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完美搭配,微前端与 Monorepo 的架构设计

作者:codexu

https://juejin.cn/post/7225800207329230905

前言

  • 本文主要介绍如何使 Monorepo 与微前端结合使用,篇幅较长,请结合目录酌情阅读。
  • 微前端/Monorepo方案都存在很多争议,争论无意义,选择适合自己团队的方案即可。
  • 技术实战以 Micro App + pnpm 技术栈,讲解了从零搭建到项目部署的一个完整微前端项目。

了解 Monorepo 与微前端

当想使用一项新的技术时,大量的重构工作会让你不得不放弃使用新技术的想法时,这时选择微前端方案,可以大幅降低接入旧项目的成本,使用新技术开发新的功能或重构部分旧的功能模块。

Monorepo 可以协助微前端项目,因为它可以提供一个集中式的代码库和版本控制系统,使得多个微前端应用可以共享代码和资源,并且可以更容易地进行协作和集成。通过 Monorepo,可以更容易地管理共享的组件、库和工具,以及更方便地进行测试、构建和部署。

本文将通过 pnpm monorepo + Micro-App 为例,为大家提供一种架构思路。

阅读本章节可以对 Monorepo 与微前端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通过技术选型对比,选择更加适合你的组合方案。如果你已经对它们有一定的了解,可以跳过本章节。

1.解决哪些痛点?

  • 代码管理复杂:在传统的多仓库项目中,每个仓库都有自己的版本控制和依赖管理,这样会导致代码管理复杂,难以维护。
  • 部署困难:多仓库项目需要分别进行部署,这样容易出现版本不一致的问题,而且部署时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
  • 模块重复:在多仓库项目中,不同的仓库可能会有相同的模块,这样会浪费时间和资源。
  • 开发效率低下:在多仓库项目中,开发人员需要频繁地切换仓库,这样会降低开发效率。
  • 维护成本高:多仓库项目中,每个仓库都需要单独维护,这样会导致维护成本高。

2.实际应用场景

微前端我个人认为非常适合后台管理系统开发,尤其是在项目中往往拥有多个业务系统,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开发团队和技术栈,而这些系统之间需要进行数据共享和交互,微前端技术可以让这些系统更加灵活地集成在一起。

另外,在电商、金融等领域也可以应用微前端技术,例如电商平台通常会包含多个子系统,如商品管理、订单管理、支付管理等,这些子系统可以通过微前端技术进行集成,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和用户体验。

3.Monorepo 技术选型

介绍两种 monorepo 技术选型方向:

类型方案描述
构建型Turborepo[1]Rush[2]Nx[3]主要解决构建效率低的问题,项目代码仓库越来越庞大,工作流(int、构建、单元测试、集成测试)也会越来越慢,专门针对这样的场景进行极致的性能优化。
轻量型Lerna[4]、Yarn、pnpm[5]渐进式方案,初期建议选择,主要为了解决依赖管理、版本管理等问题。

不论是构建型还是轻量型,他们都可以搭配使用,例如 Nx + Lerna + pnpm,他们可以各司其职。

本文更偏向业务开发方向,推荐使用更轻量得 pnpm 来实现 Monorepo 项目,如果有对版本控制有需求,可以配合  changesets ( https://github.com/changesets/changesets ) 实现。

4.微前端技术选型

  • Single-spa[6](不推荐): 最早的微前端框架,这里提一下它的缺点,无通信机制,不支持 Javascript 沙箱,样式冲突,无法预加载。
  • Qiankun[7]: 基于 single-spa,弥补了上述不足,现在主流的微前端方案。
  • Micro App[8]: 基于 Web Component 原生组件进行渲染的微前端框架。
  • 无界[9]:基于 WebComponent 容器 + iframe 沙箱的微前端框架。
  • EMP[10]: 基于 Webpack5 Module Federation 搭建的微前端方案,共享模块粒度自由掌控,小到一个单独组件,大到一个完整应用。既实现了组件级别的复用,又实现了微服务的基本功能,总体来说功能很强大,但需要统一使用 webpack5。

我最终选择了  Micro App  微前端框架,它提供了JS沙箱、样式隔离、元素隔离、预加载、资源地址补全、插件系统、数据通信等一系列的完善功能,最主要的是它的接入成本极低,容易上手。

无界没有深入使用,用法和 Micro App 比较像,都很容易入手,但是 js 沙箱和 css 沙箱实现方式有区别,这点还是根据需求选择。

技术实战

技术实战的方案选择 pnpm + Micro App 来实现 monorepo 微前端项目,下面我们来一步步实现。

使用 pnpm 实现 monorepo

首先了解一下 monorepo 的组织结构如下:

├── packages
|   ├── pkg1
|   |   ├── package.json
|   ├── pkg2
|   |   ├── package.json
├── package.json
├── pnpm-workspace.yaml

