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识青年下深圳

2016-06-22 悦涛 悦涛


60年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第一次出现在中央文件里。造就了共和国蔚为壮观的人口流动:从城市到农村。


60年后,新时代的知识青年,流向与过去相反:最繁华的一线城市。


“逃离北上广”的口号早就喊了出来,但知识青年在继续向一线城市聚集。只是他们在城市间的流动不断重组着一线城市的格局和生态。


李宗盛大哥的歌:“世界是如此的小,我们注定无处可逃。生活的压力与生命的尊严,哪一个更重要?”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年轻人们不知疲倦地翻越每一个山丘,越过山丘,才发现已把自己搞丢。


过去两年的一个现象是,一大批知识青年从北京南下深圳。既是因为生活的压力,也是因为生命的尊严。


北京的霾、堵和高房价,把年轻人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希望挤压得支离破碎。朋友圈里深圳的蓝天白云扑面而来,让他们在北京爆表的PM2.5里看到些许希望。


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南下深圳。


㈠  小G的分裂


小G。悦涛的朋友,南下深圳的北京知青之一。


一个月前的今天,我摁下键盘,发送出《不要让华为跑了》,之后的衍生效应始料未及。


小G看完后来找我,把从北京来深圳一年多的情绪库存一股脑泄到了我身上。


2014年底到2015年初,小G夫妻先后南下深圳。妻从一开始就无比坚定,决不让孩子在雾霾天里天天关在家里。


但是小G,在北京待久了,来深后就遭遇了精神上的呼吸不畅。想北京了。一言以蔽之,男人需要文化的意淫,女人需要生活的滋润。男人因为不安而频频回首,女人越过山丘就是家。


小G精神分裂之后,小夫妻就没停止过探讨这问题。小G处于下风。老婆丢给他一句话“你拼命赚钱是为了啥?”


精神骚动是一方面,让小G焦虑的是房价。在北京他们因五年社保的期限被限购。


老婆提出南迁的原因之一也是限购:房子不等人,孩子要上学。


2014年,他们调研的深圳楼市大多在三四万,比北京矮半截。


小G南下深圳的考量里,一大部分因为房价。离开北京,他要舍弃很多,之前的圈子,更多的工作机会。


但为了房子和房子绑定的下一代的未来,都值得。因为房子还关联了孩子将来的上学问题。


以他们的中产收入,这是一生中之大事。小G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办好了户口。


“15年5月份,户口办好了,房价已经涨了百分之五十,4万到6万。”


小G是见过世面的:你能上天不成?帝都也不过这个价。


半年之后,8万。


小G傻眼。“怎么正好我们过来就疯涨?”


生活真是一个玩笑。在他看来这就像是给他下好的一个套。


两夫妻间关于要不要留深的争论进一步升级。最近他在看广州的房子。因为受一同南下的朋友老A的影响。


㈡  老A的变卦


老A,顶尖名校出身,在央企有份高级且稳定的工作。人也比小G理性沉稳得多。但南下之路比小G更波折:最初选择了深圳,目前正考虑转战广州。


“那段时间真的是很让人绝望,空气中的煤烟味,PM2.5指数超300,家里空气净化器开着,窗户成天关着。”即使老A夫妻能忍受,两岁多的孩子也受不了。


老婆主张南下,老A找来两方父母,开家庭会议。经过综合研判,分析如下:


1、空气质量提升很多,利于孩子健康;


2、父母年龄大了,便于照顾(老家离深更近)。


3、房价和生活成本。后海蔚蓝海岸,3万多。比北京便宜太多。小区图片显示:绿化忒好。


但是老A的迁离成本比小G要高很多。夫妻都是北京户口,在京求学、工作、生活已有十几年。


毕竟还是决定了。


家庭会议之后,老A老婆在2014年10月带着孩子先南下深圳。老A在北京顿感孤苦伶仃,2015年春节后,猎到一份工作去了广州,日后再往深圳挪。


“当时充满信心,北京房子卖一套,留一套上户口。来深圳买一套。但是要一年社保期。到15年10月份才有资格。”


