心分别强化你那一种观念,而那一种观念我认为订下了一种标准,而这个标准我认为不符合我的标准,我就会跟你争。他不晓得这个识心分别是法无定法的,你有你自己的标准的角度的识心认同度,别人也有别人的角度跟看法。那么,学佛以后就了解万法唯心识所造,每一个人所订的标准不一样,所以修行人彼此之间要给一个宽恕,还有包容。你不要硬性的去改变对方,这样彼此会起烦恼的,他还没有见性,他是凡夫,他的心识卡在某一种观念跟角度里面的时候,你是很难去突破它的,识心分别,包含的角度很广,包括观念,观念就是识心分别。强烈的善恶观念,强烈的标准的观念,强烈的逻辑的观念,强烈的自我认同度,自我感觉良好,统统是识心分别。

所以生灭的八识妄心幽微深入的讨论,我们来(复习一下),第八意识叫作什么妄想?《楞严经》刚刚讲过,忘记了吗?五阴,色阴叫作什么妄想?坚固妄想;受阴叫作什么妄想?虚明妄想;那么想阴叫作什么妄想?融通妄想;行阴叫作什么妄想?(大众中有人答:幽隐妄想)哦,答对了;识阴叫作什么妄想?罔象虚无妄想。五阴统统是由一个妄想,由微细的妄想变成粗糙的妄想,统统是妄想。所以我们的五蕴身,生命怎么来的?生从何来?生从妄想来、无明来;死往哪里去?死往六道轮回去。究竟义来讲,妄想不可得,生从何来?生并从无生而来,幻化而来;死往哪里去?死并没有真正的死,真如没有真正的死。

所以,妄心,幽微深入的探讨,这个就是罔象虚无妄想,【渐次入于对不生灭的如来藏之显发,最后达到诸识即妄即真,】诸位,妄当体即空,就是真,因为妄心空无自性,空无自性简称空性,诸法都是空性。就像六祖讲的,不但境空,妄想心识还是空性,因为妄心是依他起的,什么叫依他起?因为妄心是依境界而有的,妄心是依能所而有的,即妄心就是真心。诸位,为什么妄心就是真心?妄心不可得,当下就是真心。悟无所得,即入佛的正见。悟众生不可得,悟成佛不可得,悟涅槃不可得,悟无所得,即入不二的真心。就是妄想心回归当下,其实这个妄心本身并不存在的,叫作妄心,或者叫作妄识心,或者叫作识心。妄心、妄识心、妄想心,这个讲的都是同一类的,只是粗细不一样而已,那么真心就是亘古以来从来没有增减。【七识不流转,】七识不流转就是所有的波浪,细浪化成大海水,那么样的平静,不再流转,所以我们的六道轮回就是前七识拼命的造业,带着一个无辜的第八意识去转世、去投胎,所以第八意识就是被拖着走。前七识这些好兄弟拼命的造业,放在第八意识,第八意识就带着这个主体的第八意识,一下子做牛,一下子做马,一下子又升天,搞得很冤枉,全世界最冤枉的就是第八意识,它完全做不了主,被拖着走。所以造业是前七识,受苦是第八意识在受苦,受苦啊。

