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伽经63:心中一直无法释怀的人,很明显的就是另外一种奴隶

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楞伽经(二)16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07329vc6qn&width=500&height=375&auto=0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慧律法师讲座

楞伽经(二)16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311页。【“复次大慧,有二种声闻乘通、分别相。谓得自觉圣差别相,及性妄想自性计著相。”】

复次大慧,佛又对大慧这么说,有两种声闻乘,这个声闻乘有两种,通就是共通,都是依佛所教而修,所以称为通,声就是因为闻到佛的说法的音声,闻佛的音声,修四谛法,所以就称为声闻。以依佛所教的而修,所以称为通,通就是共通。共依佛所说法而修,但是分别相就是有利根、钝根的差别,叫做分别相,有利根跟钝根的差别。就像我们人,有的人,宿世一善根,听闻了正法,哪怕是一年,善根大大地发现,自觉、觉他。有的人,虽然接触到佛法,可是若有似无,好像有那么一点点佛法,可是又好像没有,就比较差一点,根器不够利。那么根器不够利呢,学佛法就不会那么地坚定。所以人生有两个“若”,你必须去遵守,佛弟子有两个“若”,一、求法若渴,二、大智若愚。也就是佛弟子这两个“若”一定要遵守,也就是求法若渴,“渴”就是口很渴,需要喝水,那么法是我们心灵的甘露。一个道场没有法,就像一个人没有灵魂,所以佛弟子应以法为主导,才能够究竟觉悟和圆满人生。

所以,一、要求法若渴,所以在戒律里面讲,若有求法若渴者,可为之说法。那么,这个人可以为他说法,这是利,上根利智的人,根器比较利的人,他想要渴望这个正法。接下来要大智若愚,修行人不可以到处跟人攀缘以外,还有一点,不可以在大众里面一直表现自我,那么这样会伤害到一个人。所以你有般若智慧,那么你就平平的,跟一般人一样,叫做大智若愚。所以这两个“若”,佛弟子如果能够坚守你的一生,那么你便能获益无穷。一、求法若渴,二、大智若愚,很多事情知道,装作不知道,好像没那回事情。所以复次大慧,有两种声闻乘,通就是共通,皆依佛所教而修,分别相,声闻乘有两种差别相,有利跟钝的差别。

接下来,谓得自觉圣差别相,那么接下来就是说,谓自得,就是自觉圣智。他得到了自觉圣智,自觉悟了,差别就是与佛有所差别,因为声闻乘的自觉圣智不够圆满、也不够究竟。所以这个差别跟上面的分别是不一样的,上面那两个是分别,是有利、钝的分别,这里的差别是与佛的境界、圣智有差别的。佛的圣智是究竟的,佛的圣智是圆满的,那么阿罗汉呢?自觉圣智呢?但是与佛是有所差别的圣智。接下来,这个自觉圣智差别相,上面这一句是指属于利根的、声闻的,达到我空,未达法空。那么底下这一句就是钝根的,执教起见的,以及性妄想,这个性叫做实有自性。佛说法是为了脱黏解缚,是方便说,万法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也就是佛说法只是在解决你内心里面的烦恼,如果你执那个法为实有的,这个就是钝根的声闻,所以这个性是实有性,意思是说:执法实有性。换句话说:执教起实有见,执教起实有法见,也就是对一个修行人来讲。执着说:我在修行,我拥有法,而不晓得修行本自空寂,实有法,那个也是佛方便说,万法其实是空无自性的。所以这个性妄想,就是误认为万法有实自性,而执法有实自性。

接下来这四个字要连起来,自性计着,自性计着之相,相补一个“之”相,这个性妄想,底下加一个“起”字,由于钝根的声闻,误认为法有实自性,而起这个什么,四个字要连起来一起念“自性计着”,自性计着就是说,认为法有实自性的自性计着,法其实是空无自性,佛所说的法只是方便,他把它误认为佛确确实实有说法,而释迦牟尼佛说,我说法四十九年没说过一个字。因此起自性计着之相,换句话说就是妄上加妄。这一段是说明法佛不是邪见、小乘人的境界的道理。师父再把它贯串一下,让你容易了解。佛又对大慧这么说:复次大慧,有两种依佛所教而修的声闻乘,所以称为“通”。接下来,分别相,声闻乘又有两种差别相,一个是利根的声闻,一个是钝根的。谓得自觉圣差别相,这个是指利根声闻,达到我空,但是未达法空。那么这个差别就是与佛的圣智有所差别,不够究竟,不够圆满。接下来是钝根的声闻,及钝根的声闻认为法有实自性产生妄想,执法有实自性而起自性计着之相,叫做妄上加妄。虚妄里面再加上虚妄,这个就是众生。众生就是无所不执着。

