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分子的特征》(九年级化学)微课网络研讨纪要—暨设计提升建议

2017-03-13 王珏 王珏微课设计与制作

2017年3月1日,应黑龙江刘老师的要求,王珏老师通过cctalk开展了一次网络研讨活动,针对刘老师的微课《分子的特征》(九年级化学)的设计、制作、应用情况,进行了网络交流研讨。

《分子的特征》微课请点击如下视频观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0382hqcj9u&width=500&height=375&auto=0



【网络交流纪要】

1、关于制作工具:

很多老师看了刘老师的微课,都被动画小人、以及画面的动感、轻松活泼的氛围、专业的配音所打动。

刘老师介绍说,这个微课是用PowToon制作的。这是一个位于美国的网站,使用起来倒是比较简单,也是免费的,但是却需要先“翻-墙”才能使用,显然给老师们的使用设置了一道门槛。

刘老师是一位信息技术能力非常强的老师,不仅会用包括PowToon在内的各种软件,而且非常熟练。据说类似这样的微课,刘老师1个小时可以做出5个!

2、关于微课设计

基本上遵循教材的内容编排和重点内容,转换为课件的脚本。在设计时,作者特别看重“吸引-逻辑-秒懂-领会”这些原则。

刘老师特别提到:如果想让配音听起来更加自然,最好不要照着稿子念,老师要有一点自由发挥的余地,才能让听众感到最舒服。当然,这也需要老师对讲课内容非常纯熟,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才可以。

3、关于微课应用

刘老师要求学生使用“微课+学习手帐(王珏老师理解应类似于学习任务单)”的方式进行学习。

有些学生会在家看,有些学生家里没电脑,就在课内看。为了解决教室中学习终端的问题,对于较难的知识老师会组织学生去电脑机房上课,有些比较简单的就在班里用电脑、或手机观看(老师自己的手机、有时借同事的手机)。

在学生课上自学时,刘老师采用“同质分组”的方法,把班级同学分为8-9个组。对于水平较高的组,在看完微课、做完手帐中的测试题后,可以超前学习(刘老师已经制作了一系列微课,基本覆盖了初中物理的全部知识点)。

老师手里有一套评价表,在班级中会经常巡察、评价,发现问题及时帮助。尤其是较差的几个组,老师会进行重点指导、帮助、点拨,能够帮助大多数差生克服难点。

刘老师认为:采用这样的小组学习方法,无论是优生、还是差生,其学习的整体进度和知识掌握程度都得到了相当大的提高。而且刘老师所教学生的成绩比平均分高5-8分(总分50分),基本上都是年级第一名(每个班级的初始情况差不多)。

若需了解交流详情,请进入cctalk回放交流视频:

http://cctalk.hujiang.com/v/14891264840081



【王珏老师对微课的建议】

首先,该微课最大的特色是:在媒体表现层面(技术层面)比较出色,如:

  1. PowToon中提供的动画小人比较吸引眼球。由于大脑对于人物表情、动作的天然敏感性,使用动画小人可有效提升观看者对画面的关注度(可惜PPT中没有这样的素材和功能,所以画面往往较死板)。

  2. 配音比较专业,音质好、讲解流利,有点专业配音演员的感觉。值得一提的是,有些研究认为:较快的语速,也是提升学习者注意力的因素——当然,这一点见仁见智,王珏老师认为:只要能体现出老师的风格,就是最好的。

  3. 文字排版、声画配合、动效,感觉都不错。虽然基本上都是一些纯文字,但是并不显得枯燥。

不过,该微课在设计方面,还有不少地方还不大符合一般认知规律(可能是与1小时制作5段有关系;-)。现列出几点,供刘老师和广大爱好者参考:

一、微课要想做到高效认知,必然要采用视觉化的表达方式。

抽象的知识,一是需要让学生看到具体的情景才容易懂,二是要在知识之间形成广泛的联结与知识结构才容易懂。

这是王珏老师在公众号文章中不断强调的,并且曾经给出这样一张图(请看图中的底面:情境化、可视化、结构化):

(“四化模型”请见往期文章:微课《光合作用》的制作过程——暨微课高效表达的“四化”模型

在本微课中,我们看到了大量的语言文字描述,包括:红墨水扩散、加温后扩散速度增加、隧道扫描显微镜下的水分子、篮球与乒乓球放到一个框中等等——但是,这一切都没有实景展示,无法观察。

比如“隧道扫描显微镜”这一节,展示了显微镜的样子,这当然不错,但是知识的主角——“水分子”呢?这实在是一大硬伤!

看看我从网上找到的下面这两个画面,是不是好多了呢?


