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两个德国博士聊聊成长路上与书之间的亲密故事

Bing 英华兰DrBing 2021-01-21

不想错过我的推送?

请收藏甚至丧心病狂地“添加到桌面”
时而严肃时而笑岔气的干货Bing
带你鸡娃并客观认知这个世界
DrBing |  读书

最近大家被疫情封锁在家,娃子们也都没开学,有不少读者来问我:娃天天在家看ipad怎么办啊!

很简单,不如给娃选点好书啊!

于是想起我之前写过的这篇旧文——听两个德国博士聊聊他们和书的故事。今天旧文重发,老粉自动蹦过哦!


昨天周末,我Bing又例常和一帮德国哥们出去喝啤酒顺便吐苦水吹牛。

左边的简称Dr. R, 医学博士,是广州和睦家歪果仁医院的儿童医生,右边是Dr.P, 法学博士,一家德国企业法务咨询公司的驻华主管。

我们三个人平时都很正经,但一聚在一起,就会切换至逗比模式。

这是我们医法教三人组12年的照片

我Bing的朋友高度集中在医生和律师两个行业。

医生,律师和教育从业者,是社会上的三大“弱势群体”,因为这三个行业最容易被社会“道德绑架”,拿圣人标准作要求,所以往往苦不堪言,一聚起来就开启祥林嫂模式嘤嘤嘤地,特有共鸣了,感情自然杠杠的。

国外的医生律师况且这样,国内的就更惨了。

平时我们聚在一起主要目的就是喝酒吐槽,从而释放一周压力,简直就是扯皮厮混。

但昨天我们却聊到了深入的话题:各自在童年与书的故事。(话题太感性,害得最后2男生都有点不好意思,红着脸回家了呢


起因是我8起德国孩子目前的一个现状。

今年德国媒体在广泛讨论一个问题:近几年的小学入学新生受常年玩手机iPad影响,但抓笔有困难,有学习障碍尤其是阅读障碍的比例也比十年前大大提高了。

在高度发达的德国,我发现有一个现象:越是经济和教育上层的家庭,孩子接触触屏产品的习惯就越少,更多的时间会用在户外探索,运动和书籍上;

反而下层的家庭,家长不重视或不懂教育,用iPad游戏打发孩子。

“我们小时候无聊的时候哪里有游戏打啊,不能到外面玩腻在家里无聊的时候,只能找书看,无聊到饥不择食的时候,有时候连康德尼采都拿来看了。

我们三不约而同地说。“啊!你TMD也是啊?!”一下子这个童年的共同点就把我们的话题扯到了书上。

书与人格

先8一下Dr.R。

他在广州某个小群体算是颇有名气,对孩子的医务要求较高的家长喜欢送孩子去和睦家看病,有次朋友问我一个德国儿童咳嗽药,我直接让她咨询Dr.R。




事后朋友跟我说Dr.R医德极高,名气甚广,我心想:这个大呆子傻得那么厉害,真心看不出来这么有口碑呢。


Dr.R的出生在莱茵河畔一个富裕的医生世家,和我一样,是亚斯伯格谱系的自闭症光谱儿。

幼年起就是一个瘦小孱弱,其貌不扬的“班级食物链底层”的孩子,朋友少,总是遭遇别人嫌弃的眼光。

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找不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看着班上那些高大健壮,左右逢源的孩子,内心非常惶惑。

因为出身世家,家里自然藏书上万,Dr.R没有朋友,就只能和书作伴了。

让他眼前一亮产生对自己的定位和思考,是直到他读了一本书——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他说道:
那时我才十岁出头,看完以后我忽然发现,书中的皮埃尔深深地吸引了我。

他没有安德烈那样高贵的出身,英俊的外貌,不能在社交舞会上被女生青睐男生羡慕,他不会表达,沉浸在自己内心的世界里思考,和我是多么相似啊——但他才是这本书真正的男主角。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好像被托尔斯泰钦点了一样,开始觉得原来我这种人,也可以很有价值。

现在每隔一两年我都会再看一次《战争与和平》,这样每次我惶惑是不是要坚持做自己还是去模仿一个更圆滑世故的别人时,或者对自己感到不满和难堪时,我都会豁达坚定地告诉自己:

我还是那个木讷但深刻的皮埃尔,我永远不想成为安德烈,也不会变成安德烈!