311页。【注释】:“有二种声闻乘通、分别相”:“通”,是声闻皆依佛教而修,所以称为通。“分别”,声闻亦有利纯两种,所以称为别。此句是倒装句,义为(意思是说):声闻乘有通以及别二种相。魏译及唐译皆作:“声闻乘有二种差别相。”“得自觉圣差别相”:这是声闻中之利根者,依四谛修,观空证灭,得自觉智。换句话说,学佛,它的重点在本身自觉受用,接下来也令众生要受用,换句话说,就是说要推广正法,焰续佛灯明。“差别相”,此种声闻,达于我空,我空就是照见了五蕴皆空,我们每一个人执着有一个我,而事实上是没有,所以达于我空,但是,未了诸法还是空,不知道,故(所以)味著执着于寂灭之乐,执着于寂灭之乐,有什么不好?就是不能依体起用,得到了涅槃。那么不够究竟的涅槃误以为是究竟,所以堕入涅槃坑洞里面跳不出来。哇,这个好享乐,不生、不灭、不垢、不净,这寂灭之乐,但是呢?还有微细的、不思议的变异生死还没断,未至究竟,故(所以)名为圣智差别相。唐译作:“自证圣智殊胜相”。魏译作:“于内身证得圣相”。这个就是证量,有所证量。上个礼拜我们讲的,那么大悟见性,证量的解脱境界。只有结果没有如果,就是一定要有真的那种功夫,不能用任何的假设去探讨或者是推论的。

“性妄想自性计著相”:这是钝根声闻所行境界之相。钝根的声闻,执教起见,执教起见就是起法见,就是实有法,确实佛有所说法,而佛实在是无所说法。佛所说的法都要契入真如,真如,则无来无去,万法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法则总是一种方便,而这个声闻乘不了佛的用意,执法,执教起见。灭色求空,未了色相无体,而逐物计实。“性妄想”,是执法有实自性之妄想。所以这个“性”是指实自性,意思就是佛所说的法是实实在在的,确实有四谛法。“自性计著”,复于此等妄想,计著其自性,亦即(也就是)妄上加妄。唐译作:“分别执著自性相”。

【义贯】“复次大慧”,“声闻乘”所证的“有二种”共“通”及“分别相”。即(也就是)所“谓”证“得自觉圣”智而入寂默,然此与佛所得之自觉圣智实有“差别”之“相”,“及”执法有实自“性”之“妄想”而起“自性计著”之“相”。执法有实自性,有什么可怕咧,不知道法法本空,法法圆融,八大宗派唯是一心,唯是真如。执法有实自性,就是说,当我修某一种法,我就认为他这个法是实实在在的,没有转圈的余地,也就是一定这样子,才可以了生死,不知道八大宗派各有依据的经典,终究仍然还是要明本心、还是要见本性。净土宗讲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仍然是一心不乱,答案还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就是执法有实自性,不了解佛的善巧方便,把那个善巧方便执为实有自性,因此跟众生争论不休,所以执法有实自性,就是修行没有体悟到圆觉的清净自性的时候,执法有实自性,他就会喜欢辩论,他就会喜欢争执与人过意不去,可以发布于文章,写书,网络,一讲起来,统统是他对的,这个就是执法有实自性,他也说他在弘扬正法。

接下来,【诠论】这段是解释上面所说法佛非邪小境界之理。法身佛不是邪见,小乘人的境界,接下来,这一段是利根的声闻,根器比较利一点的声闻乘。经文:【“云何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谓无常、苦、空、无我境界,真谛、离欲寂灭,息阴界入自共相,外不坏相,如实知,心得寂止;心寂止已,禅定解脱三昧道果,正受解脱;不离习气,不思议变易死,得自觉圣乐住声闻,是名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

这个是利根声闻,云何得,得就是证,云何证得自觉圣智,与佛有差别的差别相之声闻呢?谓这个根器比较利,他见到了万法都是无常刹那生、刹那灭,了悟诸法,都是败坏之相。说天是棺材盖,地是棺材底,无论闯哪里,总在棺材里。台语就是拼生拼死,手空空啊,搞东搞西,全空空啊,欸!也就是无常,那么诸位,法不用多,如果能够好好地体悟,刹那生、刹那灭、无常,那么所有的因缘际会都终归败坏,你今天所拥有的终将失去。所以,师父劝导大家说,人啊,很不容易来学佛,要学有智慧。你要带走那个你能带走的东西,你要不能带走的东西,什么房地产、金钱啦、男女的感情、名利、官当得多大...这个都带不走的,这个要学习放下。那么也可以把它转换成智慧的法宝,穷人要修福,有困难,没钱,那么如果说,有福报的人,身上有点钱正是好,以福培福,福中福。那么知道,万法无常,明见了万法无常、刹那无常,内心就慢慢地学习放下。