【如来藏受流转等甚深义之揭示。若达八识生灭之相,】八识生灭之相,如树的影子,真如就像真树,妄心妄识,这八识,八识生灭之相,在旁边写个:如同树影,就像树的影子;真心,在旁边写个:真心如树,八识生灭之相,如树的影子。那么,你慢慢可以理解,慢慢理解,我们所有的执著,都是执著心中的影子,我们所有的执著,都是执著心中的观念,那个观念就是真如心的影子。所以一个会跟人家争论的人就是不见性,见性的人不会跟人家争吵,因为见性的人心中没有影子,一真一切真,那就进入绝对真,进入绝对真,就没有能所,没有能所。【其所依者实是不生灭的如来藏本体,】在旁边写个:不生灭的如来藏本体,如树的本身;八识生灭之相,如树的影子。你八识生生灭灭,能所不断,这个跟真如、如来藏性其实是无关,但是也不能离。【即达不生之大旨。】诸位,这个不生之旨,空无自性,毕竟空寂,识心不可得,识心不可得称为不生,不是摩诃般若不生。所以,大慧,不生莫作无生解,不生是指不生妄想、不生颠倒、不生执著;而不是说不生摩诃般若智慧的心。即达不生之大旨。所以这个不生,一切法无生,是十方三世一切佛所共宣说的。十方三世一切佛所宣说的是什么?识心不可得就是不生,万法不可得就是识心不生,万法识心不生,就没有能所,没有能所就进入绝对的真如;真如就是证得一切法不生,一切妄想不生,就是真如。

【④二种无我:即人无我与法无我,亦即是人空与法空。】诸位,人无我是什么意思?就是照见五蕴皆空啊,我们的五蕴身,这个色身其实是色、受、想、行、识所构成的,叫作人无我,叫作空无自性,五蕴空无自性。与法无我,六根、六尘、六识,一切,这个法无我叫作万法,把它推广开来,整个宇宙都是无我,不只是说这个五蕴身的无我。五蕴身的无我,人无我,为什么要人无我?一切众生对人生观的迷茫,照不破色、受、想、行、识,佛就开示众生:对人生观迷茫的要体悟人无我,因为五蕴身空无自性。与法无我,这个法无我,也就是一切法、一粒尘,颗粒微尘是法无我,一棵树是法无我,一座山还是法无我,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一切法无我,色声香味触法还是法无我,这个法,贯通十方三世一切三千大千世界所显现的一切相。所以,为什么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若见诸相非相,就是空相不可得,如果你见到一切相毕竟空寂不可得,了一切法无我,即见如来,回归当下就见到那一颗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

在座诸位,如果证到一切人无我、一切法无我、究竟无我,那么就是证到一切法空无自性,一切法空无自性也就是人空与法空。无自体性就是缘起性,就是空性,就是空无自性。空无自性,这个时候,你就把笔放下来(听师父讲)。诸位,一个人证到空无自性,三藏十二部经典都能通达;一个人体悟到空无自性,那么这个人心中的智慧点石成金。所以在座,这里要稍微了解一下,诸位,看这里,什么叫做空无自性?好,诸位,你要全神贯注,不要看课本,听经闻法的可贵就是在当下。如果这是一只牛,(师父掰着手指头数)这是一只老虎,这是一匹马,第三只动物这是一匹马,这是一匹羊,这是一只兔子。好,要注意听,牛有什么性?牛性;老虎有什么性?老虎的性;马有什么性?马性;羊有什么性?羊性;兔子有兔子的性。好,我现在要把牛性当作虎性,做得来吗?不可能。要不然你给这只牛吃肉,你试试看,对不对?牛有牛性;老虎有老虎的性;马有马性……这个是不可混滥,这个叫作有其自性,有其自性,你知道吗?牛有牛性;老虎有老虎的性;马有马性;羊有羊性;兔子有兔子的性,这个叫有其自性。有其自性就是固定性,固定性。

