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真实的保富法:看大德的公案如何用善巧消除众生的贫穷

青袍笔记 2022-11-03

智慧转发,分享法喜!学佛从来都是自己的事儿,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被无法实现的欲望吊着胃口,不断追求满足是件痛苦的事。不过即令达到目标,你又会因为被填满,胀得你对刺激推动敏感而陷入沮丧。你想抓住财富尽情享受一番,然而不久之后你又变得沈重呆滞,对一切都兴味索然;你但愿自己能够再感饿,可以再痛快吃个饱。因此,不论你满足了欲望,或悬在欲望的渴想中继续挣扎,任何一种情况都招来挫折。当我们布施的时候,就会有富有的感觉。我们一定要记住富有的感觉,因为贫穷的感觉是对生命最大的伤害。------主题摘要

 创巴仁波切谈贫穷:

恶鬼道的众生满心只想扩充、致富、消费,但基本上,你仍会感觉贫穷,你无法持续伪装自己希望的样子。你拥有的一切都被用来证明自己值得骄傲,但是那永远不够——你永远有某种不足之感。

贫穷的心态传统上以饿鬼为象征:嘴很小,有像针似的细眼睛、细颈子与咽喉,瘦胳膊、瘦腿与鼓胀的肚腹。他的嘴与劲子细小得无法吃进足够食物以填饱他的大肚皮,因此他永远觉得饿;所吃的东西难以下咽,使得解决饥饿成为非常痛苦的挣扎。当然,食物在此象征任何你想要的东西——友谊、财富、衣饰、性、权力等任何东西。。。。。你永无厌足地渴望新娱乐——精神方面的、智识的与感官上的等等。。。不过有时却无法成行,可能因为你的钱不够、孩子生病、父母病危或是你要照顾生意等等——当你发现阻碍越多越感到饥饿,越想要却越得不到,这真是痛苦不堪。

被无法实现的欲望吊着胃口,不断追求满足是件痛苦的事。不过即令达到目标,你又会因为被填满,胀得你对刺激推动敏感而陷入沮丧。你想抓住财富尽情享受一番,然而不久之后你又变得沈重呆滞,对一切都兴味索然;你但愿自己能够再感饿,可以再痛快吃个饱。因此,不论你满足了欲望,或悬在欲望的渴想中继续挣扎,任何一种情况都招来挫折。

有些人认为,圆满布施度就是要消除所有众生的贫困,所以需要赚大钱来达到这个目的。对此你怎么看待?

这种想法不正确。在《百业经》中可以看到,佛在世时也有很多的穷人,虽然佛陀六度万行皆已圆满,但穷人依然存在,这正说明了圆满布施度是从内心上安立,而不是将外在的贫困者全部遣除。

佛陀说过:一切功德皆是由心所生,如是内心愿意将自己所有的财产、身心性命、功德善果,毫无保留地施舍给众生,生起这种无伪的意乐,就圆满了布施波罗蜜多。在《大集经•无尽意菩萨品》中说:“将自己的一切施舍众生,此无伪舍心名布施波罗蜜。” 所以圆满布施度并不是从外面物质上安立的,而应该是从内心上安立。

佛陀和一些高僧大德为了让众生积累资粮,有时候也会采取各种方便,以下摘录部分公案分享:

佛陀的教化---“我不要”种下善根,得佛授记  

佛陀曾经让一个婆罗门童子说一句“我不要”,以此令他种下了未来获得解脱的善根。《百业经》中记载:以前有一位施主供养世尊甘美的食物,一个婆罗门童子看到后,飞快地跑到佛陀面前祈求:“把它给我吧!”佛陀对他说:“你说一句‘我不要’,我就给你。”婆罗门童子迫不及待地说了后,佛陀就慈悲地将食物给他了。事后,诸比丘问佛:“为什么世尊初时不给他食物,要他说‘我不要’后再给他?”佛说:“此婆罗门童子的贪心很重,在过去的百千世中,无论他见到什么食物都说‘给我吧’,从来没有说过‘我不要’。今天他说了一句‘我不要’,以此善根,将来他会在山王如来教法下出家并证得阿罗汉果位。”

【这个公案主要是讲:众生无始以来的贪心非常猛烈,对财、色、名、食、睡,皆是无止境的贪求。但我们是修行人,当贪心生起来的时候,要彻底地对治。。。若实在放不下贪欲心,则正当贪心生起时应立即忏悔,或发善愿断除此垢心,将来并于某位如来出世时,愿以此善根于其教法下出家,甚至获得一定的果位。目前,社会上的人们每天只想发财,日夜为赚钱绞尽脑汁,今天赚到了,明天还想赚更多,真是贪心无止境。在他们的脑海中从未有过布施、供养的概念。偶尔作一点小布施、小供养,以此不明就里地种下了一个善根,凭此善根而在来生中也能获得一定的功德。这就是此公案给我们的启迪:勿以善小而不为。】