再比如“一桶篮球+一桶乒乓球”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一两句话带过,然后就得出了结论(如:分子间存在间隙)。不容学生观察、思考、总结,直接由老师给出结论,其结果就是:知识对学生既无意义,也无理解过程,结果只能死记硬背。

了解“双重编码”理论的老师们会知道:大脑要想有效进行编码(理解和记忆),必须要将情景信息和语义信息共同进行编码,只呈现语义信息是无法有效编码的。

当然,大脑是能动的,老师的陈述、屏幕上的文字也有可能会激发学习者大脑中的想象——对于知识展现来说,这确实是最经济实惠的,因而也是老师最爱的方法!

不过,对于大多数理科类知识、尤其是“分子学说”这样离生活比较远的抽象知识来说,单纯的语言文字陈述,难以让学习者产生有效的想象。即使学生想得出来,大多也是模糊的、且未必准确的,同时这一过程也大大增加了学习者的认知负荷。

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在本来最为简单的“感知”这一层面上,还需要大幅增加认知负荷,是不是非常低效呢?

(关于认知负荷理论请见往期推文:《都江堰原理》为什么容易懂?——如何有效降低外部认知负荷

我相信,对于任何老师来说,找一张水分子的照片、拍一段红墨水扩散的视频、再拍一段蓝球+乒乓球(其实改为乒乓球+玻璃球+沙子之类的应该更容易),这都不是事!而作者所差的,并非信息技术水平,而是对基本认知规律的理解。

文字表述,是在用最低的成本,试图来描述事实、试图激发想象,但经常收效甚微。微课是媒体,可以运用各种手段把这段抽象的文字变成可见的、实证的、情境化的媒体,让学习者看到,同时配合老师的语言,让学习者形成“双重编码”——这才是真正高效的知识呈现方法!

二、让知识的每一点滴都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

知识,只有和学习者的生活和经验产生联系,对大脑才能产生意义

所以,语言陈述也罢、PPT展示也罢、微课也罢,其中所使用的所有案例、事物、名词,都应该来源于学习者所熟知的生活。这肯定也是每一位老师非常清楚的。

那么,为什么我还要提到这一点呢?因为时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80后曾经是这个时代的新鲜血液,一转眼80后都已近中年。而90后、00后、10后,每一代人的生活经验差别更是多么地巨大!

我本人并不十分清楚,00后们对于晾衣服、蜜蜂采蜜还是否了解,他们还是否使用墨水笔……反正我知道,很多老师们耳熟能详的东西,都早已远离他们的生活。所以,随着时代的变化,恐怕我们不得不更加仔细地观察孩子们的生活,用他们的生活和我们所教的知识相联系。

再具体一点举个小例子吧。在微课中有类似下面这样一段内容(图片来自网上搜到的PPT):

以后面的那句话来看,我提出了一个疑问:

为什么要以“10亿人”来举例子呢?这个数字跟生活能建立什么关系呢?

因为在普通人的心目中,10亿人就是很多很多很多……,并没有一个特别具体的概念。

如果我们想把这个数字跟生活建立关联,为什么不使用中国人口数的“13亿”或者世界人口数的“70亿”呢?

接下来,那么,“3万年”又能跟生活建立什么关系呢?

如果是我的话,我想用70亿人来数,这样70亿人差不多要数4300年左右。从现在倒推4300年,是公元前2300年左右。查查网络,看看能否找一个学生熟悉的人或事。。。哈哈!还真的有!这个时候华夏大地还在夏禹时期,大约是大禹治水前后!

所以,我们把这句话这样来表述是否更恰当呢?

当今全世界人口共70亿左右。如果从古至今一直是这么多人,每人每分钟数100下,那么要数完一滴水中的分子数,需要从大禹治水年代,一直数到今天!

说到这里,我们再回过头来,重温一下“双重编码”理论!我们需要学习者建立的语义(概念)是什么呢?——是水分子“极小”、“极多”。那么,相配套的情境信息是什么呢?10亿人、3万年这些数字,对于学习者来说仍然有些空洞,建立不了太具体的感受。而把单纯的数字与“全世界的人口”、“大禹治水”这些信息建立联系,显然更容易在学习者的大脑中建立起情境信息!

所以说,虽然微课特别强化视觉的运用,以高效传递情境信息,但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语言,也是在学习者大脑中建立情境、甚至激发想象的重要武器!这也是优秀教师的重要标志!


如果本文对您有所启发,请顺手点击一下文末广告,支持原创


王珏微课设计制作公众号提供全面、深度的微课设计、制作、应用文章!到公众号首页输入代码:

  • yhq:《微课设计与制作》网络课程

  • wk:优秀微课案例(含微课网络研讨回放

  • sj:微课设计专题

  • zz:微课制作移动码书

  • yy:微课应用移动码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