接下来,苦,苦就非常明显了,身苦、心苦,身体会生病,诸位,心灵也会生病,真是苦不堪言,接下来就空,万法本空,无我,这些利根的声闻明见了万法无常,万法都是苦的,万法都是空的,万法都没有真实的我。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来到这个世间,什么统统是暂时让你用的。简单讲我们来到这个世间,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没有一种东西是你真的拥有的。这些利根的声闻证知了无常、苦、空、无我的真实谛理,就能够离欲寂灭,离三界之爱欲,证入了寂灭的无余涅槃。六道轮回怎么来的?就是贪爱的欲望,所以这个贪心,就是轮回的根本。离三界的爱欲证入寂灭之无余涅槃,寂灭就是涅槃。能够息灭五阴身,色、受、想、行、识,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十二入,这个在《楞严经》都讲过了,自共相,自相就是别,别相,共相就是总相。我们所讲的一合相《金刚经》讲的一合相,外不坏相,就是外不坏六尘之相,不必去破坏六尘,譬如说我想要无相,就把整座山除掉,叫做无相,那个还是有相,比如说有的人年轻的时候照一些相,那么学佛以后,他就把那个相一张一张剪断,他说,我这样不着相,这样也是着一定要破坏它的相,你放着不着,它也是空性啊。

所以了解:你有任何的相,只要心不执着,那么统统是实相,那么外不必去坏六尘之相,如实了知,确确实实,的的确确地了悟了,万法无常、苦的、空的、无我的境界,心得寂止。诸位,这个是修行人的目的,就是在这个,心得寂止,就是完全用智慧,宁静。诸位,宁静是修行人的生命,宁静是修行人真实的生命。一个人贪嗔痴具足,愤怒会陷人家于极端的疯狂,也就是愤怒会陷入一种极端的疯狂。人啊,学佛就是学习理智跟智慧,理性跟智慧。要不然情绪会控制你的一生一世,我们用智慧可以控制我们的烦恼。但是没有学佛、修学佛道的人,情绪控制他一辈子,就是他做不了主,生命做不了主,心不得寂止。心能够如如不动,寂灭停止了这些虚妄的执着跟分别以外。

接下来便得禅定解脱、种种的三昧道果,道果就是四种道果,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正受就是三昧解脱,诸位为什么要正受解脱,意思就是这句有重大的涵义,就是一切的解脱统统必须建立在三昧当中,心有定才能解脱,心没有定就永远不能解脱,这一句中间重要的涵义在这个地方。一般人念佛啊,烦烦恼恼...家庭的事情也放不下,然后每天都烦恼,现在才二十几岁,每天都期盼有一天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二十几岁到八十岁统统不听经、不闻法,然后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每一天都期盼,没错,愿是很好,但是问题:内心没有般若的智慧,没有正受就很难得到解脱。所以在佛教里面,解就是行,一般人、念佛的很少能够体悟到这个很重要的观念,他认为,我念佛,才叫做真的修行,其他都是多余的,他不晓得,解,它就是真正的修行,你有般若智慧才是真正的在修行,不知道这个道理。因此没有三昧,念佛没有办法进入三昧,念佛也没有办法进入得解脱,那么,这不是一个真正念佛的人,当然这里的正受是指阿罗汉那种正受,我是用这个来比喻我们大乘佛教念佛的人多,让大家受用。

接下来呢?他有了禅定解脱的种种的三昧,证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罗汉,有了三昧的正受的解脱,但是,这补一个字“但”、But,但是不离习气,就是微细的法执,微细的流注生、流注住、流注灭,习气就是无明种子,但是这些证阿罗汉果的,尚且没有办法离开微细的无明种子,流注生、流注住、流注灭,也无法离开不思议变异生死。所谓“不思议”,就是无漏定所形成的不可思议的神通,但是它仍然没有办法脱离变异生死。所以这两段用分开来解释,你比较看得懂。不思议就是说用无漏定所形成的不可思议的境界,但是仍然无法离开第八意识,流注生、流注住、流注灭。这种微细的变异生死,尚未断尽,第八识的微细流注生灭尚未断尽,它就有变异生死,所以叫做不思议变异死,不思议就是无漏定所形成的不思议,但是尚未完全断除第八意识流注生灭。因此还有变异生死,得自觉圣智乐住,乐住就是他非常喜悦乐住于涅槃,非常地乐住于涅槃。他不来六道轮回了,他就安住在这个涅槃,这一种声闻,是名得自觉圣,这算是很利根的。佛一教他就开悟,佛一教就证得果位,这算是很利的,根器非常利的,差别,就是与佛有差别。因为这个自觉圣智尚且不够究竟、不够圆满,所以是名自觉圣智与佛有差别相之声闻。