所以说,Dr.R在一本书里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这个影子给他勇气,用自己的方式在这个世界上好好地生存下来,而不是痛苦地强迫自己去模仿别人。这是书对他早年最重要的意义。

“...子曰,学而时习之,...爸爸,如果我学缝纫,有一天我可以做和服,但读书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唔, 可能它永远不如缝纫那样实用,但读书使你有思考的能力,使你懂得思考,不论世道如何转变,只要能思考,你就能生存下去。

——《黄昏清兵卫》

书与命运

再来聊聊Dr.P。

Dr.P出生在东柏林,爸爸是一个国有机械企业的车间工人,妈妈是个家庭妇女。

德国不乏从社会底层家庭奋斗到顶层的例子,例如前总理施罗德就以“工人的儿子”作为政治筹码,但总体来说,即使在民主而且全民优等教育的德国,也是少数中的少数。

Dr.P五岁那年,妈妈在德国国家图书馆找到了一个清洁工的活儿。至此他的人生和书开始有了交集。

每天放学妈妈就请半个小时的假把他从学校接来,直到5点下班这几个小时,他只能百无聊赖地在图书馆打发时间。

在4年级前,我读书都仅仅是因为我在等妈妈的时间里没有别的事情可做,有时直接拿本百科一页挨一页地翻。

从4年级开始,我开始发现,学校学的所有东西在我眼前都变得那么通透,之前零散的知识显示出了清晰的纹路。

这些让其他同班学生抓狂似乎散乱无序的知识,我看着却大多觉得早已熟识,现在只是被课本和老师重新梳理了一下而已。

在我五年级的时候,班主任找来我妈妈对她说:孩子留在我们学校太可惜了,他一定要到Gymnasium去。

(德国不分初中高中,而是进入类似小学的Grundschule后,学霸型进入Gymnasium升上大学,学渣型进入Realschule,以后成为学徒手工业者等)

然后保荐我到了全区最好的Gymnasium。

除了我的老师,其实我应该感谢妈妈当时找的那份工作和我妈妈。

那个时候我们班很多孩子的妈妈都要工作,她们会选择把孩子扔在家里看电视,但我妈妈忍受了不便,坚持把我留在身边,给了我图书馆这个宝贵的环境。

如果不是这样,我想今天的我说不准会是一个工人,做着和爸爸一样的活儿,每天晚上拿一瓶啤酒,往沙发上一躺,直到在电视机前睡着。

对于励志典范的Dr.P, 书是引导他走上学习之路的钥匙;改变他人生道路的拐点。

我认识很多农村出身,在“读书改变命运”的使命下PK到社会上层的人,他们也许地位显赫(例如《匮乏症,穷人病和贱人病》里说的贱人病夫妇),但大多还带着一股市井气。

Dr.P 会更多一份人文气质,对知识少一份功利心,和对很多东西保持着毫无利益驱动的好奇和思辨。因为他早年的读书不是来自被迫,而是环境不知不觉的晕染。
我希望你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龙应台

Bing总结:
希望看完这篇文章,你家宝贝在某个无聊的雨天在家里百无聊赖的时候,随手拿起的不是一个iPad,而是一本书。


推荐阅读

《我的开挂姐姐:高情商是怎么直接转化为真金白银的》

《我们孩子所面对的两极世界——以及如何让他们在未知未来生存?》

教育实现阶层跃迁的秘密究竟是什么?




亲爱哒,近期有很多读者

说我太浪了,实话太多了!

好害怕我失联

怎么可能?我辣么热爱郭嘉!

不过其实, 我删文已经接近上限

你懂的。。。

所以还是留个后路吧!

请加我公众小号:

(长按扫码)


今日团品
1lily moon猫跟鞋优雅如猫的猫跟鞋,又美又舒服。比高跟好走,比平跟精致!复古性感,时髦不累人,让你美得更容易!详情请看这里。

2七彩思维-入学准备系列

幼小衔接专项教具,寓教于乐,快乐刷题!专利设计操作版,及时反馈游戏机制,在家也能系统鸡娃幼升小!详情请看这里。


|这是DrBing公众号|


【知性逗比,欢迎关注】
【合作微信】广告:yhlberry ,开团bernibong

本周团品
1lily moon 托特包经典不挑人、随性又百搭的托特包来啦!简洁设计高颜值,柔软细腻有质感!大容量超能装,一包搞定工作生活!详情请看这里。2Orchard Toys配对+拼写桌游

英国老牌专业桌游的明星产品,玩具大奖收割机!帮娃在游戏中理解单词构成,不知不觉搞定基础单词的拼写!!详情请看这里。


↙↙↙点击阅读原文进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