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事关一粒种子!众多国内外大咖云集海南,进行4天“头脑风暴”

海南日报 2023-07-25

4月1日

2023中国种子大会

暨南繁硅谷论坛在三亚开幕

海南日报用头版+整版篇幅

聚焦种业振兴发展


2023年4月2日出版的《海南日报》头版版面图


2023年4月2日出版的《海南日报》A04版版面图


以下为详细报道内容

↓↓↓



2023中国种子大会

暨南繁硅谷论坛在三亚开幕

武维华出席并致辞


4月1日,2023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在三亚拉开帷幕,搭平台、展成果、聚智慧、引发展,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鼓”与“呼”,为全面推进南繁硅谷建设“策”与“谋”。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武维华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介绍,全国人大常委会始终高度重视种业的法制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自2000年颁布施行以来,经历了3次修正和1次全面修订,内容日趋完善。新修订修正《种子法》构建起我国种业法制化建设根基和框架,为落实新时期我国种业科技自强自立,种源自主可控发展目标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这是一次云集国内外院士专家,建言种业发展的讲堂。为期4天的大会里,李家洋、邓秀新、刘旭、万建民、李天来、钱前、许为钢、任长忠、翟虎渠、费利克斯·达帕雷·达科拉、贾银锁等10余位院士领衔,将为种业发展研判形势,为企业发展指明方向,为种业振兴出谋划策。


这是一次全面展现种业风采,促进交流合作的窗口。大会同期设有种业成果展示和品种田间展示。50多家种业产业链相关企事业单位将集中亮相,展示交流最新成果。大北农集团为大会特别赞助单位。九圣禾种业、荃银高科、隆平高科、登海种业、先正达集团中国、隆平生物、海南省农垦集团、崖州湾科技城等种企及相关单位以多种形式参展。


当天还发布“第三批人民法院种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2022年中国种业十件大事”,三亚市人民政府与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三亚市政府与大北农集团签署“三亚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等,赋能种业振兴。




全国七成育种新品种出自海南

致力于打造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

种业振兴看海南


在万物萌发的春天,一年一度的种业盛会如约而至。4月1日,2023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在三亚拉开帷幕。4天里,不仅有种业界前沿的观点和展望,还集中展示发展成果和经验,为种业振兴探路蓄力。

充足的光和热,让三亚一带成为我国农业育种的天堂。一颗经过南繁育制的种子,能种出一株稻穗,能种出一片稻浪,还能种出一个“禾下乘凉梦”,以及种出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


种业振兴,海南显担当。近年来,我省依托资源优势禀赋,乘着自贸港建设的东风,利用自贸港政策的优势,打造服务全国的用地稳定、运行顺畅、监管有力、服务高效的科研育种平台,为加快建设“南繁硅谷”打下扎实基础。


4月1日,2023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开幕。种业成果展示会上,一位工作人员展示用各种种子拼成的创意画。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南繁服务保障强起来

每次到海南,都能感受到新变化


近日,南繁基地(乐东、三亚片区)水利设施建设工程三亚片区南滨泵站完工,可为驻扎在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的500多个科研机构提供灌溉用水。


种子萌发从吸水开始,水资源供给是种业发展的基本要素,而这只是我省提升南繁基地服务保障能力众多工作中的其中一项。近年来,海南全力加快推进南繁基地高质量建设,全力推动已建成设施高水平运行。


谋大事者,首重格局。我省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并高标准实施,《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建设规划(2015—2025)》《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总体规划(2018—2035)》《南繁科技城产业规划(2021—2035)》等一项项规划接连出台,目标明确,强化保障。


土地是粮食的“命根子”。“过去几年,海南农垦完成了两万多亩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土地流转与整理工作,建设了配套综合服务中心、种子烘干厂、智能温室、新品种展示基地等南繁服务设施,初步构建了全方位满足南繁单位科研、生产、生活需求的服务链条。”海南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总经理艾轶伦说。


放眼全省,26.8万亩适宜南繁育制种的耕地被划定为南繁科研育种保护区(含5.3万亩核心区),全部南繁保护区耕地规划为永久基本农田纳入“一张蓝图”,并通过海南省“多规合一”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常态化用途监管。


三亚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盛勇军介绍,该市始终坚持高质量推动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创建分类管理模式,以“冬季南繁,夏季绿肥”分时轮作模式,在非南繁季节实施“绿肥沃土工程”,提升南繁基地耕地质量。


“部、省密切合作,会同有关部门单位及各南繁省份,全力以赴推进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这几年,我每次到海南,都能感受到新变化,工作推进力度明显加大,成效有目共睹。”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张兴旺说。


图为种业成果展示会上,来自国内各地的科研成果产品竞相亮相。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南繁新品种涌出来