整段把它贯穿起来是说,云何是证得自觉圣智差别相之声闻咧?这利根的声闻,明见了万法无常、苦、空、无我,诸谛种种的真理。而证知的真实理谛,离了三界的爱欲,证入了寂灭之无余涅槃。也息灭了五阴,息灭了十八界,息灭了十二入,了悟了别相跟总相尽是缘起,尽是性空。对外不会去坏六尘之相,不必去坏六尘之相。心保持了自觉圣智之相,如实了知,这个了知,就是了知万法都是无常、苦、空、无我。意思就是:这些声闻乘,你打开《阿含经》的思想统统重复在表达这几个字:不净、无常、苦、空、无我,打开《阿含经》一定重复讲这个,如实了知,心得寂止。因为心不妄动,心寂止已,心有定,心有三昧的定,便得禅定解脱、种种的四种道果,虽然得到三昧的正受解脱,但是不离微细的流注生灭,这些无明的种子和习气,也没有办法离开无漏定所形成的不思议的妙用神通。但是,因为没有办法断微细的第八意识的流注生灭,所以也不离变异生死,得自觉圣智乐住于自己的涅槃境界的声闻,这是利根的。是名得自觉圣智,然后怎么样?差别相与佛有所差别的声闻。

【注释】“无常、苦、空、无我境界”:指利根声闻,依教起修,明见无常、苦、空、无我等诸谛之境界。“离欲寂灭”:离三界之爱欲,证入寂灭之无余涅槃。诸位“爱欲”两个字,如果你不想要在六道轮回,那这两个字就是重点了,就是不贪爱财、色、名、食、睡,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要想离三界,这个“爱欲”两个字,就做得很平淡,所以生活越平淡的人就越接近真理。“息阴界入自共相”:“自共相”,就是总相、别相。“息”为(就是)息灭。我们修学佛道就是要息灭烦恼,息灭我执、我见,要不然修行怎么修?修什么?此句谓:息灭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之总相与别相。

这个就讲到五阴身,一般我们讲到简单的放生,这个五阴身一般的放生不太了解,放外面的众生大家了解,放内、里面的众生不了解。放外面的众生,譬如说,我们讲堂水陆法会,大家都出一些钱,会来买一些放生,这个是当然是慈悲,放有情的众生,救救这些有生命的,但是还有一种“众生”大家不了解,真正的放生,在这个地方,重点在集五蕴身而生起的烦恼,叫做集众五蕴众生而生起的烦恼,这个要放,也就是放掉五蕴身所引起的众烦恼,这个就叫做众生。这个“众”就是指五蕴,“生”就是生起的烦恼,由五蕴众而生起的烦恼,这个要放,所以一般对放生不是很透彻,就是只知道慈悲心、出出钱,放外面的众生。里面的众生放不了,我那个执着就是放不了,就是不放,我的烦恼就是不放,所以我们讲堂有在放生,我们应当对放生更深入一层的理解跟体悟,十二入、十八界之总相与别相。

“外不坏相,如实知”:“外”,为外境。于外境不坏就是不必去破坏它,心但莫执着,如果你硬要境界来依你的心,就是我这一定要怎么样、怎么样?那你的苦恼就会很大,这些外面的境界不尽如人意的,不可能满你的,一切按照你的理念来显现六尘的境界的,重点在我们的心,你没有能力去改变一切外面的六尘,所以重要的还是你这一颗无分别心。所以佛陀在经典里面说:你不可能遗弃外面的荆棘、坎坷的、高低不平的这些山河大地的石头,让全世界都平坦,那是不可能的,你只要用一颗平等心对待每一个众生,天地万物就平坦了,是内在的世界的问题,不是外在的。所以就外境不坏六尘之相,但摄六根,摄六根就是不要去执着,你只要控制你这个六根,六根令根尘不偶,“偶”就是相遇,六根跟六尘,不要让它相遇,就是不要执着六尘,制令六识不起现行,“识”就是分别心跟执着,妄想、无明统统叫做识的别名,妄动。制令执着的六识,分别的六识,不起现行,而如实了知六境为无常,无常就是本空,苦就逼迫人家,逼迫一切众生,所以不学佛的人的苦是无量苦的,他也拿不出一条解决苦的办法,他绝对拿不出来的。空、诸法本空,万法皆空,无我,没有一个真实的我,我们妄执一个五阴身为我,实在是愚痴。

