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工作的意义感

辉哥奇谭 辉哥奇谭 2021-03-14


当我们与不同的人沟通的时候,发现「工作的意义感」发挥着难以想象的巨大作用。

我们约谈一些在完成工作日报上碰到困难的同事,发现一个规律,这些同事几乎都无法明确说出自己工作的意义何在,也没有特别明确的目标。

而那些日报写的好的同事,对于自己的工作意义和目标有着清晰的答案。看起来,理解自己工作的意义和目标,与在每天工作中发现明确的意义感,有很强的相关性,未必是直接的因果,但仅仅是相关性就足以让我们重视。

这让我想起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讲过三个石匠的故事。

在这本书中他讲过有三个石匠,人们问这三个石匠做什么?同样是石匠,有人觉得自己在敲石头养家糊口,有人觉得自己在做最好的石匠,有人觉得自己在参与建造一座大教堂。建造大教堂对于后者而言就是意义感,因为意义感而产生了强大的动力,因为意义感而产生了明确的目标,因为意义感而觉得付出是一种幸福。

这不仅仅是寓言,也是现实。

在《重新定义团队》一书中,有一个故事提到耶鲁大学的艾米调研了一系列的职业,包括医生、护士、教师、图书管理员、分析师、经理、秘书等。调研发现,每一类职业中都有大约1/3的人将工作视为使命,这些人更加快乐和健康。

是否在自己的工作中发现意义感,带来了驱动模式的不同,也造成了行为的巨大鸿沟,这让我更加关注工作意义感

为什么有 1/3 的人有如此强烈的意义感?他们哪些地方不同?是更加聪明还是更加有运气?他们怎样发现自己的意义感?是通过家庭、教育还是自我成长?为什么有些人较早的发现自己的意义感,有些人较晚?

我属于较晚发现人生意义感的那一类,我是在35岁之后发现的。「较晚发现人生意义」在国内其实是普遍现象,这一点任正非在达沃斯论坛有一段发言:

我们除了比别人少喝咖啡,多干点儿活,不比别人有什么长处。就是因为我们起步太晚,成长的年限太短,积累的东西太少,我们得比别人多吃苦一点。

任正非讲的是工作,我想到了人生。对于任正非所说的「我们起步太晚,成年的时间太短,积累的东西太少」,我是这样理解的,因为我们在很晚才知道自己人生的意义,而我们的人生是从知道自己人生意义才真正开始,所以我们成年的时间太短。

35 岁之前,我是在他人设定的框架内,按部就班的行走,并不知道自己要去向何方,追求什么样的人生。35 岁之后,我知道了自己人生的意义。从 35 岁到现在,也只是刚刚经历了五年的有意义的人生。

有没有人较早的发现人生的意义感?的确有,而且如果你关注身边比较成功的人,他们都是在人生的早期发现人生意义感。比如昨天谈到的孙正义,在十几岁时看日本英雄坂本龙马的故事,发现了自己人生的意义。

又比如Facebook COO雪莉·桑德伯格,也是《向前一步》的作者,她也是较早的发现了自己的人生意义感。他在2011年应邀在纽约文科女校巴纳德学院,对毕业生做了一次讲演。

你们是未来更加平等的世界的希望,所以我对你们每个人的期望是:今晚当你们走过这个舞台,在拿到学位大肆庆祝之后,你们会投入到真正的职场中去。

你们会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且满怀热情的去做。请找到适合你自己的事业。而后坚持走向顶峰。

过了今天,你们就将开始成年人的生活。在出发时,你们应该立下远大的目标,不断努力,要非常努力。就像这里的每位老师一样,我对你们也抱有很大的期望。我希望你们找到人生中真正的意义、满足和激情。

雪莉·桑德伯格为什么能较早的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感呢?她在书中提到:

我的整个童年时代,父母都在强调追求有意义的人生是多么重要。他们在饭桌上讨论的话题,常常是社会的不公正以及如何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看起来是这种不经意的谈话,给雪莉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如果我们找不到人生的意义感,会变成盲目的追随和模仿。

大部分公司是竞争驱动的,他看到别人做什么,就自己做什么。他们的竞争法宝就是模仿,然后追求性价比。

大部分人要么是竞争驱动的,他们看到别人做什么,自己也做什么,要么是恐惧驱动的,因为要谋生,所以不得不去上班,很少想自己的人生意义和工作意义是什么,更无法在自己的每日工作中发现意义感。

对于现在的自己来说,我们如果想从这种辛苦谋生的状态中摆脱出来,就要多花一些时间去思考自己人生的意义。一些说自己没找到,很着急。我从大学毕业开始算起,花了十几年,才终于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所以,一方面要重视,加紧行动和思考,一方面也别着急,慢慢追求结果。

对于未来,对于我们的下一代,我想多说一句,为何有一些人比大众更早的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意义,从小的家庭影响不能忽视,比如前面提到的雪莉·桑德伯格。

此外,少年时期的教育非常重要。比如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与蒙氏教育渊源很深。

在《重新定义团队》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时任谷歌产品管理高级副总裁、现雅虎首席执行官的玛丽莎·梅耶尔在史蒂芬·列维的《走进谷歌》一书中对他说:「除非你了解拉里和谢尔盖都是蒙台梭利教育法教育出的孩子……否则你无法理解谷歌。」

这种教育方针针对孩子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因材施教,鼓励孩子质疑一切,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发挥创造力。

从上面可以看出拉里和谢尔盖都是蒙氏教育法的受益者,而谷歌也可以说是蒙氏教育法的受益者。我在未来会更多研究蒙氏教育法,这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方面,会给大家做进一步的分享。

在追求人生的意义感方面,我用名为「驱动人生的一页纸」的工具来记录阶段性的成果。

在知识星球置顶区的精华集锦中,有2018年11月的版本(见下图第7项),其中包含我自己人生的意义(使命)和目标,驱动每天的行动,并且我每天的行动和我的人生意义是密切相关的。

希望这个方法和今天的案例能帮助到正在寻找意义的你。



参考文章:原来有那么多人不喜欢自己的工作

前一篇文章:做好顶层设计,是避开低效竞争的关键

22/365

下面是辉哥的精华教程集锦,主要形式是语音深度解析+PPT,请辉友在「知识星球」置顶区查收,持续更新中。即刻开启学习模式,请点击「阅读原文」加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