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错过我的推送?
点击右上角···菜单,选择“设为星标”
每天8:30准时推送
时而严肃时而笑岔气的干货Bing陪你吃早饭
Dr Bing | 鸡娃
网上的喷子咱们都领教过了,喷子怎么定义呢?我Bing定义就是:
只使用“感情脑”,不使用“逻辑脑”的灵长类生物,爽就赞,不爽就怼。
但比他们更危险的是一些伪喷子:道理一套一套的,措辞也特学术,咋不小心还他们是对的呢。
比方说:
有篇文章我讲的是“妈妈产后复出”的困难,全文是从企业的角度分析为什么企业不愿意要“复出妈妈”,结果有个评论就说“一个女博士自己能这么赤裸裸的搞性别歧视”。
这种人,明显是“实事”和“观点”不分。我文章是“阐述实事”(不一定真是实事,但起码是我认为的“实事”),因为只有定义了本质问题才能找到解决办法,完全不代表“我bing赞成职场性别歧视”(观点)。
还有个例子:
在《娘炮危机》,我为了证明“鹿晗是我国审美主流”,我使用了他轰轰烈烈的微博点赞截图作为佐证。
然后就有个评论说:
呵呵,不要用微博点赞数说话好吗,陈道明没几个点赞数,你就能说他非主流?国民基础懂不懂#有逻辑思维是个好东西#
这个评论有个严重的逻辑问题:
1)我全文并没有说“陈道明(为代表的微博点赞少的)是非主流”啊!
2)即使“陈道明是主流”成立,那从“微博点赞少的陈道明是主流”又是怎样推导出“微博热度高的鹿晗不是主流呢”?
这种就是表面有道理,其实逻辑不成立。
我们看出,很多人是用动物式的“直觉”(感情喜好)来分析问题的。现代社会纷繁复杂千丝万缕,直觉根本不真正分析出本质问题,更别说找到解决方法了。
这是我们不得不反思,我国教育体系,从来不教“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而批判性思维的根基:逻辑学,咱更是没听过(计算机狗除外)。于是,人们常常依靠最原始的习惯来思考,谬误无处不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逻辑列为7门基础学科中的第二门,仅次于数学,《大英百科全书》把它列为五门基础学科之一,足见其重要性。
在BBC的一部献给娃子(小学+)的纪录片——《逻辑的乐趣》(The Joy of Logic)中,深入浅出、幽默十足地介绍了逻辑学的重要概念,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及价值。
娃逻辑好用啥用?容易抓住本质,分析严密,直达重点。
人类思维能力中最重要的几个,都属于逻辑犯的范畴。
曲少云在《如何开发孩子数学潜力》中说过:逻辑思维是智力活动的高级形式,任何学习的终极目标其实都是提高“逻辑思维”。
娃掌握了逻辑思维,学习任何东西都会无往而不利。 美国国家天才儿童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Gifted Children)官网上,有关“天才孩子”的特征描述,“逻辑思维能力”的权重是最高的。
在我国,因为体制教育不教的缘故,大众的逻辑能力偏落后。学者宋怀常指出了“中国人思维的五大逻辑缺陷”,提到一些人们常见的逻辑缺陷:
1、概念模糊
概念(Concept)是思维的基本单位,而中国人对概念的定义一向是模糊的。
当人们讨论某个问题时,首先要明确概念。如果对于概念的理解都不一致,压根没法好好说话了。
比方说,开篇我Bing先定义了什么是喷子:喜欢不经大脑骂人的是喷子。
百度百科定义是:指爱好胡乱指责他人而不通情达理的人。
这个定义就更精准了:
爱好:二字,代表不是一次两次喷人,而是习惯性
胡乱:代表不经大脑分析,纯属感性行为
指责:喷,是他们的核心行为。
不通情达理:不考虑一些情有可原、人之常情的因素