以前华智仁波切也曾以各种方便让贫穷的人积累资粮,如在举行极乐法会时,他老人家经常让参加法会的乞丐们去乞讨,并要求将乞讨得来的饮食供养他。华智仁波切并不是无法得到供养,而是为了让这些乞丐积累资粮才这样做的。

迦旃延尊者买贫

一日,迦旃延尊者在一路边遇见一个老妇在哭泣。老妇谈及自己,衣不蔽形、食不充体惨淡的生命,难过地在河边放声大哭。问明缘由后,尊者说:你不要悲伤,我告诉你一个解脱贫穷和发财的方法。你既然为贫穷而受苦,那你可以把贫穷卖给别人!”妇人惊讶地说:有什么人肯买贫穷呢?”“卖给我,我肯买!”迦旃延回答。“贫穷可以卖,而且也有你买,不过世人不懂出卖贫穷的方法。”

“要布施!”你要知道人生的贫富各有因缘,贫穷的人所以贫穷,是前生没有布施和修福;富贵的人所以富贵,是前生肯布施和修福。因此布施和修福是卖穷买富的最好方法。”老妇说可我极其贫困,我是一无所有怎么好布施呢?”迦旃延把自己的钵交给妇人,说道:布施不一定要用钱,对别人布施欢喜也可以。现在你持此钵盛水给我,作为你对我的布施!”于是请老婢拿着自己的钵装少许净水供养自己。尊者喝下水后并为她祝愿,接着教她持斋、念佛等种种功德之法,要她回去之后当恭敬作务,时时念佛,勿生恶念;因为这样的善法福德,老婢在结束贫困的一生后就投生到忉利天中。

有的人说:我们的经济收入不高,很难做布施。这是不懂佛法的表现!

佛在《优婆塞戒经》当中说:“一切水草,谁会没有呢?即使是国王,不一定能够布施。虽然贫穷,也并非不能布施。穷人也会有饮食,吃完后的残羹剩汤可以施与需要的众生,也能得到福德。即使以微尘许的麦子布施蚂蚁,也能获得无量的福报。就算是再贫穷的人,谁会没有微尘许的麦子呢?谁会裸体没有衣服穿呢?如果有衣服,岂不能以一针一线布施人包扎疮口,用一指许的财物作油灯?况且,天下没有穷得连身体都没有的人,既然有身体,看到别人作福德的时候,主动协助去作,做一些洒扫等的服务,也都可以得到福报。”

华智仁波切【圆满的布施】

多年来,巴珠仁波切把接受的所有供养,赞助于将经文与真言刻在石头上,然后再将这些刻好的石头,堆砌成一个祈祷墙。用这样的方法,他赞助了许多穷人及贫困的艺术家,鼓舞他们去就业。巴珠曾这样唱道:
  对贫穷的人仁慈,
  以耐心与爱心对待邪恶的人,
  对苦难的人仁慈,
  以宽厚对待愚笨的人,
  同情那些弱者与受压迫的人,
  特别要怜悯那些执着于具体的真实的人。

在布施乞丐后,巴珠似乎比乞丐还快乐。他宁愿听人乞讨的声音甚于音乐,或喋喋不休的绮语。

有一次,一个叫朴空的贫穷刻石匠,向他乞讨要钱。“可怜的朋友,”巴珠说:“你只要说‘我不需要钱’,我就会给你一些。”
  “这是那门子的把戏?”朴空奇怪地想,一言不发。
  巴珠仁波切重复这句话三次后,张口结舌的朴空,终于结结巴巴地说:“我不需要钱。”
  大师于是给了他一大把钱币。

因为巴珠在任何情况下从不会错过调济人的机会,因此在那之后,有一个弟子请上师解释他的行为。

巴珠说了这么一个故事:从前,在我们的世尊释迦牟尼佛时代,有位穷人供养佛一块糖果。一个贪婪的婆罗门知道佛陀从不说不,便立刻要求把这块糖果给他。

佛陀回答:“你只要说:‘乔达摩,我不需要这块糖果。’我就给你。”婆罗门照做了。

后来,阿难请佛解释。佛陀详细地说;“在过去的五百世中,这个婆罗门,一次也不曾开口说过‘我不需要’,我帮他发出这几个简单的字,灌输他不需求任何东西的意识,减少他的贪心,这些字将会在他心识上,种下慷慨的种子。”

