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特别报道:明德致用 百年树人 ——铜仁学院办学历程巡礼
11月12日
《贵州日报》整版刊发了
《明德致用 百年树人
——铜仁学院办学历程巡礼》
随小编一起来看全文
↓↓↓
1920年,风雨如晦。在铜仁市锦江北岸两板桥,在铜仁学院老校区旧址,明德学校破土而出。从那一刻起,“明德”精神在这里生根、发芽、绽放。
百年筚路蓝缕矢志弥坚。从明德学校到铜仁学院,从两板桥的红砖瓦房到川硐教育园区的现代学府,栉风沐雨、几经迁并、数易其名,无论处于哪个办学阶段,“明德”精神始终激励着学校的成长,“明德”二字始终是校训的首要内容和育人的基本准则。
百年时光荏苒更上层楼。乘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春风,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铜仁师范专科学校组建;2006年学校在铜仁师专基础上升格为本科院校;2013年铜仁学院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
2016年,“十三五”开局之年。铜仁学院开启以区域内一流(培育)学科教育学与省级重点支持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融合引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一体化格局。2020年,“十三五”收官之年。中国共产党铜仁学院第二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进一步明确了将学校建设成为综合办学实力居全省新建本科院校前列、改革创新发展在全国百所应用型高校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
2021年,“十四五”开局之年。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委教育工委和铜仁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铜仁学院成为贵州省2020年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新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等领域成果丰硕,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在锰系新能源材料研发、锰汞固体废弃物再资源化等方面优势明显,农业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在山地生态优势农林资源产业化、梵净山种质资源开发应用等方面独具特色。
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铜仁学院牢牢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坚持育人为本,构建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自主学习+项目课程”的“山”字型人才培养模式,将通识教育作为“山”的根基,专业教育是主峰,自主学习、项目课程为左右侧岭,把立德树人贯穿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形成“尚贤尚能”的校风,“为师为范”的教风和“善思善行”的学风,构建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当代厚兵背着行囊来到铜仁学院,成为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一名学生时,他从未想过,自己会走上创业的道路。
在学校的引导和老师的栽培下,代厚兵开始接触创新创业项目,并通过参加赛事活动成立了志搏众创团队,一举斩获“创青春”全国大赛铜奖。毕业后,志搏众创团队入驻铜仁学院大学科技园,形成了年创收3000余万元的大学生创业企业,为铜仁学院、铜仁职院等高校学生提供了80000多人次的兼职及就业岗位。
以“山”字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支撑,材料化学研究团队党支部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创新性地实施一名党员带领一批学生、深入一个企业、领办一个项目、解决一个问题“五个一”工程,传承弘扬报效祖国、服务家乡、把论文写在铜仁大地上的科研精神。
“如果不是黄老师,我可能大一就退学了。”毕文勇是2014级材料物理班学生,大一时因挂科5门萌生了退学的想法。支部黄伟老师带领他进入自己的研究项目,给他压担子、指路子,他因黄伟老师的执着不断改变自我,先后获得挑战杯贵州省三等奖,申请专利4件,其中公开2件,还获得了铜仁学院学生最高荣誉“明德学生奖”。
在“五个一”工程中,学生们在零距离接触生产研发一线、融入企业环境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增强了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十三五”期间,学校获批国家师范类二级认证专业1个、第二批全国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创新设计了课堂教学质量“七性”标准,持续实施建设“金课”打击“水课”专项行动,研究成果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参考》。学生在“挑战杯”、艺术展演等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37项、省部级奖项336项;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获国家级立项84项、省级立项175项;学生发表论文192篇,获得专利35项。2018年,“素创力”团队以唯一一个在校大学生创业团体的身份被铜仁市委市政府命名为“铜仁市文化创意示范基地”。学生年均就业率94.8%,用人单位满意率92.3%,居贵州市州本科高校前列。
“本科生导师制+学生学习团队”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学生的制胜法宝。在专业导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利用寒暑假时间自主做课题、写论文、申请专利。2021届食品科学与工程班41人报考研究生入学考试,27人通过国家线并全部被录取,录取率高达65.89%。其中,考上中国海洋大学等双一流高校或科研院所学生14人,占录取高校的51.85%。该专业连续四年考研录取率全校第一,考研团队获“明德学生奖”,是名副其实的“学霸专业”“学霸班”。
从明德中学时所采用的西式教学形式,演变到今天开放办学、海纳百川、为我所用的办学理念,学校先后与80余所国(境)外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建立海外实习实训基地10个,与柬埔寨王国教育青年体育部共建“柬埔寨本科人才培养基地”,迄今已培育了1500余名留学生。他们中,有在“7·23”老挝阿速坡省水电站溃坝事故中,以翻译人员身份参与中国蓝天救援队救援行动,用“中国话”救“家乡人”的陈睿、宋琦,有贵州省地方本科院校中唯一一个获2017年度“全国百佳校园足球协会”的铜仁学院留学生足球协会。“留学铜院”成为一张亮丽名片。
