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面对职场竞争?

2017-09-20 张辉 辉哥奇谭

(今日小问题:照片出自哪里?)


以下提问来自「知识星球」(原「小密圈」)中的「辉哥奇谭读者群」

「匿名用户 提问:辉哥,您好!刚任中层,现在觉着最大的问题是人事的心力不够。遇到一些明争暗斗,现在想的多的是如何讨领导的欢心,如何避免一些明坑暗坑等等。开始并不是我想的,但是遇到一些明枪暗箭,和颇有心机之人,被坑之后自己不断反思,开始只能是自己郁闷,这样也不是办法,必须学会保护自己和团队利益。但你承受的下面的人也未必理解。觉着好累呀。辉哥您是否有过这样的阶段,应该怎么度过和提升自己。好讨厌有心机之人,不喜欢自己变成那样。谢谢!」

Hi,暂且称呼你为小 L,

我以前一个老同事曾经讲过「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句话其实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也就是说,任何组织和公司内,都不可避免的有各种竞争。一些竞争手段是你所不屑的,所以在你眼中,这就是「明争暗斗」。

基于这种「恶意竞争」的认知,所有的现象都可以被重新解读,比如「明争暗斗」、「明枪暗箭」、「颇有心计之人」等等。基于这些解读,你会「觉着很累」。但你又「不喜欢自己变成那样」,所以就会越来越累。其实别人怎样对你都还好,但是一旦你心力憔悴,甚至因为一些「不公待遇」而变得愤世嫉俗,你顺利实现了「加害自己」的目标。

为了从这种画地为牢的困境中摆脱出来,我们来换个角度。

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任何组织和公司里,只要有人聚集的地方,就有局部利益,就有不设限的竞争。但这种竞争不限于同级,它其实包含内部的三方面和外部总共四个方向,所以称为「四面楚歌」也不意外。这些竞争包括「你和下级的竞争」,「你和上级的竞争」、「同级的竞争」外加「外部竞争」。不要忽视外部竞争,有人内斗特别厉害,但是却不想竞争对手从外部崛起,最终导致全局的失利,这种教训在中国历史上很多。

出现竞争的最根本原因是「利益冲突」- conflict of interest。不要小看这个词,用这个词能分析出很多根本性的问题。我们今天,暂且用「利益冲突」来分析同级的竞争。

现在我们假设你处在一个比较正常的公司,有一个比较正常的领导,凡事能从全局出发,讲道理的,有一定判断力的,能比较公平的对待人——如果不是,请抓紧时间离开,离开的越早越好)。

在这样一个相对正常的环境,我们能采取哪些措施让自己既能顺利的成长,又不必强迫自己去做自己不认同的事情?建议如下:

  1. 加强和领导的沟通 —— 沟通不是阿谀奉承,而是去完成一个使命:即让领导相信,自己会努力工作,给领导「长脸」的。能帮助领导成功在先的人,职业生涯一般都会有好运气,也有贵人相伴。与领导沟通,不用去专门「讨欢心」,完全可以有自己的态度。能力越强的领导,越喜欢有自己态度的员工。不过沟通可以主动一些,适度频繁一些。

  2. 围绕核心优势打造护城河 —— 职场上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护城河」,这个并非事情的边界,而是自己最突出的优势。你在职场上,在一个相对小的范围内,什么才是你「不可替代」的优势?有哪些事情,领导一想起要去救火,就能想起你?记住一点,你在职场的竞争力不取决于你能做多少件事情,而在于建立「个人品牌认知」。与「竞争优势」相关的事情,是你要争取的事情,与此无关的事情,是你需要回避的事情,因为你很难做好。

  3. 稳扎稳打,求深而非广——不要总想着伸手扩张地盘,越伸手,越容易碰触到边界以及同级同事的敏感的神经。其实好好把自己目前的一亩三分地经营好,做的非常深入扎实,做出水平,一定会得到领导的青睐。好活会源源不断分配给你,而无需特意去争抢。

  4. 眼光高远,超越「竞争」—— 如果你在和一个你根本看不上的人竞争,那么你无疑在拉低自己的眼光、品位和水平。不管结果如何,你都输了。所以,和同级之间的最好竞争手段就是「定位高远,降维攻击」,不要纠结于局部的得失,而是要能看到3-5年后的发展,对标更牛的人。这样,看的远,定位高,不出一两年,你会把原本和你「竞争」的同事都甩开。有太多人忙于内部竞争而没时间做自我发展和提升。最终大老板怎样选人,用人,提拔人,还是看才能。少花心思「勾心斗角」,多花心思做自我提升,并且加强社交和沟通,让你的努力和进步一览无余的展现在大家面前。这样,你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好运的,凭借你的努力和好运,那些站在原地和你竞争的人,很快就难以望你项背。

还是那句话,如果你真正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人生的使命,知道自己的核心优势,其实是没有谁能和你的竞争的。焦灼于内部竞争的人,往往既缺自知之明,也不具备前瞻视野。


参考文章:写在39岁到来之际

前一篇文章:有多少人真正看过Apple发布会?

原创100天100篇之36/100,享受自己的每一天吧!

不愿意在朋友圈谈的事情,来小密圈(现已改名「知识星球」)谈吧。我已开通小密圈,我会在小密圈中记录我的坚持。而小密圈里,也聚集了1000多位对于生活同样敏感,同样积极,同样热情的朋友——我的读者们,过去的六个多月,我们成功在「小密圈」营造了一种不同于「微信朋友圈」的氛围。了解「小密圈」,请回复消息「小密圈」(非评论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