诸位,我们佛性是不是牛性?不是;牛性是不是老虎性?也不是;那个佛性是不是马性?也不是,佛性因为无相;佛性是不是羊性?也不是;佛性是不是兔子的性?也不是,叫作空无自性,佛性它不落入任何一个固定的相。有一个法师说:师父,这个听不懂。好,这个听不懂,再来比喻空无自性,诸位,这个是三藏十二部经典的关键。诸位,这是一面镜子(师拿一本书拟为镜子),好,镜子空无自性,诸位,前面白色的来,镜子能不能显现白色?这镜子前面是黑色的,镜子能不能照出它是黑色的?能。好!这个叫作空无自性。好,我现在把这个镜子变成有其自性,你知道吗?我这个镜子用油漆把它漆成白色的,这个镜子已经是白色的,有其自性喔。诸位,我把它漆成白色的,黑色在前面能不能显出黑色?不能。答对了!当它(指镜子)落入有其自性的时候,佛性就失去作用,因为佛性空无自性。所以红色来显现红色,白色来显现白色,黑色来显现黑色,因为佛性空无自性。佛性空无自性才能作为万法一切性的根本,知道吗?因为它没有被锁死,知道吗?它没有被锁死。如果本性是白色的,那就是被白色锁死;如果本性是黑色的,是不是被黑色锁死?如果本性是黄色的,被黄色锁死,它不是青黄赤白黑,也不是长短方圆,它是无相,也不是牛性、马性,它叫做空无自性。在这里还要再强调一下,空无自性,可是它有其自体性。因为佛性它不是相,所以它空无自性;可是它不是没有体喔,佛性没有体的话,你修行修什么?对不对?佛性有其自体性,佛性有它的体性。

诸位,识心分别,没有它的自体性。识心分别是妄,真如是圆成实,意思就是:它存在,可是不可触摸。佛性存在,空无自性,可是它离尘有自体性。佛法难就是难在这个地方,一下子讲空无自性,一下有其自体性,他就会……:喔,这个到底要怎么去理解?然后,因为他没有开悟,没有开悟他就一直转来转去、转来转去,因为他没有证量,所以他就一直跟着他自己的想像:我想大概是这样子,我想可能是这样子。这样你就知道喔,佛法有这么简单吗?哪里是你那个法器拿来锵两下就解决了,这个是那么简单吗?你以为把这个唱念唱得很庄严,你就认为你在解脱生死吗?这个有这么简单吗?没有那么简单的,是不是?没有那么简单的,你就知道啦,慢慢慢慢能够理解,慢慢能够体悟:哇~~原来万法回归当下,万法回归当下。接下来,“第四叫作二种无我,即人无我,”就是照见五蕴皆空;“法无我”就是,诸位,再补两个字,你就更清楚,“法”上面写一个:万,万法;中间补一个:皆,皆无我。万法皆无我,万法无我,在旁边写一个:毕竟空寂,就是没有一法不空,小至颗粒微尘,大至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无量的世界,统统空无自性。亦即是人空与法空。

【人与法之所以空者,是因为人与法具无自体性。】无自体性就是空无自性,空无自性就是空性,简称空性。当体即空,当下即空,回归到真如。【二乘偏证人无我,达人空,法执未断,】法执未断,对法上还有迷茫,【故证有余涅槃;】“有余”后面还有个:依,有余依涅槃。因为变易生死还没有死,所以还有,有余依。那么我们上次讲的:二乘人断了这个见思惑,证得人空,可是已经出三界,但是二乘人为什么会有变易生死呢?就是最极微细的第八意识没有断尽,最极微细生灭的第八意识没有断尽,所以他还有变易生死。诸位,只要生灭,佛都判为生死,所以变易其实不是生死,变易本身并不是生死,只是生灭。【佛与大菩萨证法亦无我,】一切法无我。【故于涅槃法亦不执,】诸位,涅槃法是什么?就是不生不灭的佛所证入的真如。涅槃法亦不执著,诸位,执著涅槃法就变成生死法,佛法很奥妙,就是说你着不得,说:我证入了涅槃。那你麻烦大了,涅槃没有入也没有出,你证什么涅槃呢?所以说证的人,还有能证所证呢。

