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父母为何干涉你的生活?

辉哥奇谭 辉哥奇谭 2021-03-14


辉友小k:辉哥,你好,请问你能讲下父母对子女生活干涉太多,应当怎么办吗?我已经23岁了,但是父母完全还是把我当做7岁一样,对我生活中的一切都「看不惯」,也很强势,我每次只有发很大的脾气,他们才稍微退后一步,但这样的自己,和这样的亲情关系,让我觉得很痛苦。我能想到的就是,尽量远离他们,让自己变得再强大一点,离得远远的,去北京上海工作,让自己忙透,没有时间回家的那种。

小k你好,

首先你要明白,你的痛苦不独属于你,也属于很多与你同龄的年轻人。

虽然我们不属于同龄人,但我也长期受困于与长辈的相处,为了理解这个问题,我几乎花了20年,从上大学一直到现在,每次逢年过节,就是要面对这种困扰的时期。

除你之外,还有很多辉友有类似的困扰,我在知识星球上仅仅是搜索「父母」这个关键字,就发现了春节期间发生的,与父母相处的困扰。

(扫描二维码看辉友们的分享)

甚至,如果我们回溯100年,也会发现同样的问题。美国公理会传教士阿瑟·史密斯在1894年出版了《中国人的性格》,在此书中他有如下记载:

中国人的孝顺观主要是顺从父母的要求,满足父母的需要,这在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观念。

随便找十个没受过教育的中国人,问他们什么是“孝顺”,可能会有九个人异口同声地回答:“不让父母生气。”这也就是说,子女没有好好地服侍父母。说得简单些,还是应该“无违”,这是孔子的话,尽管他使用这个词时是另有深意的。

他用最朴素的话解释了孔子在《论语·为政》中对于「孝」的定义,即「无违」。

父母要求子女「无违」,而子女在成年之后一定有自己的想法,不可能100%「无违」。「无违」的要求和「有违」的现实碰撞,就是矛盾与冲突。

所以,与父母相处的困惑,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而知道「这种痛苦不独属于你」很重要,有四点原因:

第一,有助于你理解到:「我并不孤独」,所以多少可以缓解痛苦;

第二,因为这个问题的普遍性,也必然带来解决的复杂性,这有助于你有更多的耐心。其实问题的持久化也有其积极意义,在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自身的心智也得以成长,或许,这就是我们一生最重要的成长;

第三,如果你的疑惑能得以解决,就能帮助到更多的人,这是一种幸福;

第四,如果你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你的后代也会免于遭受同样的问题。如果不理解你的痛苦的成因,很难确保我们的下一代遭受同样的困扰,因为人们很容易从受害者变为加害者。

观察自己、朋友,我们发现,两代人目前主要的冲突表面上都集中于「观念的冲突」,比如:

  • 很多父母催婚,但有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越来越追求生活质量,在她们看来,随随便便找个男人嫁了,反而会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

  • 很多父母催着小夫妻生小孩,但有太多大城市的情侣却更希望投入更多资源用于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观念的差异,一方面来自于过去三四十年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巨变,大家对于工作、恋爱、婚姻、家庭、教育、养老等方面的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差异。但在我看来,这并非最根本的原因,社会的快速变化只能解释两代观念冲突的深化,无法解释两代观念冲突的根本原因。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必须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在许烺光的书籍《中国人与美国人》中,他深刻的比较了两个国家的社会、家庭、亲子关系等敏感话题。

我在书中多次看到许烺光提到「安全感」,搜索全书,居然有超过100多次提到「安全感」,比如下面:

无论社会的文化假设具体表现如何 ,社会成员都必须在其所处的文化框架之内寻找安全感 。美国人的安全感来自征服外部世界 ,营造只属于自己的家园 ,因为他接受的是自我依赖的文化假设 。中国人在家人和原初社群中寻找安全感 ,与家人分享一切 ,这是因为他的文化假设基于相互依赖 。

在许烺光看来,「安全感」是理解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的重要抓手。

这启发我思考,是否可以从安全感入手去思考两代关系的迷局?在这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给了我很大启发,在马斯洛早期的需求层次理论中,人的需求层次包含下面典型的5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我大胆假设:当两代人之间观念冲突的很厉害的时候,也许源于两代人处于不同的需求层次。比如父母的安全需求很强烈,也希望有爱与归属感,而年轻人一代则聚焦于追求尊重。