在这之后,一连好几天,没有贫穷的刻石匠来见巴珠。因为没有人可以分送,所以虔诚信徒的供养品,便堆积起来了。

忽然间,巴珠饱受风霜的面容发亮。“他们来了!”他叫道,同时收集着他所有的钱。四、五个刻石匠很快来到。就在这些乞者来到他面前,还不及开口说话,巴珠喊着:“钱在这儿!”并递给他们整把的钞票和铜板。“去刻摩尼石!”他接着说:“长养善德吧。”刻匠们离开后,巴珠评说:“我终于除去那些旧废物,它们就好象腐烂在地上的尸体一样,一无用处。

如果我们坚持够久,就能够做任何事情。曾经有个富人去佛陀,他连一点小东西也舍不得给人,因吝啬而受苦。为了让他习惯布施,佛陀教他把他的右手想成自己,左手想成别人,当从一只手递小东西另一只手时,就当成是在送礼。当这个守财奴以这种方式逐渐习惯于施予的想法时,佛陀告诉他把水果、谷物等小东西送给他的妻子和小孩。然后佛陀告诉他要行救济,先是给邻居的穷人,再来是远方的贫者。最后,他终于能够把他所有财富、衣服和食物布施给全区的穷人。这时佛陀告诉他,他已成了真正的布施。

实际上,修行善巧的人,生活当中不论碰到什么顺逆境界,都可以转为道用就象一位大药王,在他眼里,大地的植物全都是药,根本找不到一种非药的草木。比如说,我们顺利的时候,应当想:我的家这样富裕,一定是前世布施带来的,现在更要努力救济穷人利益众生;我的身体这样健康,一定是前世慈悲众生的果报,现在更要戒杀放生。这样用心,就象在油灯明亮的时候,继续添加灯油一样。福德会越来越增上,绵绵不绝。这是真正的“保富法”。

所以福田就是自己的心,只要自己有布施心,地球这么大,到处都可以以自己的财富、智慧、能力服务人群、利益众生,到处都有种福德的机会,有心布施的人,怎么可能无路可走呢?

一月布施:从前有一罪贫穷的人家,素来好善乐施。有一天,见到比丘来化斋的时候,他顺将蒲萄架上的一穗蒲萄,恭恭敬敬的献上了比丘。这时比丘说道:‘汝已一月施矣!’那贫人接著说:‘今我只施一穗蒲萄的区区之意,大德何言一月之施呢?’比丘答曰:‘此一穗蒲萄,在一月前,汝已有布施之念,并且犹念念不断。因此,我说汝已一月施矣。’

按:由上面这则故事看来,我人布施之物,或可有时间断,但布施之心念,不可暂时中断,必得要念念相续的想念布施。如是,才能于无形中培植你的菩提种,况且,佛还传授我们一种不费分文就能积福的善巧法门——随喜。在别人善行没有完成的时候,能从中勉励、支持,这是以劝导修福;当他善行完成时,可以与他同喜,这是以随喜修福;处处赞扬他的美德,让听到的人都见贤思齐,这是以赞叹生福。 在普贤行愿当中,上到诸佛菩萨的功德,下到六道众生相续中一毫许的善根都无不赞叹随喜,由此获得的将是充满虚空界的大福德。

供养也是破除悭贪、淡化执著的途径。

供养具有灭除悭贪的作用。悭贪,就是吝啬、小气。佛菩萨是我们最为景仰的楷模,供养时,必尽己所能准备精良供品。所以,每一次供养,都是对悭贪的削弱。贪,是三毒之一,也是凡夫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因为贪著,我们往往舍不得将那些贵重或自己喜爱的物品赠予他人。电器要用旧了才肯送掉,衣服要过时了才肯给人,因为它们旧了、过时了,所以对它们的贪著就不如开始那么强烈了,甚至完全没有贪著了。这种送,与其说是布施,不如说是处理垃圾,自然也无法得到布施的全部利益。如果我们反其道行之,将贵重物品或心爱之物作为供养,久而久之,对物质的贪著自会逐渐减少。所以,供养也是破除悭贪、淡化执著的途径。

提示:本文来源于“_德格宁玛嘉绒寺_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1228420102vxxj.html

南无一切诸佛海会如来。(念诵一遍能消除毁犯密乘三昧耶罪障。)   ---出处:《白玛邓登尊者传》藏文原著:益西多吉;编译:格桑仁珍、格桑慈成。又名:十万名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