“心得寂止”:了境为空、无常、无我等,便不执取,因而心得寂静、止息。修学佛道,就是为了让我们那一颗心更加地宁静,找到真实的生命,心无宁静啊,我们没有办法拥有真实的生命。“心寂止已,禅定解脱三昧道果”:“解脱”,指八解脱。“道果”,为小乘之四圣果。此句谓(是说):心得寂止之后,便获得四禅八定、八解脱、种种三昧,及证四果阿罗汉。“正受解脱”:“正受”,即(就是)三昧。“解脱”,为心得解脱,不受三界、五欲、六尘的系缚,断三界爱,故名解脱。诸位!这个爱啊,接下去就恨,爱恨交织就会毁掉一个人。所以这个爱,其实是接着,爱就是贪,贪嗔痴啦。所以哲学家说了,心中一直无法释怀的人,很明显的你就是另外一种奴隶,奴隶不一定是有形的。再讲一遍,哲学家说了,我们的心一直无法释怀的人,什么事都耿耿于怀,很明显的,你就是另一类的奴隶。所以这个爱,就是无法释怀的贪、嗔、痴,故明解脱。能够断三界的爱,所以名为解脱。此谓:小乘的圣人证得四果,则恒住于三昧的正受,心得解脱。

“不离习气、不思议变异死”:“不离”,为(也就是)未能脱离。“习气”,就是无明种子。小乘的行人虽然压伏了六识,制令不起,以为涅槃的境界,然而其第八识之无明种子习气全在,尚未分断,所以未能离于习气。“不思议变异死”,小乘的行人虽已断三界之爱欲,而离于三界的凡夫之分段生死,但是因为八识中的无明种子全在,故(所以)仍不能离于变异生死。“变异”,因为改变粗身为细质,易短寿为长年,故(所以)称为变异。“不思议”,这种变异因是无漏定力滋熏所成,妙用难测,故(所以)称不可思议。此变异生死虽不可思议,然仍在生死之中,唯佛与大菩萨方能二死永尽,以无明习气尽故。此句全句义为:仍未能离于无明种子习气,乃不可思议之变异生死。“得自觉圣乐住声闻”:谓,这就是证得自觉圣寂,乐住于涅槃之利根声闻行人。

【义贯】如何是证“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即(也就是)所“谓”明见了万法“无常、苦、空、无我”诸谛“谛”就是真理,诸谛“境界”,证知“真”实“谛”理,而得“离”三界爱“欲”,证入“寂灭”谛理,“息”灭五“阴”、十八“界”、十二“入”之“自”相与“共相”,于“外”境“不坏”六尘之“相”,所以修行不必去破坏六尘之相,但心无所住,六尘之相自然就息灭,所以烦恼来自内心深处的那一颗无明妄动的心,与境无关,而“如实”了“知”其为苦空无常无我,因而“心得寂”静“止”息,住于一境。“心”得“寂止已”,便获得四“禅”八“定”、八“解脱”、这个八解脱,以前讲过,叫做八背舍,也就是观内跟外的色统统空无自性,统统趋向于无相,所以八解脱、八背舍有什么好处呢?就是可以去贪心得无贪的善根,诸位你听过一句话吗?无贪得清凉,你没听过吗?一个人,没有贪心的人,那是最清凉的,不用冷气的,我们一个人贪心、执着,那么冷气吹到二十度,也是很热,但是一个人内心里面去掉贪念,得到无贪的善根,这个不得了。他的内心时时刻刻完全都住在清凉,没有学佛的人,一辈子叫做:煎熬。有学佛的人,一辈子叫做:清凉。你没有听过吗?清凉地菩萨摩诃萨,学佛抓到了重点,就问问自己:你心清凉否?种种的“三昧”,及证四种“道果”,而恒住“恒住”就是不退转,恒住于三昧的“正受”,心得“解脱”。然而仍“不”能“离”于第八识中无明种子之“习气”,亦(也)不能离于无漏定所熏成之“不”可“思议”的“变易”生“死”。这就是证“得自觉圣”寂而“乐住”于涅槃的“声闻”,为什么叫做乐住于涅槃,他对这个比较有兴趣,就是自修、自己觉悟,“是”故“名”为证“得自觉圣”智,而与佛所证者有“差别相”之“声闻”

