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感情与享乐的本质 || 《从佛教角度来探讨——美满婚姻生活》连载 (2)

达摩难陀法师 维安正念小站 2019-04-02

欢迎关注维安的正念小站 (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图标)



当一个人不再往外寻求感官享受,也不再渴望别人的陪伴时,那么这个人也就不会再渴求婚姻。痛苦与世俗享乐是贪爱、执着与感情用事的结果。我们若采用不实际的手段,来压抑控制自己的情绪,反而会让身体和心灵添加更大的负担与干扰……


  

- 爱 -


爱可分为几种类别:有母爱、兄弟姐妹的手足之爱、男女的情爱、感官上的爱、性欲上的爱、自私的爱、无私的爱与对万物的大爱。

  

自私自利的爱情是不会长久的。一对真心相爱的伴侣,他们彼此关注的并非是自己可以从中得到什么,而是自己可以为对方付出什么。

  

妻子貌美的容颜、柔嫩光滑的肌肤与青春的活力,会随着岁月逐渐消逝、老化,如果你是一个只注重外表的丈夫,这时,你将会开始往外去物色、找寻另一个更年轻的对象。像这样的爱,只是一种类似动物之间的爱,因为它着重肉体的欲望。若一个男人真的能将对妻子的爱,视为对有情众生的关心,那他是不会只注重伴侣外在的美貌与魅力的。妻子的美貌与魅力,你应该从她的内在去体会和欣赏,而不是单用肉眼来看的。同样的,一个遵循佛法的妻子,也不会因为丈夫贫穷、生病或衰老而抛弃他。

  

“我心中有一个顾虑,现代的少女似乎爱扮演着拥有很多罗密欧的朱丽叶,她们追求着刺激……现代的女性穿着衣服,不再是为了保护身体,免受风吹雨淋与日晒的伤害,而是为了要引起异性的注意,来费尽心思地打扮自己。此外,她还会不断地在脸上涂脂抹粉,并用尽心思让自己的外貌出众,以修正或改变她原有的自然容貌。”——甘地

 
 

- 性 -


性的诱惑与对性的贪爱和执取,将会影响一个人内心的平静,因而不利于宗教的修行与精神境界的提升。然而,性的本质它本身并不是“邪恶”的。

  

当男女双方深爱着彼此,并愿无条件地为对方付出时,他们之间的真挚感情,也会自然通过性交这样的外在行为表达出来。

  

在现今的社会中,媒体广告所传播的男女情爱,都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而这类的爱并不是真爱。只是像动物想要交配时,所表现出来的“爱”一样。但是,当它完成了交配后,会很快地将先前的“爱”抛在脑后。对动物而言,交配只是一种生理需求的满足,以便能繁殖并延续下一代。但是,人类之间的爱就不仅如此了,它除了“爱”,还要有“责任”,这是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信任与包容体谅,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

  

“性,并不是确保婚姻幸福美满的最关键因素。如果夫妻一旦成为了性的奴隶,婚姻中原有单纯的爱与基本的人权尊敬,也将会随之而受到冲击破坏。为了防止这样的后果,女性们必须避免使自己成为男人性欲的对象,而这样的决定权是掌握在女性,并非在男性的手中。女性必须拒绝为取悦男人而打扮,即使那位男性是自己的丈夫。若自己真的想要和男性取得同等的地位,那么自己在穿着方式上,就必须要端庄以提升个人的尊严,而不是将自己打扮成性欲的标志。如果为了满足性欲而结婚,这不能算是真正的婚姻,只是一种有目的、有阴谋的手段罢了!”——甘地

  

爱情或许是性交的产物,但相反的,性交也是一种爱的表现。在一个理想的美满婚姻生活中,爱与性是不可分割的。

  

- 佛陀的解释 -

  

从佛陀的教诲中,我们可以清楚了解到男女之间感情的实相。佛陀说他从未见过世上有任何东西,比女性的肉身更能吸引男性的注意。与此同时,对女性而言,男性的肉身也是最具吸引力的。这也就说明女性与男性,他们与生俱有一种能给彼此世俗快乐的能力。像这样愉悦的世俗享受,是彼此都无法从其他物质中取得的。若再深入地观察与思考,我们将会发现,在所有提供愉悦享受的物质中,也没有一样物体能比男女肉身,更能同时满足人类五官的快乐。