在 monorepo 中,所有的包都放在 packages 目录下,每个包都有自己的 package.json 文件,而根目录的 package.json 用来管理整个项目的依赖。

安装 pnpm

pnpm 是一个非常轻量的 monorepo 管理工具,它的安装非常简单,只需要执行以下命令即可:

npm install -g pnpm

初始化 monorepo 项目

在项目根目录下执行以下命令,初始化 monorepo 项目:

pnpm init

创建 pnpm-workspace.yaml 文件,用来配置 monorepo 项目:

packages:
  - 'packages/*'

创建 packages/ 目录,所有的微前端应用(基座和子应用)和共享模块都放在这个目录下。如果你的应用和共享模块都很多,也可以再加入 apps 目录区别管理应用和模块。

安装 Micro-App

Micro-App 微前端项目中,可以存在多个基座应用,每个基座应用可以包含多个子应用。建议在全局依赖中安装 Micro-App,这样所有的基座应用都可以使用它,可以保持基座应用的统一性。子应用无需安装 Micro-App,后续会介绍如何在子应用中使用 Micro-App。

在项目根目录下执行以下命令,安装 Micro-App:

pnpm add micro-app -w

-w 表示安装到 workspace 根目录下。

搭建基座应用

这里我们使用 vite 来搭建基座应用,vite 是一款基于原生 ES Module 的轻量级前端构建工具,它的出现是为了解决 Webpack 构建速度慢的问题,它的构建速度非常快,可以达到秒级别的构建速度,非常适合用来搭建基座应用。

在项目根目录下执行以下命令,安装 vite:

pnpm add vite -D

这里我们使用 vite 创建一个 vue3 基座应用:

pnpm create vite --template vue packages/base

这里会提示输入项目名称,这里我们输入 base,会在 packages 目录下创建 base 目录,base 目录就是基座应用。

搭建子应用

通常来讲,微前端对技术不应有要求,但 Micro-App 子应用对 vite 的支持不是很好,所以我们选择使用 vue-cli 来搭建子应用。

Micro-App 可以使用 vite 开发子应用,但需要一些配置,可以等待 1.0 版本的更新。了解更多( https://micro-zoe.github.io/micro-app/docs.html#/zh-cn/framework/vite)

这里我们使用 @vue/cli 初始化一个 vue2 子应用,详细的 vue-cli 使用可以参考 Vue CLI( https://cli.vuejs.org/zh/)。

当然你可以使用其他技术栈来搭建子应用,比如 React、Angular、Svelte 等,这里不做详细说明。

history 路由

需要注意的是子应用的路由配置,如果使用可以接受 hash 路由,可以略过。

创建路由文件 router/index.ts,配置路由:

import { createRouter, createWebHistory } from 'vue-router'
import routes from './router'

const router = createRouter({
  //  __MICRO_APP_BASE_ROUTE__ 为micro-app传入的基础路由
  history: createWebHistory(window.__MICRO_APP_BASE_ROUTE__ || process.env.BASE_URL),
  routes,
})

在 src 目录下创建 public-path.js, 并在 main.js 中引入:

if (window.__MICRO_APP_ENVIRONMENT__) {
  __webpack_public_path__ = window.__MICRO_APP_PUBLIC_PATH__
}

子应用跨域

如果是开发环境,可以在 webpack-dev-server 中设置 headers 支持跨域。

devServer: {
  headers: {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
},复制代码Error复制成功

如果是线上环境,可以通过配置 nginx 支持跨域,后文会有专门对 nginx 配置做详细讲解。

统一的应用配置文件

在 monorepo 中,我们需要统一的应用配置文件,这样可以方便我们管理所有的应用。根目录下创建 config.json 文件,用来配置应用:

这里我们可以列举几个关键的配置项:

  • name:应用名称
  • port:应用端口

例如:

"base": {
  "name""基座",
  "packageName""@package/core",
  "port"4000
}

其他属性可以根据需要自行添加。

路由配置

区分环境构建不同的路由

开发环境路径为localhost,而生产环境一般为域名地址,这里我们在基座应用创建 src/config.[ts|js] 文件,用来修改不同环境下的地址:

import packageConfig from '@/../../../config.json';

const config = JSON.parse(JSON.stringify(packageConfig));

interface DevConfig {
  [key: string]: string;
}

const devConfig: DevConfig = {};

// 将 config 中的配置项合并到 devConfig 中
Object.keys(config).forEach((key) => {
  if (key !== 'base') {
    devConfig[key] = `http://localhost:${config[key].port}`;
  }
});

// 线上环境地址
if (process.env.NODE_ENV === 'production') {
  // 基座应用和子应用部署在同一个域名下,这里使用location.origin进行补全
  Object.keys(devConfig).forEach((key) => {
    devConfig[key] = window.location.origin;
  });
}

export default devConfig;

