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上的“断、舍、离” (二) 人为什么会抑郁?(10-11) | 孙宽
🐵Tips:点击上方蓝色【宽余时光】查看往期内容🐒
为什么我们都变成了“好孩子”?
因为“我们不再是真实的自己”。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请特别注意这些“好孩子”,如果他们过于苛求自己,努力想要成为大人所期待的“好孩子”,这些“好孩子”心理上都承受着各种大人无法想象的压力和折磨,最主要是“恐惧”。
我们一方面渴望着自己被禁锢的心灵得到自由,一方面排斥与自己不同的一切,从家庭、学校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们都在帮助把禁锢的牢笼铸造得更加坚固。
精神上的“断、舍、离”
(二) 人为什么会抑郁?(10-11)
(10)
我们每个人都恐惧,有些时候它深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我们不自知,但是我们恐惧。
我记得父亲去世后,我常常夜里不敢睡得太实,我随时醒来伸手摸一摸妈妈的被子,看看她还在不在;然后再把手伸进她的被窝里,看她是否还活着?
人们在潜意识里都恐惧失去。我们恐惧失去亲人、失去亲人的爱;我们恐惧失去荣誉、别人的尊重、自己的尊严;我们恐惧失去一些关系带来的物质生活或财富、地位;我们恐惧过去影响着现在,我们恐惧失去现在拥有的一切,我们恐惧变化莫测的未来......
所有的恐惧都和“爱”有关联,无论我们是爱自己,还是爱父母、爱孩子、爱自己的配偶、爱与自身连带的一切,包括可视的人、事、物,也包括抽象的不可视的精神世界,“爱”和“恐惧”是人类最终极的情感和情绪,永远纠结着,互相排斥又互为因果。
除去三分之一的病理遗传因素造成的先天抑郁症(可归类于精神病范畴),其他的三分 41 35732 41 14939 0 0 2028 0 0:00:17 0:00:07 0:00:10 3163二病人都有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原因,最后都形成病理性的病变,慢慢从单纯情绪上的抑郁,最后变成病理上的抑郁症,都有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造成抑郁症的这些原因无论表面上看起来如何错综复杂,最后都能归纳成这两个终极因素:“爱”和“恐惧”——因为“爱”而产生的“恐惧”,或“恐惧”失去“爱”。
父亲突然去世后的相当长时间里,我和姐姐都处于一个“情感忽视期”,一方面家庭生活一下子使母亲处于挣扎在生存的边缘,另一方面她自己也处于极度的抑郁状态,荷尔蒙迅速失调而进入更年,自身的身体状况不断恶化,她自己处于生死的边缘,已经无法顾及我们,所有的一切都太措手不及了。
这样的情感忽视在当时是无法避免的,我们的母亲所做的都是一个当事者所能做到的最好的一切。但是无论如何,它深刻地影响了我们未来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和姐姐都迫使自己改变,这种改变来自内心强烈要求自己达到某种标准或“趋于完美”,类似我们自己完成的“拔苗助长”,以此渴望唤醒母亲的爱或避免失去母亲的爱。
姐姐在父亲去世前有尿床的问题,这是不是潜意识里孩子对爱或渴望自己被重视的一种诉求,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是父亲去世后,姐姐再也没有尿过床。她以前常旷课,在学校打架,老师和校长三天两头找家长,但是这些事情很快就很少再发生了。她似乎是一夜间长大的,其实这对于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来说,不能不说这样的成长来自于“恐惧”。
我以前分担的家务活儿主要是轻体力劳动,帮忙洗菜、切菜、刷碗、扫地、擦桌子、刷痰桶等室内劳动,并没有参与地里的劳动。后来我会自己主动帮忙干粗活儿,给菜园子拔草、间苗、浇水,锯木头、劈劈柴,冬天捡煤核儿、下菜窖倒白菜等。
我和姐姐在父亲去世前,基本不会自觉谦让,是正常的“冤家伙伴”——也玩也吵,吵着玩着;父亲去世后,我们俩个空前地团结一致,不计前嫌,她甚至开始像大人一样照顾我。
不仅如此,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很快成了母亲的“家长”——照顾她的生活,紧张她的身体,精神上要成为她的支柱,让她有依靠;生活上减轻她的压力,不给她增添麻烦或额外负担。
这些从本质上看,都基于我们的恐惧:我恐惧妈妈死了;姐姐一向认为妈妈只爱我,爸爸爱她,但是爸爸没有了,她要赢得母亲的爱和认可,而母亲若真有三长两短,我们马上就是孤儿。所以,我们都主动承担起照顾她的责任。
以前,哥哥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但还是一个“孩子”;父亲过世后,哥哥不仅几乎包揽家里所有重体力劳动,而且还做起了所有家长应该做的一切,管理我和姐姐。我和姐姐必须成长:总是小心翼翼把家里收拾干净;永远悄声说话,随时观察妈妈的精神、情绪和脸色;姐妹俩不再闹矛盾,绝不让妈妈操心;我复学后,把考试得第一名,争取年年当三好生,作为取悦母亲的新目标,至于身体上的病痛则尽量隐藏起来......
