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隐形的声音,正式见面!

MoW無用博物馆 P8星球
2024-08-30


赤松音吕(日本)

Jamie Maule(英国)

Christina Lan(美国)

李心怡(中国)

MafmadMaf(中国)

马仕骅(中国)

周东&梁宇珏(中国)

张回(中国)

赵淼(中国)

张一丁(中国)


***按名字首字母排序 


2021.10.17 - 2021.12.12

10:00 - 18:00


***每周一、二、三闭馆,17:30 停止入场


Museum of Waste

MoW無用博物馆


***湖南省长沙市远大三路1号远大城内微笑金字塔


学生票  RMB 39

正价票  RMB 49



***扫码购票并在活动介绍页面获取票务详情






開幕式回顧

              Opening Ceremony


10月16日,MoW無用博物馆,P8星球以一场实验音乐派对开启了2021夏季艺术驻留成果展“隐形的声音”。






以声音为主题的第五期艺术驻留,缘起于Angela(P8星球联合创始人)及Peggy(MoW無用博物馆艺术项目负责人)在北京看到的一些与声音有关的展览。


在大众逐渐走向艺术的当下,行业内的从业者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拓展创作与表达的边界,给艺术注入新鲜感与生命力。Angela与Peggy希望她们看到的那些充满创意、创新、创造的展览也能在长沙实现,这也是P8一直以来倡导的精神理念,于是,我们确定了本期艺术驻留的主题并最终呈现了这场展览。





而P8的另一重要理念——可持续,其实也在这次展览中有所体现。我们一直强调可持续不只是环境保护,而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包括环境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的发展。

开幕式上,Angela提及声音与可持续的关系,说声音就像一个网,不只是包裹了我们自己,还包裹了我们周围的生态环境、社会交往等等。声音的产生,代表着背后存在的人、事、物,展览聚焦于此,也是希望通过这些作品,讨论背后内含的不同议题——生活环境与文化习俗、人类需求与科技发展、个人与群体与时代发展、世界范围内交流的实现与阻碍、人类设施与共存物种的影响、声音可视化的研究与实践等等。


回忆驻留项目的开始,Peggy说招募艺术家,阅读他们发来的资料很像是一个开盲盒的过程,艺术家会分享给自己什么样的生活经验、未来又会在MoW里构成怎样的故事。

展览开幕前,由于布展进度,我们并未对作品进行详细介绍,当然,我们自己也一直在期待着这个故事的呈现。




在展览正式完成后,P8团队认真看了一遍,我们惊喜于艺术家的思考角度,被展签上的创作故事所打动。希望接下来通过对作品的介绍,将这种感受传达给你,吸引你来到现场,听展、看展,关注、思考、并与我们产生共振。




作品介紹
              About Works



我们最频繁往复活动的周遭,充斥着我们所熟悉的各种声音。而在各自方圆之地以外,不同人群和物种的生活与活动,形成他们所熟悉的声景与场域。我们的生活与日常之外他人他物的日常,平行又交融。




猫耳朵 /赤松音吕



  这个作品是基于在长沙几只流浪猫身上安装微型录音机和GPS记录猫生活区域里的声音的实地研究。


声音装置、扬声器(与实地调研时猫的数量相同)只是简单地设置在废物博物馆的展览空间,让观众能够更加专注于扬声器发出的声音本身。此外,基于GPS数据而来的猫的运动轨迹通过投影仪投影到地板上。


人们通常不关心房屋之间的狭窄缝隙和沟渠,但对于猫来说,这些是必要的路径。下水道的声音、人的脚步声和谈话声、老鼠等其他动物吃剩的食物等……可能都可以在记录的数据中听到。 大多数流浪猫在清晨或深夜人们睡觉时四处游荡,但有些猫可能会在白天从人们那里得到一些食物。 与人保持适度共存的流浪猫的行为模式,非常适合作为田野调查对象来采集人们生活背后的声音。