创建路由

在基座应用中创建 src/router/index.ts 文件,用来配置路由:

import { createRouter, createWebHistory, RouteRecordRaw } from 'vue-router';

const routes: Array<RouteRecordRaw> = [];

const router = createRouter({
  history: createWebHistory(import.meta.env.BASE_URL),
  routes,
});

export default router;

基座根据配置文件自动生成子应用路由与页面

编写方法 tsx 组件,生成子应用页面组件:

import { defineComponent } from 'vue';
import packageConfig from '@/../../../config.json';
import devConfig from '@/config';

const config = JSON.parse(JSON.stringify(packageConfig));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buildPage(name: string) {
const url = `${devConfig[name]}/child/${name}`;

return defineComponent({
name,
setup() {
return () => <div>
<micro-app
name={name}
url={url}
baseroute={`/base/${name}`}
disableScopecss={config[name].disableScopecss}
></micro-app>
</div>;
},
});
}

编写 buildMicroRoutes,自动根据配置文件生成子应用路由:

import packageConfig from '@/../../../config.json';
import buildPage from '@/views/buildPage';

const config = JSON.parse(JSON.stringify(packageConfig));

function buildMicroRoutes() {
  const routes: Array<RouteRecordRaw> = [];
  Object.keys(config).forEach((key: string) => {
    if (key !== 'base') {
      routes.push({
        path: `/${key}/:page*`,
        name: key.charAt(0).toUpperCase() + key.slice(1),
        component: buildPage(key),
        meta: { auth: config[key].auth },
      });
    }
  });
  return routes;
}

const routes: Array<RouteRecordRaw> = [
  {
    path: '/',
    name: 'base',
    redirect: '/core',
    children: buildMicroRoutes(),
  },
];

以上代码仅作参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

这么做的好处是,我们只需要在 config.json 中配置好应用信息,就可以自动生成子应用路由,不需要手动去配置。如果你的应用很少,你可以参考 Micro-App 文档进行配置。

基座登录权限管理

通常我们的应用都需要登录权限管理,这里我们使用 vue-router[11] 的导航守卫来实现。

首先在根目录 config.json 中添加 auth 属性,用来配置是否需要登录权限,上文中已经在 meta 中增加了 auth 属性。

在 base/src 目录下创建 permission.ts 文件,用来配置登录权限:

import storage from 'store';
import router from './router/index';
import useUserStore from './stores/user';

const loginRoutePath = '/login';
const defaultRoutePath = '/home';

router.beforeEach(async (to, from, next) => {
  const token = storage.get('authKey');
  // 进度条
  NProgress.start();
  // 验证当前路由所有的匹配中是否需要有登录验证的
  if (to.matched.some((r) => r.meta.auth)) {
    // 是否存有token作为验证是否登录的条件
    if (token && token !== 'undefined') {
      if (to.path === loginRoutePath) {
        next({ path: defaultRoutePath });
      } else {
        next();
      }
    } else {
      // 没有登录的时候跳转到登录界面
      // 携带上登录成功之后需要跳转的页面完整路径
      next({
        name: 'Login',
        query: {
          redirect: to.fullPath,
        },
      });
      NProgress.done();
    }
  } else {
    // 不需要身份校验 直接通过
    next();
  }
});

这里写了一个简单的权限校验,仅保证用户是否登录,复杂情况根据你的实际情况自行处理。

应用之间跳转

通常我们会在导航栏做页面的跳转,这里分为两种情况:

  • 如果跳转的页面不是已开启的子应用,那么基座应用跳转路由到指定地址。
  • 如果跳转的页面,是已经开启的子应用的页面,那么通知子应用自行跳转。
import microApp, { getActiveApps } from '@micro-zoe/micro-app';

if (!getActiveApps().includes(appName)) {
    router.push(`/${appName}${path}`);
else {
    microApp.setData(appName, { path });
}

getActiveApps 是 Micro-App 提供的方法,获取正在运行的子应用,不包含已卸载和预加载的应用。

这里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页面刷新后,导航栏可能需要重新激活当前的菜单,可以通过子应用向基座发送当前的路由信息,基座在导航组件使用 microApp.addDataListener 方法监听子应用的信息,从而实现默认激活菜单的功能。

子应用通过导航钩子去通知基座:

router.afterEach(({ path }) => {
  window.microApp.dispatch({ path });
});

基座通过 microApp.addDataListener 监听:

microApp.addDataListener(appName, ({ path }) => {
   // ...
});

基座与子应用通讯

Micro-App 提供了几种通讯方式,这里列举几个常用方法,详细请参考 官方文档 ( https://micro-zoe.github.io/micro-app/docs.html#/zh-cn/data ):

子应用

  • window.microApp.getData(): 子应用获取基座下发的数据。
  • window.microApp.addDataListener(): 子应用监听基座下发的数据。
  • window.microApp.dispatch({type: '子应用发送的数据'}): 子应用向基座发送数据。