有了这个定义就好判断谁是喷子了。我bing也不时在文章里怼人,但因为不满足“爱好,胡乱,不通情达理”三个条件,所以不是喷子。
运用在育儿领域,我们要早早就在和娃的对话中,强调“定义概念”的重要性。比方说这样:
定义“厉害”
2、不懂集合概念
人的集体观念比较强时,就会产生这样一个现象:批评个人就等于批评集体;批判集体就等于批评集体里的每一个人。
这就是 “集合概念” 谬误。实际上,说某个群体具有一个特点(比例比其他群体要高)的时候,不代表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具有这个特点。
比如,我们说犹太人会赚钱,这里的“犹太人”是集合概念,但不代表每个犹太人都善于做生意。穷犹太人多着呢。
只是因为我们经常发现——咦这个金融大鳄是犹太人,咦那个金融大鳄是犹太人,犹太人一定很牛逼。看到一个穷犹太人,就会觉得:咦这怎么可能,一定是个假犹太人?(穷犹太人:同胞们我拖后腿了)
亚洲人都是学霸也是同理,学渣其实满地都是。
闹这个谬误的人,“概率”。“统计学”肯定学得不怎么好。
3、类比推理,生拉硬扯
比方说,我们有很多流传久远的成语、谚语都是用类比的方式。如“无风不起浪”、“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等等。
当女孩被性侵,孩子被校园暴凌,总有人说:人家怎么别的人不挑就挑你?肯定是因为你骚;为什么别的人不欺负就欺负你?肯定你有问题。
这些都是基于“无风不起浪”、“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的弱智推理。
因为这些说法不是公式,它们本来就很有毛病!
无风也会起浪,潮汐,海底地震引起的不算浪?苍蝇也会叮无缝的蛋,只要给蛋抹点屎就行了。。
一些人喜欢生拉硬扯乱类比,是这些人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不善于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论证,不用类比,他们便不知道如何去说明一个道理。
4、非黑即白
这种思维只看到了事物的相反的两面或两端,忽视了其他方面或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间情况,而其他方面可能很多,中间情况也往往是最普遍的。
二元思维是一种常见的,也是一种很简单的思维。
就像电视机,一开始信息处理能力不够的时代,就只有黑白电视。
人也同理,脑容量不够,处理不了太多信息,就会非黑即白,小孩就会这样,大人还这样,那就。。。
5、错误推理
我们在与人的讨论中有时会发现这种现象:你说的话明明不是这个意思,但某人却认为你就是这个意思,然后他根据这个错误的理解进行批驳。
前面“女博士赤裸裸搞性别歧视”也属于这个类别。
社会学大咖李银河经常谈同性恋问题,不少人攻击。有个人这样攻击说:
“我是个医学院的教授,我认为,同性恋不宜提倡。”
分析:李银河从来没有说过要提倡同性恋,只是呼吁公众正视,而不要装作看不见而已。
这位“教授”的逻辑是:李银河你替同性恋说话,你就是提倡同性恋。“教授”他反驳的不是李银河的观点,而是“教授”身份来证明自己正确。这不是乱放炮嘛!另外,李银河也是教授,而且比你有名,按照这个逻辑。。。孩砸,你已经输了。
逻辑是什么?BBC 的纪录片《逻辑的乐趣》(The Joy of Logic)用生活中的例子,把逻辑的概念带到了我们的面前。这部纪录片没有blablabla讲道理,而是讲了一个故事……
三个逻辑学家走进一个酒馆,侍者问:
第一个逻辑学家一脸懵,咕哝到:“我不知道。”
第二个逻辑学家也说:“我不知道。”
第三个逻辑学家却笑着回答:“我们三个人都要喝啤酒。”
为什么第三个人会做出这样的回答?
