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辉 2018-05-29

如果你在手机上装一个记录使用时长的 App 的话,你会发现自己每天有至少有3小时以上使用手机的时间。而一些 App 本身就是时间黑洞,比如今日头条和抖音。上次看到一个有趣的事情,抖音团队开发了一个防沉迷系统,在该设计中,当用户连续使用抖音超过90分钟后,系统会发出提醒,提示用户避免沉迷。但「90分钟」这个数字着实吓了我一跳,这说明有很多用户会连续使用抖音超过90分钟!

但遗憾的是,我们在读书上却很少花这么多时间,不要说每天花90分钟读书,甚至一周也花不了这么多时间读书。现在有太多的 App和游戏都在大量占用你的时间,它们充分利用了人性的弱点,不断吸引你的注意力。

越是在注意力被大量占用的时代,越要讲求读书的效率。其实也不用抱怨App 或者游戏占据人的精力,如果「书」这种媒介本身不发生改变,人类读书的时间会越来越少,这就是自然法则 ——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如果你的职业发展需要你不断读书,且在「书」这种媒介本身还没有「进化」前,我们必须为这个注意力缺失的年代做一些调整,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慢慢的读书。因为慢慢的读书意味着书籍很难得到足够的时间和注意力,最终很多书会被中途放弃,总的阅读量也难以保证。

如何变化?以下是我的建议,概括起来就是「三快」:

  1. 看得快 —— 如果判断一本书需要读,那么一定要求自己具备在一小时内能快速翻一遍这个书的能力。无论其有多厚,只给自己一个小时去快速读这本书。可以从序言或者目录开始,找到这本书的核心要点,也带着自己的兴趣和疑问。书的主旨和你所关心领域的交集就是你最需要注意的地方。用一个小时的时间找到它,可能就是4-5页纸,可能是几张示意图。比如以晦涩著称的《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精华是其中几页,上次在组织「辉哥奇谭」读者见面会的时候,我给到场的朋友读了这几页(你知道是哪几页吗?)。

  2. 运用快 —— 看书的目的是运用,如果暂时想不到用处,那么看这本书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学以致用」的方法不仅适用于工具书,也适用于文学书。比如我在看木心的《文学回忆录》时,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最能解决我彼时困惑的几句话,比如下面这句:「常以为人是一种容器,盛着快乐,盛着悲哀。但人不是容器,人是导管,快乐流过,悲哀流过,导管只是导管。各种快乐悲哀流过流过,一直到死,导管才空了。疯子就是导管的淤塞和破裂。」几年前看到这句话时,我一下子从沉重的焦虑中抽离出来。工具书、商业书籍更是如此,再厚的书里对你最有用的莫过于你立刻就能拿来用的那部分。把这部分抽取出来,投入工作实践或者日常生活。你与这本书的距离一下子就会很近。书中对你暂时无用的部分,可以先放一放,否则你会白花很多力气,事倍功半。

  3. 分享快 —— 小时候老师总是告诫我们不要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毛病,希望我们能在深入了解一种知识之后再去谈论它。这在过去也许是对的,但是在现在却有些过时。因为当下是过剩的年代,也是快速迭代的年代。并非你离开大学5年之后所学知识就会过时,现在的情况是往往你还在研究一个东西,还没等你研究完,这个东西也许就过时了。所以,我们最好在快速定位到你所感兴趣的内容,并且有了初步了解之后,就能及时的和身边的人分享,最好能激发Ta 的兴趣,这样你们可以用「并行计算」的方式共同研究这本书。每个人把自己理解的那部分谈一下,大家很快就会获得比「独自看书」更好的效果。

有人担心这样的阅读方法会陷入肤浅,其实不然。仅仅读书无法形成闭环,所以慢慢的读书反而是死读书。真正有效的读书是「阅读 —— 思考 —— 实践 —— 传播 —— 反复阅读」,这是一种闭环,任何认知只有在闭环中才可以真正形成并快速升级。我们在创业领域强调一种道理,即任何一件事情如果你无法做到一定规模,无法迭代,认知就无法升级,这件事情最终也做不成。用「看得快、运用快、分享快」三快读书法,就是「快速形成闭环,大量阅读,从而提高知识密度,最终带来认知快速升级」的实践。

在这个「易锈」的年代,快比慢好。


参考文章:读书不快,不如不读

前一篇文章:怎样选 offer?

365天,每天坚持写作之148/365,爱上你的每一天!

我在「知识星球」(原来的「小密圈」)记录我每日的成长经历与感悟,这里已经汇聚1000多位朋友,请和我们在2018年共同成长:记录、分享、互助和共庆。希望你在这里能具体的学到:如何坚持每日锻炼、如何养成写作的习惯、怎样开始倾吐心声以及逐步开始实践投资。

回复「知识星球」了解如何加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