所以涅槃法,唯是一心,唯是真如,并无生灭,佛就是涅槃,涅槃就是佛;涅槃就是法,没有能证的佛,也没有所证的涅槃法。佛就是涅槃,涅槃就是佛,如果说佛证得了涅槃,那是谤佛;(说)佛入于涅槃,还是谤佛;(说)有涅槃里面的佛,还是谤佛。佛就是涅槃,涅槃就是佛,涅槃回归当下,就是佛的觉性,佛的觉性当下就是不生不灭,佛就是涅槃,涅槃就是佛。若说佛契入涅槃法,那你在打妄语,不懂佛法;(说)佛契入涅槃,那变成佛能证,涅槃法是所证,那不是佛法,那是有二法,一二三四的二。什么是佛?(师父敲一下醒木后放下)当下毕竟空寂,回归当下,就是佛;现前当下这一念,就是佛。诸位,修行人不能等到明天,明天的明天就是未来,未来的未来就是死亡,放弃了当下,就等于放弃自己成道的机会,记得!明天的明天就是未来,未来的未来就是死亡,证量不能等到明天,也不可以等到未来,没有未来,我俩没有明天,就是要回归当下。

诸位,大悟见性的人,是须要有骨气的人,我承认我现在就是佛,不必移动,不必期盼,不必等待,没有讨论的空间,我就是佛。要有这样子决定的心,决定的心,没有东西可以讨论。回归当下,我们当下这一念心性就是佛,就是涅槃,就是法,就是僧,就是一心,一心就是三宝,三宝就是一真,一真就是无妄。入于一心,一心就是无妄,一真就是无妄,没有妄就是涅槃,涅槃就是当下,当下就是一心。佛法僧是一体的东西,佛即是法,法即是僧,僧即是佛,佛法僧一体统统叫作涅槃,涅槃没有三个,一都不可得。所以于涅槃法亦不执著,【是故不出不入:】为什么叫不出不入呢?万法本空,本寂灭,岂有出有入呢?万法本自空寂,岂有出有入啊。所以,在座诸位,你今天之所以有烦恼,是什么有烦恼?因为你的内心有出有入,有出有入就是有增有减,你的收入今天有增加,要喜悦,今天金钱少,就烦恼。你谈恋爱也是一样,今天感情进展得不错,还快乐得如神仙,改天男女吵得快死掉,伤心得快去自杀啦,得重度忧郁症啦,因为男孩子不爱我们了,你看,又减少了,感情又减少了,人就开始哭泣啊,得忧郁症啊。所有的女人都犯了一个很严重的毛病,就是需要人来爱我,所以对这个期盼就叫作妄想。你的本性就是佛,你需要男人来爱你吗?为什么你不让佛来爱你呢?你的心性就是佛。清净心就是佛,让清净心来爱你自己,你不需要男人,男人没有几个是好东西的——我讲的是教室以外的(众笑),教室以内的包括这些老阿公都是好人,这些都是好人。因为我们要活下去,就要这样讲。所以说,我告诉你,你为什么要等待男人来爱你呢?不,不要,你要用你的佛性来爱你自己,你就是懂得爱情的人。

所以不出不入:也【不住生死,】为什么不住生死?空无自性,生即是无生,死就是无死。【不爱涅槃。】什么叫爱涅槃?涅槃本来就在一心,你为什么要爱涅槃?爱涅槃变成生死业,爱就是入,想入涅槃,爱这个涅槃全在一念之间。所以妄心或者是真心全在一念,迷跟悟还是全在一心,全在一些。【不出不入故,二死永亡,不生不灭,得大自在。】所以,在座诸位,只有佛真的死,佛把无明打死,所以不再来轮回,世间唯有佛真的死,如果佛有死亡,那就变成有生,所以,二死永亡,就是简单讲,佛性并没有生灭,生灭就是轮回,轮回就有生死。所以,不出不入故,二死永亡,不生不灭,得大自在。为什么得大自在?得大自在就是得大解脱,得大解脱的人,你就懂得心法。你想要得大自在,你必须要得解脱的心;要得解脱的心,必须听经闻法、开大智慧。所以,在座诸位,即解就是行。你今天你念佛,为什么要来听经闻法?解开你内心的执著、无明,你这个就是行。来听经闻法,烦恼少得太多了,这个就是修行。不是笨笨的每天: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边念佛,一边还执著,妄想、颠倒、执著,还百般的计较。在座诸位,我跟你讲一句良心话,如果你今天念佛念了十年或者是念了二十年,你的心还定不下来,你的内心里面还烦恼别人对跟错,还发大脾气,还内心里面执著自己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在座诸位,你可能要调整一下你修行的路线,这表示你走错路了。

