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妈妈和孩子们系列故事(八)

2016-02-29 孙宽 宽余时光

 妈妈和孩子们系列故事(八)

孩子对金钱的认识从哪里来?


        国外的图书普遍比国内的图书贵,新加坡的图书相比其他国家的图书就更贵。主要原因还是小国寡民,销售量太低,出版商几乎没有钱赚。

        但是由于新加坡人口的75%都是华人,凡是家庭有一定经济能力的,都还舍得花钱给孩子买图书。因此一般的书店里,绝大部分的图书都是给孩子看的。总体来看,华人或者亚洲人最舍得把钱花在孩子身上。

        即便如此,一般的家庭还是消费不起图书的。我离开新加坡美国学校的时候,把若干年积攒的图书(主要是连环画和漫画图书),一部分捐给了学校的图书馆;一部分捐助了自住公寓楼下的阅览室。但是,很快我就发现我捐给阅览室里的图书都被盗了。

        开始我觉得还好,至少被偷盗的图书,都找到了更适合的读者。这时,我遇到一个邻居。她说她以前也是把孩子看过的图书,都捐到阅览室。后来发现这些偷盗图书的孩子,并不是因为家庭经济状况(能住在公寓里的家庭,不存在经济状况问题)而买不起图书,而是一些孩子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好的东西都要占为己有。这其中包括她自己的孩子。

        她现在把图书都卖去图书二手市场,那里才有真正需要图书的穷孩子。而且她通过售卖图书这个过程,让她自己的孩子,对金钱有了一些基本的概念和认识。

        原来,她自己出身于贫寒的马来西亚华人家庭,小时候别说拥有图书,能吃饱饭已经很感恩了。丈夫是一个澳大利亚白人,两人共同领养了一个马来西亚的印度族孩子。她把刚生下来几天的婴儿一手带大,现在她女儿快九岁了。

        她总是觉得,女儿有太过优越的生活环境,而不太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即使是喜欢购买图书,有时也过于浪费。一本几十页的小画书,至少要新币十多块。喜欢就一定要买,几天就随便翻完了,而且看过之后,就不会再看了。她还发现孩子已经有了一个非常明显的习惯,就是看见什么东西,只要喜欢都想买回来。

        所以她决定带孩子一起去二手图书市场,售卖孩子的旧图书。第一次售卖图书,母女俩满头大汗地晒了多半天儿,有的图书买了几毛钱,有的图书买了几分钱,还有更多的图书根本卖不出去。

        这时,女儿才意识到十几块钱跟几分钱之间的差别:一本刚买不久的书,基本和新的一样,十几块钱买的,最后只卖了几毛钱。第一次售卖图书,她们娘儿俩总共收获了一块三毛九分,孩子突然觉得,这个钱的数目非常非常的大。卖完书,女儿又饿又热又累,她让孩子拿一块钱买一瓶冰水。结果女儿舍不得。她问女儿为什么?女儿说:“我们卖了差不多一整天书,才赚了一块多钱。赚钱原来这么难,我得把这个钱存起来。”

        现在,她的女儿在花钱的概念上,已经有了很大改变。不仅仅是任何东西都不再随便张口就要,基本上连自己平时最喜欢的图书,也反复思考要不要一定买回来。女儿还学会了去图书馆借书,或者跟同学朋友互换图书阅读。她甚至发现,女儿读起书来的时候都更加珍惜和认真,而不是像以前买回来,翻一翻就随便丢在一边了。

        除此以外,她觉得让孩子参与售卖图书活动的另外几个收获也非常难得。

        一,让孩子通过自己的认知,了解到了另外一个事实:那就是还有很多其他的孩子,根本买不起图书;甚至就连几分钱的图书,可能都买不起,人生来并不平等。她一直都希望女儿慢慢学习到,即使出生或成长在经济良好的家庭,本身都不应该有优越感,都应该懂得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如今,她已经看到了女儿的成长。

        二,女儿在这个售卖图书的过程中,也越来越意识到,钱花出去的时候非常容易,然而要赚回来的时候,每一分钱都渗透着辛勤的汗水。因为,有时候她们在烈日下晒一个下午,都卖不出一本书或一样东西。女儿已经在购物时,开始留心和注意价钱,并基本上控制了以前什么都想要的购买欲,她开始觉得什么都太贵了。

        现在,她娘儿俩每个星期都花上半天时间去二手市场。她们除了卖掉一些家里不需要用的东西以外,而且还帮助了更多的人:让他们花很少的钱,就可以拥有自己想需要的东西;同时,女儿也储存更多的零钱,因为她买东西的首选是,先看看旧货市场。所以她们也偶尔会买一些自己需要的东西。

        难道不是这样吗?如果旧的东西还可以用,又何必花几倍或几十倍的价钱去买一个新的呢?

写在后面的话

     此系列故事待续,感谢您的阅读和欣赏。如果您喜欢这类小文,敬请您关注宽余时光(长按下面的二维码,扫一扫,添加关注),欢迎留言、转发和分享。非常感谢!

       预祝您生活愉快,一切安好!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