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式借钱=友尽仇恨生?这是什么社会心理根源
DrBing|最吃力不讨好的事
就是借钱
几天一连发生了好多件性质相同的不爽事件,原因只有一个:借钱。
PS:哦,不是我不爽,是别人不爽。但DrBing作为一名具有洞察力思辨力的人类观察者(八卦),所以也不爽。
国内朋友A和我诉苦了这么一件事。A的闺蜜有段时间生意不顺,向A借款几W,为时半年。A多金又壕爽,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后来想起闺蜜性格缺魄力,如果给一点压力应该会生意上有起色,于是隔天半笑着说要利息。闺蜜以为是按银行利息算,调侃道:”那么几十一百的你好意思要?“
A脱口而出说:“那就按照某宝算利息。” 其实A真没想过还款时会要利息,就算闺蜜给,她也不会收。
但当时闺蜜没吱声,明显是不爽了。
后来A给闺蜜打了钱。奇怪的是,打钱后闺蜜不再和她像以前那样亲密聊天了,每次朋友搭话,闺蜜的回应总是透着冷冷的不理不睬。
钱是借了,为了“利息”这么句玩笑话,友谊彻底变了味。闺蜜的心态不难理解:我和你的多年交情,原来就值这千把块利息?这朋友没法做了。
比起A,B叫做遇人不淑,每次无一例外是:友尽仇恨生,下面是他自述:
大学,一室友借35元,没按期还,问其要了3次,他怒色把钱塞给我,后来见我就当没看到一样。
工作后不到3个月,一大学同学问我借100,当时我工资才800,我立刻借了,后来过了2年见面,他居然说我借的少了,说班里的另一个同学二话不说给了500,我当时就震惊了:100元可是我一个月的伙食费啊!
一个朋友,我借给其大概有8k多,当时我一个月1200的工资。连续数月借给他,说工作2年后后归还,无利息,结果2年后他一个字也不提,4年后,我实在忍不住提了一次,他立刻朝我暴怒!并说:“我把钱下个月还给你!以后我们就是陌生人!”
一亲戚儿子换房,让我借给她2-3万,我当时卡里也不到1.2万,还住在治安极乱+噪杂的小房子里。我说没钱,亲戚在电话那头歇斯底里的开始辱骂我,说我没良心!不堪入耳的语言,我就不想说了。
后来我在自己失业的情况下给她几百,好几天,无音信,我担心是不是汇错了,所以打电话问她,结果她说:你借的那点钱,还好意思来问收到没有。妈呀!!!给你钱,是我义气,不给你钱也是我的本分,现在你收到钱了,连是否收到都不通知我一下,谢谢的话,我也不指望你说,你倒好,反而怪我给的少!
我还有一个未见过面的亲戚,我给她孩子送衣服,大概几百元的,人家一个电话也不打过来说一声谢谢,连收到没有也不说,还是我打电话去问,才知道已经收到,我还担心寄错了地址呢。现在,人家在后面说我没给她钱。过节日我发短信息,人家不回复。
前些日子,我还想着给这个亲戚钱呢,现在人家连一个祝福短信的回复礼貌短信息都回,连最起码的礼仪都不懂,算了,我是不是脑子有病,非要去巴解一个从来没有见过,也非常有可能一辈子不见面的人?
每次借给人钱后,被人当作恶人。我从今以后尽可能在借钱前当“恶人”,微笑的说:钱,我没有!
DrBing一直以来都觉得这是一件行为学和社会学都无法解释的现象:
按照正态分布定理,社会道德人群分布应该也是纺锤形的,道德高尚的君子和品德低劣的贱人应该都是少数,中间人数最多的是遵循社会基本操守的普通人。
助人本来是一件高尚的事,欠债还钱就算不感恩戴德也是天经地义。纵观各大论坛关于借钱的帖子,哪个不是成了血泪楼,回复汹涌彭拜的?为什么拖债不还最后友尽甚至成仇的事件会如此频发?
难道真的是”中国人的劣根性“导致中国”贱人“居多吗?那么多贱人社会不暴动才怪!