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在佛在世的时候,五年没有证阿罗汉果算是很差了,钝根的人;那个钝,不是那个顿悟的顿,是一个金,再一个屯,知道吗?佛在世的时候,五年没有证阿罗汉果那就是很差、很差、很差的了,对不对?佛在世的时候,对不对?你看,舍利弗一听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对不对?所以,舍利弗一听到,立刻证阿罗汉果。对不对?舍利弗有厉害吗?很厉害;有多厉害?非常厉害。他就是有这种功夫,对不对?有的人搞了几十年。所以,在座诸位,说:师父啊,有什么更快的办法让我成道?有啊,就是听经闻法,这个最快了。这个师父没有讲,你自己在那边搞二十年,你搞得通吗?I don't believe.我不相信。搞了一辈子,你也没办法搞得通,你真有那么厉害吗?那我这个上人就是多余了。对不对?这没有听经闻法,哪有办法?谁解得开这种东西。难啊,难,对不对?

【以上略微介绍一下四门。《楞伽经》最初的宗旨,即是欲令行人入于此四门,通达此四门,因此顿断烦恼,分证法身,所谓“不历僧祇获法身”即是此义。】僧祇就是三大阿僧祇劫,一大阿僧祇劫,我把它算起来是十的四十七次方年,一大阿僧祇劫是十的四十七次方年,那么,三大阿僧祇劫,刚好三乘以十的四十七次方,1后面四十七个0,000……四十七次方;十的四十七次方就是1后面四十七个零,喔,这是真长,很久,很久啊。“不历僧祇获法身”即是此义。【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即是下面的“离四门”,】诸位,这里有句话要特别交代,佛所建立的法相,统统要叫你离法相,离烦恼,佛为什么建立种种的法相?这样说法才有一个依靠,要不然说什么法,对不对?假藉种种名相,让你契入不生不灭的真如,所以语言文字是方便,演讲是方便,入于真如不生不灭,这个才是究竟,才是佛的本意。第二步即是下面的“离四门”,哪四门?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所谓“入乎其中,出乎其外”】出乎就是超越,入乎其名相当中,而超越一切的名相,叫作入乎其中。我们讲经说法一定要开口就是佛学的名相,入乎其中,入一切的佛讲的名相,然后出乎其外,超越一切的名相,入于真实。【亦即是大慧菩萨赞佛偈的“远离觉所觉”。】这个“觉”上面加一个:能,远离能觉还有所觉。诸位,究竟觉是没有能觉没有所觉,也没有能见,没有所见,亦无能知,亦无所知。所以,佛是无知、无见、无觉、无法,不见一物名为见道,无有一法名为正法。

所以,佛不立知,不立见,不立觉,不立法,四种不立(师父竖起四个手指头):不立知,(因为)有知就是能知所知;不立见,(因为)有见就是能见所见;不立觉,(因为)有能觉就有所觉;不立法,(因为)无有少法可得。不立法,如果有法可证,就有能觉之智、所觉之法,对不对?那就不对了,法即是智,智就是法。

(B)离四门——觉自心现量,离心意意识。诸位,觉自心现量,这句话很重要!万法唯心现量,就是万法不离现前当下这一念,任何根、尘、识心,都跟现前这一念遥相呼应。念佛也是自心现量;拜佛还是自心现量;一切的行、住、坐、卧还是自心现量,你今天任何的修行,念佛、拜佛、诵经,统统不能离开唯心现量。所以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了,这颗心你都不了解,为什么要听经闻法?就是要了解这颗心,不被妄识所动摇。