典型的安全感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需求」。而父母对于安全感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对「养老」的担心。

典型的爱与归属感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应该说,我们的这一代父母普遍有充足的养老金,并不担心经济上的养老问题,但是却非常担心情感上的养老问题,他们担心儿女不照料自己,而自己孤独终老。

所以,他们一切的催促,归根结蒂,都围绕「善终」展开。

比如催婚催生,中国有句老话,「不孝有三,无后最大」,传教士阿瑟·史密斯在100多年前写下的这段话做了很好的阐述:

儿子对父亲尽孝,同样要求自己的儿子尽孝,这就是生养孩子的目的。“种树遮荫,养儿防老。”

“没有孩子尿湿床,就没坟前烧纸忙。”每一代人都要偿还上一代的养育债。

所以,父母从内心身处有原动力,要催促你尽快找对象,尽快结婚,尽快生子。不仅催你结婚,而且更缺乏安全感的父母,会非常在意你的结婚对象对他们是否足够尊重(是否足够听话),因为孩子与一个「无法控制」的人结婚,也意味着自己的计划全盘皆输。

但是,这一代年轻人的烦恼在于,自己在城市的工作面临激烈的竞争,租房买房还没有那么容易,哪有心思考虑其他。他们的需求,主要围绕「尊重」,典型的尊重需求包含:「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等。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

简而言之,爸妈担心老无所养,所以催你结婚生子。但你担心无法升职加薪,不能成就事业,而结婚生子并不能帮助你升职加薪,很多时候还是障碍,尤其对女生而言 —— 这也许就是两代人观念冲突的根本原因。

许烺光提到:

人们在缺乏安全感的时候 ,恐惧就随之而来 。

顺了父母,我们自己的恐惧会加深,甚至有可能安全需求变成我们的主要需求;而我们坚持自己的观念,父母的恐惧会加深,所以围绕婚姻和生育,两代人就这样缠斗在一起。

当然,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观念冲突不仅仅是婚姻和生育,还包括其他很多方面,比如工作选择,就业地点选择等等,但都可以用父母「安全感需求」和子女的「尊重」需求之间的矛盾做解释。换言之,如果两个人处于需求的不同层次,那么他们是很难互相理解和沟通的。

分析到此,我们基本能看清两代之间冲突的本质,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解决?

最简洁有效的方法是:想办法满足父母在「安全感」方面的需求。为何这样讲?

此前,我观察到,并非所有的父母都会严重干涉子女的生活,那些我知道的开明的父母有一个共性:即自己的经济条件普遍不错,由此带来内心的安全感也更高。他们可以在不依赖子女的前提下过得很潇洒,也从不担心养老问题。

此外,我通过对自己与父母关系的观察发现,随着近几年我在经济条件方面的改善,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日渐融洽,即使在一些生活细节上有不同的看法,也很容易通过和平的方式达成共识,而非像以前一样容易陷入乱战。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父母本身经济条件好,安全感高,有更高层次的需求比如「自我实现」,那么他么才没有时间与子女纠缠,拿一个朋友的话说:爽到飞,哪有心思管你。

又或者我们提升自己的经济实力,给父母带去更多实惠,也会有助于他们在安全感方面的满足。

注意一点,在经济条件不足的情况下,三代同堂是父母对于养老的自然需求,但是在富裕的情况下,显然有更好的选择 —— 父母既能得到更好的照顾,也能让彼此有足够的空间最终去追求自我实现,而非停留在底层级的需求上。

所以,如果要对复杂的原生家庭问题给一个解药,药方其实足够简单,即「自己心理变强一些,经济变得富有一些」。

这个答案也顺便解决了人类的两个心理偏差。

第一,人们容易把错误归咎于别人,比如我们容易把自己与父母的观念冲突单纯的归咎于父母,其实却忽视了,自己无非是父母DNA的复制而已。

第二,人们总是期待别人改变,而不是自己主动改变。

好了,我的答案如上,希望这个大胆的猜测和简单的回答能给你启发。

如果你有类似的烦恼,欢迎来知识星球寻找答案,这里有许多与你「三观」契合的人,也欢迎你分享自己的经验。在这里,你不孤独。




参考文章:破解原生家庭之困

前一篇文章:为钱而写作不丢人

39/365

来知识星球,找到可以吐露心声的小伙伴。

即刻加入,请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