所有这一切,就是家长和老师最喜欢的:“好孩子”。
为什么我们都变成了“好孩子”?
因为“我们不再是真实的自己”。
所以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请特别注意这些“好孩子”,如果他们过于苛求自己,而努力想要成为大人所期待的“好孩子”,这些“好孩子”心理上都承受着各种大人无法想象的压力和折磨,其中“恐惧”。
我们都认为要把自己变得更好、更懂事、更能帮到家里,一切必须尽善尽美,才能唤醒妈妈对我们的爱或意识到我们的存在,以免她会放弃我们,以免她会太难过,以免她会活不下去。
实际上,大人们永远都不知道,有时候为了达到一些力所不能及的目标,孩子曾经多么努力或付出过怎样的代价。
当父亲刚去世的时候,为了查出他的死因,给他讨个说法,妈妈和哥哥住在团部一个月。我和姐姐两个小孩留在家里,没有人照顾。在三九天的东北,首先得要生存下来。开始,我们几乎连炉子都生不起来,我们点油灯取暖,幸好有几位同情我们家遭遇的知青,买馒头送来,我们很快学会了生炉子。
最惊险的是每天早上姐姐上学前,我们俩去井台打水。我们的手臂太短加上厚重的棉衣,根本够不到辘轳上的钢绳,靠近水井的周围都是冰,而且冰已经结得很高,快和井台平齐了,稍微不留神就可能滑到掉进去。我们小心翼翼地把小水桶放进去,然后我们俩一起握紧辘轳把,我在下面拉,姐姐在上面压;辘轳把到底时,我再用力往上推,姐姐再用力向上拉,我们一起合力摇辘轳,精神都必须高度集中,因为那一刻万一谁送了手,另外一个人都不可能压住辘轳把,它会一直倒返回旋的,最有可能把我们两个一起卷到井里去。
一桶水晃晃悠悠地打上来了,我负责坐在辘轳把上,用整个身体的重量压住把手,姐姐抱住辘轳一侧的柱子,她几乎半个身子探进去才能够着水桶,然后把水桶从井口拉出来,先小心翼翼地把它靠在井沿上,我慢慢地松开辘轳把,和姐姐一起再把这桶水倒到我们自己的桶里。水桶晃悠着、倾斜着,等我们终于完成一切惊险动作时,水能剩下一半已经很好了。
我们喝的每一口水,差不多都是拿小命儿换来的。
第二年开春,姐姐已经完全成了家里重体力劳动主力。特别是挑水,基本上从挑半桶水到后来的一桶水,一个十三岁的孩子,从此不可能真实地做自己,她已经过度地承担自己无法承受的压力,无论是肉体上还是精神上。
这些过重的生活负担,慢慢都积压成一个一个死结。
姐姐的死结是,无论怎么努力,感觉“被忽视”一直在,妈妈永远都没有爱过她。
我的死结是,无论怎样取悦,仍然没有达到妈妈的期望和要求;无论怎样努力,我都觉得自己还不够好。
我们的潜意识有一些共同点,那就是都觉得我们自己:“不够好”,伴随一生的情感错觉,其中包括自卑、自虐、自我否定,甚至自暴自弃,都是因为觉得自己“不够好”。
姐姐在努力后,若没有看到预期效果,很强烈的挫败感,使她对任何事情都更容易放弃,同时挫败感产生愤怒和自暴自弃,继而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情绪,比如怨恨和妒忌等。
我则进入到无止境的地步,准确说是一种强迫症,无法停止地取悦和追求完美,为了达到更高的目标,不断给自己加砝码、加压力。比如为了取悦母亲,进而取悦她周围的人,以至于取悦所有人。
表面上看,我很积极向上,绝不会破罐子破摔,任何事情都知难而上,无论事业上是、生活上似乎都有过无数“成功”,实际上那种“无法取悦”和“无法完美”的挫败感,最终无可避免地会导致绝望。
这就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各方面都那么优秀的人为什么抑郁了?没看出他们有什么异常,为什么自杀了?他们有什么可想不开的?