走音 /赵淼


  赵淼是一名自由艺术家,影像声音是其主要表达方式。一直参与不同地方的探索与实践,相信创作意识和才能导致旧的经验不断被挑战被更新,进而导致我们对不同事物产生的刺激也不断进行变异;艺术之于人的作用是某种意义上的生理/心理刺激,但这种刺激是一直受到理性和新经验的影响而变化的。


本次作品是一系列环境装置/表演(也可勉强归为大地艺术)。作品最佳呈现和观摩方式是进入创作环境体验,但介于场地要求,此次系列作品呈现为影像。


此系列主题是有关声音的、与自然的互动,玩味抽象/具象声音,以及“有机”音乐(organic  music)。“有机”音乐是指作者录制并解构自然界的声音素材,且用较为主观的艺术表达来重构素材,使之成为全生态音源的拼贴音乐;但听感却和拼贴音乐又不一样,更接近电子氛围音乐。


系列题目包括——房子,歌者神山,树琴,山中马林巴,转塔,有机音乐与动画,雾幕后的故事。


放映空间内, 四张蒲团面前有一排镜面,观者也带着镜子面具入场——如果你是一面镜子,你照镜子时会看到什么?当纳西索斯看水中倒影时,失去了脸部的ID是什么?他会看到无限延伸的层次,但每一层都是被抽离的空间,看似无限但实则是光在两者间疯狂回跳的时间概念——是光的“往返跑”。这个黑屋中设置镜面的伎俩,其实是希望观者抽离习惯的生活空间,进入到影像中的自然。


 /Mafmafmaf




  生命的神秘不是等待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体验的现实。

—— 法兰克·赫伯特《沙丘》


2021年八月的中下旬,刚经历完一次全国多地疫情并发的震荡后,我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进行驻留和创作。该地区属于嘉绒藏区,地处山谷之中,四周被四座被当地人尊称为神山的山脉包围,其中一座是比较为人熟知的墨尔多山。在这次驻留期间,除了感受山区特殊的地貌、气候之外,也深切体会到嘉绒藏区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


这次驻留的核心创作方式是田野录音,是将现实存在的声音(或声景)作忠实的记录。在一开始,我也想过多次把录音素材解构、进行二次创作,比如做成音乐、合成新的声音或者做一个与原始采样无关的具有交互性的装置作品。然而在 20 天的驻留生活体会并进行大量的田野录音工作之后,我发现这些原始的、质朴的、不经修饰的声音在当下是如此珍贵,便决定要以最简白的方式呈现这些声景时刻 —— 造物主最无私的馈赠和最无情的凝视。


我专心地寻找这些声音,并在田野录音的同时用影像同步记录:影片为垂直 16:9 构图使其具有「肖像感」,强调发声物体或声音场景的对象化(Objectified);声景和影像的构成(Composition)在这次的驻留创作中是被关注的。而声音收录的角度比垂直构图的画面要大得多,因此在观看这些影像的时候听到的,将会远超幕布之外。这块接近 8 米的纱幕和席地而坐的观众之间的高度差,是我(人类)和生养万物的自然、环抱藏寨的一众神山、高耸的嘉绒古碉等之间的关系的延伸。


与我们相互凝视的,

是山,是塔,是瀑,是河,是镜 ... 是她。


注释

【经幡】佛教传入藏地后,经幡与当地原始宗教习合,发展出名为「风马旗」的经幡,藏语称为隆达,「隆」是藏语的「风」,「达」是藏语的「马」,故汉译为「风马旗」。其幡布上绘有驮运佛法僧三宝的马,意思是借由风的力量如同马匹,载运经文送到各地利益众生。





声音本身作为信息载体,与声音相关拓展而来的观点又如何得以呈现?语言的诉说、信息的传递、感官的认知协调等等这些关于声音的衍生命题成为艺术家的关注方向时,他们又将如何构筑出反映更为宏观现象和引发思考的作品?