觉自心现量,“离心”、顿点,“意”、顿点,“意识”、顿点,“心”就是第八意识,“意”就是第七意识,“意识”就是指第六意识。如果讲八识,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如果讲第八意识,只有指“心”。还有在这里附带说明的,“心”,在这里,唯识学里面讲,方便称为“心”,就是第八意识,“意”就是末那识,“意识”就是第六意识,这个统统在这个唯识学里面,给它一个暂时的一个名相。在座诸位,这里有一个重点,就是说,每一本经典在不同的时空里面,佛所讲的这些名相,略有一些变动、变更,究竟义理是真如是一样的。但在某一些经典里面,讲到这个心,它有时候就不是讲第八意识了,这个心,如果在其他经典讲,譬如说菩提心,心变成中性的名词,加上菩提心是好的心,加上无明的心,就变成坏的心,恶心也是心,善心也是心,所以就变成中性的名词。因此这个名相在不同的时空,有不同的运用,这一点一定要附带说明的。

【如何得离四门?谓须觉了一切法皆是自心现量:五法、三自性、八识、二种无我皆是自心所现量,非有、】就是无,无就是断见,【非无、】就是有,有就是常见。若说我们一切法“无”,那是断见,那就变成没因果啦;如果说万法“有”,那就承认万法是实有的,那么就是常见,不了解万法是缘起如幻的。【亦非】顿点,【非有无,】这个怎么解呢?亦非、非有无,亦非,停一下;非有,画一线,那个就是无,无的前面,最下面那个无的前面加一个:非,非无,非无的旁边括弧就是有,非有在旁边括弧就是无,非无在旁边写一个括弧就是有,这个字怎么解呢?那个非字,第一个非字,就是非无非有,答案还是一样,亦非非有非无,也不能说非有,也不能说无;第一个非字也不能是非无,也不能说是有,说就落入两边,就不是佛性了。【离四句、绝百非,】四句就是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四句由这个演化出来的百句统统是不对的。离四句、绝百非,百非是从哪里来?百非是从四句演化出来的。有的人第一次来听经,我说离四句,他写离开春夏秋冬,阿弥陀佛!真的喔,你没有检查那个笔记,那个很好笑的喔。那个字都随便凑合,只有他看得懂,我都看不懂。有时候拿他们的笔记来看,牛头不对马嘴,我的意思又不是这样子,所以佛学的素养不够深厚的,他就会随便写两个字来凑合。离四句,他就写离春夏秋冬,真的,这绝对有,绝对有,不用怕没有。

【远离一切妄想,非言思所及,行者如是观察觉了,则得离心意意识。】就是生灭、妄识。【言“离心意意识”即是总言离四门,】诸位,为什么要离呢?因为它是生灭法,它是妄动,是执著,是分别,是颠倒,统统叫作识。为什么六祖讲“不思善、不思恶,就这么时”?“不思善、不思恶”是什么意思?就是不要落入识心分别,思善是意识,思恶还是识心分别。也就是总言离四门,【因为五法】(相、名、妄想、正智、如如)【、三自性】(就是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八识】(刚刚讲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二种无我】(人无我、法无我)【皆是心意意识之所变现故。】诸位,这个变现两个字,对唯识学特别的重要,不是哪一个人在主宰,是识的功能本身就有变现,所以万法都是唯识所变现出来的,并无实体可得。【因此若离心意意识,即得顿离一切相,】诸位,什么叫做顿离?顿离就是了悟了相相本空,法法本空,相相空无自性,所以相相然后趣至本空,(未完)

楞伽经 01:达摩祖师来到汉地正法眼藏的传承就是以《楞伽经》为印心之据

楞伽经02 :人的那个得失心态很可怕的,修行没有那么简单的

楞伽经03 :修行人心中没有恨,只有因缘:有缘还是无缘

历史文章阅选读二(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