基座

  • microApp.setData('子应用name', {type: '数据'}):基座手动发送数据。
  • 可以通过组件 data 属性传递数据,请参考 Micro-App 提供的 vue/react 组件。
  • microApp.getData(appName):直接获取子应用发送的数据。
  • microApp.addDataListener():监听子应用发送的数据。
  • 通过组件 @datachange 属性监听子应用发送的数据。

全局数据

  • microApp.getGlobalData():返回全局数据。
  • microApp.addGlobalDataListener():监听全局数据变化。

本地存储

通过本地存储做全局数据交互,因为在统一的域名下,本地存储的数据各个应用都可以获取到,这里推荐安装 store 库操作本地存储。

同时,需要注意本地存储的安全性,避免敏感数据被泄露。可以对存储的数据进行加密处理,或者只存储必要的信息,避免存储过多敏感信息。另外,还需要注意本地存储的容量限制,避免存储过多数据导致应用性能下降。

创建 bus 统一管理通讯

推荐在基座应用中创建 bus.js 统一管理与子应用的通讯,通过遍历所有子应用挂载 addDataListener 方法,对 listener 不同的数据做不同的操作,例如:

  • 统一的消息提醒,通常是请求报错时触发。
  • 登录信息过期、退出登录等操作。
  • 设置页面标题、tabs 切换等操作。

具体根据项目需求增加。

由于子应用可以发送任何信息给基座,建议使用 ts 对 listener data 做约束可以更好的管理。

搭建共享通用功能模块

使用 Monorepo 可以方便地管理多个应用或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提高代码重用性和可维护性。这里我们可以创建一个 share 模块,它可以提供给各个应用一些通用的功能。

这里以封装 axios 为例,讲解如何搭建通用模块。

封装 request

每个应用都会与后端发生请求,那么一个通用的 request 方法就尤为重要,否则随着项目的逐渐壮大,后端在发生变化时,我们前端的维护成本将逐渐变高。

首先整理一下需求:

  • 标准的 axios 封装,这种文章很多,每个人可能都不同,这里不做更多的赘述。
  • 使用 ts 开发,微前端项目各个应用可能技术栈不同,使用 ts 开发兼容性会更好。
  • 定义后台的各种返回类型,减少类型定义的开发工作量。
  • 请求异常时通常会消息提醒,但每个子应用使用的组件库可能不同,这里我们可以通知基座触发提醒。

这里贴出一些代码片段,可供参考。

定义后端常用的返回类型,例如列表:

export interface Response<T> {
  errors: Errors;
  response: ResponseResult<T>;
  response_code: number;
  success: boolean;
}

export interface ListResult<T> {
  countId?: string;
  current: number;
  hitCount: boolean;
  maxLimit?: string;
  optimizeCountSql: boolean;
  orders: [];
  pages: number;
  records: T[];
  searchCount: boolean;
  size: number;
  total: number;
}

这样我们可以在定义接口时直接引用这些类型:

import { request, Response, ListResult } from '@package/share';

interface Result {
  // ...
}

export function getChargingAnalysis() {
  return request<Response<ListResult<Result>>>({
    url: '...',
    method: 'post',
  });
}

应用将 share 作为依赖

可以在应用的 package.json 中增加依赖:

"dependencies": {
    "@package/share""workspace:*"
},

使用 rollup 打包

使用什么工具打包都可以,根据喜好自行挑选工具。这里贴出 rollup 的简单配置:

import typescript from 'rollup-plugin-typescript2';
import autoprefixer from 'autoprefixer';

import pkg from './package.json';

export default {
  input'src/index.ts'// 入口文件
  output: [
    {
      file: pkg.main,
      format'esm',
      sourcemapfalse,
    },
  ],
  plugins: [
    typescript({
      tsconfigOverride: {
        compilerOptions: { declarationtruemodule'ESNext' },
      },
      checkfalse,
    }),
  ],
};

如果要开发支持 vue2/vue3 的组件,推荐使用 vue-demi 开发。

原子化CSS

原子化 CSS 提供了一系列的样式类,可以直接应用到 HTML 元素上,减少了手写 CSS 的时间和工作量。它具有很强的可定制性,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定义样式,而不必担心样式冲突或需要重复编写 CSS 代码。

常用的原子化 CSS 框架有:

  • Tailwind.css
  • Uno.css
  • 还有很多,甚至 BootStrap 我认为也算是,只不过它的颗粒度比较大。

样式隔离

微前端中的样式隔离是为了防止不同的子应用之间的样式冲突,保证各个子应用之间的样式独立性和隔离性。如果不做样式隔离,不同子应用使用的样式可能会相互影响,导致样式错乱或者不一致的问题。此外,样式隔离也可以提高项目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方便不同团队或者开发者独立开发和维护各自的子应用。因此,微前端中的样式隔离是非常必要的。

虽然样式隔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基座应用的样式依然会影响到子应用,产生某些不稳定的因素,还是建议关闭样式隔离,使用原子化 CSS 框架可以极大程度的上解决这种问题。

