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春之歌|河南大学老校长李润田:国之所需,我之所向

The following article comes from 东风新闻 Author 李一川

来源:东风新闻

致敬青春,致敬青春的坚守,致敬青春的担当,更致敬这个浇注着青春汗水的伟大时代,《河南青年时报》推出国庆特刊“青春之歌”,走进那些并不遥远的历史,以10年为一个节点,选取了7位不同时代的“青年人”。今天我们就来听一听河南大学老校长李润田青春故事,和对青年人的寄语。


【1949-1959】

时代背景

共和国成立之初,整个国家经济面貌比较落后。为改变这种状况,当时无数有志青年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奋战在各个行业。从1956年开始,为响应“上山下乡”号召,无数知识青年奔赴祖国的偏远贫困地区,筚路蓝缕,在神州大地开辟出一片片生机勃勃的新天地。

人物名片

李润田,1925年出生, 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县人,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曾任河南大学校长,河南省政协副主席。1982年至1991年,担任河南大学校长期间,他为恢复河南大学校名奔走疾呼,开启了河大从师范院校向综合性大学的发展期。他先后培养出三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还建成逸夫科技馆、逸夫图书馆,惠及代代河大人。



1953年7月6日,东北大学正式宣布了毕业生工作分配名单,28岁的地理系毕业生李润田被分配到了河南大学地理系。


乘坐火车辗转跋涉一周后,李润田抵达开封。眼前的景象令他有些吃惊——开封市内仅有几条石头子路,没有一条柏油马路,连公共汽车也没有,满街跑的大多是人力车和架子车,民宅、小街也比较简陋,与当时河南省省会的身份大不相称。


学校也是如此,当时的河南大学校园除了大门、七号楼、大礼堂等建筑外,大部分建筑也简陋落后,整个校园只有一条石子路坑洼不平,地理系也仅在工字楼里有一间房。


“这一切并没有影响我的情绪,反而激发了我献身教育、培养人才和改变落后面貌的决心。”李润田老人回忆道。




李润田,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村家庭。6岁那年,中国发生了“九一八”事变,东三省沦为日本殖民地,饱受踩踏蹂躏和战火摧残。童年沦为“亡国奴”的遭遇和动荡的时局经历,坚定了他发奋学习、报效祖国的信念,也培养了他自强不息、仁厚宽和的性格。


从白山黑水到黄河之滨,此后光阴六十余载,河南大学、地理专业占据了李润田的整个人生。


初入河大地理系,地质学是他的教学研究方向。后来,根据学院专业建设需要,他选择了相对陌生的经济地理研究方向。


“学校和国家建设的需要,就是我的人生选择,从未后悔。”李润田语气坚定。



1956年,党组织批准他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实现了他上大学以来的愿望。同年7月,他有机会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一项课题。


“那两年时间,我随地理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做野外考察和室内编写,跑遍了近半个中国。虽条件艰苦,经常风餐露宿,但收获颇多。这为我以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如何做人等方面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不要怕累、怕辛苦,如果能多学到一些东西,多结交一些良师益友,多积攒下一些东西,以后的路就会更好走。”老人至今都记得当年给予他指导的老一辈地理学家,还能一一道出他们的名字,如黄秉维、周立三、吴传钧、施雅风等人,以及当时结识的地理学朋友,如陈述彭、刘昌明、孙盘寿等人。


1958年,李润田从北京返回学校后,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到遂平县嵖岈山人民公社参加大炼钢铁劳动锻炼。半年后,他又根据系领导的安排,在嵖岈山人民公社开展了小区域地理研究,并结集出版《嵖岈山人民公社地理》。该作品被作为中国地理学界的代表成果在第21届国际地理大会上展出。


2009年,李润田荣膺国内地理学界最高荣誉——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这座“国家级”奖杯,凝结着他一生对地理学的孜孜追求。


寄语新时代青年

我这一辈子,主要是有几个坚持。早年始终求学是坚持;从事地理研究是一种坚持;对河大,对河南的挚爱更是一辈子的坚持。人在青年时就应该有所志向。只要坚持,一辈子总会做出一些成绩!

本文来源于东风新闻,转载请联系授权

李一川/文 赵墨波/图

大家都在看
(点击下方图片获取全文)

国之所需,我之所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