(11)
我们认为自己“不够好”,还会自动推导出一个特定的人生公式:我们不配拥有美好人生。
取悦他人而企图获得爱和认可,换句话说,由于感觉“被忽视”,造成另一个严重的心理问题就是“自我忽视”,或者完全没有“存在感”。
换一个说法,这种“存在感”,必须通过别人的认同和肯定而实现的,如果没有他人的认同和肯定,人生的意义和成就都似乎都不存在,甚至生无可恋。
具体说来,我们三个孩子在别人眼里都是典型的“好孩子”,然而我们都是不同程度“没有自我”的人,没有自我的“存在感”和“价值感”,由于感觉“被忽视”,因此都是不同程度“自我忽视”的人。
自我忽视的人,他们通常擅长于关怀他人,却无法很好地完成自我关怀。
多数人的错觉认为抑郁症的人,一定都是些沮丧、忧郁、满脸阴沉的人,当然一部分是这样。但是如果睁眼一看,就知道谁得了抑郁症,那么我今天的写作除了梳理自己的情绪,为自己的抑郁找些不干紧要的原因,就再没有任何意义了。
事实上,相当一部分抑郁症患者都是温柔体贴的人,他们心地善良,面带微笑,而且看起来非常阳光;他们很容易原谅他人犯下的错误,能够耐心地倾听他人的苦恼,对他人的疾苦有很强的同理心;在一般情况下,心里想到的都是别人,总害怕伤害到任何人,他们基本上是朋友们心目中可以信赖的知心倾诉对象。
但是当他们自己遇到问题时,他们不会去抚慰和支持自己,甚至不能放下思想包袱放松自己。相反的是,他们进行苛刻的自我批评,不断地苛责和苛求自己,无形中让自己承受了身心承担不了的责任和负担。当他们无法实现他人的期许,得不到他人的肯定和认可,或无法完成自己的既定目标时,会为自己的“无能”感到挫败和愤怒。
之所以这样的恶性循环会持续下去,多数抑郁症患者都有类似的童年阴影,特别在压力情境下,“我被忽视”,“我不被满足”、“我不被认可”、“我不被欣赏”、“我得不到支持”、“我不够好”、“都是我的错”,是他们童年的生活概况或总和。
他们对“恶劣的环境”更熟悉,甚至对“恶劣的人”更有亲和感,这样的思维模式使他们最终倒退回那个万难破毁的定式里面,他们选择忽视自己的各种诉求,并且忽略自己的痛苦,这包括自己的身体感受和精神需求。
当患者掩藏真正的需求时,身体则呈现出各种病状,例如前面所述的病痛,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都有类似免疫功能下降引起的各种过敏症状,各种体力不足,各种疲乏,甚至于“说一句话都感觉要累死”,各种和心脏相关的疾病如高血压、心绞痛,各种肌肉疼痛,各种神经疼痛等。然而,反复治疗没有效果的根本原因实际上被忽视了。
有研究证明,过度“自责”、“内省”、“自卑”会造成更强的“自我意识”。那些经历过被忽视、被拒绝、
他们容易进入消极的思维模式,而形成“痛苦-
我对“被拒绝”非常敏感,希望通过各种心理治疗,克服自己由于自卑造成的恐惧。然而由于渴望被认同而害怕被拒绝,害怕被拒绝,除了不断地讨好所有人,同时又在回避所有人,甚至拒绝所有人,拒所有人于千里之外。
我花了三十年,似乎曾经成功地从表面上克服了这些问题,比如勇敢地站在台前,微笑、谈笑风生,成为公众眼里令人羡慕的焦点,完全是一个充满阳光的积极人生的成功范例。实际上,我内心非常脆弱、自卑、无助,而我一旦感觉到这些的时候,恐惧被拒绝就会统领一切,于是我便用拒绝他人来保护自己。
特别在感情生活方面就会出现一而再、再而三地逃跑模式:渴望爱情,进入恋爱状态,对他人依恋和需要和渴望,然而恐惧这样的感情不安全,没有结果,没有方向,最后自己选择逃跑,对感情不能做出任何承诺。
我们恐惧自己“被忽视”和感觉自己“不够好”终结了一切感情;“自我忽视”掩盖了一切问题和埋葬了一切痛苦。然而,我们却抑郁了,而且不自知。
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社交焦虑和超“自我意识”
我们每个人都有多多少少的“自卑感”和“被忽视感”,这也是正常的。
问题是,我们会倾向于把一些模凌两可的信号直接解读为拒绝,
这种自卑感的形成,和童年时的“被忽视”或某些“尴尬”经历有很大关联。童年时经常被开一些令人尴尬的玩笑,一些尴尬环境(
“被尴尬”和“羞耻感”和“被忽视感”、“自卑感”一样,它们带来的恐惧是一种具有极大破坏力的感受 ,它们都是形成抑郁症的内在原因。
(此文待续)
孙宽:原名孙宽余。做过播音主持,经商从教若干年;现在是全职主妇,自由写作者,定居新加坡。2016新年前创办微信公号《宽余时光》,目前已发文180余篇,部分作品曾发表于新加坡《联合早报》。
写在后面的话
感谢您的阅读,图片来自网络。感谢您对《宽余时光》和孙宽的厚爱和支持。更感谢此文连载之后,许多读者送来的问候。孙宽会继续在慢时光里享受生命的精彩,您的守候和等待永远是最温暖的爱。
再次感谢您订阅和关注《宽余时光》,您可以添加孙宽的私人微信号:kuanyushiguang。预祝您生活愉快,一切安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