  

古希腊人早已意识到男女原为一体的原理。根据他们的说法,男女是后来被分隔开的,而这两个个体在分离后,又不断地寻找失散的彼此,渴望能再次重逢,结合成原来的男女一体。

  
- 享乐 -

  

一般年轻人总爱沉溺在世俗的享乐中,而这世俗的享乐可分成健康与不健康的活动。健康的世俗享乐活动,例如音乐、文学、诗篇欣赏、舞蹈、美食品味等,它们并不会对身体造成任何伤害,但是会妨碍我们看清变幻无常的真实本质,使我们无法了解真实的本性。

  

年轻人的感官能力是很敏锐的,而且他们也很积极地去追求感官的享受。在每天的生活中,年轻人会想出各种方式去体验不同的感官刺激。然而,人类的本性是无法从这种感官的刺激中得到完全的满足的。像这样执着、执取的心态,只会带来更多烦恼与焦虑的情绪。

  

如果我们能再深入思考,将会觉悟到人生只不过是一场梦。到头来,我们怎能在这一生所执着的人事物中,得到些什么呢?或许只不过得到更多的烦恼、更多的失落与烦躁。就算我们很享受如此短暂的快乐,但最终还是必须去找寻和了解生命的真谛。

  

当一个人不再往外寻求感官享受,也不再渴望别人的陪伴时,那么这个人也就不会再渴求婚姻。痛苦与世俗享乐是贪爱、执着与感情用事的结果。我们若采用不实际的手段,来压抑控制自己的情绪,反而会让身体和心灵添加更大的负担与干扰。因此,我们必须知道如何妥善地处理和控制人性的情欲,只要通过对情欲本质的正确了解,就能浇灭我们的欲望之火,从此不再纵容助长欲望的势力,也不再受到它的驱使与驾驭。

(未完待续)


《从佛教角度来探讨——美满婚姻生活》连载 (1)

想看英文原文,请戳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


 达摩难陀长老简介


达摩难陀长老,1919年出生在斯里兰卡南部(锡兰),7岁时就在马达拉的基宁村一间学校受正规教育,由于文化的影响,年幼时他便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有位的舅父,成为他的精神导师。他12岁剃度成为,法名“达摩难陀”,意为“通过得到幸福的人”;他一面接受寺院的训练,一面专心学习世俗学科,直到29岁受具足。为了深入了解佛法,法师曾进入哥伦布维也华丹那佛学院及其它著名佛学府深造。随后七年,他专心研修梵文、佛教哲理、巴利文经典,并学习一切对弘法工作有所裨益的世俗学问,26岁考获学院语言、哲学和巴利文经典研究文凭。这一切严格的训练和学习,对达摩难陀长老日后对受西方教育的弘法工作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法师也曾获印度兴都大学奖学金,到该大学深造。他主修梵文、兴都文和印度哲学。经过四年的专精研读,获得大学颁发印度哲学硕士学位。完成正规的学习后,他回返锡兰实现他度众的心愿,包括出版佛教月刊给村民阅读。1953年,达摩难陀前往马来西亚宣扬佛法,数十年来无数人深入法海。1962年,创立大马佛教弘,被誉为马来西亚之父。达摩难陀法师一生广开佛教教育,培养信众对佛教的认识与,进而将佛学转化成为佛学教育,以多层次的实践,来达到开启和感悟。作为新马南传佛教传统的前领袖,法师是佛教社群最受尊重的长老之一。他著述了近70本佛法书籍,被翻译成16种文字。法师以讲法闻名,经常受邀前往美国、澳洲、英国、欧洲和亚洲的其他地区说法。法师于2006年8月31日安然圆寂,享年87岁。


维安的正念小站

主页君维安,佛教徒/正念发烧友

师从缅甸雪吴敏禅林德加尼亚禅师

小站记录日常禅修点点滴滴

分享佛教智慧与四念处禅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