侍者是问 “你们仨都需要啤酒吗(Would all three of you like a beer)?”,关键词在于all three(三个人都)。
若是第一个和第二个人不想喝酒,轮到他的时候,只需要说 “我不想喝酒” 就可以了。然而,前两个人都没有给出否定性的回答,只回答了“我不知道(I don't know)”。
这就意味着前面两个人都想喝啤酒,但不知道另外两个是不是。于是,作为严禁的逻辑学家,他们只能说 “我不知道” 。
而这个回答有两层意思:
1、轮到我了,我想喝,所以我不能说 “我不想喝”;
2、我不知道后面的人是不是想喝,所以我不能说“是”;
轮到第三个人的时候,他明白了前面两人的意思,他也正好想要喝,所以他回答“是”。
就这样,纪录片告诉给了我们逻辑的概念——
逻辑不是知识,逻辑不生产知识,它所做的事提供我们一套严谨的规则,用来组织和运用知识。
纪录片将深奥的概念融进了生动的故事中,这样的讲解易于娃子理解,也能够让娃迅速破冰,喜欢上这门新的知识。
这个纪录片虽然是给娃子看的,但其对逻辑学的讨论并没有浮于表面。
相反,它对这门学科的讨论十分深入:三段论(Syllogism)、布尔运算(Boolean operation)、悖论(Antinomy)、不确定性(Uncertainty)、不完全性(Incompleteness)……这些重要的逻辑概念,在短短的纪录片中都得到了很清楚好动的讲解。
为了讲解现代计算机科学的核心概念“布尔运算”,主持人Dave Cliff 教授让孩子们集体“变成一台计算机”:
并完成了 3 + 2 的运算:
全片对逻辑学中知识点的讲解是由一个个游戏构成的,爸妈们可以在观看过程中把这些游戏的玩法记录下来,在亲子游戏中对娃进行逻辑学启蒙,有爱又温馨。
此外,全片沿着历史的脉络,对逻辑学发展进行了梳理。
从亚里士多德到《爱丽丝漫游仙境》的作者查尔斯 · 道奇森(Charles Dodgson);
再到现代计算机的理论先驱,《逻辑的数学分析》的作者乔治 · 布尔(George Boole);
从德国数学家和逻辑学家弗雷格(Friedrich Ludwig Gottlob Frege)
和英国哲学家伯特兰 · 罗素(Bertrand Russell)
再到计算机之父阿兰 · 图灵(Alan Turing);
全片关于逻辑学发展史的论述,系统、简明又不失趣味。
比方说,在讲到三段论时,有这样一个例子:
没见过有人这么自夸的。
这就是著名的亚里士多德“三段论”啦,由大前提、小前提、结论构成逻辑的三要素。它是“知道自己终有一死”的苏格拉底发出了幽默的哀叹。
人终有一死(大前提);
苏格拉底是一个人(小前提);
苏格拉底终有一死(结论)。
纪录片最后部分大量展示“逻辑”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与应用。这部分对小娃可能有点深,不过,即使孩子看不懂,也可以感受到“逻辑”给我们未来生活所带来的无限可能性。
比如,计算机语言里都会用到逻辑运算(布尔运算buoolean),就有三个充满了逻辑韵味的算子:and、or、not。
布尔运算带来了计算机的核心:二进制。今天我们的计算机内部都是在用布尔逻辑运算。
为了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计算机里布尔运算的过程,教授让他们扮演成比特信息玩一个模拟游戏,这看起来非常有意思。
看玩这部纪录片,你也可以和娃一起试试里面的逻辑游戏,加深孩子对逻辑的理。
以后你看网上新闻下面的评论部分,当你看到一些有逻辑问题的评论时,可以拿来和娃讨论这些评论的谬误在哪里。早早练就娃的最强大脑,即使以后不去收税,也不会给人收税!
逻辑不仅影响着科学领域的发展,也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从选择哪条最快的回家路线到金融市场交易,从回答人为什么活着的古老哲学到未来的人工智能,逻辑无处不在。
对娃来说,逻辑不仅是数学、计算机等学科不可或缺的基础技能,也是他融入世界、认知世界的重要工具。
我Bing找到了这部纪录片的观影链接,英文语音中文字幕。 在公众号对话框(不是文末留言哦,是像微信聊天一样可以打字的地方)输入逻辑 ,就能得到观看链接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