全局环境变量配置

环境变量是开发时常用的功能,但是在 Monorepo 项目中,每个 package 都存在环境变量,这使得在维护环境变量时变得耗时且不好维护。

接下来我们要做到在根目录维护环境变量。

不同的构建工具配置方式不同,这里说一下常见的 vite 和 webpack(@vue/cli) 项目:

Vite

Vite 配置环境变量文件非常方便,因为它提供了 envDir 属性:

export default defineConfig({
  envDir'./../../',
  envPrefix'VUE_APP',
)};

  • envDir: 用于加载 .env 文件的目录。可以是一个绝对路径,也可以是相对于项目根的路径。
  • envPrefix: 以 envPrefix 开头的环境变量会通过 import.meta.env 暴露在你的客户端源码中。

Webpack

Webpack 没有提供选择加载 env 路径的功能,默认只能加载同级目录下的文件,但我们使用 dotenv 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安装 dotenv ( https://www.npmjs.com/package/dotenv )。

然后编写一个 setGlobalEnv 方法:

const dotenv = require('dotenv');
const path = require('path');

module.exports = function setGlobalEnv() {
  let envfile = '.env';
  if (process.env.NODE_ENV) {
    envfile += `.${process.env.NODE_ENV}`;
  }

  dotenv.config({
    path: path.resolve('../../', envfile),
  });
};

在 webpack 配置文件或 vue.config.js 中直接调用即可。

这里存在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那就是 env.local 暂时无法使用,后续有方法解决会补充。

统一代码规范

在使用 Monorepo 进行开发时,为了方便团队协作和代码共享,需要制定统一的代码规范。使用工具如 ESLint、Prettier 等来自动化代码风格的检查和格式化。

ESLint

在根目录下创建 eslint 配置文件,建议使用 .eslintrc.js,可以更方便的匹配不同项目。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同的项目中,ESLint 所使用的拓展插件也不同,这时可以通过 overrides 来针对不同路径的下的项目进行覆盖:

const path = require('path');

module.exports = {
  overrides: [
    {
      files: ['./packages/vue2/**/*.{js,vue}'],
      extends: ['plugin:vue/essential'],
    },
    {
      files: [ './packages/vue3_ts/src/**/*.{ts,tsx,vue}'],
      extends: ['plugin:vue/vue3-essential''@vue/typescript/recommended'],
    },
  ],
};

上面的例子展示了对应 vue2 和 vue3 + ts 的不同配置。

.eslintignore

由于 node_modules 存在于根目录和 packages 中,所以应创建 .eslintignore 忽略校验:

node_modules/*
./node_modules/**
**/node_modules/**

Mock

前端 mock 的作用是在开发过程中模拟数据和接口,使得前端开发人员可以在没有后端支持的情况下进行开发和调试。通过 mock 数据,前端开发人员可以快速构建出页面和功能,并且可以在没有后端接口的情况下进行联调和测试。同时,mock 数据也可以用于模拟异常情况,以便在开发过程中更好地处理错误和异常情况。最终,mock 数据可以提高开发效率,减少开发成本,并且可以更好地保证产品质量。

这里提供一种基于 msw + faker 实现 mock 接口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丝滑的从 mock 和真实接口进行切换,faker 的辅助提供了更加符合实际的模拟数据。

创建 mock 环境

首先,我们需要安装 mswfaker

pnpm add -w msw faker -D

接下来,我们可以在根目录创建一个 mocks 目录,用于存放我们的 mock 接口代码。

mocks 目录下,创建不同应用的文件夹去创建 mock 请求,这样更加方便管理,这里举一个例子:

// /mocks/task/history.js

import { rest } from 'msw';
import { faker } from '@faker-js/faker/locale/zh_CN';

const baseUrl = process.env.VUE_APP_API_BASE_URL;

export default [
  rest.post(`${baseUrl}/business/history/page`, (req, res, ctx) => res(
    ctx.delay(),
    ctx.status(200),
    ctx.json({
      errorsnull,
      response: {
        code200,
        message'检索成功。',
        result: {
          current: req.body.pageNo,
          size: req.body.pageSize,
          total: faker.datatype.number({ min100max500 }),
          recordsnew Array(req.body.pageSize).fill(1).map(() => ({
            agencyCode: faker.random.word(),
            createTime: faker.date.past(),
            createUser: faker.datatype.number(),
            dataHash: faker.random.word(),
            id: faker.datatype.uuid(),
            updateTime: faker.date.past(),
            updateUser: faker.datatype.number(),
            vin: faker.vehicle.vin(),
          })),
        },
      },
      response_code2000,
      successtrue,
    }),
  )),
];

mocks 目录下,我们可以创建一个 handlers.js 文件,用于整理 handlers:

import taskHistory from './task/history';

export const handlers = [...taskHistory];

mocks 目录下,我们可以创建一个 browser.js 文件,用于启动浏览器环境 mock:

import { setupWorker } from 'msw';
import { handlers } from './handlers';

export const worker = setupWorker(...handlers);

