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感恩的心】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那些写论文的日子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那些写论文的日子
近来随着《宽余时光》的推广,我加入了一些研讨教育的微信群。与家长及教育工作者分享一些教育心得时,大家讨论的核心最终离不开,“教育到底教什么、育什么?”这个问题有没有终极答案呢?
回顾自己的成长岁月,我不禁深深感念那些曾经和正在帮助我把人生的每个梦想,一点一点变成现实的每一位恩师,他们是我永远的贵人。人生的每一个时刻,倘若我们有些许进步或成绩,皆离不开无数良师益友的鼎力相助和无私提携与关爱,唯有感恩的心、对梦想的不懈追求及不断的努力,方能无愧于这一路走来所遇到的默默奉献的人们。
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记得我读研究生的第一年,去观摩我上届同学论文答辩的时候,我还不十分了解,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当他们在通过答辩的那一刻,每个同学都激动的互相祝贺鼓励,并誓言要继续读博,才算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划上一个完整的句号。我当时心里还在想:我的人生还有那么多个句子都没来得及开始,或者连个逗号还没划上呢!哪儿来的那么大的读书瘾啊?
可是真的到了自己开始着手写论文的时候,我才发现,论文的写作不仅仅是完成学业的一个必要过程,更重要的是,这个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我认同和自我修炼的过程。
其间,自己挣扎于兼顾工作与学习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辛苦自不必说;也不必说在论文研究中的“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的焦虑和困惑;仅就在我的努力过程中,众多师友给予我的支持与关爱所带给我的感动,至今仍可以让我洋洋万言,而且回顾时更加感恩。
我读南京大学时的十二位老师,每一位我至今都记忆犹新。在我确定写作方向之前一直到论文定稿,都得到了诸位老师悉心的指点和不断的激励。
张伯伟老师最风趣,他提醒我:“写论文,可不能像你跟老师一起喝酒,趁人不注意就偷偷掺水。”周宪老师宏观引导最清晰:“论文要写自己喜欢的,但是也要写可写的。”巩本栋老师指导得最细致具体,他激励我:“踏下心来,反复阅读文本。只有钻进去,才能发现问题。”杨正润最善于用比喻,他启发我:“学术论文的写作不是在地上撒豆子,点越多、面越广就越有水平。每个点可能都很好,但是一地的豆子,你想让人们注意哪一个?”赵宪章老师最会调侃我:“'资产阶级小姐'虽然身体不好,不代表论文就写不好,我看你能行。”周安华老师鼓励人最朴实亲切,他说:“宽余心很诚,一定能写好。”
思念和感恩老师们的谆谆教诲,时时给我鞭策,每每给我启迪,只因篇幅有限数,我不能一一列举和详述。
此刻,我最心怀感恩的是我的导师丁帆教授。我是丁老师面试的,是他给了我这个学习的机会,也是他给了我这个论文的题目。丁老师从来没有多说过什么,但是他把我对论文写作的关心和支持,都全部倾注在我写作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中。
从老师亲自打电话找人帮我预定火车票(当年火车票紧张,常买不到票),到拜托师母协助一次又一次的把大量的作品和资料邮寄来新加坡,却从不肯让我过问老师花了多少钱;从提供论文写作建议,到百忙之中抽时间与我面议论文的写作提纲;从为我亲笔修改篇章结构,到纠正各种细微的错误疏漏,老师从始至终都给了我莫大的帮助、支持和鼓励,同时也给了我最大的发挥和拓展的自由空间。
当我为担心不能完成论文而惴惴不安时,老师总是简单而有力的支持我:“写下去,写完它”;当我生病住院后几乎半途而废时,老师还是不断的鼓励我:“写的不错,很多部分都很出彩,达到了发表水平。”;在探讨进一步的写作构想时,老师除了为我指出结症、理出头绪以为,还反复叮嘱:“后面的写作,注意我的引文就不必了。”;一直到定稿之日前夕,老师还在为我的论文题目下功夫,甚至在几个字的调整上反复推敲,并一再强调:“丁帆的引文不要太多。 ”
我除了对自己导师有说不尽的感激以外,我更敬重老师的人品以及做事的风格。他指引指导,但不限制学生的自由发展;他激励鼓励,但允许犯错,包容学生个性中的缺点;他成就扶持,但不图学生的任何回报;他豪爽率直,但对学生的批评点到即止;他粗旷而不拘小节,但对学生的关心却细致入微。即使离校多年以后,我还想再说一次:“感谢恩师,感谢您用心良苦!”
今天,我的导师桃李满天下,遍布世界各地。老师,也许您不一定记得我们每一个人,但是请您任何时候都不要低估自己对学生、对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我们所学的知识也许是有限的,但是您人格的魅力对我们的影响却是终生的。我们在您身上看到了为人师者的善和美,这是人性中最温暖的光芒。
其实,人性中的光芒总在我们不经意的地方闪亮着,我们只需要敞开心扉去发现、去接受、去感恩。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还得到众多学长、同学和朋友的帮助。我的两位同门师姐姜郁威和沈观婷同学,她们和我研究对象是同一位作家,她们为我的论文的写作做出了无私奉献,为我提供了上百篇相关的论文资料和大量的理论著作。姜师姐还特别提醒我要把时间分配好,并多次为我的论文提供了宝贵的修改意见。此外,还有我北师大多位校友,师大图书馆及资料室多位老师的帮助,田树良、李蔼云、胡健和刘欣等老师都给了我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我们总是在最孤独、最无助的时候,收获最多友谊的温暖;在最绝望、最彷徨时还能看到希望;这就是人生。同学戎军防、蔡勤和陈鸿华等同学,她们在我生病住院期间,给了我亲人般的温暖和关怀。同学们在写论文的最繁忙时期为我送去了滚烫的鸡汤、清凉的水果和无数的关爱。
我们永远不知道或根本没有注意到的,就是那些默默奉献的人,我常常不知如何感谢他们,也许永远都找不的一个合适的机会。比如,新加坡《海峡时报》的副主编苏慧明先生,亲自为我的英文摘要做翻译和校对;石林公司的蔡小姐,在我们读书的那几年,她细心周到,任劳任怨,为我们全体同学提供了最佳的学习条件,没有她积极的督促,有效的配合和支持,我们根本不能够想象是否能按时完成论文的写作。只有把他们放在我感恩的心里。
感恩的心里,永远有我的家人。那时我还是单身,我的八十多岁的老妈妈对我的论文写作最关心,暑假就陪我一起在南京旁听我上届同学的论文答辩,后来几乎每天打电话督促我。在研究室做研究员的哥哥反复为我修改错别字和标点符号;还一次次托人从北京给我送来我最爱吃的烤鸭。
就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老师、同学、同事、朋友和家人,才使我当年能够完成那篇论文,而且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最终获得了那一年的优秀论文奖。今天,我谨以无限感恩的心,再一次向帮助我把这一梦想实现的每一位,说一声“谢谢!”
人在一生的成长过程中,知识的获取和教育总是有限的;但是来自人生的教育和自我教育却是用无止境的;所有这些良师益友给我的教育和影响都是无限的、无形的,甚至是润物细无声的。
写在后面的话
感谢您的阅读和欣赏。如果您喜欢这类小文,敬请您关注宽余时光(长按下面的二维码,扫一扫,添加关注),欢迎您在文章结尾处留言,分享您的读后有感,也欢迎您点赞和打赏作者,转发分享给更多朋友。非常感谢!
预祝您生活愉快,一切安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