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以促进认知为目的的PPT,都是耍流氓!

90%的老师对自己的PPT不满意。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PPT不够美观”

但王珏老师认为:不然!

PPT如何美化固然是PPT设计的一环,但在此之前,还有一个更为核心的目标:

如何让PPT中对知识的表达,能够有效促进认知!

做不到这一点,再美的PPT也没有用!反之,不那么美观也无妨!

你可能会疑惑:

不就是一个辅助老师讲课的PPT吗?怎么还能够跟“促进”或“阻碍”认知呢?

这说明您对于“知识可视化”这一至关重要的教学原理,一无所知!而王珏老师正是国内少有的潜心研究“知识可视化”的研究者和实干派!

下面就拿几个一线老师的PPT页面、以及我的修改稿来对比一下,大家共同来检验什么是“促进”或“阻碍”认知。

——————————————————————

原始PPT:

这一页PPT,谈不上多不好。比这不好的多的是!

不过,这样的表达,确实也谈不上“促进认知”。它跟书本上的文字、跟老师说的话相比,对促进认知基本没有贡献。

当然,这一页做成这样,还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它是一个“定义”,一个字不能多、一个字不能少!

然而,“知识可视化”的一个最基本的原理,就是:

信息的呈现方式,会影响信息的传递效果(即使信息本身相同)

而所谓排版,就是要找到“最佳的知识表达方法”。

比如,上一页改成这样:

后两页,绝对一字不多,一字不少!

显然,后一页更容易理解(更易于提取重点、找到关键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更易于记忆)

因为上一页中,我运用了“关键词加粗+接近原则”的方法,在视觉上隐约指出一条解读这~么~一长段文字的线路(如下):

最妙的是:

人眼是非常擅长于寻找这类“若隐若现”的关系的。

这条线路中的几个关键词:无限增大--无线趋近--常数a--极限,刚好就是理解这个概念的关键,也是记忆的提取词。

简单说,当在PPT中呈现一长段文字时,此时,知识之间的关系隐藏在语法的背后。学生需要自己从文字中解析关键词并分析前后关系,这个过程的认知负荷是非常高的!

而当我们把关键词突显出来、并给出解析其间关系的大体路径时,这部分认知负荷就降到很低了,学生可以把认知的重心放在对概念内涵的理解上

这就是“知识(关系)可视化”可以有效降低“认知负荷”的原因!

————————————————————

以上只是运用了知识可视化中最简单的方法:“关键字加粗+空间排列”。下面我们再看一个稍微复杂一些的案例。

以下是原PPT页面:

虽说比一般的高数PPT要好不少,但看起来,还是有点头晕眼花!

可见,把课堂语言、甚至书本中的定义,简单照抄到PPT中,确实是有点不利于认知!

如果改成下面这样,不仅看起来会舒爽、愿意看,而且即使老师不讲,也差不多能懂个七七八八了吧?


仔细对比一下两页,主要差别在于:

  • 前者是用纯文字来表达知识的

  • 后者是用“关键词+形状”的方式来表达知识的

“关键词+形状”来表达,“形状”就起到对关系的“隐喻”功能——人眼会顺着线条、箭头自然地“流淌”到后续的元素中,所有元素被“形状”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其间关系更加明显(但是关系的实质肯定是需要学习的)。

因此,“关键词+形状”既能促进对元素之间“关系”的理解,又大大降低了认知负荷。

好了,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希望大家能建立这样的印象:

  • 好的PPT,应该首先在“促进认知”方面下功夫,其次才是美化

  • 不同的信息呈现方式,会带来不同的信息传递效果。而用“可视化”的方法来表达知识,效果最好,认知负荷最低!

  • 知识可视化、以及基于此的PPT排版设计,绝对是每位老师、每位知识工作者都应该深入学习和掌握的!

————————————————————

无论您是想学习“知识可视化”、还是想学习PPT排版,王珏老师都提供了相应课程:

  • 想学习“知识可视化/认知负荷理论”,欢迎学习《基于学习科学的高效教与学方法》网络课程。请到公众号首页输入xxkxkc了解学习方法,或直接扫码加群(QQ群号:530938060)、并参见群公告

  • 想学习PPT排版思想、方法、技巧,欢迎学习《PPT排版中的视觉化表达》网络课程!请到公众号首页输入pptkc了解抢课方法,或直接加扫码加QQ群(609536412),并请参见群公告:

——————————————————————



本公众号提供全面、深度的学习科学研究、微课与PPT设计制作研究文章!到公众号首页输入代码:

  • wk:微课超级大全,设计制作应用一网打尽

  • ppt:PPT技巧集

  • xxkx:学习科学研究文章

  • so:公众号文章全文搜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