随后需要执行命令:

npx msw init ./packages/base/public --save

这样会在基座的 public 中创建 mockServiceWorker.js 文件,npx msw init 的作用是初始化 Mock Service Worker 库,它会在项目根目录下创建一个 msw 目录,并在该目录下创建一个 serviceWorker.js 文件,用于配置和启动 Mock Service Worker。我们把它放在基座应用下,是因为子应用也可以直接访问到 mock 接口。

在应用中使用

建议在 config.json 中增加 mock 开关字段,这样可以更方便的开启或关闭 mock。

在应用的 main.js 文件中加入下面的代码,即可使用:

import config from '../../../config.json';

const microAppName = packageJson.name.split('/')[1];
const isMock = config[microAppName].mock;

if (process.env.NODE_ENV === 'development' && isMock) {
  const { worker } = require('../../../mocks/browser');
  worker.start();
}

搭建技术文档

项目技术文档可以帮助项目团队成员之间更好地协作,减少沟通成本。新成员可以通过文档了解项目的背景和目的,以及项目的技术细节和工作流程,从而更快地融入团队并开始工作。随着项目越来越庞大,一个完善的技术文档,可以为后续的开发工作提供极大的便利。

这里推荐使用 vuepress 搭建技术文档,你只要会 markdown 语法和简单的配置即可快速搭建。

接入旧项目

将旧项目嵌入到微前端应用的过程可能会因项目不同而有所不同,但以下是一些一般步骤:

  • 将旧项目拷贝到 packages 目录下,在 config.json 中增加此应用的配置。
  • 查看是否有公共依赖相同的依赖,可以考虑升级或降级,根据实际情况考虑,然后使用 pnpm 重新安装依赖。
  • 旧项目通常也存在导航栏、登录等功能组件,这与基座的功能冲突,删除这些功能,仅保留每个页面的内容即可。
  • 补充上下文提到过子应用的配置。
  • 登录等全局信息在通讯方式中有详细讲解,补全删除登录功能后的数据交互。

开发与构建

这一章节我们详细了解一下如何更方便的调试和构建微前端项目。

优化 npm script

当已经有多个应用时,我们通过 npm script 去运行或打包时,需要编辑多条 npm script 命令,这可能会变得很麻烦和复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里推荐两种做法:

npm-run-all

安装 npm-run-all, 它可以让你同时运行多个 npm script。例如,如果你需要同时运行 "build:base" 和 "build:core",你可以使用以下命令:

"build""npm-run-all build:*",
"build:base""cd packages/base && npm run build",
"build:core""cd packages/core && npm run build"

编写任务脚本(推荐)

使用 npm-run-all 的方式比较简单,但也存在一个问题,当我们新增应用时,还需要配置 npm script,并且应用越来越的情况下,package.json 中 npm script 变得巨大且难以维护。

前文提到过,我们所有的应用都在 config.json 中维护,那么我们创建 node 脚本来启动或构建应用会更加方便:

我们在根目录创建 scripts 文件夹,创建 dev.js 和 build.js。

dev.js

首先会判断基座是否启动,如果没启动,运行会直接先启动基座,因为它是必须启动的。然后出现选择列表,选择要启动的子应用即可,这里还做了对已启动的应用做了标记,不可选择。

// scripts/dev.js

const inquirer = require('inquirer');
const execa = require('execa');
const detect = require('detect-port');
const config = require('../config.json');

// 已占用端口列表
const occupiedList = [];

const checkPorts = Object.keys(config).map((key) => new Promise((resolve) => {
  detect(config[key].port).then((port) => {
    resolve({
      package: key,
      isOccupied: port !== config[key].port,
    });
  });
}));

// 运行选择命令
function runInquirerCommand() {
  inquirer
    .prompt([
      {
        name'devPackage',
        type'list',
        message'请选择要启动的子应用',
        choicesObject.keys(config).filter((item) => item !== 'base').map((key) => {
          const { name, packageName, port } = config[key];
          return {
            name`${name}(${packageName}:${port})`,
            value: key,
            disabled: occupiedList.find((item) => item.package === key).isOccupied ? '已启动' : false,
          };
        }),
      },
    ])
    .then(async (answers) => {
      execa('npm', ['run''dev'], {
        cwd`./packages/${answers.devPackage}`,
        stdio'inherit',
      });
    });
}