一年还是等得起。一切规划妥贴之后,老A夫妻过起了广深联动的生活。每个周末来一趟深圳,每趟接一单滴滴顺风车,把油钱补上。


去广州的头三个月,老A是懵逼的。“总觉得这个城市和我完全没有关系,非常想来深圳,经常关注来深圳的机会。”


但是看着看着,没有一点点防备,深圳房价窜上了天。他们两年前看的蔚蓝海岸,现在已经飙到了9万。




“2015年下半年对这个事就有点摇摆了,觉得要重新思考一下。”老A说,他在广州工作和生活都熟悉了,朋友圈也已打开。两相对比,广州的语言、文化比深圳难融入,但广州物价低,最明显指标还是房价。公共资源上,广州强于深圳。


老A开始和老婆商议要不要去广州。尽管还没敲定,但老A心里的天平已经倾向了广州那一侧。他还给老婆在广州找了一份备选的工作。


决定老A想法的,很大程度上是性价比。发展机会、生活质量和生活成本之间的最优平衡。但老A老婆并不是太在意。


“我出身草根,她的家庭条件一直比较优越,所以想法会不太一样。”老A总结。


但总的来说,老A自己对最终定居点的选择也非常谨慎。毕竟牵一发而动全身,小孩的幼儿园和学校要重新找,夫妻双方的职业发展要重新规划,以及照顾父母,都需要考虑。


小G那样的精神骚动,他也有。到现在,他还会经常想北京,看一些北京的工作机会。那么多年的生活、朋友、师生,都在那里。


因为不安,频频回首。


让老A更不安的是,在查找工作机会的过程中看到大多数工作的要求是“年龄35岁以下”。他离35岁只有几个月了。


㈢  人离开,房不能卖


老A是典型的知识青年。他会分析知识、资产,对人命运的改变。


知识,或者说应试教育,是改变他命运的第一步。让他留在一线城市。


“感谢应试教育,没有这个教育,我出不来。草根的出身,跟城里的没法比。”


但进入城市之后的走势,越来越多取决于资产。


“2005-2015,北京的房产翻了十倍。当时即使买的五环,6000块,2015年,也是6万。深圳也差不多。”


老A夫妻在北京奋斗十年,加上家里的支持,有了两套房。但迁居深圳这事,让他觉得自己在房产投资上是个失败案例。


“我跟我媳妇说,现在才意识到房产是个商品。我以前所在的单位,高校、央企。思想意识里缺乏赚钱的意识。有房子住,OK,更多精力,放在工作上。大家想着去干事。”


而且他在2008年时觉得,区域不平衡将来会逐步平衡,很多人不需要到大城市来寻找机会,就在二三线城市工作。


“现在觉得,近期五到十年看,北上广深还是有不可替代的魅力,不断的人涌入。”


“户口是关键因素,对应的是教育、医疗这些城市的社会福利。北京的医保最好,到广州发现政策差很多。”


手握北京两套房的老A,虽然南下,仍然不打算卖掉。


“为什么卖?深圳现在又限购三年。有没有更好的投资保值增值的渠道?即使卖了,我去干什么?没有好的渠道能保值增值的。贷款房租可以养着。”


老A还有一个判断:现在将是公务员走出来的第三次高潮。因为很多中央机关的硕士博士,一个月也就七八千,不分房,根本买不起房。


㈣  回声


前两天在公众号里发出过关于这个话题的问询:


“过去两年有很多北京上海的知识青年南下深圳。

 因为空气好,房价低。 说说来深圳之后的感受。”


后台里山呼海啸,回声强劲。只能摘选部分,以飨各位。


a

a1  哈哈,这个是要二次伤害啊。以为房价低,蹭蹭蹭就涨上去了

a2  去年3月份刚把公积金转到深圳,然后就傻眼了。


b

2013年年初到深圳,期间有过合适机会买房,大约2万左右,没下手,后来涨到买不起了。因为小孩教育问题还是要求回到苏州,现在还在同集团公司华东这块工作,生活质量无下降。如果在深圳负担不了目前的生活水平。