56-75分贝 /周东&梁宇珏



  声学车辆警报系统(acoustic vehicle alert systemAvas)是一种现在普遍安装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声音装置,模拟了汽油与柴油汽车发动机在运行的时候发出的噪音,用于给车外行人发出适当性的提示声响。


所有新能源汽车都必须配备声学车辆警报系统这一条例已经相继被各国纳入法规,并且要求汽车在行驶时声学车辆警报系统必须发出56-75分贝大小的连续噪音。全球的汽车制作商们为了创新,提升品牌竞争力和用户驾驶乐趣,也开始与艺术家,声音工程师合作,在声学车辆警报系统上制作数字模拟声浪,定义与创造一个完全不属于我们之前的听觉体验的全新的声音世界。人们并不能直观的仅通过一种以前从未接触过的全新的声音信号辨识出车辆行驶而来的汽车,而需要通过每一次的观看,让视觉信号与声音信号在无意识的训练与经验中达到认知统一。但是这种认知方式似乎无法适用于盲人。


三屏的影像由15个盲童的NFT视频肖像组成,展示了他们第一次听到声学警报系统的数字模拟声浪,并根据每个盲童的反馈重新编辑了这些数字模拟声浪作为视频配乐。三组视频与立体声以环绕的形式展开,重新模拟了盲童第一次听数字模拟声浪的场景。


同时这15个盲童的视频肖像NFT展出于Opensea网站,每一个售出的NFT所获得的资金都会用于帮助这些盲童。


心怡 /李心怡

  “心怡”这个名字常见于90年代出生的女性。由于流行文化的建构,这个极具女性气质的名字时常与一种浪漫、脆弱与庸俗感相关联。在这个作品中,故事的主人公有着和艺术家一样的名字。故事基于艺术家自己的经历以及关于网络上的同名者的碎片化的信息。伴随着自我剖析以及对她人的窥探和幻想,共生的现实和虚构推进叙事的进行。艺术家运用声乐与语言的调色板来构建新的声音身份,以此来挑战自身面临的偏见与文化规范,并提出更有趣、更平衡的现实。


无题 /Jamie Maule




  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以前,一个英国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到达中国需要五六个月的时间,现在可以在几个小时内实现,两国之间的交流可以瞬间发生。曾经来自地球两端的人们甚至可能不知道对方的存在,但今天对其他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已成为常态。促进这一点的全球通信和旅行系统也提供了世界各国政府之间的合作,使得针对全球范围内发生的世界性问题采取行动措施变得可能。然而,尽管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程度很高,但地球仍然陷入冲突,并因气候变化等全球问题陷入瘫痪。


这是一部带字幕的音频作品,并附有调研照片,作品讲述了为连接世界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努力历史:海底通信电缆和构建的世界语。这些努力背后的故事揭示了创造和使用它们的人们的希望、成功和失败。





不可屏蔽的听觉,与其它感官相串连,延展开人们超越眼前之物的想象。无法设防又不易察觉的声音元素,融合人为介入的行为,如何改变声场的变化又产生怎样的回响?




十二生肖钟 /张回




  中国古人以十二生肖的出没时间以及十二地支的轮转来对应一天中的十二时辰。比如牛深夜1-3点吃草耕地,农人也需起来喂养,丑时的概念便逐渐形成;清晨7-9点据传是「群龙行雨」之时,辰即充满了雨雾之音。


时间的观念与日常作息的声场为伴,也镌刻着生存的规律。到了现代,一方面诞生出更加变通和弹性的时制,另一方面却也表现出制度对人内化的奴役——新的时间法则伴随机器的不断发明,藉由声音传达到每时每刻。我试图聆听潜藏在冰冷机械外壳下的原始动物性,在传统的时辰与今天电子化了的生物钟之间串接起一盘声音链轨,也提供给观者一件能按其自身生活规律调整的声音时钟。


