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机场门到家门,虹桥街道这样扣紧三个“全程闭环”

长宁虹桥 2022-03-20

长宁区是上海境外人士居住密度最高的中心城区,辖区内虹桥街道境外居民达2.6万人

进入3月后,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随着境外返程旅客增多,虹桥街道通过实时信息排摸、多语种宣传告知、综合管理服务等措施,牢牢扣紧上门核实、护送回家、居家观察等基层社区防境外输入的三个“全程闭环”,环环相扣、无缝衔接。






提前信息比对核实,上门信息悉数告知


3月18日下午3时许

长宁区虹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副主任医师程頲与同事,以及青年翻译志愿者徐承中,来到荣华居民区古北国际广场小区的一外籍返沪人士家门口,向他发放隔离告知书、承诺书以及健康监测表,并对他测了体温,显示36.3℃。

 就在前一日,上海明确居家隔离条件为“一户一人或一家”,即同一家庭中,居家隔离对象和非居家隔离对象不可以住在同一套房子里;承诺一起居家隔离健康观察的,可以住在同一套房子里。全家人都需要居家隔离健康观察的,可以住在同一套房子里。这些措施更有利于防止交叉感染的风险。

“我们与你核实一下,您是昨天晚上回上海的吗?”

“是一个人居住在家吗?”

在确认该外籍返沪人员是“一户一人”,符合居家隔离条件后,程頲向他告知居家隔离的事项,“接下来的14天需居家隔离健康观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会每天上门进行2次体温检测”“会有专人来收垃圾”等等。

“截至18日上午,每天要上门对713名居家隔离人员进行体温检测,每天上下午都要测体温的话,我们10多名医护工作者需要上门测1400多次。”  程頲说。


各环节无缝衔接,将入沪人员“护送到家”


目前上海规定,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重点国家入境人员抵达后,全部由各区工作人员集中接送到各区的“临时集中留验点”。

近日,当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入境人员送抵长宁区“临时集中留验点”后,“虹桥街道入境人员接送工作队”就从区航站运送队手中接过接力棒,将入境人员转送到各自居住的社区,从机场门到家门,真正“护送到家”。





 为打好“口岸防疫战”,长宁区虹桥街道主动将关口前移,组建了一支“虹桥街道入境人员接送工作队”,分成3个工作小组,24小时日夜轮流值守,队员们最多一天接了10车将近70人,每天平均休息的时间只有3-5个小时。





队员们与外籍居民沟通有障碍怎么办?

为此,虹桥街道为工作队专门配备了科大讯飞翻译机,能现场语音翻译各个语种,确保沟通传达准确无误。更有汉语流利的外籍居民自愿担任“临时翻译”。“我们的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离不开虹桥居民的支持与配合。”说起这些天遇见的“可爱的虹桥人”,队员们不无感慨。


“现在还不是放松防备的时候”






在防疫工作实践中,虹桥街道不断完善形成了“五源发现排摸工作法”,确保准确掌握辖区居民的动态信息。第一个源是居委、物业梳理完成的“一户一档”,第二个源是由上海市健康云App、长宁区疫情防控大数据云等形成的推送信息,再加上小区群防群治、门岗登记询问、居委上门沟通等3个线下查疑补缺的渠道,以信息闭环和工作闭环实现人员实时动态的精准排摸。

 

“我们有42个自然小区,3万余常住居民,其中超过一半来自境外。疫情到来时,信息的准确传递至关重要。”荣华居民区党总支第一书记盛弘说,已将社区里每一项涉及全体居民,尤其是外籍居民的疫情举措、政策都采用中、英、日、韩等八国语言发布。

 

  盛弘说:


“目前对从机场接回来的外籍朋友,我们送上一张多国语言的防疫‘融情卡’,卡片一面写着中文,另一面用不同国家的外语,标注返沪居民应该主动配合登记事项和相应的健康管理措施,并附上属地居委会和物业的联系电话,以及日常生活服务小贴士。”






当天下午,一个身穿“平安志愿者”马甲、手拿测温枪的金发“洋面孔”站在古北国际广场小区门口,为每一个进小区的居民测量体温。


这位“洋面孔”是古北国际广场小区的意大利居民安吉拉·布鲁西诺,她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已有一个多月。其间,她还为居民区翻译过意大利语版本的防疫宣传。

 

“现在还不是放松防备的时候,一定要戴好口罩,做好防护措施,并遵守相应的规定。”

安吉拉·布鲁西诺呼吁更多的外籍人士能够理解和配合社区工作。


综合来源:东方网




点击了解“长宁虹桥”更多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