深圳很多还是走在全国的前列,也许下一代还会跑到一线城市工作生活,到时也许我们还是会支持小孩去,让我们这代人再积累积累。(我和爱人都农村到城市发展第一代,两方父母无积累。)


c

我14年从北京来到深圳,来到这里后出奇的愉快,我喜欢拼搏挑战,喜欢这个城市的节奏,但讲真,从专业上来说,深圳的业务我感觉比不上北京和上海。但遗憾的是,我来了以后深圳的房价像坐了火箭一样。现在我已经放弃在深圳买房的想法了。还会在深圳拼搏几年,不过最终不会在这里安家。


d

我今年45岁,今春第一次去深圳,但关注深圳很久;不喜欢深圳,我很惊讶地发现深圳是个非常浅薄的城市,太少文化底蕴,与广州香港类似,这种城市在改革初期会迅速迎合适应趋势,但无后劲,因为最大的生产力来自于内心,一个内心匮乏浅薄低俗的人或城市都没有后劲;美国的崛起离不开那些内心丰满的五月花上的清教徒,是那些人奠定了美国的基础,而非其他。


e

去年深圳炒房潮后,房价以及完全没有优势。但文化创意和高端专业服务业还是跟北京上海不是一个档次。


f

我们单位是中央驻深单位,有编制,前几年招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很容易,随着房价暴涨,很难招到合适的人了


一个月前还有一个小伙辞职了,回老婆工作的广州去了,原因是老婆怀孕了,准备买房,深圳买不起,回广州买了。他说深圳的房价不可能跌下来


我们单位年轻的职工不多,没房子的大概5个人左右,我这个月突然发现,有3个人赶紧出手买房了,分别是300万,460万,600多万,我感觉要逆天了。600多万的是买的第二套,


除了第三个,另外两个买房都是把亲戚都借遍了。


g

原来在广州,生活气息特别浓郁,刚到深圳各种不适应,但住久了也习惯地喜欢上这里。深圳的金融圈气氛比广州好很多,虽然房价比广州贵,但经过去年一轮暴涨,突然就成为千万资产的人,这种体验也是神奇。感谢深圳,在最好的年华可以在这里奋斗前行,充实快乐。


h

来深圳三年了。以前觉得深圳是个实现梦想的地方

自从去年买房没成功之后,房价又翻天覆地的变化后,顿时就觉得奋斗没有意义了


i

到处是她妈医美广告,害得我们这种北方土妞连标榜自己个性的后手都没了!


j

一座屌丝互相厮杀的城市


k

2年前从西安本科毕业来深圳,一个月前来到广州 哈哈


l

一座不适宜步行的城市——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m


父母在家买了房,贷款买的,因为家里房价低,所以他们工作的收入还房贷,没什么压力。。父母虽说没到退休不工作的地步,但也年纪大了,真不希望他们老了还跟着我提心吊胆。


但跟女的说这些真的没有用,我说这样我的压力好大的,可不可以稍微体谅我一下,她说这时代男性都压力大啊,也不是仅你一个人压力大。这话表面听起来没什么问题,甚至没法反驳,但却毫无逻辑。。只能苦笑。


看得出来,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房价不可能降。


我是独生子女,她也独生子女。以后若两个真开花结果,那面临着的就应该上有四老,下有两小。


体谅我有些话憋了很久,最近都要快变成神经病了。


n

深圳人民素质比北京人素质高,勤劳,给北京的政策太好,北京人又懒又排外,想什么好处都占,可能吗?可能,因为政策好国家向着,哈哈,真的。


o

我不喜歡深圳這座城市,全國那麼多城市,我不反感,但我很不喜歡深圳,因為深圳是全國著名的騙子城市,仅次于北京


p

去年硕士毕业从北京来深圳,同学为了户口和更多的机会中90%留在了北京。来了后发现房价涨起来了,压力特别大。现在学弟,学妹们问我的时候我都不推荐他们过来了。


排除女朋友因素,肯定回北京。去年跟我一批来深的同学现在就有回北京的打算了。


q

其实,十年前我就来过几次深圳,对比起其他城市来说,我比较能接受深圳,这座城市现在比较纯粹比较现代,比那些工业、农村、城市相结合的地方来说,他还是比较适合年轻人。当然,除了房价外。