315页。【“大慧,得自觉圣差别乐住菩萨摩诃萨,非灭门乐、正受乐,顾愍众生及本愿,不作证。大慧,是名声闻得自觉圣差别相乐。菩萨摩诃萨于彼得自觉圣差别相乐,不应修学。”】这一段呢?是说:小乘人跟菩萨统统得到自觉圣智,但是大乘人不取自觉圣智。小乘取寂灭乐,正受乐,因此大乘跟小乘不一样,这大菩萨跟小乘人是不一样的。

说:大慧,得自觉圣差别乐住菩萨摩诃萨,诸位这里不是用声闻,前面是用声闻,自觉圣差别乐住“声闻”,现在改成“菩萨摩诃萨”了,就发大心的菩萨,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不会自私,也不会自利,只求自私、只求自利的人,不够资格做菩萨摩诃萨,非灭门乐,非为了自取寂灭门之乐,“灭门”就是涅槃,不是只有为了自取涅槃的快乐,“灭门”就是涅槃的意思。非为了涅槃之乐,这句话直接了当讲就是这样子,非为了~寂灭门,就是涅槃门,不是为了自取寂灭门之乐,而怎么样?也不是~那个“非”要用两次,“非”也不是为了沉空滞寂的三昧正受,也不是耽着于三昧的正受乐,他有什么了不起的,跟声闻(比)最大的了不起就是顾悯众生及本愿,就是:本愿力所持长劫度众生,长劫度众生啊,不作证,不作证就是他继续说法、继续度众生,不作证,这个“作”就是取,不取证。换句话说,有能力却不享乐,就是用现在的名词,就是这个,他有能力契入涅槃,可是他不要,他不作四果阿罗汉的寂灭乐、灭门乐,也不取四果阿罗汉的正受乐。他怎么样?不作证,就是有能力但是不取证,反过来,要长劫地度众生。喔!这个愿不得了了,这个度众生,很辛苦的,非常辛苦的,你碰到的每一种根器都会存在的,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让你好好地那么说话的。所以要长劫度众生,除了要有能力还要懂得善巧方便。所以虽然观空,证得空性,但是他不取证因为他要长劫度众生。为什么呢?他有本愿力所加持、支持,所以他不取证、不作证。简单讲:就是不契入那个涅槃坑洞里面。

说:大慧,是名声闻得自觉圣差别相乐,菩萨摩诃萨,于彼得自觉圣差别相乐不应修学。你看,佛一句话就教你千万别学小乘自了汉,千万别学自私自利。有一个大陆的一个居士,一个老婆婆来,说,哎呀,师父那你这样讲,我们也不会说法也不会度众生。我说:那很简单嘛,师父讲的光盘你觉得不错就把它推广,她说,这个也算?算,当然就算啊!你自己讲哪有办法呢?我们这个都搞了四十年了,你还怎么讲,说实在,我们从大一到现在,这六十岁了,已经变成老人家了。对不对?从年轻体力很旺盛的时候经过了四十年了,而且我们这个还是专修,还是属于专业性的,才有今天这样小小、小小...微不足道的成就。何况说一个老婆婆慢慢地栽培去说法,所以自己说法那个是很辛苦的。所以有一个法师也是,那我也要回去栽培一个慧律法师,他的师父就跟他讲说来不及了,人家花了四十年了,怎么栽培呢?四十年,我们是用了四十年了,如果说,你对推广佛法有兴趣的,你会讲的自己讲,要不会讲的,就暂时用师父的书、光盘来推广一下,因为我们如法如佛陀所说的来讲解。所以师父在讲解这个经典,绝不用自己的意思,佛怎么讲,师父就跟着怎么宣说,绝不用自己的意思。

【注释】“得自觉圣差别乐住菩萨摩诃萨”:谓与小乘同证自觉圣差别乐住的菩萨摩诃萨。菩萨为度众生,故(所以)广学诸法。所以在座诸位啊!这一个就是我们佛弟子应有的态度,我不是说念佛不好,为什么要广学诸法,要不然你烦恼来了,你怎么办?因此我们要广学诸法。此句魏译作:“菩萨摩诃萨入诸声闻内证圣行三昧乐法,而不取寂灭空门乐,不取三摩跋提乐。”“非灭门乐、正受乐”:并非为了自取寂灭门之乐,亦(也)非为了耽于沈空滞寂的三昧正受之乐。“顾愍众生及本愿,不作证”:“不作证”,即(就是)不取证。谓,菩萨为了顾悯众生,及本愿力所持,故(所以)长劫度生,观空而不取证。这个就像,举一个例子,就像有钱人,他有这个能力买很大的土地,搞很大的公司,他一天可以享受多少钱都没问题,天天可以享受,可是他就是不要,他宁愿生活非常地简单,把钱拿来顾悯众生,把它发下去,把它做法宝,把它救救苦难的众生,就是这个,这样的愿力的人,这个就是菩萨的心肠跟愿力。