《十二声肖钟》包含两个同心圆:外圈由竖立着的十二根可伸缩天线围成,每根最长可达三米。天线顶端的音响播放着不同电子用品工作时发出的声音,杆长与音量均可由观者改变。内圈是十二个展台的环,展示的现成品与外圈音频及生肖一一对应。穿行在整个场域中,每根天线所散发的声场强弱随我们的移动而此消彼长;声波亦使得天线微微颤动,叠加出另一层异变。处于圆心时,则可以感受到一天乃至更为长久的时序声场在一瞬间的集合。


流光 /马仕骅


  我是一名电子音乐作曲家和教师。我的艺术生涯是从弹钢琴和学习作曲开始的。直到现在,我在中国音乐学院教授的部分课程仍然是作曲理论课。


大约10年前,我开始使用电脑编程并将它们与音乐结合起来。编程对我来说是一张更强大的乐谱,它为我提供了更多组织声音的方法。一开始,随机性和参数预设帮助我创作了很多新颖的内容,但我相信只有加入人为控制才能让声音成为音乐艺术。因此,我开始深入学习编程技术,并为我的作品添加了交互功能。在不同的传感器数据的驱动下,表演者的手势可以与音乐的姿态联系起来,这类似于传统音乐表演的概念。我坚持将传统作曲的物质组织和结构带入电脑音乐创作中。这些概念帮助我在理性与感性、控制与随机之间取得平衡。


我还用代码创建数字图像,这有助于我将物体、照片和文本带入表演中,形成对声音的诠释,并将我的音乐变成一门综合艺术。当我使用传感器工作时,传感器捕获的图像成为声音控制器,让观众成为我作品的表演者。这种特点使我的作品需要观众的参与,具有装置艺术的潜在特性。于是我开始通过传感器和视觉手段将一些音乐会作品融入装置中。《流光》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原本是我为NIME 2021创作的多媒体电子音乐作品,在这次展览中,我将其改编成装置,它现在成了观众来演奏的视听乐器。


在听觉空间和视觉空间之间建立新的联系是我想通过创作实现的概念,希望你能感受到。


30°24'59.6"N,114°25'20.9"E /张一丁



  《30°24'59.6"N,114°25'20.9"E》是一件声音装置作品,利用在交通道路安全中普遍适用的各种路标以及防护、安全标识牌、指示牌、封锁路障等各个现成物结合声音播放物件组成。


该作品完成于本次驻留期间,由于疫情反扑的不可抗力因素,艺术家被迫转于线上并继续留在所在城市武汉进行驻留项目,同时在驻留计划开始之初,艺术家居住所在地——武汉市江夏区,在出现新一轮疫情后市政府决定封锁所有离开江夏区的各交通主干道以及高速路段,进行强制封区隔离。艺术家在“非居家隔离的半封锁”以及非常有限的创作环境条件下,利用田野录音手段,从一个客观的身份角色,记录了在有限的活动空间下出现的各种繁杂、沉闷、焦虑或是怠倦的声音,它们共同形成关于封区的记忆景观。


整件作品由不同的路障、安全标识、交通指示牌等组成,形成一个“半封闭”的空间,并忽略道路交通安全的规则,艺术家对其进行重新安置与排列,组成一个混乱、无序的空间,但观众在其中行走或路过时却可以听到许多声音,通过隐藏的扬声器或耳机播放出来。这些路障、禁行标识在现代社会中代表着一种规则的严格执行,一种规章制度下的命令,就如同封区期间的冷酷的交通管制,艺术家通过重置甚至改编其标语或图示希望对冰冷又严酷的符号用艺术的语言进行消解,缓冲制度规则在当代社会语境中的不适感。同时在封区期间留下的声音是不可抗力事件的一部分,成为了被高度提炼的事件下这些标识背后的一种声音冲突。