姑且看看素来做事分明、国民素质高的德国。
这个故事是德国亲戚C告诉我的,十年前,C有对至交的夫妇好友,丈夫忽然意外去世了。给无业的太太留下的只有一所没还完房贷的房子,儿子当时正在深陷酒精中毒。
于是她向C求助偿还房贷以免失去房子。C夫妇俩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们去了律师处,做了公证,每月还一部分,2年内偿还全款。
实际上,直到上个月,才还完最后一笔款。借钱这位太太也不是贱人,只是以她和儿子的处境,两年还完一开始就不现实,而且她知道,C一家是富商,这钱不急用。不是说救人救到底送佛送到西吗?
半推半就就拖了十年。麻蛋。
是的,C的确不急用钱,但他们想起这事儿,说到:
夜里都睡不踏实的,不是欠人钱的,而是借人钱的。
“至今我们也不后悔帮助了她,今天我们也还是朋友,但同样的事,一定不会再做第二次了。那种不踏实的感觉我们忍了十年!泥煤真的够了!”
原来,除非高素养君子道德楷模,拖欠甚至不还这种“贱人”心态原来是无论中西文化,人人皆有。在借钱状态,非常容易被激发——尤其是别人有钱,自己落难时。
这就是人性。
德国一朋友D近来跟我说了这么一个故事。
几年前他家准备公寓换别墅,首付已给,贷款条件是需要在银行放置一笔几十万的存款三个月不动,他一时拿不出,找朋友暂借周转。他青年时和一名同龄的瑞士富N代结为至交,至今几十年好友,于是就很自然地问那个富N代借钱,丝毫没有怀疑过富豪会有任何拒绝的可能。因为:
1会走流程,写借条,做公证
2用途保险,没有无法偿还可能
3多年交情
4对于顶级富豪,这钱连零头都不算
没想到,瑞士富豪一口回绝了。他礼貌地说:“对不起,我从不借钱。”
朋友当时就像万箭穿心天打雷劈外焦里嫩,为这件事郁闷了很久,先是怀疑几十年的交情,然后怀疑自己的交友眼光,最后想:当我有了困难,有能力却不能挺身而出的朋友其实是算不上真朋友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这朋友不值得再交了。
冷静了一段时间,他才想起:“不对啊, 人家再有钱,不代表就有借钱给我的义务啊。何况多年来他也的确帮过我很多实质性的忙。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因为借钱一事和他友尽,那么,
不值得交的朋友,应该是我吧!”
这么一想就舒坦了。
后来两人心里也没有结梁子,一直还是好朋友。
为什么中西方人性一样,中国发生的借钱还钱故事,剧情就容易发展成天雷狗血呢?
因为中国文化中,
道德,人情和财务全混一起了
首先,道德绑架别人和自我绑架。
亲戚间,有个成语叫:血浓于水,于是只要有点血缘关系,就是一家人,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你二姑的大侄子的堂妹的表舅问你借钱,你不借就不是东西。这是当今中国,这个从农耕文化家族文化迅速迈入现代社会,过渡阶段的典型价值观冲突。
凤凰男裙带关系问题,亲戚家熊孩子捣乱毁物,一系列网络热议社会现象,根源一样。
朋友间,有个成语叫:两肋插刀。生活在人情社会,我们特别容易迷信朋友的力量,借此满足自己内心某种社交不安全感。两肋插刀根植于先秦贵族的门客文化,江湖侠客的仗义文化,甚至上海滩、黑社会等浪漫主义现代影视文化符号。其实,上述全部,都是基于牛人之间的“等价值观相互欣赏”和“人际隐性投资”,它是一种基于高水准识人水平的高段位投机主义行为。普通人玩,玩坏纯属正常。
仍然很多人(尤其是男性)会自豪于一种扭曲的友谊观:金钱是粪土,粪土都不借?哼,卑鄙小人。
——孩砸,你电影看多了。
中国人太容易被这两种人情观绑架了。
圣母用之绑架自己,圣母病和贱人用之绑架别人。
其次脑残太多了。
天涯上有栋“借钱血泪史”楼,其中有两个回复是酱的:
“家里老父亲住院开刀,家里准备了一笔钱,一个熟人突然打电话过来说他朋友的孩子得癫痫要去北京看病,问我能不能借个万八的,我说我父亲住院我借不出,他说没多还没有少吗,你看看兜里有多少帮忙凑凑。 我当时哭笑不得,我说你朋友的孩子有病,你是他的朋友你该帮他,他说他没有。我说我父亲开刀你可不可以找你朋友帮我筹点儿。他把电话撂了!”