r

房价低吗


不过深圳的落户政策是向知识分子倾斜,这点不错,人才结构调整


s

深圳政治地位太低,京沪市民特权多太多了


t

其实我觉得刚毕业去北上广非常不理智。


钱被别人赚走了。剩下的只有苟且,这一点我非常不服气。


u

悦涛先生,您好!向您提供一个现象,现在一方面现在深圳房价上涨的非常,另一方面,由于上涨厉害,很多人不得不租房,而租房结束的时候被房东随意以各种借口克扣租房押金,而租客往往只能认宰,相信这个不是告别现象,期待能得到您的关注。谢谢!


v

*日的**,把我们做实业的整死了。民营企业未来3年将全部阵亡。


w

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与上海相比差距太大


x

我2011年就来了,之前在上海读了7年书,更加让我懂得深圳的可贵,包容、创新、务实、希望、平等、自由,不过目前房价实在太贵,可能是历史的必然,谁都无能为力。


y

最大的惊叹是在深圳饮食文火或者是烟火气、生活气的匮乏,这是远远不能给予一个人想要常驻的能和群体打成一片的什么归属感。

其次,城市工业化味道太明显,软性文化的渗透还很少。也去过北京,在广州一年,但是有比较才有感受,感觉是一群无关的人相依为命,除了工作的可能,或许找不到其他报团的理由。

第三,历史文化太单薄,人造景观突兀地出现在街道庞,不够和谐。 

第四,有些朋友在深圳,确实很适合实业的研究与发展,人们工资高,但房价也不见得有很低。 城市建设方面,也一般,当然空气比北京好很多,但文化感差远了。我想,要真的生活在深圳,必然会牺牲某些情感和精神上的敏感,适合那些只追求规范、技术、生产的短暂人生成长期。


z

我不在深圳,但去過深圳,大舅在那裡。去了三天給我的感受的人的素質高,聽我妗奶奶(大舅母親)說,她吃早點的時候見過有人主動為老年人無償買單的——一個畢業於昨天的大學生


㈤  寻路


小边,是不应该在这篇文章里缺席的。


悦涛的骨灰级老友。也是2014年那批南下深圳的知识青年,比上面两位更早。


来深圳不久,他写了一篇文章:《从北京到深圳》。有一段话:


“一个叫史密斯的美国人1990年就来到中国,在北京、深圳、上海、广州、香港都长期居住过。在他看来,中国只有两个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城市,一个是北京,另一个是深圳。而上海和广州,与中国的其它省会城市一样,有着很强的地方文化倾向,缺乏兼容性和综合性。


我很喜欢史密斯这段对深圳的评价。这也正是深圳吸引人的地方,因为从北京来深圳,无论是生活品质还是文化氛围,无缝连接。”


这个话题本来应该请教他。今早给他发微信,许久才回:在北京忙下一轮融资。


他的创业项目名字叫:寻路记


他热爱寻路,享受寻路。这则植入,是没经他同意的。想他不会反对。




㈥  知产阶级 VS 资产阶级


改革的前三十年,“民工”是城市流动的主体,随着大学的普及,中国城市间流动的主体,已经从“民工”切换到知识青年。


不管他们有怎样的缺点,他们是中国这个阶段的知识主体。可称之为知产阶级。


他们的流向和取向,代表着知产的附着点。他们的寻路,决定中国寻到哪条路。


压力来自房子,寄托在于房子,取舍主要看房子。代表知产阶级对成为资产阶级的渴望。那是他们眼中的安全感所在。


老A说的“卖了房子,我能干什么?”是一个不中听但很真实的回答。知识的保值增值能力,比不过资产的保值增值能力。


这是摆在知识青年面前残酷又真实的问题,也是摆在城市和国家面前的问题。


------------------------------------------------------------------

瞎聊一些经济的事儿

只是因为寂寞

转载请附以下信息

否则视为侵权

长摁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悦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