全国七成育种新品种出自海南


“今年,国家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承担着2023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地展环节的展示基地任务,集中展示来自264家参展单位的1887个品种,涵盖玉米、水稻、杂粮、瓜果、蔬菜等作物类型,都是近几年通过审定和登记的品种。”艾轶伦在会场发出邀约,邀请大家走进田间地头,尝鲜南繁新品种。


当春回大地,北方地区开展春耕春播之时,气候温暖的海南,已是万物勃发。鲜食玉米、栗子南瓜、彩虹西瓜、樱桃番茄……徜徉在绿意盎然的产业园里,一个个名字好听,长相精致的新品种,令人应接不暇。“本次地展的品质型、口感型品种明显增加,在精心的照料下,长势喜人,以最佳面貌迎接参展嘉宾。”这里的“大管家”、来自河南省安阳市农业科学院的研究员马文全说。


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但要吃得饱,更追求吃得好。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注意到人们餐桌上的变化,“过去吃饭,一大碗米饭搭配一点咸菜、一点辣椒,而现在不一样了,餐桌上有各式各样的菜肴。”陈萌山说。


新趋势,催生新理念。去年,“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再次强调大食物观。


陈萌山介绍,树立大食物观,不仅要通过扩大食物来源,来确保食物的供给,以满足城乡居民的需求,来应对各种挑战。同时通过合理的布局,优化结构,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使农业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越吃越好。


目光再次转回南繁热土。数十年来,一代代育种家使命在肩,接续奋斗,农作物品种不断推陈出新,选育品种已由过去的粮食作物育种为主,向棉麻、油料、薯类、水果、蔬菜、花卉、药材、林木以及水产、畜禽等多领域拓展。而新老育种家躬耕不辍,换来了全国七成育种新品种出自海南。


图为种业成果展示会上,来自国内各地的科研成果产品竞相亮相。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科研要素聚起来

全力以赴突破“卡脖”关键核心技术


崖州湾畔,一座科技新城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这里是崖州湾科技城,坚持以科研集聚提升南繁、深海产业核心竞争力,把科研集聚“关键变量”逐步转化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实现多个“从0到1”的突破、“从1到N”的跨越。


“以崖州湾科技城为载体,聚集了中国种子集团、隆平高科、大北农和德国科沃施、荷兰科因等外资涉农企业共939家。其中,中国种子集团已将总部迁至三亚并开展实体化运营,德国科沃施在三亚设立首家外贸农业科技研发中心。”盛勇军说。


科研创新要素正向海南“聚起来”。一批创新服务队伍陆续开展工作,有23个院士团队在海南开展育种创新;一批揭榜挂帅项目相继启动;中科院正在加快选育双季早粳稻,农科院积极开展基因编辑育种,热科院加大热带种质资源对外开放合作力度。


“过去一年,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发展迅猛。实验室大型仪器公共服务中心、种质资源分子鉴定平台等开放共享平台已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行,实验室理事单位达到20家,包括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国家队’科研院所。”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执行主任陈凡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介绍,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聚焦国家粮食安全和种业创新中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从当前重大迫切需求和抢占未来制高点两个方面出发,实验室将扛起“生物育种前沿理论和关键技术突破、核心种源创制及大规模鉴定、重大品种精准设计与培育”的三大使命,打造种子精准分子设计创新平台,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如今,承载了巨大荣光的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正迎来一场新的使命——打造“南繁硅谷”。海南正依托政策、制度集成创新等优势,全力以赴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推动南繁科研育种由季节性加代繁育向常年种子研发转变、由单纯育制种向种业全产业链转变、由分散科研向集群协同转变、由南繁事业向南繁事业与产业并举转变,加快推动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图为种业成果展示会上,来自国内各地的科研成果产品竞相亮相。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依靠科技力量 提高果蔬单产水平和品质


4月1日,在2023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向与会嘉宾分享了其对园艺种业发展的思考。


在为人们提供能量为主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类食品得到充足供应后,果蔬成为人们维持身体健康、过上更高质量生活的必需品。邓秀新说,树立“大食物观”,确保蔬菜、水果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符合新时代中国老百姓幸福生活的发展需求。


我国园艺作物面积约6亿亩,约占全国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四分之一,生产的初级农产品10亿吨,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


近年,我国园艺作物基因组和性状遗传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进入国际第一方阵。


以蔬菜为例。目前,蔬菜种子国产化自给率为87%,常见的白菜、甘蓝等大宗蔬菜商品种子已基本以国产品种为主。“当前,国家蔬菜中期库保存3.8万份种质资源,排名全球第四。”邓秀新认为,我国园艺育种初步形成了体系,培育了不少品种,某些方面具有先进和领先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其整体尚未形成合力”。


一方面,树种之间育种水平差异较大,多数还以传统育种手段为主。另一方面,种子企业多而小,缺乏研发能力。我国蔬菜种子企业约5000家,但营业额达到亿元级水平的较少,企业研发能力弱。


