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辉 2018-05-30

认同感是一种很奇妙的事情,基于认同感,很多事情都会发生彻底的改观。

比如商业,虽然大家一想到商业都会想到「竞争」,但是真正成功的公司都是不竞争的,或者说是超越竞争的。我们从结果反推,成功的公司是指价值保持长期稳定增长的公司。要想保持这种状态,其模式必然是超越竞争的。否则,竞争一定会吞噬利润,而利润不断被吞噬,一定意味着缺少真正的定价权。缺少定价权,意味着没有真正的护城河。没有护城河,也就无法成为一个长期稳定增长的公司。

举个例子,Apple 公司是超越竞争的,从市场角度看,2017年第四季度Apple占据了智能手机行业利润的87%,尽管该公司同期手机具体销量只占全球总量的18%。从用户角度看,Apple 产品的忠实用户在选择Apple 的新品比如 AirPods 耳机、Macbook Pro 电脑时,几乎是不去拿其他产品做比较的。他只需要问自己两个问题:是否需要 以及 是否可以支付得起。此外,他们在更换手机、电脑时,依然优选 Apple 新出的同款产品。当有人找他们推荐产品时,他们也会毫不犹豫的推荐 Apple 产品。「优先选择」、「高复购率」和「高推介率」这三个特征加在一起,使得 Apple 获客成本极低,客户终身价值极高,这是 Apple 在商业上如此成功的本质。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1339x25zin&width=500&height=375&auto=0

(这是我在搬家时拍的一段小视频,视频中是我部分 Apple 设备的盒子。)

而之所以 Apple 能取得这样的效果,与消费者的认同感密切相关。长期使用 Apple 产品的人,会逐渐认同这家公司的价值观和产品观 —— 它代表了消费者可以用公允的价格买到精心设计,精良制作,综合使用成本低的好产品。在你选择消费电子产品时,如果你优选品质,而不是优先考虑价格,那么你十有八九会选择 Apple 的产品。

更为有趣的是,同样热衷于使用 Apple 产品的人,互相之间产生了认同感。因为彼此都更加在意品质,而非价格。

是这种强大的认同感支撑了 Apple 的商业帝国,使其最终超越了竞争。当然,在 Steve Jobs 逝世之后,Tim Cook 领导下的 Apple 在创新上趋于保守,也的确构成大家批评它的理由。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Apple 还在变得越来越强,只说明一件事情,这种「认同感」的力量足够强大,而 Apple 只需要保持在保持品质水平的基础上不断「微创新」,也还是强到无敌。(关于谁会超越 Apple ,文末稍作讨论。)

认同感如何产生?从消费者使用的角度来看,只有当一个品牌的产品不断超越预期的时候,才会产生认同感。但如果反过来,一个品牌的营销很出色,但是消费者实际使用时却无法达到之前预期,这一定会让消费者远离,更别提认同感。

此外,按照《跨越鸿沟》一书的观点,科技产品从发明走向大众市场的关键是能跨越如下图所示的鸿沟。

而跨越鸿沟的关键是赢得「早期使用者( Early Adopter)」的青睐。如果这个产品最终被证明是成功的,那么「早期使用者」起到了「布道者」的作用。如果这个产品比较糟糕,那么「早期使用者」也会充当「扩音器」,客观上阻止了更多人的尝试。

我就是一个典型的「早期使用者」,我比那些最早尝鲜的「创新者」要晚一些接纳这些创新产品,因为我相对比较挑剔,我需要等到第一批尝鲜者有积极反馈之后才会使用。但是我又比那些「早期大众」更早的拥抱新事物。同时我会不断的把自己的使用感受分享出来,是一个典型的布道者。

我为什么会对一些公司、一些产品产生认同感?我通过使用这些公司的产品感受到隐藏在背后的良质,这些良质来源于公司的价值观以及其员工对于价值观的恪守。一旦我能从体验良好的产品背后发现良质,进而从良质发现这家公司的价值观,最终对这种价值观产生认同感,我就会成为这个品牌忠实的布道者。

除了前面提到的 Apple,戴森(Dyson)这个品牌也赢得我的认同感。我从第一部吸尘器开始,又陆续购买了另一部吸尘器,两个取暖器,一个吹风机和一盏台灯。

后来我在戴森的柜台看到来自于其创始人的一句话,颇为认同,如下。

站在商家的角度,你要做的事情很简单,就是让你的目标人群对你公司的产品产生好感,进而对这个品牌产生认同感,并且把为数不多的「早期使用者」从爱好者变为「布道者」。这会让更多的人产生认同感。

通过认同感超越竞争,这就是成功商业的本质。

如果你是消费者,去买这种公司的产品。

如果你是投资者,去买这家公司的股票。

如果你是求职者,去加入这家公司。

看,就是这么简单。

多说一句,什么样的公司会超越 Apple ?很显然,手机行业的公司很难看到 Apple 的直接竞争对手。即使小米公司,也并非选择了 Apple 的商业模式和产品模式。简而言之,小米并非一个制造商,更像一个依赖手机获客的电商。只有走电商模式,小米才在低利润率的情况下获得高估值(股价等于利润 x PE,电商对应的是高 PE,而制造商对应的是低 PE,Apple 的定位是制造商,其收入和利润的绝大部分来自于硬件,所以对应的PE很少超过20。)因此雷军更愿意强调「低毛利」,其财报也提到了「高周转率」的特征。这都是电商的典型特征。

只有换一个跑道,一个比手机总体规模大很多的新跑道,比如汽车,才有可能在产业集中度提高,智能度提高的前提下,产生超越 Apple 的经济体。


参考文章:如何面对职场竞争?

前一篇文章:与理想同行,面包不是问题

365天,每天坚持写作之128/365,爱上你的每一天!

我在「知识星球」(原来的「小密圈」)记录我每日的成长经历与感悟,这里已经汇聚1000多位朋友,请和我们在2018年共同成长:记录、分享、互助和共庆。希望你在这里能具体的学到:如何坚持每日锻炼、如何养成写作的习惯、怎样开始倾吐心声以及逐步开始实践投资。

回复「知识星球」了解如何加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