噼啪推荐 | 都市原住民,去寻找精神家园
“土地伦理”一语源自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奥尔多·利奥波德以一个生态学家的学识,讲述了土地金字塔、食物链等原理,说明人类只是由土壤、河流、植物、动物所组成的整个土地社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是一种自然文学,反映出艺术家、创作者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与状态的思考。当我们走进大自然,目击山川河流,接触宇宙万物。此时,我们是自然的一部分,还是独立于自然之外?
爱默生说:“在丛林中我们重新找回了理智与信仰”。奥尔多·利奥波德把从荒野中得到的精神享受视为一种比物质享受更胜一筹的高质量生活。然而作为生活在城市森林中的都市原住民,我们似乎注定无法完全回归山野自然。失去了土地寄托的我们,该如何寻回属于自己的理智和信仰,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诗人、生态摄影师廖伟棠在《下山》中写道:
也是母亲的一种,但属于海岸和湿地
属于山所不能理解的孤独。
我也会慢慢回归为铁
和你们的矿脉汇合
我们再一次成为岛屿如何?
在城市中,心灵被放逐。在原野上,诗人在寻找。作为自然孕育的生命体,我们出生之时就被植入生命的渴求——对自然的探索,对生命的向往。所以,我们无法忽视远方的声音,那是自然对城市中漂泊的游子的呼唤。日头初上,雄鸡初唱,我们在跋涉,寻找心灵的栖息所。天空中,一只鸟儿划过,留下一只翅膀。地上,一尊陶瓷人在仰望,等待着梦与幻的飞翔。这般一切,是此次展览试图呈现出来的。
我们拥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生命经验,因而养成了不同的性格、思维方式。然而在大自然面前,人人平等。当有限的我们与无限的艺术灵感相遇,将会摩擦出怎样的火花?在这湘江之畔,与河流对话、与城市对话、与观者对话、与作品对话,放纵想象,迎接自然与生命的视觉启示吧。
“将艺术作为媒介,多维呈现长沙,通过艺术展览从可持续角度多维呈现城市内容;打开艺术的边界与城市直接对话。”
Q:
如何向读者和观众介绍自己?
周健,视觉艺术家、版画家、策展人,现任湖南周一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博士生,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伦敦艺术大学、中国美术学院。
Q:
将展览的主题命名为万“诱”引力,有何寓意?
取诱惑的“诱”,其实是从两个层面来说。第一个层面是对艺术家本人,诱惑来自于对艺术创作的冲动。就像引力,吸引艺术家进行创作,抛开其他的所谓杂念。从另外一个角度,对观众而言,作品是吸引观众走进展览的动因。所以我们将展览命名为万“诱”引力。
Q:
展览的前言中这样写道:“我们可能会问自己,我们是置身于自然之中还是自然之外,是自然的一部分还是相互独立的?”对于这个问题,你的答案是?
展览的英文名叫作Force Of Nature,我们是在探讨自然如何作为艺术家创作的诱因。自然是人类的生存环境,我们应当如何调整与ta的关系?这就像在创作过程中,只是以自然为借鉴或描摹对象,还是与自然共同创作,留一部分空间,让ta进行再创造?我们想通过此次展览去阐述艺术家们对待自然的不同看法。但整体上更接近和倾向于,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刚刚经历的疫情,也可以看作人与自然之间产生的关系危机,导致大自然启用自我修复功能。我们希望通过此次主题,让大家找到与自然之间的平衡,找到更好的生存方式。
就像James提到的:“树根、树枝、河流网络与我们人类的生理结构是非常相似的。意味着我们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自然在我们周围无处不在,维持着我们的生命和力量,提供我们所呼吸的空气和我们所吃的食物。”我认为这段话能很好地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
Q:
在艺术创作旅程中,你如何保持对自然敏锐的直觉与感受力?
最直接的信息获取渠道就是走进自然,在偌大的能量场里,人类能得到很多。无论你拥有着怎样的经历、背景,大自然都会公平地给予你感触。所以我认为,还是要不断地与大自然进行直面接触,才能获取到想要的信息。
、
Q:
此次艺术展主题为“自然文学”,艺术节的主题却是“城市新生”。作为人类工业文明的产物,城市建筑往往代表着现代化、科技化,这个概念本身似乎与自然就存在着天然的矛盾。你如何看待这种矛盾?
