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妈妈和孩子们的故事系列(六)

2016-02-16 孙宽 宽余时光

妈妈和孩子们的故事系列(六)


有话说话

 

朋友从美国打来电话聊天,讲述育儿的快乐。孩子们的都非常的淘气顽皮,极具破坏性和情绪化,最小的则特别喜欢哭,哭的时候不仅仅惊天动地,而且还特长气,能哭到可以用几个时辰来计算。


当然,五岁三岁和二十个月的三个男孩子,顽皮淘气是正常的,但是他们仨的共性是,颇具破坏性和情绪化,这应该是和孩子的父母与他们的沟通方式有关。


最后,朋友承认她以前时常上手打孩子,责骂他们,充他们大叫大喊,动辄训斥孩子。而孩子在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达不到自己的愿望时,则情绪的表达方式就是又哭又闹或尖叫,而孩子们越是这样的时候呢,朋友的情绪也会更紧张,则会有更多的抱怨、打骂、呵斥和惩罚,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孩子们因此也越来越不听话了。


很多人都认为,零岁到会说话以前的孩子,他们不能够用语言表达思想,就等于他们不能够正确理解大人用语言传播的信息。实际上,语言学家早就研究证实了,语言的习得是听来的。不会说话不等于不会听话,大人如果能做到“有话说话”,孩子就一定能“有话听话”。


父母“有话说话”,即平声静气的表达;孩子“有话听话”,听声音、语调、语气以及表情,凭借父母的肢体语言来领会意思。这样的沟通方式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习惯;而这一习惯则会逐渐养成,孩子们不知不觉就掌握了正常的表达方式。特别是父母以肯定赞扬的语句表达时,孩子很容易听得懂,他们看表情也能明白。


但是否定的语句必须保持平静且平常的语气,只要告诉孩子们:什么是不可以的,什么是妈妈不喜欢的,为什么即可。孩子们会慢慢的从日常生活中去积累和去理解。


淡定的父母基本上能正确的表达情绪:包括对和不对;喜欢和不喜欢;赞同和反对。而孩子们不开心或意愿无法达成时,更要告诉他们,不需要用哭来表达。让他们学会摇摇头或摆摆手,妈妈就可以明白了,慢慢的他们就适应了这样的“话”,学习如何做到“有话说话”来反馈给父母。


反之,父母要是动不动就用打孩子和骂孩子来表达情绪,孩子长大了以后,除了没有安全感以外,也会把打人或骂人当做是完全正常的情绪表达方式。如果斥责是父母表达对孩子不当行为的唯一方式,那么孩子成人后,他们也会用同样的方式与他人沟通。


人生最重要的一课就是学会正常的表达方式。“有话说话”是从零岁到七岁之间,孩子应该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从正常的表达方式里,孩子们学习到的是信任和自信,积极正常的与他人沟通以及淡定的表达否定的情绪;了解和接受人与人的不同;学习并懂得不需要事事皆对,或者必须处处完美。


只有能正常的表达情绪,才有可能做情绪的主人。而这一切的习得,对于一个孩子漫长的人生旅程来说,比学习任何的技能都更为重要。

写在后面的话

     此系列故事待续,感谢您的阅读和欣赏。如果您喜欢这类小文,敬请您关注宽余时光(长按下面的二维码,扫一扫,添加跟随),欢迎转发和分享。


        预祝您生活愉快,一切安好!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