“是名声闻得自觉圣差别相乐”:是故名彼为声闻乘所证得之自觉圣差别相乐。至此,此差别相不但为与佛有差别,且与菩萨摩诃萨亦有差别,以诸菩萨摩诃萨随顺佛教故,怜悯众生故,趋于究竟故。一切的众生都要做到四个字“随顺佛教”,一定要记得,所以你一定要广学多闻,念佛,不错,很好。你要烦恼要来的,你作得了主,这是真正的佛弟子。“菩萨摩诃萨于彼得自觉圣差别相乐,不应修学”:这里所说的“不应修学”,与前佛所教离于凡外邪小所行的境界,正相符合。为何(什么)不应修学?因为不修学,方能一向直趋如来所行境界。所以我今天为一个居士题了几个字,就是跟这个有关系,我跟他题“大悲心即是菩提心”没有大悲心的人,那不可能做佛了,大悲心即是菩提心,大悲心就是很具体的,就是你要去救拔苦难的众生,这个就是佛的心,说,大悲心即是菩提心,有了菩提心就可以直驱如来所行的境界,魏译作:“大慧,菩萨摩诃萨应当修行内身证圣修行乐门,而不取著”,似乎与全经之旨不甚吻合。唐译亦作“不应修学”,与宋译是相同的。

【义贯】“大慧”与小乘行人同“得”入“自觉圣差别乐住”的“菩萨摩诃萨”,“非”为自取寂“灭门”之“乐”,亦非耽于沈空滞寂沉空滞寂就是掉进涅槃的空性里面,观空而掉进去涅槃,滞寂就是没办法大用现前,佛性可以大用的,大涅槃则有大般若,则可以依体起大用,滞寂就是起不了大用的三昧“正受”之“乐”;虽得三昧,但是没办法大用,菩萨摩诃萨以其“顾愍”一切“众生”长劫流浪生死之苦,“及”其“本愿”力所持故,而长劫度生,观空而“不”实际“作证。就是有能力,但是不要去享受那种小乘的寂灭乐,就是这个意思,直趋如来的大菩提、大涅槃。大慧,是”故“名”此为“声闻”乘所证“得”之“自觉圣”寂“差别相乐”。而“菩萨摩诃萨于彼”所“得”之“自觉圣”寂“差别相乐,不应修学”。

接下来,是根器比较差一点的钝根声闻,那个钝,不是圆顿大教的那个顿,差很多喔,那个顿,是左边一个金,右边一个屯,就是印出根声闻,上面讲的是利根的声闻,根器比较利。接下来就根器比较差了,就是执教起见、执教起法见。

【“大慧,云何性妄想自性计著相声闻?所谓大种青、黄、赤、白,坚、湿、暖、动,非作生,自相共相,先胜善说,见已,于彼起自性妄想。菩萨摩诃萨于彼应知应舍,随入法无我相,灭人无我相见,渐次诸地,相续建立。是名诸声闻性妄想自性计著相。”】

这一段一般人不太看得懂,钝根声闻,说:大慧,什么叫做钝根的声闻?云何就是:云何叫做钝根的声闻乘咧?性妄想,这着法有实自性,这妄想而起自性计着之相的声闻。前面已经讲过了,那么,对于佛所说的法,他什么都执着,认为法有实自性,妄想分别佛所说的诸法是有实自性的,叫做性妄想,停一下,叫做自性计着之相声闻,这样就不会很困难,不然那么长会搞不清楚,性妄想自性计着相声闻,这要从何读起咧?就是这样子读,性妄想,停一下,就是着万法有实自性的妄想,分别佛所说的法有实自性,怎么样?而起自性计着妄想之相,这种声闻叫做性妄想自性计着相声闻。