从某种程度来说,我认为城市发展和建设也属于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素材不一样。好比钢筋、水泥,它们的原材料还是从自然中获取的,只是经过了人类的加工。城市与自然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城市内部过于紧密,人类就会感到不适,会想要逃离。这个时候,我们对城市进行改造,让城市更贴近自然。所以从另一种意义上说,城市也是属于自然的一个环节。人类已经无法再次回到山洞里,所以必须在城市中找到与自然的平衡。包括我们提倡碳排放、可循环、可持续性发展等,都是城市和自然在进行互动,寻找一种相互依存的平衡生态。
Q:
本次展览中,艺术作品的媒介和表现形式十分多样,你自己也有两幅版画作品参展。这些媒介和表现形式是如何进行选择的?它们之间是否有相关性,又共同服务于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艺术家的选择,我们在策展时会进行研究,类似于田野调查。我们会走访一些艺术家工作室,与之沟通、交流。并不是每个艺术家的创作都与自然相关,所以会进行一次筛选。还有一个因素是场景、场域,我们的艺术展落在长沙,所以主要也是从长沙这座城市出发,寻找合适的艺术家。
另一方面是作品的选择,我们考虑到观众的不同需求。丰富的艺术作品能从不同角度,契合观众的兴趣点。比如有些人就是单纯喜欢绘画,有些人就喜欢雕塑,但也不排除有些人就喜欢涂鸦或者喷绘等等。我们力求在给大家呈现更丰富的视觉盛宴的同时,让整个展览的动线,给大家带来更饱满的体验感。
Q:
你的作品木刻版画“天空没有鸟的痕迹,而我已经飞过”,和周圆老师的陶瓷釉色“仰望是一种等待”是组合在一起展出的。展厅里有那么多幅画,为什么仰望的陶瓷小人驻足于这一幅画前面?
这是我们在布展过程中发现的,作品和作品之间的内部联系和连接。我觉得它们放在一块儿是相对而言比较合理的。我曾在岳麓山捡到一只鸟的翅膀,刚好落在我面前。我当时就想到了泰戈尔的一首诗,就是这幅作品的名字,“天空没有鸟的痕迹,而我已经飞过”。正好呼应着这只鸟,由于失去翅膀,它可能一辈子也无法再次于天空中飞翔了。在布展的时候,我和周元沟通,他又有这样一件作品。陶瓷小人的等待,这种仰望的姿态,就像当时那只鸟儿。所以我们将这两件作品放在一块儿。
Q:
作为策展人,你对此次参展的哪些作品尤为印象深刻?为什么?
我觉得这个问题可能要交给观众。从我的角度来说,在筛选作品时,每一个作品给我留下的印象都挺深刻的。因为每个作品都是艺术家站在各自角度,对自然的回应,以及对自我生活状态的反思。
Q:
你希望参展的观众收获到什么?
我们没有太多奢求。我以前的导师曾告诉我,当你进入创作的疲惫期,或者懈怠的时候,不妨多去看些展览。看看其他人在做什么,再反过来思考自己该怎么做。其实我们在布展和设计的过程中,隐藏了很多小巧思,我们希望观众在行走和观览时,能感受到作品与作品之间的联系。特别是这次展览的选址在江边,窗外是美丽的江景,还能看到河东成片的城市建筑。我们在布展时,没有遮挡这个空间,就是希望室外的景色能成为展厅内部的延续。包括作品的摆放、朝向和暗示,也是希望能和场域以外的空间和环境产生一个联系。
这又要说回最开始的概念,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统一又彼此独立的组合。我们在这样一个大环境里,还是希望观众走进展厅,能多去看,去感受。每个人的经历和学习背景不同,关注点也不同。我希望大家看完以后,不只是留下几张照片,而是能获得感受,激发自己的表达。当你看到艺术家的作品,作为一个观众,或者说个体,你会怎样表达?用视觉、文字、照片,还是任何什么东西?我们希望能够触发大家的表达欲,展示自己的所思所想。
Q:
你刚刚说布展中有一些小巧思和小互动,可不可以透露一些?
有一个钥匙孔形状的门缝,不知道你有没有印象。他是呼应了Steven的一件作品,叫作幻境系列。这个门缝源自于他画中的元素,然后放到空间里面去。我们平时看展都是一个一个格子,难免会产生视觉疲劳,所以我就做了这样一个东西。
还有一个点,就是黄晓兵老师的作品,鸟的摆放和朝向。靠着窗边的角落有一些陶瓷鸟儿,都朝向窗外,也是想引导观众的视线,从作品本身慢慢延展到室外。还有一个点,就是郁涛老师的作品。我们尽量把他工作室的现状和作品的制作过程给呈现出来了。也是希望观众在看的时候,能感受到作品从构思到最后成型是一个不断实验和研究的过程。这些都是在设计和布展时提前考虑到的角度,就是希望观众能拥有更好的体验。
活动赠票!说说你在什么时候最想念大自然?
参与方式:
抽取文末优质留言4位,
赠出一品艺术节展览免费门票各 1 张!截止至3月6日17:00统计,我们将通过留言回复的形式公示福利获奖名单。
采访、撰文 | 晴子
设计 | 霸王信息对接 | 周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