与其说这是一件驻留计划作品,不如说是艺术家在不可抗力因素和特殊时期发生之时,与病毒、防疫以及被当下人类社会城市所包裹的个人生活空间的一次尝试思考、对话。这种对话更像是自省式的、独白式的,在后疫情时代下,艺术面对疫情的一种“聊以慰藉”的安抚、一种“主动的消极”式的创作。

量子针 /Christina Lan


  耳无法察觉的、从移动网络和卫星消息中检测到的信号,听起来诡异地像鸟群在头顶上迁徙一般。虽然我们通过更明显的居住迹象意识到头顶物种(偶尔被认为接近入侵的证据),但网络和无线基础设施的不可见性掩盖了不熟悉的干扰的存在。


无线电波讲述了持续连接和控制论胜利的故事,也讲述了地球陆地、水和天空层的状态。虽然我们使用电磁频谱来广播公共节目、加热食物、提供手机服务和传输数据,但我们还能够使用信号来感知环境及其居民的变化。


鸟类对电磁波谱中的这些运动尤其敏感。鸟类已经能够通过视网膜和喙中的磁感受器探测地球的磁场,依靠这个内部指南针回家。科学家们被鸟类这一感知能力所吸引,进行了各种电磁场对不同种鸟类影响的测试。虽然仍然没有定论,但很明显,某些候鸟会因为某些特定类型的人为电磁噪声而经历磁定向障碍。通过无线电波更加熟悉电磁频谱和其他聆听方式,我们或许能够将我们的感官转向非人类亲属的感官。


这个推测性的视听景观将无形的信号声与鸟鸣进行对比,构成了独特鸟类的罕见视角。这件作品将两个地理灵感联系起来——把纽约市区里和尚鹦鹉和鸽子的现场录音与长沙驻留方这边所提供的鸦鹃和䴙䴘的鸟类录音结合,而形成世界观的基础层由来自NOAA-18的卫星图像和基于瀑布捕获记录信号的舞蹈基础设施的纹理组成。这些无形的电线由整个纽约市的电磁能量记录以及来自包括850mHZ(3G)和147mHZ(美国军方使用)在内的信号源表示。彼此相互作用的人为结构和飞行中鸟类,这两种动作和构成有时会聚、有时冲突。


通过这种生成的声景景观,观众即听众被邀请以与人类描述的叙事相反的方式与物种建立新的欣赏和联系。在这些空间中,参与者既可以听到迷幻缭绕的声音,也可以听到鸟鸣声。这种人类听众通常听不到的对话,通过声音的叙述建立了一种独特的亲密关系。聆听非人类物种常常忍受的由先进技术造成的混乱声网,我们更普遍地使用信号来更加适应环境并更加具有批判性地了解“隐形”基础设施的现实和未来。


注释:

*鸟类物种录音来源于The 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

*部分背景瀑布景象来源于SigidWiki

*额外户外录音由P8星球提供(来源于特别支持龙青)





舞踏身体工作坊

点击海报跳转链接了解详情


MoW無用博物馆最新展览“隐形的声音”特别邀请主题活动:「回响ECHOING」——“舞踏身体工作坊”。在这次的活动中,我们希望以观众的参与和物理的行为互动出发,使听觉与其它感官串联,延展开人们超越眼前之物的想象。借助身体与物,和我们一起在共处的时间和空间中创造出属于这个地方的身体意向及共鸣场域。



特别鸣谢

小红书博主
KOMOREBI-Su
su素瑛
苦味蘇打
薇儿Rita

KOMOREBI摄影工作室

***以上为本文图片提供方
感谢你们对本次展览给予的大力支持



For more information , please visit our website :www.plan8tair.com








關於項目
ABOUT THE PROGRAM


往期回顧
PREVIOUS REVIEW








部分图片来源 | 成文 找豆子 七月 章盼
编辑 排版 | 七月
设计 | 霸王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P8星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