Promise.all(checkPorts).then((ports) => {
  occupiedList.push(...ports);
  if (ports[0].isOccupied) {
    runInquirerCommand();
  } else {
    execa('npm', ['run''dev'], {
      cwd'./packages/base',
      stdio'inherit',
    });
  }
});

build.js

微前端具备独立部署的能力,运行指令后,可以多选要打包的应用,随后会按顺序逐个打包。

// scripts/build.js

const inquirer = require('inquirer');
const execa = require('execa');
const config = require('../config.json');

inquirer
  .prompt([
    {
      name'buildPackage',
      type'checkbox',
      message'请选择要打包的应用',
      choicesObject.keys(config).map((key) => {
        const { name, packageName } = config[key];
        return {
          name`${name}(${packageName})`,
          value: key,
        };
      }),
    },
  ])
  .then(async (answers) => {
    console.time('打包完成,耗时');
    Promise.all(answers.buildPackage.map((item) => new Promise((resolve) => {
      execa('npm', ['run''build'], {
        cwd`./packages/${item}`,
        stdio'inherit',
      }).then(() => {
        resolve();
      });
    }))).then(() => {
      console.timeEnd('打包完成,耗时');
    });
  });

  • inquirer 用于在命令行中与用户交互,获取用户输入的信息,然后根据输入的信息执行不同的操作。
  • detect-port 的作用是检测端口是否被占用,也可以理解为应用是否启动。
  • execa 用于在子进程中运行外部命令,它提供了一个简单的 API,用于执行命令、传递参数、读取输出和处理错误。

最后在 package.json 中配置 npm script:

"dev""node scripts/dev.js",
"build""node scripts/build.js",

构建目录

为了方便部署,我们将打包后的路径改为根目录的 dist 目录下,然后根据基座或子应用放置到不同的文件夹下,最后的结构应该为:

├── dist/
|   ├── base/
|   |   ├── ...
|   ├── child/
|   |   ├── child-app1/
|   |   ├── child-app2/
|   |   ├── ...

webpack 可以修改 outputDir 参数,vite 可以修改 build.outDir 即可。

Nginx 配置

微前端在部署时会产生多个地址,可以通过 nginx 的反向代理,把子项目的地址代理到主项目地址下。

这里贴一下 nginx 配置:

server {
listen 80;
server_name localhost;

gzip on;
gzip_min_length 1k;
gzip_comp_level 5;
gzip_types text/plain application/javascript application/x-javascript text/javascript text/xml text/css;
gzip_disable "MSIE [1-6]\.";
gzip_vary on;

location / {
root /usr/share/nginx/html/base;
index index.php index.html index.htm;
# add_header Cache-Control;
add_header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
if ( $request_uri ~* ^.+.(js|css|jpg|png|gif|tif|dpg|jpeg|eot|svg|ttf|woff|json|mp4|rmvb|rm|wmv|avi|3gp)$ ){
add_header Cache-Control max-age=7776000;
add_header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
}
}

location /base {
root /usr/share/nginx/html;
add_header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
if ( $request_uri ~* ^.+.(js|css|jpg|png|gif|tif|dpg|jpeg|eot|svg|ttf|woff|json|mp4|rmvb|rm|wmv|avi|3gp)$ ){
add_header Cache-Control max-age=7776000;
add_header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
}
try_files $uri $uri/ /base/index.html;
}

location ^~ /child {
root /usr/share/nginx/html;
add_header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
if ( $request_uri ~* ^.+.(js|css|jpg|png|gif|tif|dpg|jpeg|eot|svg|ttf|woff|json|mp4|rmvb|rm|wmv|avi|3gp)$ ){
add_header Cache-Control max-age=7776000;
add_header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
}
try_files $uri $uri/ index.html;
}

}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 /child 匹配所有 child 路径下的子应用,这样可以避免增加子应用时,还需在服务器进行配置。
  • 本地开发时需要给 dev 服务器设置跨域,线上生产环境需要给 nginx 设置跨域。
  • 开启 gzip,这样可以使文件加载速度巨大提升,前提是你打包时要做 gzip 压缩。

本机 Docker + Nginx 测试环境搭建

在本地测试环境中,我们可以使用 Docker 和 Nginx 来模拟微前端的生产环境。Docker 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创建和管理容器,而 Nginx 则可以帮助我们将多个应用组合在一起,使它们可以相互通信。

这一步可以大大的减少预生产或生成环境存在未知的 bug(减少扯皮)。

Docker

首先需要安装 Docker,然后在根目录创建 Dockerfile 文件:

FROM nginx:latest

COPY dist /usr/share/nginx/html
COPY nginx.conf /usr/share/nginx/conf/nginx.conf

EXPOSE 80

CMD ["nginx", "-c", "/usr/share/nginx/conf/nginx.conf", "-g", "daemon off;"]

这个 Dockerfile 使用最新版本的 nginx 作为基础镜像,然后将本地的 dist 目录复制到 nginx 的默认静态文件目录 /usr/share/nginx/html 中,再将本地的 nginx.conf 文件复制到 nginx 的默认配置文件目录 /usr/share/nginx/conf/ 中。最后暴露 80 端口并启动 nginx 服务。

daemon off 是指关闭 nginx 的守护进程模式,即让 nginx 在前台运行而不是在后台作为守护进程运行。这通常用于测试或调试时,以便更容易地查看 nginx 的日志输出和调试信息。但在实际生产环境中,建议将 nginx 作为守护进程运行,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Docker Compose