如何实现果蔬产业高质量发展?“要依靠科技力量,提高果蔬单产水平和品质,确保四季均衡供应,并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确保绿色和安全。”邓秀新建议,作为落实“大食物观”的重要抓手,园艺产业在育种方面具有类型多、周期长、公益性等显著特点,针对我国园艺种业大而不强的现状,要制定相应政策支持,促进形成有效的育繁推体系,并加大苗木市场监管力度,强化国际合作与人才培养。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崖州湾实验室聚焦三大使命 打造种业创新高地


种业是保障食物安全的核心,崖州湾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自2022年挂牌成立后备受各方关注。4月1日在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介绍了实验室的使命、目标和实施路径,提出实验室将聚焦三大使命,打造种业创新高地。


“聚焦国家粮食安全和种业创新中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从当前重大迫切需求和抢占未来制高点两个方面出发,实验室将扛起‘生物育种前沿理论和关键技术突破、核心种源创制及大规模鉴定、重大品种精准设计与培育’的三大使命。”深度参与实验室建设的李家洋透露。


随着建设的稳步推进,实验室的三大使命实现也有了明晰的路线图。


“实验室将有所为有所不为。”李家洋表示,实验室将围绕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油菜、花生、猪、牛、羊、鸡等10个主要农作物、油料作物和畜禽品种,统筹部署农业生物育种领域最紧迫、最亟需、最难解的战略任务。


“实验室将在主粮作物中重点部署高效优质、高效多抗、耐盐碱水稻育种和优质、抗病、抗旱节水小麦育种以及高产、抗病虫、耐密植、耐旱、宜机收玉米育种;在油料作物中重点部署耐盐碱高产大豆和超高产优质油菜等育种项目,在畜禽品种中重点部署节粮高产猪、抗非洲猪瘟猪、超高产优质蛋鸡、优质白羽肉鸡和高产功能性奶牛等育种项目。”李家洋说。


创新为要。实验室为实现“前沿研究、技术集成、产品研发、示范推广”的全链条融合,解决“科技与应用两张皮”问题,重新构建了新型种业科技创新的单元构架、组织模式和评价机制。


加强协同攻关。“围绕种业重大需求和核心问题,实验室协同种业阵型企业着力开展技术创新、前沿创新、品种设计和开发应用等工作,组建了贯通上下游创新链的研究团队,实验室通过聘用首席、管理支撑、考核评估、成果应用效益评价等综合方式,结合主要任务板块公开招聘团队首席,首席负责制协同攻关。”李家洋介绍。


实验室已设置构建作物复杂性状遗传编码知识库、突破农业生物育种关键核心技术、建立种子精准设计与智造平台、优异农业生物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设计培育主粮作物、油料作物和畜禽新品种、农业生物核心种质资源收集与鉴定等重大任务。




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必须加大生物育种与产业化力度 突破关键技术瓶颈


生物育种亟须突破哪些关键技术瓶颈?生物育种产业化如何提速?4月1日,在2023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万建民表示,基础研究和技术突破引领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生物育种已成为提升国家农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必须把握发展机遇,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实现种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生物育种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源头,当前,生物育种迎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机遇,生物育种已向智能化、精准化、工程化发展。”万建民认为。


近年来,我国种业科技领域的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50余万份,数量跃居世界第二。基因资源挖掘深度化、高效化,作物遗传育种技术不断发展,育成新品种7万余个,有效支撑了粮食产量和质量稳步增长。此外,我国育种基础研究取得一些突出进展,完成了多种重要农业生物的测序或重测序,在水稻、小麦等作物基因组学研究上国际领先等。


与此同时,万建民认为我国生物育种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生物育种基础研究原创不足。我国农业生物基础研究与育种应用结合不紧密,重大育种利用价值的新基因不多,复杂性状形成的机理解析尚不深入。同时,育种理论方法创新能力偏弱,多维组学数据类型和规模不足,机器学习模型和生物学过程融合不够,核心算法与模型创新缺乏。


万建民说,我国前沿育种技术短板依然突出。比如核心技术专利缺乏,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大数据技术高价值专利处于空白;基因编辑底盘工具、合成生物元件、全基因组选择模型等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


如何破解我国生物育种存在的问题?万建民建议,应从构建新型生物育种创新体系、加强目标导向的基地研究、加快生物育种技术原始突破、推进生物育种重大平台建设等方面发力,加快我国自主研发的生物育种成果产业化应用。“生物育种是种业创新的核心。我国必须加大生物育种与产业化力度,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培育战略性新兴生物产业,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万建民说。



来源:海南日报客户端
记者:李艳玫 徐慧玲 黄媛艳
值班主任:王凯
值班总监:袁锋
内容审核:林叶
责任编辑:唐咪咪

推荐阅读(戳下方标题)

天舟六号5月上中旬在文昌择机发射


安家费最高60万元!海南计划引进1名“好院长”50名“好医生”


全球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在海南陵水下水


觉得内容好看

点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