百年薪火相传弦歌不辍。铜仁学院坚持“明德铸魂·致用立本”的办学理念,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了以历史学家张皓、企业家何光亮等人为代表的一大批学术精英、行业翘楚、党政干部、教学名师,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早在铜仁师范专科学校时期,学校就明确了为黔东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责任与使命。2006年升本之后,学校培育形成了“扎根山区·服务地方”的办学特色,全面推行“育人为本、科研先行”发展战略,创新性地提出“引社会服务之水、灌人才培养之田”的融合育人模式,并得到了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与发展中心肯定。
“十三五”期间,学校获科研项目经费15540.87万元;承担科研项目1420项,其中,国家级44项、省部级185项;获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29项,其中省部级以上35项;建成省级区域一流建设学科1个、省级重点(含支持)学科6个、区域内一流建设学科I类学科群1个;各项成绩排名全省高校前列。“贵州省梵净山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获批为省级重点实验室,填补了铜仁市省级重点实验室的空白。2019年,在中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排行榜中(全国702所),学校省域科研综合竞争指数排名全国第11位。
“十三五”末期,学校专任教师中博士学位教师占比33.3%,高级职称教师占比73.6%,科学研究硕果累累,多项成绩排名第1。
2018年,学校国家自科基金项目立项数和资助总经费均排名贵州省市州本科高校第1;2018年、2019年,学校连续两年在全国高校南大核心期刊(CSSCI)论文发表数量排行榜中排名贵州省市州本科高校第1;2019年、2020年,学校教师学术水平、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连续两年排名贵州省市州本科高校第1;2020年,学校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立项数、省级科学技术奖获奖数排名贵州省市州本科高校第1。近三届省哲社奖获奖总数排名贵州省市州高校第1,近三年省科学技术奖获奖总数、CSSCI来源期刊发文量均排名贵州省市州高校第1。
学校校长侯长林教授在《教育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160余篇,上榜2018年度全国人文社科学者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数量排行榜前100名,获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并两次获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名博士的论文分别入选AIE全球关键科学文章、ESI高被引论文,产生较大国际影响。
学校把社会服务成效作为重点考核指标,率先在全省高校成立产教融合创新发展联盟,引导博士、教授围绕铜仁优势产业进行深度研发,完成横向项目800余项,合同经费7200余万元,涌现出了“养殖博士”张俊波、“田野教授”高健强、“油茶博士”胡玉玲等一大批“土”专家。
“沙子空心李好吃,但不易储存,采摘下来的李子在常温下最多只能保存两三天,这使得空心李鲜果销售压力空前巨大,极大制约了这个产业的发展。”
2013年11月,张绍阳博士作为铜仁学院“硕博下基层”活动首批人员,前往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沙子街道挂职。七年时光,他带领师生科研团队将空心李贮藏保鲜从原来的两三天延长到七周,果实采后加工(果脯和果干)等技术研究和应用推广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自从张老师来帮我们研究空心李后,我们的产量和质量都提高了,特别是现在李子可以保存更长的时间,真的对我们种植户帮助很大。”沙子街道的李子种植户黎彩平说。
作为贵州“非遗”培训基地,学校还多次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在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艺术的同时,为贫困户提供新的出路。第一期的学员马利亚在毕业之后不仅开设了刺绣公司,还针对精准扶贫户展开了培训。
“引社会服务之水、灌人才培养之田”。李刚凤老师先后带领了45人次学生完成社会服务项目9项,参与项目的学生申请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7项,发表论文20余篇,获专利22项,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贵州赛区二等奖1项。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学校五年共投入扶贫资金500多万元,师生积极踊跃下基层、进企业、去农村,涌现了“泥鳅教授”梁正其、“科技扶贫六兄弟”“文军扶贫巡演队”等鲜活的典型案例,2个基层党组织和3名党员分获省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个人称号。提交的《贵州省油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及决策建议》《关于加快推进我省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建议》获贵州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学校发出“抗疫脱贫两不误·建设家乡勇担当”的倡议,500余名青年学子积极响应投身当地脱贫攻坚一线、261名青年学子投入疫情防控一线、8名护理专业学生主动请缨奔赴防控一线参与医疗救护,用实际行动诠释明德印记、大山情怀。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学校全力推动“百名教授博士助力乡村振兴下基层”行动,聚焦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面组建了31个项目团队。100余名教授、博士,上千名青年大学生奔赴基层一线,深度融入、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将高校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
百年砥砺奋进意气风发。铜仁学院坚持“铜仁需求·国家标准”“依托梵净·服务发展”的办学理念,主动融入铜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积极搭建广阔实践平台,融合协同育人能力持续提升。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铜仁学院坚持把立德树人的共性要求内化为办学治校的具体措施,把党建质量提升作为办学治校的根本保证,深入实施党建政治统领、思想领航、强基固本、党员形象、创新发展“五项工程”;深入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构建完善个性化的“明德印记”思政工作体系,以党建、思政工作统揽教育教学。