为了方便管理容器,可以使用 Docker Compose,在根目录下创建 docker-compose.yaml:

services:
  web:
    build:
      context: .
      dockerfile: Dockerfile
    image: web
    container_name: web
    ports:
      - 80:80

这个 docker-compose.yaml 文件定义了一个服务 web,它使用当前目录下的 Dockerfile 构建镜像,并将其命名为 web。容器的名称也是 web,将本地的 80 端口映射到容器的 80 端口。

然后可以使用以下命令启动服务:

docker-compose up -d

这会在后台启动并运行服务。如果需要停止服务,可以使用以下命令:

docker-compose down

这会停止并删除服务的容器。如果需要重新构建镜像并启动服务,可以使用以下命令:

docker-compose up -d --build

这会重新构建镜像并启动服务。

插件

如果你使用 vscode 推荐安装 Docker 插件,该插件可以方便地管理 Docker 容器、镜像和服务。它提供了一个 Docker 栏,可以查看容器和镜像的状态,并提供了一组命令,可以方便地启动、停止、删除和重启容器。此外,该插件还提供了一个 Docker Compose 栏,可以管理 Docker Compose 项目和服务。安装 Docker 插件后,可以更轻松地进行 Docker 开发和测试。

生产环境部署

如果你已经在本机测试环境下正常启动,那么生产环境的配置几乎一致。

总结

本文主要介绍了微前端和 Monorepo 的架构设计,探讨了它们之间如何搭配,并介绍了 Micro App + pnpm 的使用案例,最后,讲解了如何使用 Docker + nginx 进行本机测试环境,完整的走完了一个微前端项目的全部流程。

我个人比较看好微前端未来的发展,下面贴一下 chatGPT 对未来发展的看法(屁话):

随着微服务和前端技术的快速发展,monorepo和微前端已经成为了前端开发的热门话题。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代码和提高开发效率,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是什么呢?

  • 更加智能化的工具支持:未来,我们将看到更加智能化的monorepo和微前端工具,这些工具将能够自动化处理更多的代码管理和构建任务,从而提高开发效率和质量。
  • 更加模块化的架构:随着前端应用的不断增长,更加模块化的架构将变得越来越重要。未来的monorepo和微前端架构将更加注重模块化设计,以便更容易地管理和扩展应用程序。
  • 更加集成化的开发流程:未来,我们将看到更加集成化的开发流程,这将涉及到更多的自动化测试、CI/CD和部署任务。这些流程将更加紧密地集成到monorepo和微前端架构中,以提高开发效率和质量。
  • 更加普及的微前端架构:随着微前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我们将看到越来越多的应用程序采用微前端架构。这将有助于更好地管理代码和提高应用程序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 更加开放的生态系统:未来,我们将看到更加开放的monorepo和微前端生态系统,这将涉及到更多的开源工具和框架。这将有助于推动monorepo和微前端的发展,并促进更加广泛的采用。

总之,未来的monorepo和微前端将更加注重智能化、模块化、集成化、普及化和开放化,这将有助于更好地管理代码和提高开发效率和质量。

总的来说,微前端 和Monorepo 的搭配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架构设计,可以帮助团队更好地管理和开发前端应用。

参考资料

  • Micro App 官方文档[12]
  • pnpm 官方文档[13]
  • 灵感 React Microfrontends and Monorepos: A Perfect Match[14] (Nx 团队大佬的文章)

参考资料

[1]

Turborepo: https://turbo.build/

[2]

Rush: https://rushstack.io/

[3]

Nx: https://nx.dev/

[4]

Lerna: https://lerna.js.org/

[5]

pnpm: https://pnpm.io/zh/workspaces

[6]

Single-spa: https://github.com/single-spa/single-spa

[7]

Qiankun: https://github.com/umijs/qiankun

[8]

Micro App: https://micro-zoe.github.io/Micro-App/

[9]

无界: https://wujie-micro.github.io/doc/

[10]

EMP: https://emp2.netlify.app/

[11]

vue-router: https://next.router.vuejs.org/zh/

[12]

Micro App 官方文档: https://micro-zoe.github.io/micro-app/docs.html#/

[13]

pnpm 官方文档: https://pnpm.io/zh/installation

[14]

React Microfrontends and Monorepos: A Perfect Match: https://blog.nrwl.io/monorepos-and-react-microfrontends-a-perfect-match-d49dca64489a


- EOF -

推荐阅读  点击标题可跳转

1、从零开始,一步步学习微前端

2、关于微前端架构的几种技术选型,看这篇就够了

3、不会这 10 个 Web API,你还好意思说你是前端开发者?


觉得本文对你有帮助?请分享给更多人

关注「大前端技术之路」加星标,提升前端技能

点赞和在看就是最大的支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大前端技术之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