接下来,那么这个声闻也有不错的地方,但却有没办法究竟的地方,不错的地方,于佛以前所说的,所说的怎么样?四大种,也就是青、黄、赤、白,青色、黄色、赤色、白色。简单讲这个就是四大种的颜色,地、水、火、风的颜色,四大种:地、水、火、风,那么要用青色、黄色、赤色、白色。那么说性的话,就是坚性、湿性、暖性、动性,那么青、黄、赤、白这个是相,坚、湿、暖、动这个是四大之性。这四大的性相,他都了解:无自相跟共相。然后底下,这个是声闻乘,因为有佛教导,所以不同于外道,接下来指的是外道,非作生,自相共相,先胜善说,“非”非作生,皆非有~“作”就是造物主,就是上帝创造天地万物,看到这个四大种的性相,就是:青、黄、赤、白,坚、湿、暖、动,都是因缘和合的,虽然是钝根声闻也超过外道太多,皆非有造物主之能生,也无有自相跟共相,因为这个声闻乘也了悟了,因缘和合、其性本空的道理。

此佛先前胜善之说,先胜善说,就是:这个是佛先前殊胜胜善之说,但是因为钝根声闻不解佛义,“见已”就是见佛说了以后就执法起见,认为实有法让我解脱,于彼起~,于彼起什么?实自性妄想这个就是法执了,着一个“我很有修行”这个就是法执,着一个“我在解佛教的义理”这个就是法的执着,轻视初学佛法的人,这个就是对法上有所执着,所以,于彼起实自性妄想,意思是说:先前佛讲的四大种,知道也不是造物主、上帝所创造的,大梵天所创造的,也没有自相跟共相,这个他都了解是佛先前胜善之说,可是呢?见佛说以后,执法起见,这个钝根的声闻不解佛义,执法起教、起见,于彼自性妄想,起实自性妄想,那个“自”上面加一个“实”就更清楚。于彼就是于佛所说的法起实自性妄想,“起”底下加一个“实”就看得懂。菩萨摩诃萨于彼钝根人所执的,执教起法见啊,执法起见啊!应知应舍,应当知道,佛无所说法,也无种种知见,法执不应当有,法只是为了让我们解脱的,着一个法执,又变成了生灭,随入法性,“随入”就是随入法性,然后证入法无我相,这里要补几个字才看得懂,随入就是随入法性,也就是法界性。

法界性本来就空,本来就是无我,而证入法无我相。说:随入法无我相,就是随入法性而证入法无我之相,证入了法无我,就好办了,这一切不但是人无我,而且法无我,能除灭偏空之人无我相之种种的知见,所以可以灭掉偏空之人无我相之见,灭掉了人无我,又灭掉了人无我相见,有什么好处呢?以入人法二无我,包括法,还是无我,所以当一个人能灭除偏空的人无我相之见,你慢慢地就证入了人、法二种统统无我,渐次地入菩萨诸地,这“渐次”补三个字,渐次“入菩萨”诸地。为什么?因为他是修大乘的法的话就不会着,不着的话,就渐次地入菩萨,如果一直着,是没办法的。所以不着才有办法渐次地入菩萨诸地,才能够相续地建立成就诸地的法身功德,但是因为钝根的声闻没有这个能力,是故名诸声闻乘执法实有自性妄想,所以这个“性妄想”就是声闻乘执法实有自性妄想,然后自性计着之相,所以这个“性妄想”停一下,这三个字,后面“自性计着”就是一起念之相。

那么整句贯穿起来的意思是说,这个钝根声闻,说:大慧,云何是钝根声闻?因为着法有实自性的妄想,妄想佛所说的诸法为有实自性,起自性计着之相的声闻,对于佛所说的四大种,以颜色来论断,就是青、黄、赤、白的颜色。那么用“性”就是坚性、湿性、暖性、动性,四大的性相,他了悟了,这个钝根的声闻,依佛的言教也了悟了,都不是一个造物主,“非作生”就是非造物主所生,就是我们现在的上帝创造天地万物,也没有所谓的自相跟共相。因为自相、共相都是因缘和合、其性本空,这个佛在先前有胜善之说,这个钝根的声闻不解佛义,见佛说了以后,执法起见,“见已”就是执法起见后,于彼起,起什么?起实自性的法执,自性妄想,菩萨摩诃萨于彼钝根人所执的角度,应当知,同时应当舍,随入法性本空的道理,就能够证入法无我相,能除灭偏空人无我相之见,以入人、法无我,渐次入菩萨诸地,相续建立成就诸地法身功德。是故名彼诸声闻乘之执法实有因,那么诸声闻乘之执法实有因性,怎么样?妄想自性计着相。

【注释】“性妄想自性计著相声闻”:这是钝根声闻,禀教而修。然而以智慧浅劣,不解佛所说义,反而执著名相,(未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