2007年9月,铜仁学院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学生,张蕾。张蕾8岁时,父亲双目失明,母亲丢下她和弟弟离家出走。弱小的她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一边读书、一边照顾父亲和弟弟,在考取大学后,为了方便照顾父亲,她带着失明的老父一起上大学。
张蕾的大孝,诠释了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她的人生,彰显了铜仁学院“苦心励志·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2011年,张蕾荣获“全国道德模范”;2013年,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毕业后,张蕾留校担任老师,在立德树人中接续发挥榜样的力量,传承学校的人文精神。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体现。老师要帮助学生起好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学生要铆足劲,要有‘苦心励志·追求卓越’的精神,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学校党委书记朱洪波对如何加强思政教育、传承大学文化、提升学校发展软实力提出了要求。
在学校的教育与影响下,青年学生冉浪在毕业后以“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的姿态投入到脱贫攻坚的战场中,担任了松桃苗族自治县永安乡白果村党支部书记。2020年2月,白果村顺利脱贫摘帽,冉浪先后荣获全市脱贫攻坚先进共产党员、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学校成为贵州省高校“基层党建主题实践活动”一等奖获奖高校;2个党支部先后入选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创建单位,是全省唯一连续两次入选的本科高校,其中一个支部已于2020年通过验收。学校获批贵州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和贵州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文化育人:铜仁学院“明德印记”思政工作体系建设》获批全省“十个一”精品项目立项,由省教育厅推荐报送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网”全网推送学校思政工作典型经验。关心帮助“后进”学生的工作案例《铜仁学院学习奋进教育实践活动纪实》获全国高校关工委工作十大品牌优秀案例。
疫情期间,学校将战疫活素材与思政原教材充分结合,组织教师开展了《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专题网络思政教育十三讲》,由学生授课,开展了“听我来讲战疫思政课”活动。《铜仁学院五千大学生 网上学战疫思政课》获教育部社科司官方网站推送。
明德之花,姹紫嫣红。以“明德印记”思政工作体系为统揽,学校构建了明德荣誉体系,设立了“明德印记·典型人物”评选和明德学生最高奖。近年来,涌现出了全国优秀青年志愿者、贵州省十佳诚信青年张钱,贵州省劳动模范田淼,贵州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张绍阳,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杨治毅,贵州省“最美劳动者”梁正其、陆艳,“贵州好人”“最美警嫂”“铜城仁者”田仁碧,全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李念、易萌等一大批师德楷模;涌现出了见义勇为与死神抗争的“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全省最美大学生、“贵州好人”何林霞,点亮生命之光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刘辉,以及“全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团支部”等一大批明德英才。
百年以文化人成就华章。铜仁学院坚持“苦心励志·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注重加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锤炼师生“厚重·灵性·担当”的大山品格,奋笔书写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新篇章!
明德致用,百年树人;梵山回响,净水奔流。
铜仁学院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全国高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全国西部计划“优秀项目办”、贵州省首届“高校文明校园”等称号;是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建设高校、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奖”获奖高校、贵州省“十三五”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贵州省首批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高校。2019、2020年,在“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行榜中,连续两年排名贵州省市州本科高校第1位。
回首过去,峰峦叠嶂。在明德精神的烛照下,铜仁学院把学校的转型发展融入国家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将学校的“强校之梦”融入“中国梦”中,凝聚起实现内涵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
展望未来,万水千山。在立德树人的征程中,铜仁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守“小而精”办学传统,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殷切期望的新时代中国青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省教育厅在《贵州日报》推出“三全育人”系列报道,铜仁学院3次入选
● 《贵州日报》教育特别报道:铜仁学院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
来源:《贵州日报》(2021年11月12日 特别报道)
编辑:徐 春
主编:张朝飞
审核:叶 丹
整理: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