“一个十多年关系的同学,五月借我了一万,借给他亲戚买房子,说发工资还,一直到现在都说没还,十几年的关系被这一万元给毁了。”
人家可是是借花敬佛,让别人承受风险,自己做活雷锋啊。这简直是人类社会史上最荒谬的借钱理由啊。借钱者何止是脑残,简直应该送至反人类行为研究中心观察。
面对这种请求居然还认真对待,甚至借钱的,应该一并送入市脑残医院进行医治。
除了借花敬佛外,偿还能力不确定,用于投资,交情浅薄,我穷你得借,你有钱你得借,我除了你不认识别人你得借,都属于反人类常识的离谱请求。不需考虑,3个字:
滚犊子
最后就是怂包太多了。
故事2中的B,就是典型做好事拉仇恨,传说中的软柿子人格,招贱人星球人,怂包体质。
首先,怂包体质可以召唤出贱人,因为贱人总是找最低劳动成本、最低风险成本,最高收益对象下手的。完美对象就是怂包。
其次怂包是一种能把人本性的恶召唤出来的人格,就是说一个道德水准一般的人,问其他人借钱就会按时还,遇到怂包就不还了;遇到其他人会彬彬有礼待遇公正,遇到怂包就忍不住想欺负,占便宜。
遭遇一两个贱人,是运气问题
一路招惹下来,是体质问题
(招渣男,招骗子,招坏领导体质同理)
体质是可以追溯到人格塑造早期的。
之前我有篇文章讲了女生“招渣男体质” ,还有一篇讲“讨喜人格”,两种早期体验下的孩子都是怂包胚子。
中国父母开始接触养育中的心灵,人格可能还不到5年。即使现在,纵观育儿教育界,小宝父母只看吃喝拉撒;大宝父母只看成绩才艺。心灵人格科普还停留在原始时代。殊不知这两项对整体人生才是最重要的金字塔底层基础:心灵是处理人和自己的关系,人格是处理人和社会的关系。底层没弄好,上面再好也会塌。
现在都这样,我们家长那代养孩子更是乱搞实验田,我们这代人满地怂包太正常了。
三重原因作用下,华夏大地满是同时被人绑架,又绑架自己的脑残怂包。
如此一来,中国式借钱,画风怎能不狗血呢?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本质,就是处理平等交换的艺术。
而钱就是物质的社会等价交换物啊,
所以,借钱自古以来,就是
人际互动中难度系数最大的
就是说,借钱是高段位的玩意。逞一时之快借人,也活该后来吃力不讨好友尽结仇给自己添堵了。
为了避免添堵,共建和谐社会,西方一早就形成了这种观念:
Friendship and money don't mix (英语谚语)
Argent et amitié fait rarement bon ménage (法语谚语)
Bei geld hört die Freundschaft auf (德语谚语)
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一个意思,就是:
友谊止于金钱。
和中国相反:
道德,人情,财务各不相干
所以那个瑞士富豪可以拒得那么干脆,
朋友D被拒后也很快释然。
做不了彼此的提款机,但还能做朋友嘛。
就是一个基于社会观念的简单原则。
不需讨论,约定俗成。
看起来很冰冷,实际上减少了很多社会摩擦。
金钱本身并不复杂,
复杂的是人性。
千万不要去考验人性。
接受这个事实,中国式借钱之狗血情节就不会发生了。
所以,每当有人提出某个让你心里有一丝疑虑的借款请求,
完全不要纠结,因为这个感受告诉你
这,已经和助人没有关系了。
“你不是贱人,我也不是抠逼,
”我只是不想考验人性,
“所以,
完啦,这才发现
我居然那么多天没更啊!
辣是因为我居然不小心
自动切换到了圣诞模式
完全无心向学啊,怎么办?
但是今天我意识到,和当妈一样,一只
我滋到错了。。。
~( ̄▽ ̄~)蛋四(~ ̄▽ ̄)~
我无怨无悔,因为
﹀
|这是DrBing公众号第209篇文章|
【知性逗比,欢迎关注】
﹀
工作微信:BCDoering
菇凉们,醒了粗来写评论拉~我先去碎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